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做上海國際廣告節的時候,很多人也會問,為什么已經有那么多廣告節了,上海還要再做一個?我覺得存在即是合理,一個品牌、一個公司、一個獎項的存在一定是基于它背后的需求和它所能體現的價值。
——上海國際廣告節執行單位上海道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季華敏
上海,中國廣告的發源地。
1872年,近現代史最著名的報紙《申報》在上海創辦,一家賣洋貨的新鋪將開張信息刊登在上,這便有了中國第一支報紙廣告。
1979年,正月初一,上海電視臺播出了中國第一支電視廣告,時長一分半鐘。上海乃至現代中國廣告業開始風起云涌,從此扶搖直上。
黃浦江的號角催動著無數品牌、營銷機構生長,長出了傲視全國的市場規模;華美的東方明珠吸引全世界矚目,無數國際品牌、國際廣告公司在此拓土開疆。
2017年,上海國際廣告節開始籌備。
初創團隊成立了上海道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扎根于上海多元包容的城市土壤,自創始之初,便以打造一個"串聯全球營銷生態的體系"為愿景,在今年迎來第五年。
從第一年幾個人的團隊,到影響蔓延至全球的國際性廣告節;
從以獎項為核心基因,大力發展行業論壇、展覽,到走進高校激勵青年人才;
從帶動中國文化產業蓬勃,促進東西方交流碰撞,到以國際化視野、生態化布局逐步站穩腳跟;
5年間,上海國際廣告節為行業評選出一批具有時代引領性的優秀作品,在香港、臺灣、釜山、曼谷、倫敦、紐約等廣告創作集中地持續擴大影響,讓全球目睹了先鋒明快的中國廣告業風采。
為何上海需要建設一個廣告節?
這些成績,本身亦是答案的一部分。
在上海國際廣告節5周年之際,我們聯系到上海國際廣告節執行單位上海道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季華敏,在接近三小時的訪談中,逐步拆解出一支“上海建設自己的廣告節”的故事。
一、創立與發展
誕生于文化河流中的廣告節
上海是個很多元的城市,它的廣告文化和城市的文化一樣多元。這是全國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在注冊類別里面含廣告業務的公司有五六十萬之多,但仍有源源不斷的新公司涌入,這本身就是上海廣告吸引力的證明。
季華敏是上海人,遍布于上海各大街小巷的廣告牌是他對廣告最原始的印象。穿行于上海不同的街道,于他而言如同悠游在廣告構成的文化河流中。
帶著對廣告的好奇,季華敏機緣巧合之下踏入了廣告獎——一個行業的文化結晶的創建中,并親身感受過艾菲獎的國際底蘊和“實效為王”的魅力,又在中國廣告雜志主持過中國廣告年度大獎,做過Campaign的亞太顧問,見證了AOY的激烈角逐。
雖然沒有親歷廣告公司的狂人文化,但季華敏在與各大品牌、代理商創始人、CEO的溝通交流中,浸潤出對廣告、營銷、品牌全新的理解,培養出更高維度看待問題、看待商業的思維與認知,逐漸萌發出創辦一個全新廣告節的想法。
2017年的上海廣告業華光璀璨,國際4A在此落地數十家,創意熱店遍地開花,驚艷作品層出不窮,艾菲獎、金投賞等知名廣告獎都將上海作為重要一站。原市工商局和發改委基于蓬勃的上海廣告業,有意進一步發揮上海廣告的優勢和文化影響力,并在“十三五”期間提出“打造1至2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廣告業主題活動”的Brief。
