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姐對談空手:被妖魔化的廣告、被污名化的營銷背后的人間真實
這兩年,廣告行業的地位一直在發生變化。
以前,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樣,覺得廣告行業好酷,一直走在行業前端,我大學時還申請過 4A 廣告公司的實習工作。但后來當我去了甲方和互聯網行業,發現當互聯網營銷語境出現了很大變化,“社交裂變”“增長黑客”“雙微小快直抖B”等新營銷概念出現后,甲方為了生存,開始快速去適應行業變化,迭代速度甚至超過了乙方。
漸漸地我看到,一些 4A 公司開始跟不上變化的節奏,與此同時,國內的廣告行業也在細分化,出現了像天與空、意類這樣的創意熱店。那么現在廣告行業到底是什么樣的?如今廣告營銷對我們而言意味著什么?
于是我和我的好朋友空手聊了聊,他有 15 年的廣告從業經驗,曾就職于全球第三大廣告集團陽獅廣告和省廣集團,前兩年寫了一本暢銷的營銷書《傳神文案》,在微信讀書上的打分非常高。平時他也會在自己的公眾號“空手”上分享很多干貨內容,有套「產品內容化」與「內容產品化」來塑造品牌內容的理論我非常認可,與此同時他在品牌人格化,品牌 IP 構建等議題上也很有自己的研究。
這期我和他一起聊了聊:
被妖魔化的廣告行業,真實情況是什么樣的?
「產品內容化」與「內容產品化」塑造品牌內容,但為什么“營銷”被污名化了?
塑造品牌 IP 真正的價值:疊加價值與疊加粉絲的「疊加效應」
未來做營銷,重在發揮創意本身的價值
歡迎在喜馬拉雅FM、小宇宙APP、Apple podcast 搜索「溫柔一刀」同步收聽節目
一、被妖魔化的廣告行業,
真實情況是什么樣的?
刀姐doris:
問一個比較犀利的問題,你一直在廣告公司,那么覺得現在廣告行業怎么樣?
空手:
其實大家對廣告行業有很多的妖魔化,比如說廣告公司加班猛、乙方甲方的愛恨情仇之類的。還有一些對廣告行業不切實際的濾鏡和美化,比如一些影視劇里,在廣告公司上班的男主角,每天隨隨便便想一個點,就能幫客戶達成幾個億的業績。
但這些都不是真實的廣告行業。在我看來,廣告一直都是一個迷人又折磨人的行業,就像一位女神。
首先作為一個廣告人,你必須永遠站在行業發展的前沿,不斷學習新東西。跟上時代的變化。尤其是這個時代變化得特別快,除了小紅書、抖音、B站等平臺的新玩法,還有人群生活方式、社會文化發展等等多個方面,有很多需要研究吸收的部分,我認為這也是廣告行業最迷人的部分,但與此同時,這也對個人知識迭代能力的要求特別高,如果跟不上行業的變化,很容易就被淘汰,這也是廣告行業的磨人之處。
尤其是這兩年疫情,對各個行業都產生了影響,廣告行業也不例外,但我覺得這恰恰也是企業更需要重視廣告價值的時候。脫離了流量、資本紅利的影響,今天創業做生意,需要切切實實把產品、品牌做好,沉淀品牌管理和市場營銷的能力,這也是廣告行業真正的價值所在。
刀姐doris:
我發現,以前其實是甲方過于緩慢,乙方走在時代前面,所以乙方一直在教育甲方,但現在慢慢變成了甲方開始教育乙方。我不知道你對這個事情怎么看?
