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為何成為女性營銷必答題
回想一下,你記得哪些女性營銷的廣告語?
歐萊雅——“你值得擁有”
自然堂——“你本來就很美”
內外NEIWAI——”Nobody is no body”
珀萊雅——“性別不是邊界線,偏見才是”
……
(或許,你能想到的還有更多,請在留言區分享。)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幾條廣告語中,最新的也是三年前了。實際上,翻看近年的女性營銷案例,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比起講態度,品牌們更愿意多做事。
最明顯的要屬女性營銷中的“優等生”珀萊雅——
2021年,珀萊雅推出「性別不是邊界線,偏見才是」,說唱歌手于貞直面鏡頭,詮釋品牌態度。
2022年,珀萊雅以廣州女子舞獅隊為原型,拍攝短片《醒獅少女》。同時,向鄉村小學捐贈圖書、走進打工子弟學校開展性教育。
2023年,珀萊雅根據真實事件,拍攝短片《女帥男兵》。同時制作性別教育繪本《我們都可以》,還聯合北京千千律師事務所,推出法律咨詢服務。
在性別話題的探討上,珀萊雅的態度從未變過,一直鼓勵不同領域的女性,沖破傳統和規則的約束。而公益活動的加入后,讓品牌主張有了落地的方式,品牌角色也從倡導者變為行動者。
關于這一變化,我有一個觀點:在女性意識覺醒的今天,空談價值的女性營銷,根本經不起消費者的檢驗。
因為一直以來,女性營銷總面對一個爭議:女性營銷究竟是為女性賦能,還是編造消費主義的羅網?
有的認為,女性營銷不過是品牌的糖衣炮彈,目的只是為了增加銷售;也有的認為,消費是我們用腳投票的方式,選擇購買一種品牌,即選擇了一種價值理念。
大眾對消費的看法莫衷一是,但品牌的破解方法很簡單。既然「態度」和「價值」太空泛,「性別議題」太容易翻車,不如少說多做,用消費者看得到的行動解決問題。
不過,公益營銷不是非營利性的慈善廣告,作為一種商業行為,怎么做才能使品牌利益與社會效益最大化?
1、公益活動,要與品牌/產品相關
公益活動是否要與品牌相關是有爭議的。有的品牌公益項目,與自身無太大關聯,而是針對某一社會議題展開,這本身沒有問題,只是當公益活動與品牌建立強相關時,往往會更有效果。
2021年,Ukiss與丁香園合作推出「是紅妝,亦是武裝」,捐出1000支過期口紅,號召女生拿起口紅,擦掉廁所上的捐卵小廣告,保護更多女孩。
用口紅涂掉捐卵廣告并非Ukiss“原創”,最早源于社交網絡上用戶的自發分享,主打口紅的Ukiss,以此為靈感快速響應,推出了這一活動,收獲了許多稱贊,也成為其他品牌效仿的對象。
可惜的是,Ukiss沒有將這一公益活動繼續下去,而是轉向了其他主題。2022年,Ukiss攜手予她同行,向貧困地區女孩捐助月經安心包;2023年,Ukiss攜手守護花蕾計劃團隊,關注留守女童。
盡管“月經貧困”、“留守女童”都是亟待解決的女性問題,但由于與Ukiss產品關聯薄弱,難以突出品牌自身的特點,更像是跟風做公益,而非有自己的主張,無論是品牌角度還是社會效益,都效果平平。
同樣是“月經貧困”主題,少女衛生巾品牌七度空間有更多表達的空間。七度空間從2012年開始,通過“成長的翅膀”公益項目,向中小學生普及青春期衛生健康、捐贈衛生巾。今年,品牌公益項目升級為“粉紅羽翼”,號召更多女性加入,彼此相互支持。
七度空間「粉紅羽翼」公益項目
另一個成功的案例是內衣品牌愛慕,2023年愛慕推出「一本半」義乳公益計劃,用公益電子手冊,科普乳腺知識,同時建立基金會,向社會捐贈義乳。既彰顯品牌對女性群體的關注,也傳遞出品牌在女性乳腺領域的深耕。
如此,不僅擴大公益活動的影響力,還深化了品牌印象。
愛慕推出「一本半」義乳公益計劃
2、從長計議,打造公益IP
如果品牌產品本身與社會議題無法直接建立關聯,另一種方式,就是將公益項目沉淀為IP,變成品牌資產的一部分。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珀萊雅,不僅連續三年深化「性別不是邊界線,偏見才是」項目,把它做成了品牌的女性公益IP,還推出了「回聲計劃」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盡管與品牌的關聯度不如性別議題,但珀萊雅做了三年,使之成為品牌的另一個公益IP,為品牌拓寬了社會影響力。
珀萊雅「回聲計劃」3.0《此刻,和情緒____》
另一個有趣的案例是Aseop伊索“女性文學圖書館”,伊索Aseop每到一個國家,都會聯合當地女性作家共同選擇女性主義書單。活動期間,伊索Aseop會把貨架上的產品換成女性圖書,消費者進入門店可以免費領取一本圖書。
作為護膚品牌,與圖書本無關聯,但透過“閱讀”,伊索Aseop展現了品牌所倡導的質樸、從容的生活方式;而加上女性主義這一主題,伊索Aseop進一步表達品牌對于女性群體的關注與支持。此外,這樣一場免費贈書活動,也吸引了更多用戶走進伊索Aseop門店,沉浸感受品牌氛圍。
用品牌理念鏈接公益活動,并將其打造為品牌的內容IP,是伊索Aseop帶來的啟發,它讓我們看到,公益活動對于品牌建設亦是一種有效的方式。
實際上,除了突發性的災難事件,大多數社會問題,需要長期持續的關注和參與才能得到改善。換句話說,長期主義本就是公益的題中應有之義,無法長期深耕的公益項目,大多會讓人懷疑有作秀嫌疑。
尤其當下,隨著參與公益的門檻變低,做公益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時,唯有公開透明、長期可追蹤的公益,才能真正獲得公眾的認可。
3、聯合成熟的公益組織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做,與公益組織聯手,已成為當下品牌進行公益營銷的一種常見方式。成熟的公益平臺,不僅有更系統規范化的操作流程,它們本身也擁有龐大的受眾基礎,對于新銳品牌而言,是一種更為有效的展開公益的方式。
2022年,全棉時代上線《她改變的》系列女性人物短片,講述一群勇于突破自我,充滿力量的女性故事。
此次短片中,全棉時代短片是與《中國婦女報》、內容媒體新世相共同合作完成,在短時間內聚合了不同領域的資源,實現了品牌口碑與聲量雙收。
最后:
公益營銷,或許是所有營銷活動中最難把握的,因為「公益」與「營銷」從語義上就是相對立的,既要回饋社會,又要為企業盈利,而在公益營銷前面,加上「女性」后,事情也變得更具挑戰——
要鼓勵女性,又要避免導向某種特定的期望;
可以鼓勵多種生活方式、活出自我,但不能總是重復,顯得跟風;
要與品牌相關,又不能太相關,否則就是把女性主義矮化為消費主義;
需要長期主義的行動,又得變著花樣講故事。
……
(歡迎在評論區補充)
盡管很難,但還是有很多品牌在堅持做公益營銷。
而且,不再是用公益做一次面子宣傳,而是切實解決了問題之后,再來講一個美麗的故事——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進步。而這一現象,為什么發生在女性品牌的營銷中?
我想,大家心里有答案。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