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金錢為糞土的B站也要商業化了,它的賺錢套路有哪些?
來源:全媒派(微信號:quanmeipai)
原標題:視金錢為糞土的B站也要商業化了!看完它的賺錢套路,你還會再愛嗎? | 全媒觀
數英已獲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系原出處
高冷、有節操、視金錢為糞土...成立6年的Bilibili(以下簡稱“B站”),一直以來的“商業化形象”頗為內斂、克制。彈幕與番劇,愛與和平,B站如同一個烏托邦,那里沒有令人厭煩的廣告、沒有滿屏的橫幅,一舉一動都如履薄冰,無時無刻不小心翼翼地保護著用戶的體驗。
然而,這一個月以來,B站開始向外釋放商業化的信號,無論是貼片廣告還是訂制旅行,人們開始意識到一個嚴肅的問題:當高冷B站開始高調商業化,人們還會愛它嗎?
B站商業化小心機“冒泡”?
5月20號,B站發布消息:“原北京分公司旅游子品牌bilibiliyoo將拆分成為獨立公司,新公司更名為銀河漫游指南并進行獨立融資”。而該公司分拆后,業務將擴展至“多個國家和更多主題的深度定制游,向更多的社區和平臺開放深度合作,致力于垂直文化圈層的企劃服務和變現”。
納尼,B站憋了這么久,要通過定制旅游開啟大規模變現?
如果說定制旅游還如同一股清流,一改大家對網站變現的固有想象,那么隨后幾天B站突然出現的“貼片廣告”則再引爭議。
5月23日,有用戶突然發現,在B站觀看《Re:從零開始的世界》、《火影忍者》、《雙星之陰陽師》、《百武裝戰記》、《Pripara 3rd 美妙天堂 3》這5部新番的片頭時,驚現一則時長為15秒的商業廣告!
盡管它“依然帶著濃厚的二次元氣息”,盡管所有用戶都可以拖動進度條跳過廣告,但這則廣告對于B站來說絕對是破天荒的出現。甚至有人說:“這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卻是B站商業化進程的一大步!”
猶記得B站2014年在啟動“新番承包計劃”時,曾承諾“bilibii的正版新番永遠不加貼片廣告”。而為何如今“打了臉”?B站董事長陳睿隨后在知乎上回應網友:B站此舉并非出于本意,而是因為動畫版權方要求“獲得授權的各家必須統一使用貼片廣告作為商業模式”,“面對壓力,我們不得不趕工拍攝了一則商業貼片廣告,并于5月23日緊急上線。”
截止昨日下午5點,陳睿的這條知乎回答,已經獲得了23K的贊同,以及超過2400條評論。“B站未來有可能會倒閉,但絕不會變質。”陳睿的回應“擲地有聲”,也被人評價為“最高超的一次危機公關”。
可是,“路轉粉”的同時,B站的商業化模式也再次引發關注:竟然會有一個視頻網站會如此不情愿賣貼片廣告。如果B站不想靠貼片廣告賺錢,那么,它要如何“優雅”地變現?