空手:
確實有這樣的一些問題存在,現在的客戶和以前不一樣了,今天的甲方已經變得越來越專業了。一個表現就是,現在甲方其實比乙方更加善于學習,比如我經常在外面參加的一些大會,以及我的課程中發現,大部分都是甲方市場部/品牌部的人在學習,反而乙方的人相對較少了。
再者,我們從行業上來看,今天不同公司對廣告、品牌這些字眼的理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 年前談廣告,大家的做法都是拍一條 TVC 投電視,而今天不同企業的做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可以投電視,也可以投分眾;可以投戶外廣告,也可以投投程序化或信息流;還有一些選擇做內容種草或者事件營銷等等。
這些對應的其實是不同廣告技能,因此今天的廣告公司分化也很厲害,比如做全案營銷、品牌代理一類,還有品牌策略、品牌基礎規劃等,另外也有一些專注做 campaign 的創意熱店,以及專門研究 social、數字化營銷等議題的公司,品牌代運營公司等等,很難按照過去的廣告公司概念來做定論了。
總得來說,在我看來,根據不同的能力地圖,可以把現在的廣告公司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幫助企業做廣告,也就是做傳播和推廣,這是對廣告公司的標準定義,通過傳播推廣提高品牌知名度和銷量增長,讓更多人知道品牌。
第二種,幫企業做內容。比如做事件營銷、做視頻和微電影、做自媒體代運營,這些也算是廣告公司所擅長的事情。
第三種,幫助企業做品牌策劃與戰略,也就是真正品牌代理型的廣告公司,做從0到1的品牌打造、品牌戰略、品牌年度規劃等。
二、「產品內容化」與「內容產品化」塑造品牌內容,
但為什么“營銷”被污名化了?
刀姐doris:
你多次提到“產品內容化和內容產品化”是驅動品牌力提升的關鍵步驟,也是打造 IP 的核心。那么,你是怎么看待 IP 這件事情的?以及你覺得品牌和 IP 之間有什么樣的關聯呢?
空手:
這兩年,內容營銷這個詞已經變成今天做營銷的一門顯學了。今天企業做營銷不像過去那樣投硬廣就好,而是要好好做內容的。并且這個內容不止在抖音上找 KOL 幫我做視頻,在小紅書上鋪筆記,知乎上鋪問答等比較基礎的內容種草營銷,而是內容跟產品的一個結合。
品牌內容要附帶到品牌的產品上,這個是我講的「產品內容化」跟「內容產品化」。就是說,如果產品除了它本身的功能性外,能夠自帶故事、情緒等內容性的信息,那么這個產品才能夠真正實現差異化,并且對消費者產生很強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今天做品牌也不像過去做廣告那樣一次性的傳播,而是需要有持續性的輸出,即有固定的主題不斷地衍生各種各樣的品牌內容。而這些內容沉淀出來的東西,就會慢慢變成一個 IP ,我們可以稱之為 IP 化的品牌。因為這時品牌不僅僅只有一個符號、商標或 logo ,而是有了自己的內容體系、人設化基建。
刀姐doris:
你能舉個例子嗎?什么樣的內容附著于什么樣的產品,有具體的例子嗎?
空手: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江小白。你有沒有覺得,品牌的文案幫助江小白的產品變得與眾不同了?如果沒有這些文案,其實江小白的小瓶酒和其它品牌的小瓶酒是沒有區別的。還有一個最經典的就是,褚橙。褚橙的橙子為什么不一樣?因為這個橙子有故事,有內容,所以這個橙子才能夠脫穎而出,在品牌傳播時有巨大的吸引力。
刀姐doris:
我個人是非常認同你說的產品內容化和內容產品化,甚至覺得有些消費品它本身就是一本雜志,做消費品是內容的實體化,內容不是為了包裝產品,而是產品就是內容的一部分。比如像觀夏,我認為它就是在打造一本生活雜志,因為雜志聞不到香氛的味道,于是就出個產品來做補充。
但是我最近也在研究小罐茶,從營銷視角來看,它創造了很多故事來提升產品的精神價值,但有時候,消費者也會覺得這是打著情懷割智商稅,甚至會否認產品本身,覺得不是好產品。對此你怎么看呢?
