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郵局到寺廟、從李寧到華為,都在賣咖啡
生活在“咖啡之都”,對漫山遍野的咖啡館,都見怪不怪了。
小眾咖啡館拔地而起、線上咖啡品牌闖到線下,更有甚者,買手店、集合店、服裝店,都都都在賣咖啡。
但即便如此,前陣子去杭州,擠過萬千人頭到達永福禪寺,當面看到傳說中的“寺廟咖啡”,還是驚了一把。
圖源:慈杯文創@小紅書
排隊人多,咖啡我是沒喝上,但在這個名為“慈杯”的咖啡館前,也參透了一點玄機:
東方禪意、西式飲品,看似不搭,但香火氣與咖啡因,玄學的妙與生活的苦,是有點相得益彰的意思在的。
01
寺廟里的咖啡館,不止有“慈杯”
多了解一下,永福禪寺的咖啡,有意思的點還很多。
“慈杯”這個名字,就很妙啊。給人一種,喝杯咖啡就能平心靜氣、放下凡塵往事的神秘力量。
再看MENU,“滌煩”、“忘機”、“聽山語”、“觀自在”……
圖源:慈杯文創@小紅書
點單方式也很有趣,和工作人員要一杯隨緣,就能隨機抽一杯咖啡,開一張簽。據說,很靈。
咖啡好不好喝,咖啡豆如何,都不重要了。排個長隊、點一杯期許與祝愿、再拍照留念,上傳微博/朋友圈/抖音/小紅書,一整個流程下來——品味的不是咖啡,是玄機。
截圖自小紅書
細看下來,永福寺賣的這杯咖啡里,既有情緒營銷、氛圍體驗,又有社交價值、人群指向,難怪生意那么好。
同理,“寺廟+咖啡”,不止適用于永福禪寺。想體驗一波“寺廟咖啡”,也不一定非擠破頭去永福寺:
杭州,法喜寺有沐歡喜;德壽宮有德壽宮咖啡;徑山寺有徑山咖啡;
上海,龍華寺里有龍華咖啡、玉佛寺對面有方壇咖啡;
蘇州,太平禪寺邊有釋迦咖啡;龍興寺前有見佛咖啡;
寧波,西林禪寺邊有福田咖啡;
……
截圖自小紅書
02
從同仁堂到腦白金
關于咖啡的“中西結合”與“博古通今”
中藥+咖啡,同仁堂的朋克養生新物種
咖啡的“中西結合”,三年前就有跡可循。同仁堂的中藥咖啡,當時可是很火了一陣子。
朋克養生誰不愛呢?同仁堂知麻健康,主打的,就是“苦上加苦”的朋克養生新物種:枸杞拿鐵、甘草拿鐵、羅漢果美式、肉桂卡布奇諾……
啤酒配枸杞,咖啡加中藥,要是就是這股混搭的味兒。
復古郵局咖啡,浪漫年代感很有一套
同仁堂從傳統草本里找開咖啡館的靈感,郵政則由自己擅長的復古年代感入局。
去年3月份,中國郵政,在廈門開起了首家直營咖啡店。綠郵筒、自行車、帆布包,加上一杯郵局logo拉花,郵局特色的年代濾鏡,復古又時髦。
“喝一杯郵局咖啡,寫一封信給愛的人”,在郵局里加入“從前車馬慢”的體驗,也頗有些“不合時宜”的浪漫。
腦白金+Café,熟悉的味道,新鮮的配方
同樣走“回憶殺”路線,去年,好久不見的腦白金開了家“腦白金+ Café”。經典廣告語翻新重組,“今日上班不喝咖啡,要喝就喝腦白金+咖啡”,讓死去的童年洗腦記憶,原地復活。
藍白元素打造的咖啡店里,腦白金廣告里的白老頭金老太,也到店站臺,藍色+金屬+未來感,潮酷全不復曾今的土味。店內咖啡、茶飲、冰沙、果汁一應俱全,不知能不能給青年癡呆的我,補補腦?
03
萬物皆可咖啡館
很明顯,無論是同仁堂、郵政還是腦白金,賣咖啡都不只是為了一杯咖啡的利潤。在這些咖啡館里,芝麻健康大肆宣揚傳統草本,郵局咖啡溝通郵政文化,而“要喝就喝腦白金+咖啡”的回憶殺,也讓腦白金重回大眾視線。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先看一些和咖啡還算有點“親緣關系”的。
奶茶品牌,打不過就加入
年輕人都去喝咖啡了,那曾經的網紅奶茶們咋辦呢?
奶茶店門前排的隊是越來越短,年輕人不來了,喜茶、樂樂茶、茶顏悅色開始用咖啡,走向年輕人。
圖源:鴛央咖啡@小紅書
奶茶與咖啡,在產品、場景上,本來就近,步子邁的不算大。而除了奶茶店里賣咖啡,喜茶入股seesaw、7分甜投資Brisky Coffee、蜜雪冰城推出“幸運咖”、樂樂茶打造牌“豆豆樂”、茶顏悅色“鴛央咖啡”在長沙正式營業……今年,繼入股AOKKA咖啡后,奈雪的茶又投資了咖啡連鎖品牌怪物困了。
圖源:幸運咖@小紅書
在讓你“先甜后苦”這件事上,沒誰想認輸。畢竟這關系到咖啡生意,能否為新茶飲帶來第二春。
飛利浦,賣咖啡機也賣咖啡
飛利浦,那個賣吹風機和電動牙刷的飛利浦,和咖啡啥關系呀?