B站變現“套路”最全梳理
作為國內最早的ACG文化聚集的線上社區之一,B站如今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流量和吸粉之王。有數據統計,目前B站日均網頁瀏覽量高達3000多萬,日均IP訪問量也接近500萬。龐大的用戶數、點擊量背后是巨大的商業機遇。這兩年,B站先后開始涉足游戲、動漫、文化和旅游等新業務領域,開始了獨特的商業化進程。
1、游戲聯運:超高流水的吸金神術
眾所周知,B站聚集了大量游戲粉,以此為衍生的游戲聯運模式為B站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所謂游戲聯運,是指游戲廠商完成游戲產品開發,與各大平臺進行聯合運營,獲得收入后雙方按照約定的比例進行分成。據說這種玩法的首創者是盛大的陳天橋。
B站從2013起開始切入游戲聯運這一領域,早期的《崩壞學院2》大獲成功,超過50%的安卓收入來自B站。一篇2015年的報道顯示,B站“單款游戲聯運的月流水已上千萬”。
隨后,B站又開始介入《神之刃》、《LOVELIVE!學園偶像祭》、《梅露可物語》等多部手游和網友的聯運,據悉,B站作為渠道平臺,手游聯運是按照五五分成的,可以說,B站的游戲聯運“運營數據與分成收入齊飛”,也被業界指出是B站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2、新番承包計劃:眾籌采購版權
2014年10月,B站推出新番承包計劃,鼓勵用戶集資購買正版動漫作品版權、“承包喜愛的新番”,也就是眾籌購買版權。以動畫《Fate/Stay Night》舉例,有統計指出,在計劃推出之初承包人數就迅速突破了14萬人,一集的承包人數甚至比當集的彈幕數還多,而B站也因《Fate》獲得20萬(以B站硬幣的形式)的承包資金。
新番承包計劃,一方面是B站在版權采購方面的一大創舉,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新的盈利渠道,盡管用戶承包的金額并不高,但足以抵消此前用于版權采購的成本。
3、周邊衍生產品銷售:萌趣周邊
B站有自己的天貓旗艦店,店鋪出售有關B站的相關周邊產品。在售商品主要是圍繞B站卡通形象2233娘制作的周邊產品,例如手辦、拖鞋T恤、手機殼等,產品種類并不多,銷量也在月售幾百的水平上,可見這并非是B站盈利的重點。
4、站內廣告:被日漸移除
早期,B站的站內存在廣告,包括內容頁播放器彈幕池廣告、內容頁播放器下方廣告、內容頁播放器上方的Ads廣告等。不過,“作為最早最基礎的收入之一,廣告在B站整體收入份額中所占的比例已經越來越小”。目前,除了彈幕池廣告還保留著,其他項目均已被移除。
5、線下付費活動:文化狂歡
2013年,B站首次在上海舉辦二次元線下聚會,當時現場共吸引800人參加。后續,這個由B站發起的線下付費活動Bilibili Macro Link(BML),日益形成品牌效應。2015年8月在上海舉行的BML,共吸引了8400人到現場觀看,門票在開賣后的45小時內售罄,線上直播的觀看人數為30萬,當天總播放次數則達到700萬。
而今年的Bilibili Macro Link - Star Phase 2016(BML-SP)特別演出活動也已經開始售票,票價從580元到1280元不等,據悉,“活動有與站內知名UP主互動的環節,還邀請到了眾多一線歌手與聲優加入。”
6、二次元定制旅行:來一發圣地巡禮可好?
前文提到,近期宣布獨立出去的Bilibiliyoo(“銀河漫游指南”)將目光投向了二次元旅游。其實,早在2014年11月,B站就推出了赴日定制游產品,“專注為熱愛ACG文化的二次元用戶提供專屬旅游企劃和推介,例如去秋葉原買手辦、去動漫作品取景地巡禮等。”
有用戶曾對這個旅游項目點評道:“費用7600,5天4夜,主要自由行,缺點:價格偏貴,優點:還有其他的團會陪你逛三天秋葉原,去女仆咖啡(館),還帶你買18X本子嗎?”
可以說,這種高端定制游價格并不便宜,但B站“主打原汁原味的二次元場景重現與體驗”,滿足了那些“缺乏自由行能力的動漫愛好者對宅文化特色旅游路線的需求,以及與同類人群結伴出行的需求”,不失為變現的一種路徑。
7、品牌合作:直播釋放變現潛力
通過與大的品牌商展開商業合作,亦是B站變現的一個路子。2014年的雙12,B站就曾與淘寶合作,當天B站彈幕在淘寶網首頁飛過。而當直播愈發紅火之后,B站開始與品牌商合作展開商業直播,例如2015年3月,B站就直播首發了史上最長杜蕾斯廣告片;2016年2月24日,B站又與小米達成合作,全程彈幕直播小米新品發布會,直播進行了足足19天,圍觀人數累計達3844.3萬。
而這種商業直播合作,目測也會在未來越來越密集和頻繁。
8、IP資源開發:攜手巨頭
除此之外,IP資源開發,也是B站商業化的有效路徑。就在今年,B站宣布在未來兩年將與騰訊動漫合作,聯合出品至少20部動畫作品,其中包括《銀之守墓人》、《山河社稷圖》等騰訊動漫旗下的重點IP。
去年11月,B站還和上海東方傳媒集團(SMG)尚世影業合資設立嗶哩嗶哩影業(天津)有限公司,致力于開發針對90后、00后的IP影視資源。
B站高調變現:已經完成了哪些積累?