觀夏出版雜志《昆侖》
空手:
其實我覺得這個說法并不新鮮了,在我爸媽那一輩的樸素消費觀中,就會認為廣告打得多的企業,消費者花錢都是在為這個廣告費買單,任何附加價值都是為了讓我掏更多的錢。但今天,很多消費者的真實消費行為,已經不是在購買產品功能本身,而是在為產品背后的意義跟符號充值。
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有一個核心觀點:“我們消費的,其實不只是物,而是物所代表的符號?!?/strong>舉個例子,如果蘋果(Apple)沒有“Think different”的品牌理念,純粹看產品功能價值,可能有一部分人就不會是蘋果的忠實粉絲了;再比如,今天很多人買華為,其實也是有這種情懷加成的,并不只是在購買產品功能本身。
但你剛剛提到的那個問題,其實每個品牌做起來之后,都會遇到,這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刀姐doris:
就像你前面說到廣告被妖魔化,現在營銷也正在被妖魔化。比如現在我們說某個人是搞營銷的,或者很擅長營銷,就像是在罵他一樣,感覺這就是個繡花枕頭,只會做營銷,產品沒有實質。其實對此我也是比較痛心的。
我想起來有一次在刀友會上碰到你和我推薦《人類簡史》,這本書也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比如里面提到,人跟猩猩的最大區別是,人是活在雙重現實里的。不僅僅是現實世界,還是有虛擬現實,包括我們今天用的貨幣,其實都是一個虛擬概念。這讓我覺得,人對自由是有無限向往的,包括現在的元宇宙和 web3 ,本質上其實是現實生活跟不上我們的想象中的世界了,所以用各種手段來做延展。
而在這種情況下,內容就是一個很好的杠桿,能夠撬動起想象力。所以品牌為這個想象力和信念付出額外的代價,甚至是“稅”,也是理所應當的,我是這么自己和解的。
空手:
是的,我覺得如今有很多“語言腐敗”現象,造成了我們對一些詞匯的理解有問題,比如“營銷”這個詞就是被矮化了?,F在我們說“這個人擅長營銷”,其實真正該用的詞不是“營銷”而是“炒作”。但事實上,“營銷”除了傳播、推廣外,還意味著連接產品和消費者,滿足消費需求,創造產品價值。這是整個商業體系里不可或缺的一環,廣告承擔著買家和賣家信息對稱的作用,具備非常重要的價值。
如果我們放大那些靠惡意炒作把產品做起來的案例,從而就把“營銷”在商業社會中的價值否定掉,這也是不對的。
刀姐doris:
所以其實大家討厭的是一個品牌企業“說的”和“做的”不一致,知行不合一,才是大家真正討厭的東西。
我也發現消費品創業者分成兩種,一種是把品牌作為手段,生意作為結果;一種是生意作為手段,品牌作為結果。就是有些創始人是因為自身的使命驅動而創立品牌的。比如,童裝品牌「幼嵐」的創始人九月,跟她溝通的時候就能感受到,她真的是希望能夠為兒童設計出更好更舒適的服裝,這是她的發心,因此有些事甚至不會帶來直接的生意結果,還是會愿意去做;另一些創始人就生意驅動型,非常關注品類機會、競爭格局、渠道資源等,在乎流量、紅利,渴望拿到生意結果,這也沒錯。
在我看來,其實最后大家都是殊途同歸的,因為品牌就是慢慢積累身邊的人,是一種長期主義,歸根到底要做的是可復制、可循環、高效率的內容,一點一點積累起品牌資產。
空手:
我覺得你說的這個現象,就是「紅利」跟「復利」的關系。
內容產品化,最重要的價值就是持續不斷地為品牌創造流量。比如我剛開始做自媒體的時候,總想著寫爆款。15 年前后確實有這樣的機會,因為有公眾號紅利,但今天紅利不再了。于是現在我把公眾號當成專欄來寫,或許單篇不會成為爆款,但是幾篇文章積累出來的內容體系,價值感是很強的,和單篇文章的力量是截然不同的。
就像今天有一些企業為了做爆款,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去追熱點,先不說這樣能不能做出爆款,這些內容其實都是“一次性”的,沒有辦法帶給品牌持續性的積累。就像閱后即焚的內容,對用戶來講是沒有那么強價值感的。這也是為什么我說現在我們需要做「內容產品化」,首先要保證內容的延續性,體系性的內容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因為今天的消費者既愿意為了產品買單,也愿意為了內容買單。
三、塑造品牌IP真正的價值:
疊加價值與疊加粉絲的「疊加效應」
刀姐doris:
提到紅利和復利,你在很多文章中都會提到品牌人格化/ IP 化。其實我也覺得,無論是消費品還是個人, IP 是有很大紅利和復利機會的。那么在你看來,現在該怎么樣去利用好 IP 這個機會點呢?