這樣的Brief與季華敏的想法十分契合,他爭取到了這個機會。
從零開始籌備上海國際廣告節,季華敏帶著一個雙肩背,便開始了創業之路。
出差談合作,規劃執行細節,選址辦公室,組建團隊......雙肩包在緊張的行程中起皺變舊,很快地,上海這座城市迎來了它獨特的第一屆廣告節。
首屆上海國際廣告獎頒獎典禮現場
2018年3月28日至30日,上海市虹橋綠地鉑瑞PRIMUS酒店格外熱鬧,來自國際及國內一流品牌、創意公司、傳媒機構、學術院校及政府相關部門的高管/代表聚集在這里,見證首屆上海國際廣告節的開幕及頒發出的107個獲獎作品。
第一屆獎項的主題“超越所見Beyond Vision”
在舞臺燈光的照耀下映射出季華敏對獎項的期許,希望它能讓人耳目一新;
2018上海國際廣告節展覽
第二年的主題“創意連接世界Unite the World with Ideas”
上海國際廣告節開始了高速的成長期,在漢威士創意集團董事總經理兼首席創意官孫二黑建議下定下“創意連接世界”的主題,并以一輛“復興號”品牌專列獻禮中國廣告 40年;
上海國際廣告節“復興號”品牌專列
上海國際廣告節中國廣告40周年特別展
上海國際廣告節中英國際品牌論壇
第三年,以“洞悉·東西Inspiration in One”為主題
云上模式伴隨疫情誕生。物理上的往來被阻隔,但在上海國際廣告節,從海內外一流品牌云互動論壇到邀請海外評委評獎再到海外賽道和雙語賽道,東西的交流和同臺競技并沒有斷絕;
云·2020上海國際廣告節及論壇
2020上海國際廣告節開幕式現場
第四年,以“初心·出新Evolution in Mind”為主題
回顧過往,展望未來的同時,也為普通人帶來創意的樂趣與美好。
2021上海國際廣告節開幕式現場
2021上海國際廣告節新銳挑戰營和“未來燥物”展
5年間,在內容板塊,上海國際廣告節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帶來多元觀點碰撞的創意論壇
匯集海內外一流品牌、營銷機構和專家,圍繞數字化、新消費等行業議題,構建全球一流的交流平臺;
·創意與營銷兼顧的上海國際廣告獎
持續且穩定地為行業評選出有時代影響力的好作品,挖掘出優秀的廣告公司和營銷精英,這五年間頒發了包括4項全場大獎、97項金獎與63位個人精英和優秀公司;
·牽手上海國際廣印展推出的特色展覽
一面結合時代議題,推出建黨 100 周年展、中國廣告 40年展等特色展覽,一面讓創意走近普通人,在更生活化的場景中打造觸手可及的創意體驗;
·幫助青年人才學習和實踐的新銳挑戰營
連接全國品牌、營銷機構資源和全國高校資源,從商業創新創業、營銷傳播創意、品牌運營管理三方面為行業培養人才。
從無到有,經歷5年成長與蛻變,上海國際廣告節正在向“構建全球一流的廣告行業交流平臺”的目標不斷前進。
二、經典作品
盛放5年的“海上之花”
對于每一個廣告節而言,獎項是核心的價值體現,獎杯則是更具象的外在表達。
上海國際廣告獎的獎杯,出自中國杰出青年設計師丁偉之手。上海市市花白玉蘭、海浪及風帆三種元素,承載著上海國際廣告獎對行業未來的美好期許;
上海國際廣告獎舊獎杯造型
隨著獎項的發展,2021年上海國際廣告獎更新了獎杯。材質變成了更能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琉璃,造型也變得前衛,采用了兩段式組合結構。
拆開像一支遨游在海上的帆船,合在一起則是朵綻放的白玉蘭,凸顯出了“海上之花”的美好寓意。
2021年更新后的獎杯及兩種擺放方法
我們希望評選出來的作品,能在整個行業中昂首前行,不斷披荊斬棘,乘風破浪,這是“海上之花”這樣造型的寓意和目的。
