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班遲到,都怪路上的廣告太好看
早高峰、晚高峰,當打工人縱享著人擠人的滋味。
蹲守在地鐵站、公交站的品牌們,迎來了一天里最快樂的時間——地鐵站過道、公交站前的品牌廣告,正被無數人“看見”。
人又多,廣告屏又大又距離近,打工人的必經之地是真適合打廣告。
但品牌也得上點心,避免自嗨:
像那些毫無邊界感,強制大家觀看的廣告,效果可能適得其反;走心交流的廣告夠體面,可品牌“話”還沒說完,很多人就已經走遠。
那咋辦哪?
只要你會整花活,路人就很難忍住不看
既然地鐵站的路人個個腳下生風,品牌只能快過他們。文字、畫面創意吸睛要快,信息傳遞速度也要夠快。
求職網站OfferBox用一個機巧的創意做到了這點:一面白墻,4/3處都是空白,只有頂端印著一排碩大的黑字。即使目中無廣告的人瞥到這畫面,大概也會好奇抬頭看看究竟寫的啥。
“這樣的目光讓人充滿自信”——抬頭看見這句話便會明白,自己中了品牌的圈套。大半留白的海報設計,就是品牌誘人昂首走路的小把戲罷了。
視線順勢移開,旁邊一段小字注釋著OfferBox這么做的暖心原因:
“找工作的時候,如果感到緊張或不安,人們很容易會低下頭。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在這里做這個廣告,這樣你就會在此刻抬起頭。只要有意識地抬起頭,心情就會變得積極。這么看來,今天也如此。”
原來費勁心機,OfferBox只為在畢業季給求職者加油打氣。這么做,自然能博得路人的好感。
大道至簡得要功夫深,還是簡單粗暴更易學。三得利生啤的一組地鐵站廣告就是后者。
雖然也是畫面與文字打輔助、求“快”的設計,底層邏輯卻截然不同——三得利要讓吸睛與信息傳遞同時發生。
生啤的特點,通過滿滿的“生”字刷在了公屏上,還有連環畫似的巨幅懟臉海報,路人想視而不見都很難。而看見的那一秒,就能秒get信息,想來一杯了。
本質上,三得利也是在強制大家看廣告。但炎炎夏日,它在廣告之外還讓人看見了喝生啤的暢快感,怪解暑的,便沒那么惹人煩了。
再簡單一點,有時一個直擊靈魂的主題,比啥都重要。
比如鏗鏘有力的四個字,“這杯我請”。聽一次,心動一次。
繼去年在上海發起“感謝有你 這杯我請”后,餓了么今年再次豪氣請上海友友喝下午茶,還在打工人濃度超高的徐家匯地鐵站,大肆宣傳自己請客這事兒。好一波精準投放。
美中不足的是,文案與畫面都少了點力度(尤其是廣告屏)。很為主題心動是真的,很難為廣告留步也是真的。
相較之下,公交站前等車的人們時間更充裕,對廣告的耐心自然也就多些。
話鋒一轉——但有手機在手,大伙兒的耐心也多不到哪去。所以,廣告忌長篇大論,除非確信能讓人有耐心看完。
比如,給大家瓜吃的麥當勞與漢堡王。當ChatGPT 火遍互聯網,麥當勞向其提問“世界上最具標志性的漢堡是什么?”,并將夸自個兒的答案投放在路邊。
如此自戀的行為,對手漢堡王忍不了了,轉身問ChatGPT “哪一個(漢堡)最大?”,還做了個相似的海報與麥當勞肩并肩。
兩位相愛相殺的故事,大家早有耳聞。它們當眾“打架”,那不得認真圍觀?