空手:
這取決于我們對 IP 的理解。如果只是樹立一個比較空洞、表面的人設,沒有內涵的卡通形象,那我覺得這個 IP 很難火起來。因為今天的 IP 太多了,所以我覺得 IP 還是要建立在持續性的內容輸出的基礎上,是基于真實內容衍生出來的,其實我對 IP 的理解,就是內容產品化。
好的 IP 要建立在內容基礎上,內容產品化后,內容會逐漸變成一個 IP 。
刀姐doris:
這和 4A 廣告公司說的“品牌形象論”是同樣的東西嗎?
空手:
還是有一些區別。品牌形象論,主要是建立在典型用戶畫像基礎上的,比如我們某個品牌的主流消費者是 18 歲的年輕人,那么這個品牌形象就是青春活力的,如果主流消費者變成老年人,則是另一幅形象了。
比如說,我們提到奈雪的茶品牌形象的時候,腦海中會浮現出什么呢?大概率是消費者在購買奈雪的茶的場景,奈雪的女性用戶占比將近 60%,16-25 歲年齡段人群為消費主力軍,于是我們會冒出時尚、精致等品牌形象,這些詞匯是基于用戶產生的。
而去年奈雪的茶推出了銀發綠眼的虛擬偶像 NAYUKI ,這是一個基于品牌內容衍生的品牌IP。品牌IP可以承載品牌形象,但不同于品牌形象。品牌形象過去主要是靠消費者形象、用戶畫像來承載的。
奈雪的茶推出虛擬偶像 NAYUKI
刀姐doris:
所以,一個是品牌的衍生,一個是品牌目標用戶的畫像。它們可能會有相似和重合的地方,但是不同的產物。那品牌 IP 要怎么塑造呢?一個成功品牌 IP 能夠給品牌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
空手:
首先我覺得像虛擬形象這樣人物型的 IP 其實不太好做。因為這背后需要有豐富的內容來支撐這個形象,比如他的生活方式、故事、場景等,需要像打造明星一樣,去運營這個形象,聚攏粉絲群體。
我覺得相對好一點的是內容型的 IP 。就像你剛剛提到的觀夏,做了一本成功的品牌雜志,就是說我對消費者可以直接銷售這本雜志,然后我通過這本雜志去積累粉絲,也可以把這個雜志變成一個產品的銷售渠道。這樣的 IP 對企業來講,就有更加實際的價值。
從操作性上來講,也有更多的可行性。比如永璞咖啡的「星球計劃」,就是把品牌的跨界聯名變成了一套體系,一套世界觀,可以把所有的聯名動作劃分到「星球計劃」這樣一個 IP 里面去,這也能持續給消費者帶來價值。
再說到大品牌像宜家之前也出過雜志,而且發行量很大。只要逛宜家的店,就可以在店內獲得這份雜志,并且很多人會在看這份雜志的過程中產生了買宜家產品的需求。后來進入電子化時代,前年底宜家把這個雜志給停辦了,但馬上就推了一檔自制的 IP 《宜家去你家》,結合不同的消費者需求,不斷地做各式各樣的家居改造節目。
在這個 IP 下,品牌內容豐富性得到了很大的補充,可以嫁接不同的消費群體,不同的區域的市場。比如說最近宜家在長沙開店,那就做一個長沙的節目,然后有長沙的特色,并結合不同的產品。同時這個 IP 也是有延續的,可以幫助你去積累更多的粉絲。
幫助品牌產生疊加的效應,疊加價值與疊加粉絲,我覺得這是 IP 真正的價值。
刀姐doris:
我懂你意思了。其實就像前幾年知乎在線下做的“不知道診所”快閃活動。那時候跟他們的負責人聊,提到這個項目還可以商業化,因為有很多的商場需要快閃活動來吸引流量,所以這個東西后來都變成了一個產品。你說的內容產品化,說白了就是除了產品外,線下體驗、線上內容欄目,都可以變成一個產品的載體,只不過可能接近于是體驗化,虛擬化或者內容化的。
今后做營銷,真的要把創意、內容做好,從而發揮創意本身的價值。
空手:
這就關于與品牌做內容的理念了。如果你一開始就想著,這個內容就是為了把我的產品做更多的植入與推廣,那確實是很難做出好內容。因為這個時候你做的不是內容,而是廣告。
刀姐doris:
我覺得未來的消費品的趨勢,一定是人群品牌。我自己也做社群,所以非常相信未來是社群化的,一群人代表著其所相信的共同價值觀、理念、興趣愛好的圈層。說白了,品牌就是通過某種物質或者媒介把這一群人圈起來,為他們而服務,他們的精神果實呈現出來。
所以我寫了一篇《中國很難再出“寶潔”,但會出現無數個“lululemon”》,因為我覺得寶潔是大通貨邏輯,但是未來可以完成現在的基本需求時,消費者需要的其實是精神食糧,而有精神價值的產品,其實就是剛才我們說的“品牌稅”或者“品牌產品”。