原因是——飛利浦,也賣咖啡機。而這家開在上海張園的PH Coffee 皮趣咖啡,店面以藍色為主,產品也藍的很有趣——主打“藍的清醒”、“藍的上頭”冰淇淋,以及“飛常皮”、“飛常暖”拿鐵咖啡。
樓下咖啡館,樓上健康生活Lab線下體驗中心,飛利浦不光是想賣咖啡,還想著靠咖啡給品牌引流。
無論是奶茶品牌還是咖啡機品牌,賣咖啡暫且屬于舒適區,下面的這幾位,就有點開擺了——
華為,旗艦店里賣咖啡
在號稱華中最大的華為旗艦店武漢夢時代店內,華為賣起了咖啡。
作為華為體驗空間的一部分,這個小而精致的咖啡吧臺,不光提供咖啡及零咖飲品,還有一款城市特飲——姜橙美式(姜橙-江城-武漢)。
圖片源自網絡
好消息是,華為咖啡為消費者免費提供,而且全國各地新開的華為旗艦店,慢慢都會有。
壞消息是,需要小票換。說到底,還是不能白嫖。
李寧,服裝店里喝咖啡
李寧賣咖啡的邏輯,和華為異曲同工。同樣開在旗艦店內,同樣的任意消費即可免費獲得。
去年5月,品牌正式注冊“寧咖啡”標識,到今年,“寧咖啡”已經在北京、廣東等多家李寧門店落地。
特步也緊隨其后,前不久“特咖啡”在成都,以聯名的形式開啟試營業。
旗艦店里,免費出售的咖啡,明顯不為賺錢,而為討時間。大家都希望,能借“一杯咖啡的時間”讓用戶留在門店的時間更長,也能更多地瀏覽商品、體驗服務。
奢侈品牌賣咖啡,喝得起的奢侈品
其實,門店里面賣咖啡,華為、李寧不是特例,那些風靡全球的奢侈品牌們早就這么干了。
LV、Gucci、Armani、Dior、Tiffany& Co.等,很多你聽說過沒聽說過的奢侈品牌,在世界各地均有咖啡店。
在國內咖啡熱的狂潮下,奢侈品牌也把咖啡館開到中國。去年,Dior café正式在前灘太古里營業、Maison Margiela在成都太古開設全球首家Maison Margiela Café……Gucci、Valentino等也紛紛開啟限定咖啡店。
圖源:ShanghaiLOOK@小紅書
價格上,在Gucci、Valentino的快閃店,一杯帶有品牌logo的咖啡,排個隊就能免費獲取;一杯Burberry的Thomas’s Cafe,雖然貴了點,50左右也能消費的起。
一杯咖啡,讓年輕人獲得一張大牌體驗卡,而奢侈品牌,話題、流量與關注度一一收獲囊中。
截圖自小紅書
買手店、集合店,用咖啡包裝生活方式
在華為、李寧以及LV等的示例里,咖啡是為接近年輕人,也是為了宣稱——我不只一個手機/運動/奢侈品牌,更代表著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
這也是為什么,那些向來喜歡宣揚生活方式的“集合店”、“買手店”,也不愿意放過這么個機會。
來自日本的niko and…是“集合店+cafe”的代表。在上海,還有更多新興網紅集合店,將“咖啡+”視作標配。
開在淮海755的止癢商店,是一家以 “嘴碎、時髦、看熱鬧” 為主要經營理念的品牌集合店。
圖源:止癢商店@小紅書
在號稱“隨時來都可以逛40分鐘” 的空間內,就引入了一家西安本土咖啡M+CAFE。咖啡的店內菜單,也有點意思。稠酒臟咖、玄米美式、冰峰美式、梨湯拿鐵……力圖打破咖啡界的“審美疲勞”。
圖源:止癢商店@小紅書
此外,開在桃江路上的hAo mArket、巨鹿路的JULU 758、馬當路上的ARKET Cafe、同仁路上的DOE……集合咖啡、家居、服飾的多元消費空間,正成為魔都青年的熱門打卡地。
圖源:hAo mArket@公眾號
這些商店里,販賣新鮮與有趣、潮流文化與生活方式,它們本就與咖啡關系密切,也能在一杯咖啡的時間里,將這些內容、商品、體驗明確輸出。
04
為什么非咖啡不可?
問為什么大家都在賣咖啡,大概要從咖啡是什么說起。
咖啡,是一個提供咖啡因的高頻消費品。在時空的維度上,它涉及到“一杯咖啡”的時間和“喝一杯咖啡”的在地,而在情理的維度,它涉及休閑、社交、調性、品味,生活方式與青年文化,更確切地說,在當下,它涵蓋跨圈層的許許多多的年輕人。
所以,無論是品牌,還是寺廟、博物館、美術館,“賣咖啡”這件事,不僅是副業、是生意,更是尋求消費者目光關注、時間停留的營銷策略。
但事實上,永福寺咖啡的火熱,一來歸功于命名、抽簽等運營層面的創新,二來更在于作為當今的“流量密碼”,寺廟里本就不缺年輕人。這里的底層邏輯,是很多品牌學不來的。
再者說,咖啡行業卷生卷死。“不務正業”趕潮流、造熱度之后,真正想要咖啡成為長期可盈利的副業、可粘合用戶關系的場所,品牌還要考慮如何用好喝的咖啡、好玩的營銷留住人。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