結果人們看熱鬧的檔口,就把兩個品牌的特點記住了。
麥當勞與漢堡王OS:只要我不尷尬,尷尬就是別人的
很沒氛圍感的街邊,深情敘事最好也別來沾邊。像阿道夫這樣會搞噱頭的另當別論。
20個站點,20句不同的文案,上演了一場有關發香的“愛情連續劇”。從開頭的“后來,我常坐這班車。再沒遇到,那心動的味道” 到“后來,我常坐這班車,為了那心動的味道”,道出一種小心翼翼又洶涌的愛意,也將阿道夫的味道塑造成了令人心動的香氣。
還有畫面下方的站點標注出文案的連續性,引人細品、追更,屬實把平面變活了。
杠精點說,就是每句文案的故事性弱了點。沒追更完故事,會有點不知所以。
不過,創意可嘉啦。
當創意站牌不止于平面,還能更顯眼
別被平面海報的內容形式束縛了,創意再大膽點、心思多花點,站牌廣告還可以變3D、甚至動起來。
淘寶為了宣傳自家「夜淘寶」,利用UV雙噴工藝與打燈技術,表演了白天與黑夜的兩副面孔。
白天,它道盡打工人“今晚要趕項目進度,又沒法按時赴約了”、“忙完只想回家躺著,哪有精力過夜生活”的心酸、無奈。
夜晚,燈光一打,它放飛自我,高呼要按時約會、要享受夜生活。
站牌好玩的一體兩面,正像被生活重錘的你我,是要“嚶嚶嚶”還是“起來嗨”,就在一念間而已。淘寶對打工人的這份共情,成就了“變臉”的創意,也清晰了傳播思路:邀人們刷夜淘寶之前,得先讓大家有夜生活可言。
通往公司的公交站前,品牌不止在乎打工人今天快不快樂,也關心大家累不累。
顧家家居一頓爆改,把站牌硬廣變成立體的軟廣,讓人們在不確定的等車時間里,有了一個柔軟依靠。你可以靠著玩手機、吃早餐……舒不舒服不那么重要,起碼品牌的心意收到了。
從家里走上街頭,“有幸做你生活的小小支點”的顧家,用戶外軟廣給人們柔軟卻又有力的陪伴,仿佛在說“我一直都在”。
為討人喜歡,品牌無微不至。高溫的夏日,等車一定很熱吧?
京東搭了個清涼站臺邀大眾來消暑。在這個站臺里,有按下開關就能享受五分鐘的冷氣,還備了擦汗的紙巾與降溫的冷笑話,有夠貼心的。
新奇又實用的站臺,其實是為了宣傳“家電家居清涼節”而設。但一個小問題是:家電家居多是重量級物品,處于趕路心境的人們,究竟有沒有動力“京東家電家居清涼節了解一下”?
“以舊換新立減10%起”的利益鉤子,大概就是京東對此的回答。再說了,線下轉換不成,這個創意站臺也能是線上傳播的好料子。
對了,還有品牌重視大家的健康問題。
“肺癌是世界上最大的癌癥殺手,咳嗽是肺癌的癥狀之一”。知道這事的瑪麗·基廷基金會聽不得人們的咳嗽聲,做了個僅目標受眾可見的聲控站牌廣告。
正常情況下,它是寫著“November is Lung Cancer Awareness Month(11月是關注肺癌月)”的極簡海報。
“咳~咳~”,一旦這聲音響起,海報屏就會出現一個精致的肺部特寫,還寫著“IF THAT COUGH HAS BECOME PART OF YOUR LIFE.GET IT CHECKED”。
如果你也像畫中那樣,日常生活中沒事兒總咳嗽,就去做個檢查吧——圖文并茂的畫面,督促著大家早發現早治療。雖然現實是,長期咳嗽的人很難被一張海報勸動。但設身想想,眼看著一張海報為自己變身,還是挺有警醒作用的。
還是得承認,讓站牌改頭換面的廣告,很難規模化投放。線下再有趣,也只有小部分人能見到。好在,它們能輕易成為線上傳播的“談資”,換個場地做宣傳。
總結一下,地鐵、公交站廣告的“可為”與“不可為”
看完上述案例,敏銳的朋友或許能發現一個特點。
無論是在地鐵站叫路人抬頭的OfferBox、請打工人喝下午茶的餓了么,還是將公交站牌/站臺變軟、變清涼的顧家與京東,本質上都有利他成分在。
甚至沒有技巧、全是感情的的實用型廣告,在今年格外突出,一片好評。
前有小紅書旅游攻略式的戶外廣告:
在網紅城市重慶的公交站、地鐵站等游客多的地方,投放精心挑選的用戶筆記,讓旅游tips來到人們身邊。要是這些“過來人”的建議有用,游客自然會上小紅書搜攻略。
后有滴滴出行的溫馨提醒:
在公交站牌給出熱線電話,幫助不會用智能機的長輩打車;或是提醒大家給關心自己的人報個平安……很合時宜的暖心小貼士,將滴滴出行的多樣功能與需求精準匹配,對用戶與品牌都好。
所以,即使沒有那么精巧的創意和大手筆的預算,“搞點有益大眾的好東西”或許會是一個好的腦暴方向。
再多將心比心一點。被萬眾批判的電梯廣告,起碼近一半的傳播場景,都是在大家快到家、情緒逐漸穩定的時間點。而地鐵與公交,5/7的時間有關上下班路,路人心情很難愉快,對廣告的包容度也就低了些。
鋪天蓋地的視覺暴擊?最好還是別用這招惹人煩。
創意也別太沒同理心。像是在地鐵站上演“奪命連環扣”的日本眼藥水品牌廣告,新意有,氛圍感烘托到位,品牌露出也很低調,就是缺了點共情。打工人大早上看了只想說句:大可不必。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