——上海國際廣告節執行單位上海道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季華敏
兩款獎杯一前一后,相隔4年,雖造型不同,但初心如一,如同刻錄在時間軸上的兩段注解,記錄下了上海國際廣告獎為行業評選出的好作品。
2018上海國際廣告獎·全場大獎
《ofo x minions:ofo大眼車》
By:GOODZILLA 意類廣告
《ofo x minions》,首屆上海國際廣告獎全場大獎作品,有印象的人應該還記得它曾掀起的“黃色”風暴。
這支作品誕生時,項目操刀者GOODZILLA 意類廣告還很年輕,遠沒有如今的規模和知名度,ofo 也僅成立2年,還是有待市場考驗的新型經濟體。“新”與“新”的攜手并不妨礙這支作品登上領獎臺,因為“創意、引領、實效”是上海國際廣告獎最核心的評獎標準,這個獎項希望做的不是回顧過去的好作品,而是找到對當下有更好啟發的案例。
在當時的評委看來,《ofo x minions》不僅是一支優秀作品,更是一支引領行業的作品。
這支作品誕生時H5創意正大行其道,在將舊模式做到出類拔萃的同時,幾乎開啟了新的模式——井噴式的IP跨界聯名營銷;而對于中國互聯網品牌而言,ofo 首創的自行車共享商業模式也因這個項目獲得了更大的全球影響力,引發了風靡的共享經濟潮,向世界展現出中國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創新力。
2019年上海國際廣告獎·全場大獎
《英語流利說:AI的志向》
By:GOODZILLA 意類廣告
《AI的志向》,第二屆上海國際廣告獎全場大獎,同樣由GOODZILLA 意類廣告出品,即便置于今天的營銷語境,依然讓人嘆服其腦洞之大。
在腦洞背后,是對品牌核心賣點的趣味化詮釋,以及對時代情緒的精準洞察。
AI是當時最矚目的關鍵詞,不僅是各個國家大力發展的相關產業,人類接連在圍棋場上落敗于人工智能AlphaGo的標志性事件,也將真實的緊張感、不測感帶給了時代。
然而,兩個表情嚴肅的AI英語老師,帶著他們的冷幽默努力完成“把人類英語抓上去”使命的故事,卻讓我們看到了AI的可愛之處,對立感消散無形。
這是屬于特定時代下的經典廣告,記錄下行業的發展,時代的變化。
同樣具有影響力的還有《中國人民很行》《后浪》。這兩支掀起社會化議題敘事浪潮的作品,正是上海國際廣告獎第三屆和第四屆全場大獎得主。
2020年上海國際廣告獎全場大獎
《China UnionPay 中國銀聯:中國人民很行》
By:SG 勝加
2021年上海國際廣告獎全場大獎
《Bilibili 嗶哩嗶哩:后浪》
By:SG 勝加
大多數廣告作品都難以抵御時間,所以很多廣告獎項都希望評選出能走進殿堂的經典,這樣才能彰顯獎項的價值。但是,“經典”的定義因時代而異,而時代總把光束照向意想不到之處。
上海國際廣告獎更關注當下的影響力、引領性和啟發性。季華敏坦言,與其說希望選出非常經典性、代表性的作品,不如說更渴求于見證一批廣告公司的成長,這是上海國際廣告獎更樂于看到的。
三、上海為什么創建上海國際廣告節?
了解了上海國際廣告節誕生及發展的全過程,不難發現,上海國際廣告節是一個藍本,它對行業文化和城市文化關系的梳理、繼承、發揚都十分強烈和典型。
在雙循環以及各地文化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林立的背景下,我們拆解“上海建設自己的廣告節”的故事,即是一次對城市、產業、文化三者關系及形態的全新思考。
此次訪談中,上海國際廣告節的價值與意義已更加深刻、清晰。
數英:上海為什么需要再創建一個廣告節?
