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刀姐重新回歸擔任 CEO
作者:Siete,編輯:刀姐doris
原標題: 卸任兩個月后重任CEO,我發現商業向真比向善更重要
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和大家匯報一下我內心的小 doris 的心靈奇旅。這次國慶假期,我又去到了我的頓悟之地:巴厘島。
去年來這里,我進行了一次自我療愈,關于如何跟父母和解、跟童年的自己和解、跟原生地圖中的執念和解,也完成了和自己前半生的盛大的告別儀式。
而這次在巴厘島,我得到了一個非常強烈的信號:自我解放。
在烏布抽到的卡:LIBERATION
為什么有這個感覺呢?我跟你們分享一個小故事:
在烏布的 inner child workshop 里,我認識了一個很有趣的朋友,叫淼淼,他有個神奇的能力是 eye reading,可以在和我對視的時候去讀我眼里的信息,給我描述他看到的畫面。
淼淼說,他在我的眼里讀到:有一個人躺在地上,巫師在詛咒這個躺在地上的人,而我站在一旁看著巫師,有點無能為力,又有種輕蔑的感覺,看起來隨時準備采取行動。巫師的背后還有一扇大門。
后來我和他討論說,其實這個巫師代表了世俗的眼光,我看著這些規訓和期待,覺得很可笑,又很無力,我隨時準備干掉這些規則,打開那扇門,通往一個新的世界。
盡管我并不知道這扇門會通向哪里,但我真的感受到,今年我已經慢慢回歸自己的初心,得到了更多幸福和能量;同時,我的新使命也徐徐展開,就是解放自我,并且解放很多和我一樣,還在被“常規”所被束縛著的女性。
對于這種變化,我想要及時把它記錄下來。所以,我在異鄉用一種非常心流的方式,沒有打任何草稿,錄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播客發布后,我收到了一條非常喜歡的評論,來自即刻@姜Dora在此,分享給大家:
“以前做博主覺得要「內容向善」,但是慢慢發現應該「內容向真」。向真比向善更重要,沒有真的善是附和善的框架,變成一種偽善,而真實才是最高的效能,做真實的自己就是最有力量的自己。”
現在,我把這期播客變成了這篇文章,也期待你看完之后留下你的感受。
一、回歸初心,商業模式會自己長出來
今年上半年,有個身份我一直沒有去直面,就是刀法的創始人和 CEO 這個角色。
對我來說,做一個創作者是很簡單的,我從小就喜歡輸入、思考、創作,知道怎么高效獲取并且梳理信息,再用文字、音頻、視頻各種形式做體系化地輸出。
但做創始人不一樣,他像個導演,要思考怎么讓自己服務于一個組織,要做的是創建一套有效的機制,讓團隊在沒有刀姐這個 IP 時,依然能夠高效運作。
這兩個身份天然是沖突的,做 IP 要求我往前站,但做公司老板卻要退居幕后。
我一直沒有找到中間的平衡點,所以我在年初做了個大膽的決定——卸任 CEO,找一個更適合這個位置的人代替我去做管理。
但很快我就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問題在于,現在的刀法是一個新物種——
首先,我們研究的是新營銷,本質上就和老營銷從道法術器上都不一樣。
其次,我們是一個新模式,一半是內容平臺,核心是傳播,一半是咨詢機構,核心是解決方案,這其中還要處理我的個人 IP 和刀法這個機構 IP 之間的關系。
這樣的“新”注定了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在里面,需要精心打磨設計,需要勇敢地去犯錯,然后在錯誤中迭代,而這些事是很難交給另外一個人,尤其是那些一心求穩的職業經理人們去做的。
所以我覺得我不能再回避了,痛定思痛,這個 CEO 還是得我自己來。
重新接過 CEO 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規劃刀法的商業模式。
很多時候我們會在戰術上忙半天,不停想怎么把業績做高一點,但很多問題歸根到底就是商業模式的問題,你是不是比對手更有競爭力?你是不是能給用戶帶來真正的價值?
今年年初,我砍掉了 C 端的營銷社群業務,剩下了兩種業務模式,行業媒體和咨詢公司。
這兩種商業模式的 benchmark 是非常成熟的,所以我要解決的問題變成了:如何讓媒體業務和咨詢業務形成一個高效的循環?
