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迪拉克的第二種勇敢
電影《綠皮書》中的車型為:凱迪拉克De ville
想象這樣一幅畫面:
山海自然間公路蜿蜒,一豪車駛向心中所向。大小提琴聲漸起,男聲念白道:“行必至,穩致遠”。鏡頭推進、多角度特寫——飛轉的輪胎、閃瞎眼的漆面......最后落版文案配上品牌LOGO,一整個低調奢華有內涵(告辭)。
不知為什么,汽車TVC廣告很容易成為創意黑洞(還有地產廣告),大家調侃其他內容時也總拿它當作反面例子:
“這mv拍的好像車廣告”“中間那段獨白好跳戲,像在聽汽車廣告”
當然類似的爹味兒在今天已經少了很多,她經濟時代下,汽車品牌也開始頻頻請用女性代言人,透過女性視角品牌確實也打開了敘事思路。
但當越來越多的品牌,還是卷方向盤前的人物故事、另一種形式的精英主義時,有個品牌一腳油門直接沖進年輕人的日常話題圈,用13種無厘頭類比洗腦13個圈層,直球輸出“沒有后驅,不算豪華”。
一、后驅=豪華? 憑什么
凱迪拉克這支廣告一上線評論區就亮了,有吐槽有好評,當然意在鼓勵的也不少。
而當網友嗨起來,是攔不住他們的創造熱情的;有梗文案張口就來。
沒有故事,不算勝加;沒有頭禿,不算編輯(后面我編的)
總之,不管說它自嗨還是和玩起來,它最后確實實現了一點:
就連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后驅的人,都記住這條“豪華鐵律”。
人這種生物真的很有意思,同樣的話,說一次可能是大言不慚;
但鞏固第二次第三次,可能就會給人一種“它是不是真的在思考什么。”
一年后,凱迪拉克延續后驅傳播策略,再推2.0版。
很明顯的是,這次大家注意力更集中在場景,也少了些對非常規形式的疑問。
這次,凱迪拉克對準有升級需求的人群,將買車攻略直接遞到家門前——升級就升后驅車。
相比第一次的破圈層,二次諫言有更強的垂直性。
“第二次XX就知道”看似social的文案下,實則在打靶式對話目標人群。
第二次買房、第二次懷孕,有錢有閑的退休阿姨第二次投資、女金領第二次相親......他們都是有可能升級用車的高潛用戶。
兩波項目有著清晰的連貫性:營銷心智穩定,創意形式相近。
連貫中也有階段性重點:先破圈層,再垂直對話;先鋪墊「后驅=豪華」認知,再升級溝通。
這時候很容易就會這樣問:
汽車屬典型的重決策、耐用消費品,先不說轉化率有多少,
創意玩得這么歡脫,凱迪拉克的豪華定位,會不會反而被傳播出圈沖散沖褪色?
若要討論這個問題,可能還得從「豪華」本身說起。
二、用最年輕的車型,破除豪華崇拜
故事,能帶來溢價;印象,會加重迷信。很多時候我們對一種事物崇拜或畏懼,是因為想象力在作祟。
就像我們下意識會認為:豪華=高不可攀。好在數字可以破除一切迷信、崇拜。
凱迪拉克CT系列主打后驅,定位在「新豪華」,是相對年輕的車系。
其中最年輕車型CT4,入門價格不到22萬。在這個數字的基礎上,再去理解凱迪拉克的新豪華故事,是不是就能放下一部分心理包袱了~
但為什么凱蒂拉克就認定了要講后驅這一點?
汽車分前驅、后驅以及四驅。簡單理解它們的區別就是,馬力依次增大。所以也常說,“前驅操控差,四驅費油,后驅才是王道”。再直白一點:前驅差點勁,四驅馬力夠大,但對于日常來說,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意思(越野車、大型suv都是四驅)。對比下來,后驅更能兼顧性能需求,也就成了豪華車、性能車的標配。
但配了后驅,價格自然也就:
寶馬3系 :29.99w
捷豹XEL:29.98w
豐田皇冠:27.78w
英菲尼迪Q50L:26.48w
(價格參考官網,如有調整請聯系)
相較之下,凱迪拉克有很大優勢。于是后驅策略第三階段,選擇用性能高調、價格低調的CT4,和所有喜歡車、夢想有一臺車、哪怕是愛坐車的年輕人聊聊:
有了「人生第一臺后驅車」到底是什么感覺?
再替網友問一句:我為什么一定要有一臺后驅車?