空手:
過去做品牌是圈地邏輯,就像你提到的寶潔,用海飛絲、飄柔、潘婷這些品牌,去圈不同的市場,比如去屑洗發水就是海飛絲,柔順洗發水就是飄柔。
今天做品牌,是圈人邏輯,一群人認同一個品牌,相當于品牌圈住了這批人,可以延展出更多產品給他們。比如說蔚來,你可以去看看蔚來汽車的商城,各種周邊做得非常好,它逐漸把自己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認同蔚來品牌,買了蔚來汽車的消費者,相當于進了蔚來車主的圈子,互相之間也會更親密,也許未來會從蔚來買更多東西。
蔚來汽車商城內上線商品
刀姐doris:
我最近正準備買蔚來汽車。之前去看車,發現他們二樓有個車主 CLUB 區域 ,只有蔚來車主才能進入。我也在網上搜了一下,大家都說蔚來是買服務送車,別人賣的是車,它賣的是服務。蔚來的人也跟我聊過,他們的用戶理念,其實就是社區文化,所以他們整體是一個互聯網品牌,不是一個汽車品牌。這非常符合人群品牌的概念。
他們還有個大殺器,叫“蔚來值”,這個概念和積分不一樣。如果你對這個社區做了一些貢獻,就會有蔚來值,可以優先有一些試新的特權之類的,而積分是兌換產品。
講到這里,我就想說,前面不是說品牌做得好的公司,經常會被說是“智商稅”,那么如果是用戶運營做得好的公司,用戶都會為你去口碑傳播,然后大家又會說你是做傳銷的。
空手:
所以說做廣告,做營銷,是有原罪的。要想讓消費者購買產品,品牌總要把這個原罪背起來。
我想再補充一下,當時我在研究各大汽車 App,發現很多車主都在討論車的性能、用車體驗、節油等。但是蔚來的車主更多討論的是生活方式,比如自駕之類的,并且根據用戶的分享,會有獨特的生活標簽,標志你對這個社區的貢獻。一套品牌的社區標簽體系,這個確實是做得非常成功的一點了。比起大部分汽車品牌做產品的思路,蔚來是做社群的思路。
刀姐doris:
我覺得汽車售賣的就是一種形象和用戶想要的生活方式,它跟品牌真的是天然掛鉤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車企花那么多預算在營銷上,打造品牌形象,因為感知太鮮明了。品牌的形象,需要和主打的品類以及商業模式、用戶運營方式都要完全知行合一。
四、未來做營銷,
重在發揮創意本身的價值
刀姐doris:
你之前有篇文章《營銷簡史:一文讀完百年營銷史》,我當時覺得真的蠻了不起的,能把營銷史這么大白話的寫下來。我也一直在研究各種營銷派、理論派、品牌派,那么到底是什么派別更適用于當下的社會市場經濟環境?
空手:
所有的營銷理論里面,我覺得最基礎、最推崇的當然還是科特勒的需求論,所有的市場營銷都要基于消費者需求。這是做市場營銷的理論基礎,所有的出發點都是從用戶需求出發的。
在當下的中國市場環境,我認為最適用的是價值設計理論,即營銷就是幫助企業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為什么說這個理論適用于當下呢?因為里面有一個理論叫“藍海戰略”,即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大家都變得同質化的時候,怎么樣超越競爭,找到一個藍海的市場?方法就是對產品的價值鏈進行重新的組合,從而幫助產品或者品牌變成一個新物種,找到全新的市場。我覺得這個觀點對當下的中國市場是最具實操性,也是最具價值的。
舉個例子,最經典的案例就是 Zara 。以前買一件衣服,需要看的價值有很多,比如裁剪、面料、品牌、店鋪、代言人等等。但是 Zara 只突出其中一點,不斷緊跟潮流,把裁剪風格這個點做到極致,然后把其他的價值砍掉,所以他就創造了“快時尚”市場。我覺得這對于創業,做品牌,做產品,都是具有參考意義的。
刀姐doris:
最近經濟其實也不太好,然后疫情至少對我們上海人民是非常大的影響的,行業也都在唱衰新消費。我是覺得雖然新消費可能短期有一些困難,但是長期中國還是會出好品牌的。那么對于當下的品牌創業者或者品牌營銷人,你會有什么建議呢?
