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觀察:品牌蹭熱點的正確打開方式
想要被聽見、被記住,是品牌營銷的永恒命題。
但當下,連電梯里洗腦廣告的病毒效力都大打折扣,品牌信息還能怎樣離用戶更近一些呢?
一個現象是——大家的熱點敏銳度越來越高,蹭熱點的水平也越來越強了。
鄭欽文奧運奪冠當晚,Nike的地鐵海報,就換上了新文案;
《黑神話:悟空》上線當天,瑞幸聯名就同步上架,瞬間買爆;
發瘋工牌剛流行,各家00后運營的官號,就在小紅書更新了同款;
……
流量稀缺的時代,人人都寄希望于,抓住一個話題窗口,讓自己能實現一次“出圈”。
那么,當我們說一個品牌會“蹭熱點”時,是在說什么?
一、什么是蹭熱點的好時機?
信息爆炸的環境下,人們的注意力極度分散,熱點的生命力是十分有限的。一個新鮮話題,從醞釀預熱到登上熱搜到熱度消散,其曝光周期,可能連一天時間都不到。
趕得早,能吃口熱的;來晚了,黃花菜都涼了。
所以敏銳觀察,伺機而動,是蹭熱點、玩轉話題營銷的基本原則。
那什么熱點是品牌需要關注的呢?
//4種常見的熱點
1、全民關注的社會熱點
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大水漫灌的時候,沿街撒網也能撈魚。
前陣子,奧運會的全民關注、《黑神話:悟空》的出圈爆火,相關熱點營銷蜂擁而上。能看到,那些人們津津樂道的社會性事件,將全民話題和流量集于一身,也是為品牌話題營銷提供趁熱好時機。
2、小眾但可以與我有關的社會熱點
社會性事件為公眾關注,也意味著品牌會一擁而上,分流到每家身上的關注度就會打個折扣。
反過來,輿論場上有小廣泛話題討論的熱點事件,雖然聲量不會太大,只要找到品牌專屬的切入點也能為我所用。
舉例來說,心相印能夠看到一條熱門短視頻里,看到一位在大馬士革街邊賣紙巾的爺爺,并就此找到品牌公益營銷的切口。不得不夸一下,品牌市場部的心思敏銳。
3、行業及競爭性熱點
基于市場營銷的競爭性原則,同賽道分一塊蛋糕的同行、對家,更是需要重點觀察的對象。
小米開發布會,凱迪拉克椰樹風廣告貼臉開大;蘋果ipad廣告翻車,三星的嘲諷應機而動;麥當勞說我是AI最愛的漢堡,隔壁漢堡王跟著表示,“AI說,皇堡才是真巨無霸”……緊盯對手,無論是正面的熱點,還是負面的輿情,抓住它就是抓住了碰瓷、拉踩的機會。
4、品牌專屬熱點
安迪·沃霍爾說:“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15分鐘”。自媒體時代,這話也適用于品牌。
有時候,大把的營銷投入卻竹籃打水一場空;有時候,啥也沒干,偶然的流量潑天而來。外面的熱度不能放過,與自己有關的天降熱度,更不能放過了。
以“瘋四文學”與“麥門”的流行為例,肯德基、麥當勞先后完成了對社交話題的風向把控。前者趁機將一種品牌專屬的語言體系發揚光大,后者則是借表情包、周邊等,為麥門信徒送上屬于“我門”的身份識別。
此外,今年不時跳出的網紅城市們,都很精通什么叫“順勢而為”。而“爆改天潤酸奶桶”在小紅書小有熱度的時候,品牌及時接納用戶意見升級包裝,也hold住了流量。
輿情監測是品牌營銷的基本功,時刻觀察社交媒體上的品牌相關UGC動向,將小范圍的內容趨勢及時響應、推波助瀾,才能不錯過任何一個出圈的機會。
//兩種可預測的熱點
熱點的生命力有限,也要求品牌不光要及時蹭熱點,還要有對熱點事件的預測能力。
偶發性事件難以掌控,但那些有流行先兆的事件,卻可提前押注、把握先進,以此更久占據熱點事件的流量爆發期。
1、持續性的活動、事件
定期舉辦的大型賽事、活動,比如奧運會,就是一種典型的可預測熱點。
即便一直有人唱衰,觸達的用戶規模高達6.35億,盤踞熱搜半個月至今仍有長尾效應的巴黎奧運會再次證明,這場國際賽事,是舉世僅此一家的熱點集散地。
而無論是與官方合作的阿里巴巴、伊利等,或者將門店開到埃菲爾鐵塔下的喜茶、霸王茶姬……品牌豪賭奧運,都是為了搭上這架匯聚全球流量的快車。
但奧運畢竟4年一遇。官方合作的成本又不是一般品牌能承受得起。
所以也可以看看那些一期一會,不夠全民性、但也頗有關注度與號召力的線下活動。這兩年,本土舉辦的體育賽事如亞運會、大學生運動會;地域性的特色IP如濰坊風箏節、村超,都曾為參與其中的品牌帶來流量加持。
2024濰坊風箏節上的品牌們
而如《慶余年2》這類爆款劇集的下一季,或“同班底”的下個作品的壓寶,也是影視植入的常規操作了。
2、即將起勢的隱藏熱點
依然以最近強勢霸屏熱搜的《黑神話:悟空》為例。
表面看,是《黑神話:悟空》帶火了瑞幸聯名、山西文旅。但把時間線往前撥,能蹭到熱度的品牌,都是有長遠眼光在的。
作為國內首款3A游戲,《黑神話:悟空》早在制作期間,圈內就有不少聲音稱其“會爆”。而與游戲同步上線的瑞幸聯名,顯然早有準備;在游戲中埋下“打卡點”的山西文旅,更是在2022年就與《黑神話:悟空》展開了取景地的相關合作。
從這個角度,被網友高呼“接事業運”的品牌,做的也是一個性質的事兒。壓中鄭欽文的耐克、霸王茶姬;賭中潘展樂、張博恒、梁王組合等4位熱門運動員的攜程旅游等等,能對基于對運動員既往表現的預判、下注,才能收獲了遠比后來者們高得多的關注。
只不過,提前預測就意味著有賭的成分。如何擦亮眼睛,對熱點精準預判,就需要各憑本事了。
二、怎么拿捏話題熱度?