創意妙就妙在,它并沒有強行輸出買后驅豪華車華麗價值觀,而是回到用戶視角去放大他們的(凡爾賽)心理。
數英案例介紹中,創意代理商勝加也給出了完整的解題過程:
現實地說來就是,打算買后驅車的TA正在升級;再轉譯成消費者語言——他們正在開始新的人生階段。
短片文案也埋伏了大量的“開始”
開始不能睡懶覺,開始飄了,
開始費鞋
開始失去地位
......
開始深夜想靜靜,
當你擁有一臺凱迪拉克CT4
你會開始沒朋友
......
開始瘋狂試探
開始破防
開始愛上走彎路
當你擁有人生第一臺后驅車 凱迪拉克CT4
特別的開始,開始了
文案包涵了很多年輕網絡化的情緒詞。但經過凱迪拉克演繹后下,原先的語義似乎更內涵了~~
費鞋是因為后驅車實在太好開,總是忍不住踩油門;同樣,變丑是臉被高速風吹得變了形;而被嘮叨是因為被長輩追著連環夸;不只卷還往外卷,就像不只鉚勁向前,還要擴大舒適圈......
吐槽是假,凡爾賽才是真;開始飄了是假,趁勁頭繼續突破才是真。
凱迪拉克CT4,很(懂)年輕人!
三、在后驅之外:
當代成年人喜歡的豪華廣告是,調性、創意我都要
CT系列廣告有比較明顯的年輕化傾向,但在后驅策略之外,凱迪拉克營銷也并不總是這么“飄”,品牌個性化創意中,總是有很具體的溝通點。
從這一點,他和汽車品牌廣告中那種傳統的成功論、教你做事調調,已經有了一些差別。這也體現了凱迪拉克營銷特點——時不時要破除豪華崇拜。
每年的年末年初總是不缺好故事,總是溫情感人的。那在同樣的營銷節點下,凱迪拉克會怎么講?
《開年第一道光》
品牌標志性直列式車燈成為片子的溝通中心,創意提取“一眼就認出”產品特點,也在生活中找到類似的情感經驗,放大“認出瞬間”其中的情感濃度。
“為什么我能一眼找到你,因為你是我特別的光”
對于這支片子,很難用品牌廣告還是產品廣告去定義;它也還在情感營銷的范圍內,但表達并不溫吞、也跳出了創作一個故事的框架。凱迪拉克車主們能從中具象收獲到歸屬感,心中對自己選擇的認可也被照亮放大。
對于大眾以及潛在消費者來說,最讓他們動容的自然是片子中的情感力量,在這之外,凱迪拉克直列式車燈也會是夜幕車流中,那個特別的存在。
將品牌價值、豪華定位濃縮在一個小小的標識,并放在大型節點去溝通萬千用戶,這需要勇氣,也體現了凱迪拉克的品牌自信。
而當溝通落在一份自信之上,給人感覺總會更加自然。要突出產品顏值,就大大方方的說好看,不用“藝術、美學”等語詞刻意維持調性。
《特別的你,特別好看》
能看出,凱迪拉克部分營銷正走出汽車廣告常見路數,也突破了豪華品牌為了維持調性不肯放下包袱的敘事模式
比如短片將生活中那些真實動人的瞬間,和凱迪拉克產品設計美進行關聯。這讓凱迪拉克的汽車,在工業美學之外也染上一層審美情趣:
被落葉覆蓋時,它是美的;就連“新車第一次刮蹭”這種肉痛的經歷,也可以是美的......
