品牌還要拍片子嗎?B站五四短片給出了很好的回答
不知是不是我的錯覺,如果在敏感時期提出一個疑問,大家會下意識認為,提問者傾向于否定答案。任何討論,似乎也是基于否定立場出發。
比如:品牌還要拍長視頻嗎?當下,還有必要做品牌嗎?2024,品牌還要拍片子嗎?
類似的問題,光是想想就讓人上火。做品牌的受慣夾板氣,選擇已讀不回;導演和原本很會拍片講故事的創意總監,一怒之下拿出效果廣告這個“對立面”,畫出黑白兩道,涇渭分明。(實際上他們可能并不真覺得非此即彼)
但是,現實確實殘酷,預算有限是一定的,媒介費用貴且碎片化,多的是投出即廢。短劇雖聽起來low,但是只要介紹文案里帶上短劇兩個字,打開率就是要高過很多70分的廣告片,幸運的還能被“嫌棄”地看完……
那,怎么辦?或者說,我們要如何正視對廣告片的唱衰論?
之前有了些模糊的答案,在幾次閑談中也得到了點確認,但是始終缺少一個典型樣本。直到它出現:
B站青年節《大魔術師》
1、B站的5條五四短片,實際上是5次演講
先不說片子,來看品牌:
又是五四。從《后浪》開始,B站幾乎把青年節傳播項目做成了品牌IP。而且吊詭的是,它幾乎每次都是一副演講姿態,演講又很容易被聯想到教你做人、說教、假大空,容易被吐槽。但是,B站這連續5年的五四營銷都算得上成功,而且整體反饋很不錯。
2020年,表演藝術家何冰拿出在央視上正大光偉的形象,為年輕人正名:誰說一代不如一代。
2021,祖國的花朵們站在聚光燈下,高聲宣講“不想做這樣的人”。
2022,莫言用一種更適合他作家身份的方式,寫信道:不被大風吹到。
2023,科學家老頑童在樹底下給父老鄉親觀眾們,傳授變老變油膩的秘訣。擺年輕人的爛,讓年輕人無爛可擺。
今年,B站更sha瘋了,平等地諷刺每一個網絡亂象。而講演人是曾經扮演過《潛伏》李涯這一忠實殉道者角色的,祖峰。
圖源《潛伏》
如果說《后浪》實現了跨越年齡代際的品牌溝通,標志著B站進入主流。
那么在那之后每年五四節點 ,品牌對社會情緒和時代議題的精準捕捉,以及引起的討論聲量,都足以說明,品牌正力圖向更廣的人群對話——既超出站內用戶群,也不限于被cue麻的年輕人。
品牌的發聲,也體現著它的野心。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B站的五四廣告片就能產生效果?除了顯然的,在自己家平臺傳播這一渠道紅利,和相對更充分的預算外,還有什么?還有哪些是值得我們注意和討論的。
答案很實用主義,就是溝通力,在五四這一天用演講,放大溝通力。
五四節點+社會洞察+百萬級的文案能力
在所有節日中,五四青年節是為數不多擁有議題屬性、能體現時代觀的節點。
類似的節日,還有三八婦女節。也就是說五四很適合品牌與時代鏈接,與年輕人對話。這個節點有著特別的意義。即使,它相對其他熱門營銷節點,顯得有些冷門和老派。這也能部分解釋,為什么B站每次都要拿出演講姿態,即使是莫言寫信,即使是今年這種更具攻擊性、諷刺性、批判力的發聲,它也是一種演講。
演講和五四青年節之間,有歷史意義的聯系。如不然,要是B站在這一天講個故事呢?
“洞察”我們其實已經提過了,就是品牌對社會情緒的捕捉,今年要聚焦哪個話題,它幾乎就是短片名本身。后浪、我不想成為這樣的人、不被大風吹倒、如何快速變老、大魔術師。
最后一個,是很難復制的,百萬級文案能力。
回想這五支短片,回想那些勢能破敵的長文案,我想即使對片子不太感興趣,不太喜歡表達內容的人,也會承認文案本身的質量。本質上,這些長文案就是演講的內容。文章在此無意對一個好演講列出1234,大家也都知道一個好的演講意味著什么,就說西方由來已久的演講文化,它的動員能力,情緒感染力,傳播力……從大哲學家,革命領袖,政客,學生,都曾發表過I have a dream式口號。
那么,B站也以品牌和平臺的視角,連續五年提出不同命題、不同風格的宣言。
“奔涌吧,后浪 ”
“我想成為你這樣的人”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在真正變老之前,我們還是享受年輕吧”
“落后愚昧,就要挨打”
當一錘定音的金句、主題落下時,演講人的情緒配合滿屏的彈幕,讓整場演講能量達到最高潮。你說它是網絡世界里的青年大會,還是賽博朋克版的烏托邦呢?
五四青年節的精髓被B站抓到了,這個精髓不僅包括演講形式,更具現實意義的演講話題,合適的口吻和演講情緒,也體現在適時褪去演講這張皮,藏起這種演講感。
因為歸根到底真正具有溝通力、感染力,能調動觀眾情緒的是演講內容和話題,有了它們,大樹底下也是演講舞臺,置身各個麻木不仁的場景,對著鏡頭指著你我的鼻子直言也是另一種。
2、B站五四品牌片,當然不是唯一的樣本
“還要拍長視頻嗎,還要拍廣告片嗎”諸如此類的問題,或許應該用一些反問,來讓問題回到原點:
這次,為什么需要一支廣告片?
為什么片子能更好地傳遞目的和內容,而不是其他形式?
既然廣告的本質是溝通,那我們反思的是不是不該是廣告片,甚至不在于廣告片的長短,而是更本質的溝通能力,想表達什么。每出現一個破圈的廣告片案例,都能讓我們再一次重溫這一點。
十幾分鐘的《老杜》被描述成愛情短片。
《美團×賈冰:像哥一樣享受春天》讓劇迷網友樂得心甘情愿轉發。
《繁花》片尾的彩蛋廣告讓沉浸看劇的觀眾接連中招。
即使沒看完寶馬的新年大片《木星計劃》,我想很多人也記住了德系豪華車企寶馬,它屬龍。
愛馬仕基于2023年年度主題發布的《飛馬行空》微電影,時長34分鐘。而實際上該片是品牌營銷的一環,愛馬仕在線下舉辦飛馬行空劇場表演(有上海站),大家在視頻里看到畫面、故事,都源于藝術家指尖的真實表演。(ps:短片配音為白宇)
這些都有品牌想溝通的內容:有業務向的訴求;也有品牌層的表達;有的確實升華價值,但卻包在一個故事里娓娓道來;也有植入型,但是方式和具體成品效果,都讓人眼前一亮。除此之外,還有太多不算TVC,被一筆帶過的廣告片,比如產品片、明星id視頻、放在抖音快手傳播的,放在小紅書微博的,現在的短劇廣告又是另一種……
對于廣告片類型的定義是一方面,對于廣告本質的理解又是另一方面,有機會打破思維和形式的墻。
如果再以《大魔術師》為樣本,即使不把它放在B站五四營銷中,單作為一支廣告片來看,它也借用文本和鏡頭語言形成一種面對面的溝通方式。 這種混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的方式,在廣告中雖然不是首創,但是配合話題性和鋒芒逼人的表達,也能有效增強品牌介入時代、參與公共討論的主動姿態。
而在更講究正確和安全的當下,這種主動性,而且還是有效的主動性,本就是一種珍稀。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