從一個ACG二次元平臺,到慢慢開啟商業變現之路,B站為何會選擇在6年后的今天這個節點開始賺錢?如今,B站已經完成了哪些原始積累?
1、次元壁突破:從小眾到主流
從最初的小眾亞文化集散地,到如今社交娛樂的重要入口,6年間,B站的文化和核心受眾開始“悄悄換血”。
當初,B站是ACG文化的發源地,如今,B站已經成為“各種流行文化和經典文化的熔爐”;從前,B站主打動漫視頻,今天則擴展到音樂、舞蹈、游戲、科技、鬼畜(惡搞類視頻)、電影等子頻道;用戶也從早期的二次元人群,覆蓋到“對一切新鮮文化感興趣的年輕用戶”。
換句話說,B站突破了次元壁,從小眾過渡到大眾,盡管過程中可能流失了原本的獨特魅力(有些B站“老司機”開始抱怨B站越來越不“純粹”、越來越多“小學生”),但正如有評論說到:“商業化送走了一批人,又帶來了另一大批人,原來的B站換了新的血液,得以繼續生存。”
此前,陳睿也指出“隨著你們(二次元年輕用戶)成為主流,B 站也會主流,這是必然的。”主流“打開了B站通向資本市場的大門”,主流也讓B站擁有了變現的基石。
2、資本熱捧:催生商業化進程
擁有大量高黏性用戶的B站也是當前資本和市場爭相追捧的對象,2013年至今,B站一共獲得4次投資,分別來自知名投資機構IDG、掌趣科技,最新的投資是2015年11月獲得的億元級人民幣投資。去年10月,有微博網友曝光了B站的融資計劃書,稱打著“虧損”旗號的B站其實一直有意進行商業化運作,瞬間在廣大用戶中激起千層浪,站長徐逸曾發微博辟謠:B站“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有收入不等于有利潤”。
然而,在資本市場中,融資情況勢必受到商業化變現能力的影響。如果B站要獲得更多資本青睞,高度商業化運營是必經的路徑。就如青龍老賊所說,“作為一家商業化網站,創造收入才是平臺持續運營的最好方式。”
3、用戶忠誠度:利于商業模式探索
幾年來,B站通過社區文化的運營和用戶體驗的維護,有效地培養起用戶的忠誠度。無貼片+高清版權番劇,為用戶帶來極佳的觀看體驗;不采取付費會員方式盈利,轉而讓用戶選擇“承包”劇集,變購買為“參與到版權動畫引進主體行為”中;彈幕文化等更是創造了獨一無二的互動體驗。
B站圈定了一大波忠粉,而他們的忠誠度,則是B站探索商業化最大的后盾。他們對于B站制造的場景和產品有極強的認同,并自發生產衍生UGC內容。就像創新工場陳悅天曾說,“有明顯的人群屬性、場景屬性后,大流量大用戶量的互聯網產品是非常容易找到變現手段的。”
就以B站最“不恥”的貼片廣告來舉例,由于B站用戶群體和畫像十分穩定,因此它更容易圍繞“年輕”“二次元”“搞笑”“游戲”等幾個核心tag推出貼片廣告,而非傳統視頻網站的“撒網”模式,用戶更容易從這些廣告中找到共鳴,甚至覺得廣告有趣、有用(可聯想YouTube廣告),也就相應降低了抵觸的程度。
可是,一直高冷的B站要舉旗變現,將會遭遇哪些挑戰?過程中,不乏“一些年輕的二次元用戶認為商業化會讓B站變得充滿銅臭味,變得不純粹。”因此說,要把賺錢這件事情搬上臺面,B站前路不能說沒有坎坷。
大規模變現之前:B站需要解決那些問題?