當思路打開后,會發現原來汽車品牌營銷也可以深入日常,比如在國際貓咪日、世界接吻日:
借貓咪主子的靈動走位、剎車絕技,類比凱迪拉克XT4的超強性能:一動,就妙;
伴著情意綿綿的音樂,反向營銷XT5自動剎車系統:沒有吻,只有穩。
豪華調性被恰到好處的轉譯,是浪漫的、軟萌的、幽默戲劇化的。另外,「小眾節日+功能點」這種出其不意的方式,往往能達成更高的傳播回報率。
四、 凱迪拉克的第二種勇敢
所有的偉大,源于一個勇敢的開始。
在此以前,凱迪拉克最具影響力就是這句經典slogan,一直以來它也代表著品牌基因里,那種美式自由主義、突破精神。
今天凱迪拉克依然在圍繞這個核心價值,持續建設品牌力。
在中國女排電影《奪冠》上映期,凱迪拉克邀請郎平合作,首次呈現了郎平母女最真實的故事。
東京奧運會結束后,品牌再推全新大片,致敬競技場上的所有人:無所謂成功與失敗,只要敢于追求偉大。
《凱迪拉克×中國女排》
《凱迪拉克黑白短片詮釋“榮譽”的歸屬》
但與此同時也如上文觀察,這個美系豪華汽車品牌,正嘗試用不同策略和反印象的方式,破除豪華崇拜。
豪華≠精英主義的價值觀敘事,讓人聽了就想逃;
汽車廣告的機械感、視覺唯「物」主義,可以不那么厚重;
豪華汽車的用戶群,他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大多都能和普羅大眾共情。
最關鍵的,凱迪拉克完成了這么多年來誰都沒有特別強調的——普及后驅對于一輛汽車的重要性;
末了還不忘將一款價格最友好的車型,開到你我眼前,對年輕人說
看,人生第一臺后驅車(人生第一臺豪華車)
或許可以將其理解為凱迪拉克的第二種勇敢,這種勇敢是在中國的,更具體一點是在中國當下市場里。
來看一組數據:2021年,中國成為全球僅次于歐洲的第二大豪華汽車市場,預計2031年這一份額將達30%-35%。《中國豪華車品牌特性研究白皮書》顯示,國內豪華車車主的平均年齡只有33.1歲,購車的主體逐漸從80后向85后轉移。
百度汽車行業豪華車報告
市場情況倒逼著營銷策略的轉變,從一線豪華品牌動向,感知得尤其明顯。在既有的傳播風格外,BBA(奔馳、寶馬、奧迪)都嘗試過偶爾和年輕人玩一把。
比如,寶馬似乎發現了品牌名里的流量密碼。2021年,當發現大家調侃BMW的中文意思是“別摸我”時, 品牌干脆趁著春節把這個梗玩出了年味:
《Bà Mā Wǒ,“年”在一起!》
到了2023年,品牌在人們常說的祝福語、汽車對聯「招財進寶,馬到成功」中,再次找到創意落腳點,用無厘頭翻譯在這個春節帶來一場幽默笑果。
《雙語春聯翻譯出了意外的快樂》
如此跳脫的營銷當然只是一時的,如果把2022那次虎年生肖傳播也算在內,就能發現品牌似乎是將春節當作和寶馬車友以及無數消費者,一年熱鬧一次的固定節點。
《虎年新春動畫:馬上快樂》
另一個同為一線豪華梯隊德系車奔馳,在B站找到了對話年輕人的捷徑。
第一次沖進B站還不夠,在平臺周年慶當天,136歲的奔馳為這年僅13但已今時不同往日的小破站,隆重慶生!
《沖進彈幕世界》
《B站生日快樂樂樂樂樂!》
兩位德系大佬都能下場玩梗,那北歐簡約派沃爾沃請羅永浩代言,又有什么可稀奇呢?
來看他的代言人陣容:高圓圓、許知遠、羅翔、朗朗、羅永浩......女明星代言汽車品牌不是要討論的重點,話題點在于品牌代言人的去流量化、去明星化。沃爾沃選擇了不同行業的名人代表,且能站在各自立場討論“嚴謹、安全”這類話題。
許知遠:文化知識
羅翔:法律
朗朗:音樂
羅永浩:科技
高圓圓嘛,可能是無可挑剔的美(開玩笑)
顯然,在面對中國市場年齡結構這個問題時,曾經以各種極限挑戰營銷出圈的沃爾沃,打出的是一張安全牌——通過代言人策略,智性對話年輕代。而這一點,從他在2020年邀請大火的五條人,也能看出一二。
無論是一線豪華品牌蜻蜓點水般的創意嘗試,還是二線梯隊不同程度的探索,都直接反映一個事實,汽車品牌營銷已經走在蛻殼的階段。這背后既有年輕市場的推導作用,也是汽車營銷發展的必然階段。
審美有很強的時代性,20年前的豪華故事和今天的豪華觀念大相徑庭。巴洛克風格再華美,用它來溝通今天的年輕人,難免會尷尬吃癟。汽車品牌的豪華故事、調性維持,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然,目前無法驗證凱迪拉克的營銷探索,到底有什么樣的實際效果。
廣告溝通的,是品牌的目標人群嗎?
今天喜歡凱迪拉克的年輕人們,等到了有購買實力那天,還會買凱迪拉克嗎?
更直接一點,凱迪拉克養成系的營銷,會不會是為其他汽車品牌做了嫁衣?
很巧的是文章撰寫前,筆者看到二毛一篇專訪華sir的文章,里面就有聊到凱迪拉克。
“購車不是那么一個嚇人的決定”,華sir這句形容其實說出了筆者想到的、但礙于經濟實力又不好意思說出口的那部分。加上這部分后,再來看凱迪拉克,或許能透過它部分營銷中的輕,看到戳中人心的原因。這也是一個品牌,基于市場情況、調整豪華敘事的勇敢開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