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咖啡成為網紅的背后,品牌能夠學到什么
原標題:寺廟咖啡「調教」星巴克
星巴克似乎被年輕人拋棄了。
其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中國市場的同店銷售額下降了29%。就連星巴克臨時首席執行官霍華德·舒爾茨都在談及財報時表示:「比我們預期的嚴重4倍」。
星巴克的式微并不是秘密,大眾也早已清楚明白。
3月15日,一條「為什么喝星巴克的人越來越少了?」話題沖上了微博熱搜前三位。算是扯下了星巴克最后的遮羞布。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為什么喝星巴克的人越來越少了」話題討論熱度高企的同時,另一則話題的熱度同樣火熱,甚至超過了星巴克,那就是:「 現在的年輕人,都開始跑到寺廟喝咖啡了。」
是的,當星巴克在新秀輩出的咖啡市場亂戰中卷生卷死的時候,當代年輕人已經拋棄了星巴克,投入了寺廟的懷抱。
不要誤會,沒有那么多的看破紅塵。
當代年輕人只是在星巴克的中杯、大杯、超大杯面前,選擇了大悲、中悲、超大悲。
一、在星巴克的中杯、大杯、超大杯面前,選擇大悲、中悲、超大悲
「不怕和尚會念經,就怕和尚會賣咖啡。」
換在幾年前,筆者怎么也不會想到咖啡圈會出現「寺廟咖啡」這樣一個新物種。并且,它還如此的受歡迎。
到底有多受歡迎?
永福寺有了慈杯咖啡、法喜寺有了沐歡喜咖啡、德壽宮有了德壽宮咖啡…一寺一咖儼然成了新標配。
去杭州靈隱寺、永福寺、上海玉佛寺、臺州龍興寺、廈門南普陀寺等寺廟喝咖啡的年輕人更是快要擠破寺廟的門檻。永福寺「慈杯」咖啡被買到「缺貨」,鮮奶一小時就用光了,連杯子也告急,賣咖啡的師父直呼:
「阿彌陀佛,請媒體和網紅不要再宣傳了,大家隨緣打卡即好。」
誠然,寺廟咖啡的爆火離不開近年來年輕人高漲的「求佛」興致。
據攜程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寺廟相關景區門票訂單量同比增長超300%。從搜索熱度來看。預訂寺廟景區門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
北京雍和宮限流了,杭州靈隱寺的十八籽手串限購了,西安廣仁寺門口排出了一公里長隊,社交平臺上相關話題的發帖量和閱讀數據也是直線上升。
然而,大眾求佛興致的高漲,并不意味著寺廟咖啡的爆火全是「神的指引」。
寺廟咖啡的爆火背后,還有許多值得星巴克們看見的東西。
二、寺廟咖啡爆火背后,品牌「解構主義」大獲全勝
那么,寺廟咖啡是如何俘獲當代年輕人的呢?
首先就是差異化。
1、差異化:寺廟+咖啡館,玩轉差異化
不得不說,如今的咖啡館,對于大眾而言,早已不是新鮮物什。
然而寺廟+咖啡館是。
來自西方的咖啡竟然出自東方僧人的手中,僧人不再手捧佛法,而是洗手煮咖啡…種種畫面,光是想想,就充滿了新鮮感。
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讓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起來,而寺廟獨特的環境,更是讓寺廟咖啡擁有著普通咖啡館所無法企及的差異化體驗。
是的,如果我們把寺廟咖啡視作一個「品類」,我們會發現,它這一品類在環境場域上得天獨厚,擁有著「凈化結界」。
走進廟宇,僧人專注的唱喏、信眾虔誠的祈福,以及那聲聲鐘鳴…所有的一切所形成的場域,自然而然就會將你卷入。讓人下意識就覺得,在佛的世界思考工作、課業、金錢,是對佛的褻瀆。
于是,俗世的煩惱被拋諸腦后,你的心也一下子被清空,不能清空,也只愿虔誠跪伏。虔誠一點,再虔誠一點,請求神明把那清不空的煩惱收走。
除卻獨特的場域優勢,寺廟咖啡們本身也非常擅長找尋自己的「差異化定位」。
在慈杯咖啡火了以后,寺廟咖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然而他們卻并沒有完全復制慈杯咖啡的「定位」。
北京潭拓寺加福咖啡主打祈求福運、財神廟財緣咖啡主求財緣、靈隱寺喜德咖啡求子求事業、法喜寺則主求姻緣…與之相應的產品設計也各有特色。
寺廟咖啡們差異化的定位,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正面競爭,也建立了自身差異化品牌心智。打法不可謂不妙。
2、細節:體驗細節到位,品牌「解構主義」大獲全勝
當然,你也許會說,開在寺廟風景區內的早已有之。好比,早在2012年的時候,星巴克就入駐了靈隱寺,直至去年才因為租賃到期的緣故告別了靈隱景區。并且盡管如此,景區內都還有另一家星巴克。
為什么獨獨慈杯大獲全勝?