在做咨詢的這段時間里,我真心覺得營銷行業的變化太快了,我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了解所有的品類,也不可能始終給到給到最前沿的解決方案。
在一步步的自我拷問中,我慢慢摸索出了一個新的模式,就是 CMO 簽約制。
本身就是 CMO 出身的我,非常知道一個優秀的 CMO 對于品牌的重要性。他不僅懂傳統的營銷體系,了解從供應端到用戶端每一層的設計和規劃;而且還懂雙微小快直抖 B 各種新營銷平臺的玩法,以及數字化的底層邏輯。
這種 CMO 少之又少,但我經過了五年沉淀,有了能力和資源,我可以創造一個平臺,聚集行業最強的營銷大腦,整合那些正在顛覆傳統的 CMO 和機構們,一起來創造價值。
在篩選中,慢慢地這個模式就生長了出來:我會邀請 CMO 成為我的項目合伙人,我們作為一個外掛團隊,項目制地和企業合作梳理戰略方向,并且在一定時間段內護航戰略落地。當企業內部能夠跑通之后,我們就可以即插即拔,去服務下一個企業。
這是個雙向奔赴的過程,企業和 CMO 都可以選擇我是否要和對方合作?合作多久?同時,這也是一種去中心化的靈活用工模式,我相信這一定是未來職場發展的方向。
現在我已經通過這個模式找到了刀法的咨詢合伙人,我們公司的兩項業務也達成了非常良性的“雙輪驅動”效應:
在媒體側,那些看到并且深度理解了我們內容的用戶,其實就是潛在的優質咨詢客戶;同時,我們強大的分析師團隊,每天都會接觸到很多一線案例,也是對我們咨詢智庫的信息補充。
在咨詢側,我們在實操的過程中,對營銷的體感會非常敏銳,對內容的理解也更深,我也會把這個能力傳遞給內容團隊,他們現在做訪談的深度,和只做媒體采訪的編輯們截然不同。
今年給很多客戶做了咨詢分享
在不停的回歸初心、去繁就簡中,我終于確立下來了刀法最新的商業模式,這也是我重新面對 CEO 角色之后,做的第一件重要的事。
二、搭創業核心團隊,靠的是“無為”
確認了商業模式之后,我把公司搬到了新天地,真正有了一個 to B 咨詢公司該有的樣子。
但要真正做好一個 CEO,我認為核心要做好三件事情:找錢、找人和分錢。
找錢這個事并不難,在我看來和做營銷是一樣的,就是人群戰略和以人為本。
如果我能找到一群有潛力的、認同刀法的方法論、愿意跟隨我們一起成長的客戶,他們有一定的支付能力,而我提供的產品,能帶給他們的價值遠超他所支付的價格時,我們就會形成一個正循環。
尤其在想清楚刀法到底賺的是哪一部分人(to B 而不是 to C)的錢之后,這個問題就變得更簡單了。我們在一次次的閉門會、工作坊和咨詢案例中,驗證了我們的方法論的確是可以幫助到一些品牌,這個信心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難的其實是找人和分錢這兩件事。
過去,刀法更像是一個團伙,很多時候就靠那么一兩個特別強的人。但靠人的結果就是,如果這個人不夠成熟、不夠穩定,他一有變化,整個系統都會崩盤。
后來我們又招了一些從媒體、營銷行業過來的人,這時候的問題又變成了,有些人過去已經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思維模式,很難理解刀法這個“新物種”。
其實我自己對刀法新的價值鏈已經看得很清楚了,但一直以來我有道解不開的題就是:如何讓團隊能理解我的認知,能夠擰成一股繩,真正按照我設想的方法執行下去?
