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VOGUE》
“中年是漫長的,飽滿的,充滿各種可能性的。”
這是《VOGUE》今年新推出的“中女時代”專欄的卷首語。
打開《VOGUE》微信官方號,底部菜單精簡為了兩列 ——“搜索”,“中女時代”。卷首語還提到,這個專欄旨在呈現出各個領域女性們的獨特魅力和多元活力。
不難看出劉沖接任主編后,對女性消費群體的核心判斷:
“中女時代”逐漸興起,更多的社會目光正聚焦于此。
《VOGUE》中女時代專欄
借用《VOGUE》的觀察回看品牌營銷領域,近年大放異彩的女性的確越來越多:
無論是穿著Prada和Lululemon的賈玲,
還是讓無數人直呼品牌“押對寶了”的Queen Wen鄭欽文,
亦或是穿著白襯衫出圈,以新角色和持續的影響力出圈的郭晶晶,
更多底色獨立,自洽圓融的“中女”,正在被更多人看見。
等等,你是不是想說,剛剛才22歲的00后鄭欽文為什么也算“中女”?
其實這也是我想廓清的第一個概念:
何為中女?
雖然《VOGUE》的“中女”,更多的是指中年女性。
但中女這個詞本身,某種程度上還籠罩著一層玄學色彩。
按易經的說法,長女、中女、少女并不是按年齡界定的概念。2024年屬于九紫火運年,而“火”則象征著激情、變革和創新,因此正氣、正直、甚至帶些陽剛之氣的女性,會迎來屬于自己的時代,也即中女時代。
到了品牌營銷領域,籠統地談“女性崛起”的概念又太泛化。
因此,這也是我這篇文章想先界定的:
無論是從玄學意義上,還是品牌營銷視角來看,中女并不是中年女性的代稱。
用一個簡單的公式概括就是:中女≥中年女性。
中年女性只是中女的一個子集。那些以從容自信的姿態參與到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女性,都是中女。中女是一場人格的二次成型,也是一種社會角色,一種精神風貌,一種公共文本,以及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
換句話來說,只要是不把自己看作“第二性”,擁有成熟的女性力量的、樂觀積極的女性,都可以統稱為“中女”。
上世紀20年代,留著短鮑勃頭發的飛來波女郎,是追求獨立自主的浪漫女性的標志
中女時代,單一的“白瘦幼”審美逐漸讓位,取而代之的是對全年齡層女性內涵和人格魅力的認可與欣賞,這無疑是一種進步。
從更大的社會背景上看,之所以說未來的20年會是女性力量蓬勃發展的20年,是因為未來20年大概率是少子化的20年。也因此,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女性成為職場上的中堅力量,成為社會生活中的活躍分子,成為文化創新等領域的領導者。
從消費分布上,有人把當下市場上的消費力做了如下的大致排名:
中女>其他女性>兒童>老人>寵物>其他男性
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24年1月,線上消費能力在1000元以上的女性用戶占比達73.3%。
女性群體的消費實力不必多言。可以說,女性是消費的核心,而中女又是女性中的核心消費力。
消費疲態和各賽道飽和之下,品牌營銷擁抱中女時代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所以也有這樣一種聲音,在品牌營銷領域,
得中女者得天下
已經有一些品牌在有意無意地擁抱“中女時代”。
第一種品牌,以中女視角重塑品牌溝通。
在敘事視角的轉變方面,傳統上以男性敘事為主的車企采用女性視角的營銷策略,正獲得市場的積極反饋。
在前幾天的成都車展上,騰勢品牌的“高智感”車模,收獲了一眾好評。
還有更多新勢力車企,集體把車模卷向了職場路線。
圖片來源:@小南不犯難
多人稱贊這組車模高級感滿滿
與之對比的是引起低俗擦邊爭議的奇瑞,把“車展”變“肉展”。不少人直言,“懂了,避雷奇瑞”,“瞬間覺得這個品牌好Low”。
一些改變正在悄然發生。
中女更偏向一種“智性化”的審美,她們不會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削弱自身的主體性。
從“穿著清涼”吸引眼球的車模,到商務優雅的“女高管風”車模,雖說不同汽車品牌的價格不同、目標受眾不同,但車企之間的競爭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外觀設計和性能配置,背后是品牌美育、消費者洞察,甚至是品牌價值觀的比拼和廝殺。
在這方面,雷軍可謂是關注中女需求的優等生。
比如,雷軍會在發布會上不斷強調對女性消費者需求的關照,如防曬、收納等痛點,在設計上兼顧了女性消費群體的審美偏好。(雷軍造車其實也是打破了對女性審美的刻板偏見的,具體參見五菱冰淇淋。)從銷售結果來看,“今天所有SU7的訂單,購買的女車主已經超過了40%,我相信實際用的女車主可能接近50%。”
據微播易&CAA中國廣告協會聯合發布的《2024汽車行業社交媒體營銷趨勢報告》稱,我國女性駕駛員已經占比達33.68%,女性群體是汽車營銷的藍海人群。
毫無疑問,先看到中女的品牌,先享受紅利。
第二種品牌,接納審美的演進,也積極挖掘中女的精神力量。
在美妝、護膚等以女性敘事為主的場域,品牌的女性營銷動作就顯得嫻熟許多。
品牌代言人的選擇策略開始不止于單一維度的“美”,更多有態度有力量的女性也在逐漸“上桌”。
消費者的審美也逐漸被更有力量感的女性狠狠修正,但有些品牌卻似乎還慢半拍。
奧運期間,品牌海報上鄭欽文“消失的肌肉”和美白了N個度的膚色引發了鋪天蓋地的吐槽。
上:修圖后 VS 下:修圖前
其實,任由潮流的磨盤推碾,中女的風格永遠是自成一派的。尤其在奧運體育美學的催化下,更多女性的發言帶來了具像化的女性力量:
15歲的楊思琪:“我喜歡被海浪卷住,再沖出海浪。”
22歲的鄭欽文:“如果命運不站在我這邊,我就不相信它。”
61歲的倪夏蓮:“只要我開心,就會一直打下去。”
諸如此類的宣言鼓舞之下,被廣告規訓許久的消費者,終于開始集體圍攻“流水線美麗”,對抗“他凝”。
為什么要讓每個女生都很美?