季華敏:上海國際廣告節代表的是上海這座城市,這是一種天然的無可代替性,也是我們最大的差異點。我們走過了5年,今天回頭再看上海國際廣告節——它為行業搭建了縱橫交錯的溝通平臺。
對行業溝通而言,能更好地去架接政企溝通的橋梁,將國家的廣告產業政策疏導給下游的廣告公司,同時將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真實地反映出來;
基于上海這座城市,更好地打開國際化的視野,幫助中國廣告公司、中國品牌更好地看到海外的世界,對接更多的資源;
以及在行業人才培養方面,運用這么多優秀的廣告公司資源,將專業知識和能量灌輸給高校,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廣告人才,這些都是我們的獨特魅力所在。
數英:在行業人才培養方面,上海國際廣告節如何與行業品牌、廣告公司聯動,具體的人才培養策略是什么?
季華敏:其實在這點上一開始沒有特別清晰的規劃,我們是希望把全國最優秀的學生匯聚到上海,讓他們有機會去不同的公司實踐,真正感受職場,所以第一年推出了新銳挑戰營,側重于培養營銷傳播創意人才。
第二年推出的創新創業研習坊則是在新銳營的基礎上,進一步帶動更多的品牌、廣告公司直接進入到高校里,相當于是進一步拓寬了學生面。在側重點上也更偏向于培養商業領域的創新創業人才;
今年推出品牌主理人孵化班則是因為我們看到了行業真正需要的是了解和懂得品牌的專業人才,他們要能夠去體驗、去運營和管理品牌;
數英:越來越重視學生專業能力和實踐性,上海國際廣告節如何看待廣告行業門檻普遍偏低的現狀?
季華敏:廣告業入行門檻雖不高,但是如果你希望能夠一直往上走,其實壓力還是蠻大,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去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尤其當你的職位不斷提升之后,很難再有時間回過頭來打基礎。所以,我們才會在成長初期強調專業基本功。
這種強調也不是提高門檻,而是讓更多學生能因為好奇而開始熱愛這個行業。
其實我們每去做一個活動,影響的不僅是參與的學生,也會激起他身邊的同學老師們的關注。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們的表現、體驗也是在為整個廣告行業代言。
數英:良好的生態也會影響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乃至整個行業的從業信心。最近某汽車品牌的文案抄襲事件給行業帶來了很大的震蕩。作為行業獎項,上海國際廣告節認為如何能夠幫助行業恢復信心?
季華敏:中國廣告從改革開放之后進入一個很高速的發展階段,因為速度非常快,所以它一定會在某些細節之處有所不足。
很好的一點在于,無論是輿論環境還是主管部門都會快速地意識到問題,迅速糾正和調整,這也是廣告業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快速增長的很重要的點。
廣告歷史走過百年,我們堅信行業自身的自律和糾錯系統,我們也會與行業一起助力更原創、更純粹的發展環境。
而我們的價值就是把大家串聯起來,讓行業主管部門、品牌等可以更好地了解行業公司,了解廣告,同時,也讓行業公司更好地了解相關的政策規范和標準。
“廣告人忙碌了,市場就活躍了”這就是廣告人的價值,我們應該讓社會看到,讓品牌看到。
數英:對行業公司來說,獲獎可能是更直接、更重要的信心來源。但我們有算過,上海國際廣告獎的獲獎率其實并不高,最低只有7%。
季華敏:這是我們的一種價值觀。在獎項上我們是非常審慎的,金獎每年的奪獎率差不多在1%。我們對全場大獎的期待和謹慎更高,只設立了一席。如果選不出合適的作品,我們所有的獎項也都可以空缺。包括評獎過程,組委會不會做任何干預,我們希望每一個獎項都是實至名歸。
數英:除了獎項的價值理念,在關于差異性的回答中,您還提到了城市廣告生態。我們觀察到很多廣告公司都開始在二三線城市開設分支。這種情況下,“做廣告,北上廣深”這句話還適用嗎?
