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建立一個成功的品牌?你必須了解分化定律
今天一起思考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 到底怎么建立一個成功的品牌?
比起產品、服務、運營這些看得見、摸得著,有清晰的邏輯和路徑去實操的事兒,品牌顯得虛無縹緲,讓人難以下手。
在大部分人眼里,品牌工作凈是些花里胡哨的表面功夫。這也導致大部分公司,很少有品牌思維,也不重視品牌建設,一門心思搞技術搞產品,搞人搞模式搞買賣。等盤子做起來了,再想著用錢去砸所謂的品牌知名度。
品牌并非非錦上添花的戰略或者面子工程。品牌并不只是一個又一個精妙絕倫的出街廣告、爆紅事件,也非一篇篇轉遍全網的10w+軟文,更不只是一套設計精良的VI視覺。在我看來,品牌之于一個產品、一個公司,是一種底層的邏輯思維。
在解釋品牌思維之前,我們先來重新回答一下最簡單的問題。
品牌到底是什么?
狹義上來看,品牌的本質,是一種用于辨別差異的標識。這種標識,由其呈現出的所聽、所看、所聞、所感構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任何一個個人,都擁有品牌。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是與眾不同的,無論通過樣貌、名字,還是通過氣質、涵養,都能在蕓蕓眾生中把自己區分出來。
而商業中談論的品牌,也是一樣。一個公司老板是什么樣的人、開發一款產品或服務時是怎么思考的、哪些功能和體驗是他們認為重要的、產品推出后是如何與消費者溝通的......這些本身就已經在悄然的形成品牌。廣告等營銷行為,只是傳遞信息的工具。
所以,我所認為的品牌思維,就是在商業行為中,我們如何才能有意識的傳遞標識信息,進一步來塑造大眾對我們產品和公司的認知。
在想明白這一點后,我們開始去思考,如何才能建立一個成功的品牌?
如果你想建立一個成功的品牌,就必須理解分化定律。
達爾文進化論的第一條基本規律,叫做適者生存。也就是說,從長遠來看,個體之間的競爭會改良物種。達爾文認為所有生物都加入了激烈的生存競爭。那些帶有不適特性的動植物就會在競爭中被殺死。
而分化定律,就是基于適者生存的競爭規律,是指物種之間的競爭使得它們的性狀區隔得越來越遠。
達爾文是這樣描述這個過程的:“在任何物種的后代變異的過程中,在所有物種都不斷竭力增加自身數量的爭斗中,后代的性狀分歧越大,在生存斗爭中勝出的機會就越大……正如之前提到的,自然選擇可以導致物種性狀的分歧,使得沒有大幅度改良的中間形態的生命體大量滅絕。”
生物學上還有一個著名的實驗證明了這條規律。把兩個不同品種的草履蟲放在一個試管里,幾天之后發現一個品種的草履蟲占據了試管的上方,另一個品種則占據了試管下方。兩者之間的區域什么也沒有。拿藤壺來做實驗,結果也很相似。
也就是說,一個品種會占據市場的某一個山頭。在商業環境中,當一個品牌試圖占據兩個不同的位置時,通常被稱為陷入了“泥濘的中間地帶”。
圖片來自《品牌的起源》
在生物學中,進化樹被用來表示物種之間的進化關系。新的物種是怎么產生的?是由已存在的物種分化而來的。回顧歷史,所有生物起初是融合在一起的,但順著歷史來看,所有的生物是捉奸分離開來的,并且進行著分化。
《品牌的起源》這本書出版于2013年,書中提到:層出不窮的產品和服務,也遵循著分化規律。
從計算機誕生后,逐漸分化出主機計算機、中型機、網絡計算機、家用電腦、筆記本電腦……計算機沒有和任何其他技術融合,而是進行了分化。電話這個分支分化出了普通電話、無繩電話、耳機式電話、移動電話和衛星電話……電話并沒有和其他科技融合,而是進行了分化。
恐怕是作者寫作時,受制于時代的局限,書中還提到:
你見過兩根枝條融合成一根的書嗎?也許見過,但是這種情況在自然界中是極少的。在產品和服務領域中也是幾乎不可能。