也因此,中女時代,更多品牌在積極挖掘更多具備“大女主”感的中女,呈現出對命運和自我的多樣思考。
香奈兒去年的七夕廣告語,強調了女性自我意識的重要性,如“如果有一件事情是必須的,那就是先愛自己”和“你可以穿不起香奈兒,但永遠別忘了那件叫‘自我’的衣服”;
Prada簽下賈玲作為代言人,在官宣的TVC中,拎著標志性殺手包的賈玲背影颯爽,強調的是“自己最有力量的時刻”;
今年菲拉格慕新品系列的主題更是直接定為了“大女主”,邀請了觀夏主理人沈黎、演員林依晨等五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女性,分享她們作為“大女主”思考。
系列文案:
“一個人要有勇氣其實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經由時間的淬煉和累積,那個底氣、那個勇氣就會慢慢地產生。”
“我不喜歡整齊劃一的審美大方向,我喜歡做最特別的。”
“每一個年紀它都有自己要去遇到的課題,唯一的初心就是不要害怕,你一定要去勇敢地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
這也是為什么在女性消費者尤為集中的小紅書上,火爆起來的是章小蕙、伊能靜、洪晃這類更具生活閱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的女性。這些品牌廣告和個人品牌的之所以深入人心,不僅在于它們對女性美麗的挖掘,更在于它們對女性力量和獨立精神的展現。
好了說了這么多,最后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
什么樣的品牌,才能吃到中女時代的紅利?
說到底,中女時代就是一個從專注“大眾”(女性)到專注“分眾(中女)的過程。
我先亮出自己的觀點,(歡迎評論區交流)
首先,中女時代利好白牌,也利好品牌,但一定會淘汰“包裝過濃”的產品。
中女的消費需求是明確而清晰的:重服務、重體驗、也重性價比。白牌產品因其高性價比和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能力,能夠迅速吸引追求實用性和個性化的中女。而知名品牌則可以依靠其品牌故事及其價值觀,通過創新和提升服務質量來鞏固市場地位。
撇去各種浮華的泡沫后,這也是真正能決定長期增長的兩個關鍵變量。
但是,在成熟理性的中女面前,那些過度依賴包裝和營銷噱頭的產品沒有市場。務實是中女的底色。
其次,中女時代的品牌,與消費者應該是“平視”關系,而不是“討好”關系。
樂于做自己的中女,也會更喜歡“做自己”的品牌。
這一時期,品牌不再僅僅是商品的創造者和銷售者,而是成為了中女生活中的伙伴和同行者。作為伙伴,首先要展示出來的品牌底色,應該是真誠和尊重。
所以,真誠且不爹味太重要了,這意味著品牌要避免性別刻板印象、不恰當的幽默、以及過度營銷和虛假宣傳。
在與中女消費者的不斷溝通中,品牌的社會化進程得以實現。
SK-II今年發起《美役出逃計劃》,專注拍攝真實素顏女性
最后,對中女的真實處境,品牌需要有更多擲地有聲的表達。
未來一定是女性營銷的諸神時代。品牌會自我歸位到各自應該承擔的社會公共角色。
在這其中,品牌表達至關重要。因為語言改變行動,行動改變思維方式。就像沃爾夫-薩丕爾假說所認為的,語言的結構影響著使用者的世界觀和認知過程。
七度空間為月經打廣告
發聲太重要了。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呼吁,都可能會變成那只改變世界的蝴蝶。
品牌需要清晰而有力地表達出對中女處境的理解和省思。這種表達不應只是表面上的口號或營銷噱頭,而應是深入人心的理念傳遞。品牌還需要更多地聆聽中女的聲音,理解她們的真實需求和期望。這種聆聽不僅僅是收集意見,更是一種深入的情緒覺察。
我相信品牌是一種生命力,也相信敢于拆下異見者偏見壁壘的品牌,一定會越來越多。
畢竟,品牌固然關乎商業,但也一定關乎社會,和人類。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