這背后,離不開寺廟咖啡們對于「寺廟+咖啡館」元素成功的解構與重構。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發現,把大家不會聯想到一起的東西給弄到一起,就會帶給大家耳目一新的觀感。
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們通過不同事物的重組對其進行了解構,從而顛覆了刻板印象,也成功打破了前定和諧(見注釋①),給與了消費者了超越期待的滿足。
并且,如今品牌解構的玩法,也已經非常豐富。無論是B站跨年晚會上騰格爾反串演唱《戀愛循環》,還是Kaws和優衣庫的聯名,都是一種解構。
可以說,此前開在寺廟風景區的咖啡館,真的只是「開在了廟里」,并沒有真正將「寺廟」與「咖啡館」二元素進行解構與重構。因而熱度不高。
然而如今大熱的這一系列「寺廟咖啡」則不同。
以慈杯咖啡為例。
其名取自「慈悲為懷」的諧音,由寺里的月真大和尚親自題字。
他們還給給一種咖啡都取了一個「入鄉隨俗」的名字。美式叫「滌煩」,摩卡叫「歡喜」,拿鐵叫「停雪」,抹茶拿鐵叫「聽山語」…...
咖啡杯上的插畫,同樣帶有明顯的佛教元素
而那款叫「隨緣」的產品,則將如今大熱的「盲盒玩法」與「寺廟抽簽」習俗相結合,抽到什么喝什么。一切種種沉浸式體驗文化歸屬感滿滿,消費者自然入戲。
解構的重點在于「重構」。
把文化符號進行拆解,再重新建構。讓它更適合當今的大眾,從而為大眾帶來全新的,更好的體驗與感受。
重構并非易事。重構得好的話,就可以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但若重構得不好,就容易讓人覺得不倫不類。
縱觀寺廟咖啡們的玩法,我們可以看出,他們不僅有用心挖掘佛文化中的精妙元素,還通過巧妙的「重構」使傳統文化煥發了新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寺廟咖啡們不僅深諳「品牌解構主義」,還頗具迭代思維。
同樣以慈杯咖啡為例。
時隔一年我們可以看見,慈杯咖啡不僅迭代了其杯身包裝設計,也精進了產品品質。
慈杯咖啡還在今年學習新式茶飲品牌,推出了兔年限定款咖啡。
這款咖啡別出心裁地在被套上設置了拉環。顧客揭開杯套上的拉環,就能像刮彩票一樣,看到「日進斗金」、「大富大貴」等祝福語,讓大家「揭福迎喜」,滿足在寺廟祈福的期待。
深諳品牌解構主義,兼具迭代思維,寺廟咖啡的崛起也就不難理解。然而,寺廟咖啡引發現象級爆紅,甚至超過一年依舊熱度不減,就另有說道了。
三、由點到面,顛覆以往傳播邏輯
品牌爆紅的方式有很多。背后的傳播路徑也各有不同。
我簡單將其傳播路徑歸納為了三種:點型傳播、線型傳播、面型傳播。
點型傳播:點型傳播往往由差異化、新鮮感鑄就的社交貨幣引發。扣住的是大眾的獵奇心理,因而其傳播方式也呈現「點」狀。如果大家有留意擅長制造社交貨幣的品牌,就會發現,他們的品牌信息就像是摩斯密碼,一個點火了,沉寂一段時間,又接下一個爆點。不連貫,區別只在于短長。
線型傳播:線型傳播的背后離不開產品與服務品質的穩定。它源于品牌對于產品與體驗的持續迭代所構建的穩定傳播線,因而呈現線型。我們常說的口碑,就是線型傳播的一種。