之前,我會不停地和團隊宣講,強推我的想法,但在這近半年,我越來越理解這句話:創業公司的人,其實是留下來的。
很多時候,一家企業是有自己的氣質和氣場的,那些來來去去其實都是一種篩選,留下來的人是在變化中依然相信你,愿意跟隨你的方向前進,遇到問題愿意一起想辦法解決的,走了的人不是不好,只是現階段可能不是很合適。
之前我的一個誤區是:很多時候我都希望能教會、或者說培養出我們的核心團隊。我會去跟某個人說,我覺得你很適合這個位置,然后強行把這個人放上去,不停給到壓力,又覺得對方給到的結果不行,其實反而是捧殺了。
但其實,搭建核心團隊這事靠的是“無為”:在項目中、在戰斗里,想加入你的人,他自然就會留下來,愿意去挑更大的擔子的人,他自然就會挑起來。
作為一個 CEO,我其實只需要把這個位置需要的能力,以及對應的報酬放在哪里,自然會有人愿意去試試這個位置。
如果內部沒有人,那就外部去招聘。同頻之人非常重要,因為這些人的溝通成本非常低,他們天然就在跟你想一樣的事情。
比如我現在找到的 CFO 和 HRD,他們都是比我年長 10+ 歲的長輩,本身也在做咨詢公司,聽到我說的新模式之后秒 get,告訴我這個模式能成,并且迅速給到我很多他們的專業想法,告訴我他們能夠怎么讓我做成這件事。這種感覺真的是太好了!
有了這兩個資深 HRD 和 CFO 的加入,分錢的問題也解決了。
公司像是個血液循環系統,當你打通了堵住的那個點,血液就會開始流通。經歷了上半年的混亂,現在我能感受到很多事情越來越順滑了。
三、始終把自己的真實感受放在第一位
這種順滑,不僅是刀法作為一個公司越來越正規,而且我接觸到的人也越來越好了。
今年大家能看到,我和阿芙精油創始人雕爺、前可口可樂 CMO Joanna、江南春江總以及 lululemon 的創始人 Chip Wilson 等等,都做了深度對談。
Chip Wilson 和我
這種事看起來有點玄學,但我覺得它背后的根源是一種能量的積累和循環,如果我處于一個高能量的狀態,就會吸引到高能量的人。
在重新覺察自我之后我發現:過去很多時候,我其實在委屈自己。
我會不斷對自己說:一個好的創作者應該是什么樣的?一個好的老板應該是什么樣的?哦,我應該要勤奮,我應該要顧全大局。
這種狀態有點像一個好學生,老師說你應該要聽話,于是你就聽話,考好成績。
但這其實不是你心內真正相信的狀態,所以你的能量是被抑制住的。
在這種壓抑之下,你就會越發覺得,我都委屈了這么久了,我總該得到點什么吧?名利也好、財富也好,結果都變成了你的成績單,久而久之你也會變得越來越虛榮,越來越愛攀比。
這就是一直以來我們被馴化出的一種扭曲的生存模式,讓人像個老鼠一樣不停地跑圈、內卷,覺得我好累但是我沒辦法,戾氣也就越來越重。
現在我做了什么改變呢?其實非常簡單——就是面對自己真實的感受。
我會不停問自己,你愿不愿意真正聆聽自己,愿不愿意尊重和保護自己的感受,愿不愿意讓自己開心?
舉個例子,我在錄這期播客的時候,隔壁房間有鉆木頭的聲音。
以前的我會覺得,人家在旁邊裝修,那我能怎么辦呢?忍一忍算了。
但是現在我聽到了內心的小 doris 說:這個聲音真的讓我很難受,而且我現在在錄制,你能不能去跟對方溝通一下?
現在的我尊重的內心的感受,希望自己是舒服的,愿意站出來保護自己。于是我就去隔壁敲門,請他們停下這個聲音。
在改變的第一階段,你可能會顯得非常“面目可憎”。有段時間,我朋友跟我說:你好奇怪,你這幾天怎么好幾次突然就爆炸了?怎么動不動就哭?
但是我覺得,以前我們習慣了讓自己麻木、讓自己疏離,封閉自己的感受,那是因為我們不想感受到疼痛。而現在,你就是要有意識地讓自己內心的憤怒和難受展現出來。
在這之后,你再去仔細聆聽,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為什么會哭泣?這些情緒背后是怎樣的我?