B站在宣布要打造旅游訂制產品時說道:“一切還是原來的味道,原來的服務”。這句“小心翼翼”的強調,可以看出B站對于用戶接受度依然存在諸多擔憂。
1、平衡商業化與核心用戶體驗
在B站商業化之后,外界不少聲音表示,B站高調商業化,可能會讓“視金如土”的二次元粉絲流失。“在B站聚集的人群,75%是24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活躍度高,但不一定支持B站向商業化發展,同時,他們的消費能力也偏低。”
正是這些不確定,B站在推進商業化的過程中如履薄冰,試圖找到平衡點,在推進商業化的同時,不破壞社區文化,不損害用戶核心利益是前提。目前也可以看到,B站更多從外圍突破尋找盈利空間,而不是粗暴地從用戶口袋里拿錢。
2、社區消費閉環待形成
從第一部分的B站盈利路徑梳理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客觀事實,目前B站的各項盈利模式還有待進一步落地。各個路徑之間所占份額、優先級仍未明確,除了游戲聯運這一主要營收來源,未來B站要把哪些盈利板塊的重要級提前?不同版圖如何平衡?
此外,目前B站的直播業務線在新一輪的競爭格局中似乎缺乏明顯的競爭力,這部分業務是否會成為未來變現的累贅?這些都是擺在B站商業化團隊面前的戰略問題。
再從用戶角度來看,當下,B站尚未為用戶制造一個“體驗-互動-消費”的閉環。對于用戶來說,無論是觀看視頻,還是購買動漫周邊,亦或是延伸到線下活動的消費和出行,都是一個自然而然發生的行為鏈。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掏錢包”才是最深度的參與行為。可以說,B站還只是踏出了最初的一步,未來需要引導和過渡的參與方式還有很多。
3、把握商業變現節奏
有評論分析,“商業化的動作快慢、用力輕重,對于不同用戶來說,感受可能是迥異的。”因此,“B站未來最大的考驗,或許就在于能否調和好這群人的不同立場和預期,并跟隨他們去變化和成長,讓這群人始終能夠氣味相投。”
未來B站的商業化變現,必須時刻關注用戶的反饋,以及他們的成長脈絡。當90后這一批用戶開始財務自由,為他們提供旅行訂制變得可行;而當5年后他們紛紛成家立業,B站又能為他們提供怎樣的消費文化和心理慰藉呢?
B站此番能否厘清脈絡,真正實現商業化,恐怕還會面多更多轉型期的陣痛和煩惱,任重而道遠。但是,“只要社群夠垂直,用戶對于關聯商品的需求就是天然的”,或許狀態健康的社區不必再為商業轉型掙扎,又或許大家早已心照不宣:B站到了賺錢的時候了。
參考文章:
《賺錢還是留住用戶? B站推進商業化小心翼翼》
http://www.admin5.com/article/20150917/622858.shtml
《B站分拆公司旅游業務并獨立融資:這種變現方式靠譜嗎?》
http://tech.sina.com.cn/i/2016-05-23/doc-ifxsktkp9183426.shtml
《探析彈幕視頻網站bilibili日訪問量800萬的背后!》
http://mt.sohu.com/20151218/n431809198.shtml
《“二次元”標簽越來越大眾化,B站估值或超10億美元,真的變主流了?》
http://news.pedaily.cn/201601/20160113392465.shtml
《B站破天荒高調宣布融資,不再擔心商業化讓粉絲流失了么?》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DQ3ODQwMQ==&mid=2651953107&idx=1&sn=0d007f488841075b0412607ff222eada&scene=0#wechat_redirect
《高調商業化的B站你還喜歡嗎?》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g2ODUyMA==&mid=2652630436&idx=1&sn=95d38fcffb92d82905f001736ad827c1&scene=0#wechat_redirect
感謝:
讀者Jacky Woo對此文亦有貢獻。
全媒派(微信號:quanmeipai)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