空手:
那就從我剛才講的這兩個理論中來延伸,我認為這些是今天一切的企業,不管是成熟的企業還是新銳品牌,生存、發展、增長的基礎。
第一,企業基礎要建立在真正滿足用戶的需求上,找準你的用戶在哪里,他們有什么樣的需求等待你去滿足。
第二,就是品牌和產品要有堅實且獨到的價值。因為我覺得不管疫情怎么反復,中國人的整體消費需求還是不斷往上升的過程。很多年前我們開始喊消費升級,其實是每個人都渴望過上更好的生活,用上更好的產品,這個需求是不會變的。這個不會受到疫情的打擊,可能只是暫時抑制了這個需求,也許等這波疫情緩過來后,這個需求馬上就會出現反彈。
那么這時候,我們怎么樣做出產品價值更堅實的一些產品?過去這兩年,我覺得一些新消費品牌的產品價值并沒有做得很堅實。但是今天確實是需要找準用戶群體,把產品價值做扎實,有這兩者作為基底,再去看品牌、內容、用戶運營應該怎么做。這些是成就一個企業最基本的秘訣,也是不變的配方。
刀姐doris:
我完全同意?!刚l是你的朋友,誰是你的敵人」,品牌還是要回歸到你到底服務的是哪一群人。但另一方面,很多企業也想著今年要先茍住,甚至很多平臺都在裁員,尤其是品牌團隊,營銷團隊還是要花錢的,那可能就會進入一種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里的狀態。你覺得該怎么辦呢?
空手:
我覺得對做營銷的人來講,還是要提高自己,比如說做創意、做內容這些最基礎的能力。特別是這兩年,我感覺到廣告營銷的圈子還是比較浮躁,方案很多時候已經套路化了。但不管哪個行業,一旦方案變得模板和套路,背后其實是一個被流量綁架的營銷思維。
我覺得今后做營銷,真的要把創意、內容做好,從而發揮創意本身的價值,而不是靠煽動社會情緒的 KOL、直播帶貨做推廣等。那我請你這個代理公司干什么呢?直接找 MCN 公司、直播運營公司的這些人去合作不就得了。
刀姐doris:
對,我一直相信內容本身要大于媒介,媒介只是把內容放大而已,所以關鍵還是內容。內容其實還是回歸到我們說的用戶是誰、價值是什么,怎么樣讓他們更高效地看到你的內容,并且為你傳遞了價值,其實就是做這么一件很樸素的事情。
空手:
是的,過去廣告行業非常講究這些點,把一個文案寫好,把一條腳本寫好,把一個內容做好。這是過去我們賴以生存的東西。但今天大家會更加關注做一個什么樣的話題,比如說扯一扯社會情緒,然后把這個話題爆出來。這兩年做營銷確實會有一些偏離,所以我們也看到了很多營銷翻車事件。
所以今后做營銷,真的要從用戶想看什么樣的內容,帶來什么樣的價值出發。否則為了追求爭議性、話題性的流量,一不小心搞出品牌負面信息,把過去積累的品牌資產全部揮霍掉,這是我們今天營銷人需要慎重的一點。
刀姐doris:
我最近覺得 2022 年營銷的聲音變小了。以前每年都有新概念,比如 H5、裂變、增長黑客、短視頻、直播、私域。但今年什么都沒看到,當然我也看到了元宇宙,但我覺得那個是有一定的差別的。你有沒有覺得今年很樸實無華呢?
空手:
其實我覺得這是個好事啦,營銷行業真的不要年年都造一些新的概念出來。就像我剛才說的那幾個詞,都是過去二三十年一直在強調的東西。“創意”這個詞也很難成為這一年的流行的詞匯,這些都是很基礎,但實際上很有價值的東西。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