面型傳播:面型傳播,顧名思義,是其傳播已經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成為了大眾文化的一部分。這背后,離不開獨特場域的形成與獨特儀式的構建。
仔細觀察寺廟咖啡的爆紅路徑你就會發現,它們的傳播方式由點到面,涉及到了三種傳播方式。并且已經逐漸形成了其獨有的品牌儀式,因而能夠源源不斷地吸引著當代年輕人的體驗打卡。
年輕人們正是由慈杯咖啡包裝引申出了「今天你是中悲、大悲,還是超大悲」的梗
而寺廟咖啡之所以能有此大成,離不開其背后的底層邏輯。
四、寺廟咖啡崛起背后的底層邏輯
此前筆者曾看到有公眾號作者提到「社會情緒力」一詞。
她指出,「品牌提供給消費者的情緒價值和文化認同感,重塑著當代社會的商業格局。」
此言并非危言聳聽。
曾幾何時,星巴克正是憑借著對于大眾情緒價值需求的精準把握而迅速崛起。
上個世紀90年代,星巴克率先將「第三空間」概念引入咖啡店中。
第三空間,主要是指星巴克為消費者提供空間體驗服務,滿足了當下人們對多功能靈活辦公和商務社交空間的需求。通過咖啡作為社會的黏結劑,為人們提供文化、精神和環境的體驗,是星巴克定義「第三空間」的核心所在。
簡單說來就是,消費者在星巴克購買的不僅是一杯咖啡,還有可以休息、交談、會面的「空間服務」。
顯然,彼時的星巴克已經敏銳地洞察到,隨著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消費者早已不再滿足于產品的功能性價值,而是循著馬斯洛需求階梯,開始尋求更高階的「情緒價值」。
然而如今,星巴克卻漸漸背離了初心。在網上搜「星巴克體驗」,已多是負面吐槽。
在「為什么喝星巴克的人越來越少了」這一微博熱門話題下,就多是對于星巴克產品、服務的吐槽
寺廟咖啡之所以能夠爆火,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緊扣住了大眾情緒價值需求點。并通過不斷地體驗迭代、優化,延續了傳播線,漸漸形成了獨屬于寺廟咖啡品類的文化儀式與文化場域。
鳳凰網就有報道,除了喝咖啡、看展,年輕人還能在一些寺廟接受法律咨詢、心理輔導和五花八門的培訓課程。寺廟,早已成為了多功能、復合型公共場所。
在寺廟咖啡相關話題下,我們總可以看見這樣的話語:
在上班和上進之間,90后選擇了上香。
在求人和求己之間,00后選擇了求佛。
在作為和作用之間,你選擇了作法。
在關系和體系之間,我選擇了佛系。
種種話語反復被提及、傳播的背后,是當代年輕人化解不了的焦慮與無助。
然而這些焦慮,被大部分品牌一笑置之,卻被寺廟咖啡們用心化解著。
這,就是寺廟咖啡們打敗星巴克的根本原因。
封面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刪除
注釋:
前定和諧:前定和諧原為哲學概念,基本含義是“上帝在創造世界時預先讓萬物的發展變化保持和諧,以此保證世界的秩序”。而在日本,前定和諧的意義又被引申為“任何人都按照預定的過程前進發展,所有行動的結果也皆與預期無異。
7-11創始人鈴木敏文將其用于產品策略中,將「打破前定和諧」定義為「永遠超越期待」。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