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寫信:沒有技巧全靠感情
2021年小紅書請到許知遠,
說著“抱歉啊,這么久給你回信”
安撫著你我內心的慌亂。2022五四,B站干脆搬出莫言
由其慢悠悠地講述大半個世紀前的故事。2023,小破站「野心」再漲
給全國3285個火車站以寫信的口吻發出“拜托“消息
誰都沒想到,一個月后中國鐵路竟然真的回信,
官方隔空回應
成全了一段美談。
這種書信廣告在近幾年出現得愈發頻繁,雖然還未形成典型現象,但不少案例都引起了不錯的反響——
或者洞察大眾情緒需求,以「泛文化內容營銷」為品牌照出優雅的“形象側影”;
或者在同一期營銷熱點中,憑「差異化語氣」脫穎而出......
拓寬了品牌與用戶的對話場景,各個優質案例在業內也組成了一道清麗的景觀。
但與此同時,針對「書信」這種比較特殊的溝通方式,不免有一些問題要問:
書信偏文學化的語言與商業營銷的本質之間,很難不說有溝壑,品牌為什么會選擇于此,又如何才能避免落得空煽情?當其他品牌嘗試用寫信的方式和用戶溝通,是否有一些經驗可循?
沿此種種,文章先來回顧最重要的問題——「信」到底給品牌帶來了什么?
1、天然的形式感+優越的語言優勢
讓廣告去「營銷化」,品牌去「名片化」
諸如“某某品牌的一封信”之類的廣告出現時,人們的第一反應會是什么?
或有一絲期待?或毫無波瀾?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在打開前就已做好開啟一場非常規營銷的、面對面對話的準備,即使是品牌的單向主動。
在方太《地球情書》這支短片里,開篇就是陳坤手寫信的特寫鏡頭,隨著原聲配音一句“見信安好”,觀眾迅速被代入情境。
信在其中成為恰如其分的載體,賦予代言人營銷更濃的儀式感,給環保話題構建出適配的溝通形式,舉重若輕之間,方太再一次用其代表策略讓品牌理念徐徐拂人心。
地球情書
無論是如上述通過代言人之口,還是以品牌立場寫信,書信在其中絕不是“不會出錯的創意形式”這么簡單,其本身的形式感以及語言優勢,是給創意帶來差異價值的關鍵所在。
一封信的兩端,鏈接著兩個具體而真實的「人格」,品牌與用戶之間真真切切的擁有了「我和你」面對面沉浸交流的機會。
寫信人傳遞的是一份娟娟誠意,有對對方的重視,也有對這次對話的關注。
與之對應,收信者收到了一種儀式感,以及一次不常有的對話空間。
比如,天貓在520期間邀請到李銀河——眾所周知的被愛者,擁有過最陽光明媚的愛——詮釋著那個最燦爛又帶給人希望的命題,愛。
愛的黃金時代
520普遍的粉色營銷下,天貓超級品牌日用文化賦予「愛」形式和內容,合作品牌在營銷分支持續注解著價值,讓用戶關系更進一步。
而在形式之外、去向內容里——書信本身的語言優勢更有可能訴說出一種主觀的感人:
它是一種最接近日常用語、自白體的語言,擺脫了常規廣告文案那種匠氣,能夠拉近距離,有效降低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異己感」。
敘事時往往帶著第一人稱語氣,能牢牢鎖住觀眾「你」的注意力,在將「我」持續代入的過程中,能自然抒情,而不至于煽情,
內容空間、尺度更有彈性,可以是簡單幾行、一對一傳遞特定情緒;也可以是一封飽滿、長情的手寫信。
谷歌父愛廣告:父親寫信,記錄女兒成長的點點滴滴
2、邀請文化偶像“背書”,buff疊加得感性而深沉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社會情緒」四個字被頻繁提起,人們種種心理訴求引起一番又一番討論,不少品牌都在回應于此,以拉近與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的情感距離。正如文章開篇提到的,許知遠和小紅書合作的不慌信箱,莫言與B站《不被大風吹倒》,就是近年來一種典型。
而除了社會洞察這一點外,這里面也有其他因素:內容時代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表現出對深度對話以及智性溝通的偏好和需求,對于那些有轉型計劃的平臺、品牌來說,與文化偶像合作可以助其完成階段性的內容升級。
但如何最大程度發揮他們的價值和優勢呢?他們有性格特點、不同的語言風格,在各自專業領域內有較高的辨識度。而行業化的廣告文案、以及營銷式的溝通形式,往往與真實的他們相去甚遠,很難展現出其專業層次,以及個人魅力。
沃爾沃&羅翔合作賀歲短片:《Wo這個新年不一樣》
由此一來,除了常見的紀實性訪談之外,讓文化偶像寫信成為又一可選的創意形式。
「寫信」更符合人們理想中以及期待的,名人與他們的對話方式。即使消費者心里明白,廣告里名人口中的表達、筆下的內容,很多時候都并非本人所作,但這不影響他們聆聽、理解其中的表達。(但要確實言之有物)
況且說到底,目的是為了與大眾深度鏈接、產生共鳴,那么無論是邀請文化偶像對話,還是通過寫信這種更有儀式感的對話方式,抑或是疊加buff,讓前者搭載適配的語言模式,使得后者能有“專業背書“,只要保證內容性,做再多的增色自然都不為過。
3、不拘泥于信的形式時,它就可以是變化的語言
或許有讀者已經注意到,有許多品牌寫信的案例并未出現在文內。這其實是筆者的私心,當然也是文章的關注點——要有寫信之名,也須有寫信之實。
那既然有形式大過內容的案例不在文章之列,那么是不是可以讓那些未直言寫信但“確有其實”的案例,加入這場討論呢?