時機抓住了,怎么有效蹭熱點?總結3種思路:
1、話題站隊
傳播學告訴我們,一場被公眾廣為關注和討論的社會熱點,常常在偶發性之外,伴隨著某種微妙的社會心態。人們對此發表意見,也是借輿論的站隊,露出自己的情感價值傾向。
而在話題營銷中,先加入輿論中的一方陣營,之后再成為陣營里的意見領袖,品牌就能通過站隊發聲拉近與同陣營人群的距離。
依據熱點事件的性質不同,這類借勢有三條思路可參考——
表支持:
支持與力挺,最典型的可以參照到白象、鴻星爾克等曾經引發“野性消費”的品牌。
雖不好以功利視角評判其公益之舉,但對重大事件即時反饋、正向支持,顯然讓這些心系天下的品牌,收獲可觀。
同時,支持也可以是價值觀趨同的共鳴。
近兩年,時而躺平、適度發瘋的年輕人,創造了不少的熱點借勢空間。樂樂茶將發瘋表情包打上包裝、RIO陰陽怪氣的“黛醉上班”短片、餓了么雨水飲茶的“淡人”文學……將走紅的動物、表情包、以及XX文學融入內容表達,品牌借此與情緒外化的年輕人站在了一起。
表拉踩:
反著來——對處在負面事件中的“新聞當事人”予以拉踩,也是一種站隊的方式。
當花西子和李佳琦共沉淪,蜂花們就打出同價高容量產品,隱晦拉踩的同時,卻也對廣大“摳門”消費者的站隊支持。
如果不想因為蹭的急切,被罵“吃相難看”,也可以等熱度淡下來但大眾還有記憶的時機再伺機而動。
XX奶茶傳出“一夜失眠”的新聞后,喜茶隔了段時間推出“咖啡因標識”,不早不晚卻起到“隔空鞭尸”的效果,并借此打出了一張行業先行者的名片。
表引導:
當一些輿情偏負面的事件發生,公關會告訴你盡量保持沉默,但從營銷的角度,只要有能力“因勢利導”也可把控風向,甚至在小熱點之上再創品牌大事件。
以很卷的車圈為例。當市場競爭白熱化的車企們,被輿論開始批評有惡性競爭的傾向,比亞迪《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適時推出。雖然新的爭議又起,但不得不說這波正能量輸出,確實為品牌收獲了社會化聲量,也得到部分用戶的好評。
比亞迪 《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
總的來說,跟隨輿論的風向站隊,一般都是看“東風壓倒西風”的東風是什么。
但沉默的螺旋也會有反彈,輿論場上也會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情形出現。有時候也需要“逆流”的勇氣。
還記得當年耐克在公眾的一片指責聲中對劉翔的力挺。待輿情冷靜下來、風向調轉后,也為品牌贏得了“遲到”卻已更顯長期價值的公眾好感。
2、內容借勢
一波熱點襲來,處于事件中心的人或物或IP,或語言、視覺符號,都是“當紅”的流量制造機。
將這些與品牌內容結合,品牌傳播就有了“雞犬升天”的機會。
最名正言順的蹭熱度,是官方認證的聯名合作。
隨著媒介碎片化將熱點爆發的頻次不斷壓縮,越來越多文旅IP、影視IP、游戲IP,以及明星、名人等等都有了吃上“流量紅利”、走向公眾視野的機會。而這些也都為品牌聯名合作帶來新CP。
通過IP聯名的形式,以官方認證的合作背書,熱度蹭的也名正言順。
還是得夸夸瑞幸。僅今年看,從熱播劇《玫瑰的故事》、到熱門舞劇《紅樓夢》、爆款游戲《黑神話:悟空》,最近開學季又找來奧運期間引起話題的跨欄運動員、“奪命書生”徐卓一代言——在拿捏熱點這件事上,你瑞是真的是行業模版了。
“蹭熱點”的精神要義,在于叫“蹭”。所以很多時候名不正言不順也不怕,只要能將熱點話題的流量接入自己的場域,就算借到了東風。
比如,對流行語的借用。