季華敏:其實每個城市、地區的廣告業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以上海代表的東部廣告偏向于創意,更多元;西部重戶外,偏向于媒體投放;南部重效果,更偏向于直接的效果廣告;北部也偏向于媒體,但是以互聯網、央視等主流媒體為主導。
我覺得這樣的格局不會被輕易打破和取代,原因很簡單——客戶在哪,廣告公司就在哪。其他城市的崛起會成為一個很好的補充,但只要頭部客戶依然扎根在北上廣深,北上廣深的整體根基就不會動搖,“做廣告,北上廣深”的模式還會存在。
數英:不只各廣告公司看好二三線城市,聽說你們的團隊也有進駐成都的打算?
季華敏:是的。我們以我們的公司“道侖文化”的名義承辦并正在籌備成都國際廣告節,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機遇和挑戰,也是我們成功運作了4年上海國際廣告節之后得到的行業認可。
數英:既然北上廣深的格局不會動搖,道侖團隊為何決定進駐成都,籌備成都國際廣告節?
季華敏:一方面,就像我剛才說的,客戶往哪里走廣告公司也會往哪里走。很多品牌都在考慮西部市場,成都和上海非常像,是西南地區人流聚集地,消費非常有活力,還有“首店之都”的稱號。
另一方面,從政策上來說,西部的發展一定是未來非常重要的方向,尤其是在雙循環的經濟格局下,東西部的交流會形成良好的內循環。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結合上海國際廣告節沉淀下來的優質資源,幫助上海的廣告公司更好地開拓西部市場,同時也幫助西部廣告更快地接觸到一線,甚至是國際的先進知識、技術、人才,是一個很有魅力和價值的命題,也是我們下一階段會聚焦的。
數英:海派上海與天府成都,促進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廣告交流,這個想法背后的思考是什么?
季華敏:數字化和交通運輸的便捷讓各地的文化有機會更快速地交流和碰撞,海派文化與巴蜀文化能產生很多奇妙的化學反應。這對于廣告業發展是件好事,能夠更快速地去了解一個新市場。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不斷擁抱新的文化,對于中國廣告、中國品牌在未來進一步走向世界也是一種準備和鋪墊。
數英:對于落地東西交流,上海國際廣告節團隊目前都有哪些想法?
季華敏:我們希望推出東西論壇,會選在成都、上海兩地落地。
成都的東西論壇會聚焦在中國的東部和西部之間的交流;在上海的東西論壇,會偏重于世界東西方的交流和對話。這樣的話,兩個東西論壇相得益彰,能互相交融。
數英:最后,對正在進行中的第五屆上海國際廣告節,談談您的期待吧。
季華敏:不辜負行業的期待,繼續保持我們的目標,更好地去體現這個行業對于社會、品牌的價值,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隨著廣告節的發展和規模不斷增大,我們期待有越來越多的人、團隊參與進來,因為我能深刻地感知到廣告節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撐才能做得更大更強,無論這個力量來自于品牌、社會,還是主管單位。
最后,對于我們自己來說,很期待今年能不局限于上海,以上海和成都兩個城市為基點做好東西的交流,能夠為廣告業的整體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結語:
上海為什么需要一個自己的廣告節?
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大來看,即是一段來自時代的追問:“廣告業為什么需要自己的廣告節,及中國為什么需要自己的廣告節?”
每一個“節”都有兩種意義,一面是紀念過去,一面是確定未來。上海國際廣告節和更多的中國廣告節,都在堅定且虔誠地交付著自己的解答。
歷經5年成長與發展,上海國際廣告節將上海傳奇的廣告故事融于一朵朵盛開的“白玉蘭”,講好了自己的前半段答案;而掩在時間深處的后半段,它也正攜手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創造。
我們無法越過時間去探明那是一幅怎樣的中國廣告圖景,但在上海國際廣告節,我們已經看到了涌動的風云。
感謝當時有幸加入上海國際廣告節的創始團隊,也感謝兩家主辦單位上海市廣告協會和東浩蘭生集團(當時是上海現代國際展覽有限公司)那么多年來對于我和我們年輕團隊的信任和支持,我們一直在踐行著初心,一步步實現了彼此的期望。
————上海國際廣告節執行單位上海道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季華敏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