“跟著兩個月熟絡起來的鄰居
走走常熟路
陪家里的老人,漫步長壽路我們在路上
上海就在路上”“遇到拖大箱子的姑娘請幫個忙,
她可能不太好意思開口麻煩別人;途中孩子吵鬧,還請見諒,
這可能是新手父母,三年來第一次帶孩子回老家”
“上海有6913家咖啡館,屬于我的有21家
老爺叔的浪漫,是買菜的時候順便買束花”
相信很多人都還記得《上海 在路上》這條片子。去年上海解封的第二天,本地廣告公司oookini就發布了這支以路名為創意的短片。文案中克制得體又不失浪漫的表達,讓共同經歷過的人們,都有所觸動。
那回到初衷,《上海 在路上》又何曾不是oookini為上海、為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以及其他幫助過這個城市的所有人,送出的一封頗有詩意的祝好信。
就像B站在春節前夕給3285個火車站,寫一份提示信的方式,與所有返鄉的人們隔空對話。
就像餓了么拆解了平臺上214個品牌logo,創意拼貼出19行情詩——告白上海,通過一種浪漫的城市敘事,深化本地生活服務平臺這一占位。
不恰當的說,品牌寫信往往是一門玄學。有書信形式的,可能缺了點內容實料;未提及于此的,卻確有此意,借以不同的創意支點(路名、火車站、拼貼詩),完成一次有主題的主觀表達。至于具體是不是以“xxx的一封信”起調,或許并不是最主要的,語言內容本身就已是最好的回答。
雖說猜不到品牌寫信的結尾,但其動機、緣由倒是可以倒推一二:
它總是與價值向、品牌層的營銷目標相關,聚焦的話題比較有普世意義。而除了上述典型的營銷式,由品牌創始人手寫信,也不失為一種更高級的溝通方式,還有機會帶來一定公關價值。
2022Nike 品牌五十周年,創始人發出公開信
品牌寫信一般具有時機性以及背景意義,除了在重要營銷節點、品牌周年日為自己發聲外,當我們的共同經歷有必要被記錄、被詮釋,或者社會面存在著一股低落情緒,需要被疏解,需要更有力量感的主體來鼓勵。品牌或者代表可適度挺出身,作正向表達。
世界頂級意大利品牌Brunello Cucinelli創始人致年輕人的一封信
書信節選
什么樣的品牌更適合寫信,其實也有跡可循:大品牌以及平臺擁有龐大的用戶群,品牌個性、文化理念已沉淀得較為穩定、成熟,比較適合用這種方式來表達。
除此之外,擁有更多年輕用戶、女性群體占比大的品牌,也可如此與用戶開啟感性、浪漫的對話。
一條非正式建議:品牌寫信的次數,別超過兩次。寫信是種儀式感,每寄出一封,就意味著「支取」觀眾的信任。要珍惜,勿濫用。
寫在最后
早年陌陌COO王力,曾在微博發出一封長信并@賈樟柯,直言其作品在自己的青春時期有過怎樣的重疊,字里行間都是對賈樟柯的欣賞,并希望能有合作的機會。這封千字有余的“告白”信打動了賈導,僅僅一個月之后,陌陌就上線了由賈樟柯全新執導的品牌TVC。
《陌生并不存在》
王力給賈樟柯寫信,賈樟柯給陌陌拍廣告,這些事件在當時的廣告圈、影視圈、甚至眾多媒體紛紛引起熱議。但正如賈導所說「有一個人對你寫那么一大篇,這是一個很大的禮遇」,是這里面的誠意推動了這一切開始。
同樣,品牌寫信也是一種更好的表達誠意的方式,盡管不好用「很大的禮遇」這樣來評價,稱之為「更有儀式感的禮待」總不為過。
但說到底,書信只是眾多溝通方式中,比較有濾鏡感的那種。它的形式感也好,具體的語言優勢也罷,以及依托的創意等等,都要根據項目所處的背景來看待,再去考慮如何將其發揮到最大化。
文章無意于將書信廣告包裝、推崇成一種流行趨勢,談此種種只想試著討論——在廣告營銷里,寫信這種溝通方式究竟能觸及到什么?以及,從書信形式延伸出來的那種主觀的、仿佛品牌已投入其中的表達方式,為何更能戳中我們的審美點以及情緒。
我想,這已經涉及到語言學的話題(笑)。昨天看到一個說法,「X X不應該成為一個職業」,換種角度或許可以說,「不要把XX只看作是一個職業」,如果再大言不慚的拓展,不要把消費者想當然的只是看作「消費~者」,「溝通」二字談的多了,往往拿不出誠意和實義。
總之作為不同細分領域的內容工作者,警惕一切形式的「職業手感」。當發現輸出的內容、溝通的話語,只剩策略正確但魅力平平,甚至自己看著都無動于衷時,或許可以嘗試著回到表達的起點——只給自己、給一個想象中的對象寫點不那么行業的。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