可惜,在21世紀的今天,跨物種融合在產品和服務領域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了:網吧和咖啡廳融合成了網咖、電腦和手機融合成了智能手機、互聯網和家電融合在一起成了智能家居……
不過,這并不妨礙我們想要說的核心觀點 ——
如果你想建立一個成功的品牌,就必須理解分化。你必須尋找機會,通過現有品類的分化創造出新品類。甚至你需要通過跨品類的融合,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產品品牌。
總之,分化定律,要求品牌去預測未來,進入并占據空白地帶的品牌,才能夠越走越強。
從公司品牌上來說,騰訊牢牢的占據了社交、阿里占據電商、美團占據本地生活,阿里心心念念已久的社交和本地生活,曾試圖通過支付寶和口碑去實現,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分化定律和營銷里的定位、聚焦等理論不謀而合,不過區別在于,分化定律鼓勵品牌去開創全新的領域,而非已有領域的細分。這個要求看似簡單,實則非常具有挑戰性,絕對不是拍腦袋就能想出來的。
結合最近大熱的新消費領域,大批的國產品牌崛起,仔細看他們的產品和宣傳,都有各自全新的“山頭”定位。
王飽飽找到了燕麥市場品類分化。在西式裸燕麥和膨化燕麥的品類基礎上,定位代餐烘焙燕麥,主打“非膨化,好吃更健康”的方向。
圖片來自王飽飽天貓旗艦店
王飽飽的品類分化過程,大家可以去閱讀《麥片品牌王飽飽從0到1的成長邏輯》一文。
再說到今年的頭牌網紅飲料 —— 元氣森林,元氣森林的從0到1,在于其找到了汽水的新分化,定位在“0糖0脂0卡”且口感比較好的氣泡水。再通過飽和式的營銷手段,把這個概念做到深入人心。
媒體在對元氣森林副總裁宗昊采訪時,其提到:
‘傳統水飲產業打造產品,是自上而下的,找咨詢公司做市場調研,然后想定位、搞策劃,最后根據幾個領導決策做產品,下工廠生產一大批庫存商品,最后花大錢到處投廣告,推渠道,做所謂占領消費者心智的事,想方設法把產品賣出去。’
宗昊所說的,是傳統快消品企業遵循了幾十年的產品打造邏輯。這套商業方法的內核源于艾里斯和特勞特的《定位》理論,他們認為快消品最重要的是“定位”,(用產品設計、營銷等方式)打造一個能占領消費者心智的品類產品,消費者就會去購買,從而占領市場。
元氣森林創始團隊卻覺得這套邏輯“十分自大,等于企業剝奪了消費者自主選擇權,用‘洗腦’的方式強迫消費者去接受你的產品”。
宗昊認為:“傳統快消企業自己設想出了一個產品,然后用各種手段讓消費者去接受它,有沒想過,也許消費者內心深處并不喜歡你的糖水呢?只是鋪天蓋地的店鋪陳列,讓他們沒有選擇”。
元氣森林投資方認為,元氣森林的成功并非撞大運做了一次“爆款”,而是一種戰略上的必然,這源于元氣森林打造水飲產品的模式,和傳統企業已經完全區分。
在接受筆者采訪時,投資了元氣森林的高榕資本合伙人韓銳說,元氣森林的產品成功關鍵是“打造了一個體系,讓消費者的選擇自然呈現”。
無論是國外的快消巨擘寶潔公司、可口可樂,還是國內的水飲大王農夫山泉、娃哈哈都遵循這個“快消真經”。
—— 來自i黑馬《專訪元氣森林:一瓶互聯網飲料的新商業密碼》
其實元氣森林的這段采訪,所透露出來的邏輯非常的有趣。他們所說的通過各種方式,把消費者喜歡的飲料做出來的方式,其實就是在做定位,只是他們選取的并不是市場上已有或者高管認為的方向,而是通過大數據去分析消費者的變化,去預測未來新的細分。
而這,就是分化定律。
下一篇,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營銷中最困難、回報也最高的工作 —— 創造新品類。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