當某個流行語成為年輕人社交的通用語言,最輕便可用的社交鉤子就由此而來。
《玫瑰的故事》熱播期間,“北京到底有誰在啊”一度成為流行語。先是北京文旅、清華大學,這些真的在北京的,到重慶文旅、陜西文旅等等“北京大興機場”可達的,都跟著玩起了臺詞梗。不管理由多么地牽強,總之蹭到了就是贏。
進一步看,以美團的「i人買iphone」為例,越來越多品牌開始把流行語寫進廣告文案;
而“偷感”、“因為他善”、“city 不 city”等更成為淘寶、多鄰國等玩轉社交媒介的敲門磚。
在“人傳人”現象盛行的中文互聯網,內容模式的跟風也是品牌常見的動作。
當貓meme、發瘋工牌、城市諧音梗等流行敘事體,很多品牌都紛紛加入模仿行列,從品牌廣告,到抖音、小紅書的官號運營,“00后”的話語體系正被更多挪用到了品牌敘事之中。
總之,那些由熱點事件衍生而來的種種視覺、語言符號,都可以是網羅流量的誘捕器。
以視覺符號為例,最近也有兩個值得參考案例。一個是伊利從奧運logo上找到靈感,和撞臉logo的魯豫來了波神奇的互動。一個是聯名款上新期間,邀請付航代言的瑞幸,“猴系營銷”疊buff也真的妙。
此外,如科羅娜。在奧運會期間,把自己家休閑愜意的啤酒廣告,投放在運動品牌要強自律的廣告旁,也提供一種值得參考的反向借勢的思路。
3、產品創新
內容上的蹭熱點,尚顯輕量級。如果品牌能以最快的速度,把流行具象,以產品化的形式落實,就可以實現對熱點即時變現。
一方面,與熱點同生的社交符號、網紅形象,能加持產品設計的爆款能力。
年輕人愛上逛寺廟的那段時間,益禾堂的“順順珠”、喜茶的“好運符”、奈雪的“上上簽貼紙”、Mstand的木魚等等,注入的實用“好彩頭”的玄學款新品,得到彼時廣大“玄學青年”的熱捧。
去年的卡皮巴拉,今年全紅嬋帶火的烏龜,這些動物界頂流,也為jellycat及義烏商家們做成玩具,并借此創造可觀銷量成績。
另一方面,及時跟進的產品創意,能讓“天降流量”,長出長尾效應。
比如,甘肅博物館把天水麻辣燙做成毛絨玩具,腦洞滿分的文創設計成為新時代的特產,也拉長了地方文旅的網紅周期。
此外,基于對熱點的敏銳覺察與積極回應,聽勸的淘寶,還開創了一種產品定制的新模式。一個有求必應的電商平臺,因此收獲更強的用戶粘性。
總而言之,蹭熱點不該只局限于話題營銷,更要從中抓取新增的用戶需求,對其積極響應。
最后,
補充幾點蹭熱點的注意事項:
1、蹭熱點這件事,傳播聲量不是最終目的,趁機加深產品印象才是硬道理。
2、要著重思考品牌與熱點的契合點思考。
若只有從眾的表達,則無法在流量的爭鋒中突圍;若關聯的重點發生偏差,品牌也將隨之被聲討。3、蹭熱點的范圍,娛樂類、生活類的社會話題,是比較好操作的。
但對涉及時、天災人禍的,以及負面的、輿情爭議尖銳的事件話題,發聲時就要慎之又慎了。
畢竟,在輿論愈發敏感的當下,比起大張聲勢的翻車,悄悄地茍著才是正道。
另外談談一些關于話題營銷的思考:
無論是話題營銷、內容借勢,還是紛紛學雷軍做起自媒體的高管們,積極投身社媒洪流的姿態當然值得肯定。
畢竟,當下做廣告尤其需要有這樣的流量意識。“草船借箭”也好、“狐假虎威”也好,只要能引起大眾興趣與討論,就完成了品牌傳播“被看見”的第一要義。
但某種被流量支配的焦慮也隱隱露出。
韓炳哲《敘事的危機》中說,“當今這個‘不給無聊留下任何空間’的亢奮時代,我們永遠無法達到深層次的精神放松。”
追熱點的同時,也不應丟掉冷思考——越是在碎片化的觸屏時代,越要想著如何用深度內容占據消費者心智。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