比如我現在發現,我的憤怒情緒會集中在兩個點:
第一是別人突然踩踏進了我內心寧靜的小花園,比如我在辦公室工作,突然有人不敲門闖了進來;
第二是別人聽不見我的聲音,比如一件事我已經反復表達了我的看法,但對方的理解一直牛頭不對馬嘴。
下一步,我又去尋找,為什么這兩個點會讓我如此憤怒?我會發現,原來這個源頭是我和我父母的關系,在我小時候他們的這兩種行為模式曾經深深地傷害了我。
這之后,我會進一步去理解,為什么他們有這樣的模式?可能因為他們也從他們父母的身上習得了這些行為,而他們也并非不想改變,他們也許也聽到了我的聲音,只是能力有限、資源有限,不知道怎么回應我。
但是沒關系,我可以做我自己的父母。當別人踩進了我的小花園,我會站出來告訴對方:請尊重我的花園。
自我療愈是個漫長的過程,要做到好幾層:從看見自己,到看見背后的模式,到理解這個模式,到跳出這個模式,建立自己對自己的安全感。
甚至下一步,當我把自己治愈之后,我是不是能去治愈我的媽媽?我能不能反過來做她的媽媽,告訴她:我在這兒,別怕。
在自我療愈的過程里,我是如此真實、清醒且自洽,我也更有可能找到愿意按照我所希望的方式來相信我、支持我的人。
讓花成花、讓木成木之后,很多事都會變得很簡單。對人,合則聚不合則散,跟周圍能給你正能量的人相互支持;做事,選擇那些能讓你感受到能量增長、而不是損耗的事。
當你的能量越來越大之后,同樣高能量的人也會更愿意靠近你,進一步激發你的能量,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正循環。
四、學習“活好”,我永遠都有選擇
在自我覺察的過程中,我還有一個非常大的轉變是,我開始去學習“活好”。
一直以來我都把 90% 以上的精力放在了我的工作上,每天都在想公司該怎么搞,工作該怎么做,團隊該怎么搭,項目該怎么推進?
直到今年我上了金惟春老師的課,在課上他說了一句話:人生到頭,能留下來的都是人跟人之間的關系。
這句話非常打動我,于是我開始想,我身邊能留下的關系到底有多少?這才恍然,我好像很久沒有和我的好朋友們聯系了,而且因為工作經常要出差,陪孩子和媽媽的時間也不夠。
我一邊說家人和朋友對我是很重要的,一邊又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工作上,然后對自己說,我也沒辦法呀,大環境不好,而且我又要做老板、又要做咨詢,又要做博主,確實沒時間。
看起來好像我沒有選擇,但這不就是我的選擇嗎?這不就是知行不合一嗎?
關于時間管理,我看到了一個很好的比喻,來自《Scarcity(稀缺)》這本書。
書里說,你的精力就像一個小行李箱,你放了很多衣服進去之后,會發現你靴子沒辦法放進去了。這雙靴子可能就是你的家人朋友、興趣愛好。
你可能會想,那我擠一擠,把這個靴子硬塞進去好了。這又會出現什么情況呢?就是你一點空間都沒有了,一旦有什么突發狀況,你沒有任何精力再去應付。
所以非常關鍵的一點是,如果你真的覺得這雙靴子很重要,如果你真的覺得你的家人朋友們很重要,你就把它先放進你的行李箱,然后再看有沒有什么其他的東西是可以拿出來的?
這個比喻一下子打開了我的視角,我開始問自己,我是真的沒辦法把一些工作扔掉嗎?一定是可以的,大不了少賺點錢就是了。
然后我就開始整理我的精力行李箱:我一個禮拜要工作 50-60 個小時,我花了多久做創作,多久做咨詢,多久做公司管理?這些事真的需要我來做嗎?哪些事我做了之后反而會越來越忙?
作為一個公司的老板,我可以調整我的時間安排,減少我覺得不必要的工作,在一定需要我的地方提升篩選門檻,通過組織和流程去激發團隊的積極性,把余下來的時間留給我的家人朋友和業余生活。
你發現沒有,如果我們足夠愛自己,為自己而活,這反而會成為一種動力, 來驅動我們去建立更好地工作機制,讓我們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京都偶遇的石頭
所以我也很想積極地呼吁大家,回歸真實的自我,坦誠面對自己,不停地覺察和感受,問問自己,你到底想虛假地活一生,還是真實地活一生?
要知道,你永遠都有選擇。而你真實的樣子,真的很美。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