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廣告太卷了?從這30+個藝術裝置里找找靈感吧!
以前總覺得,“藝術”二字自帶距離感,好像要先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才能懂得其中的趣味。
不過,去年偶然看到幾個藝術裝置作品之后,發現好像也不完全是這樣。
比如荷蘭藝術家Theo Jansen的“風力怪獸”系列作品。
完全搞不懂他為什么要用這么多塑料管做一個能在海邊自己走路的“怪東西”,但也不妨礙我盯著這幾張動圖津津有味地看了很久。
轉念一想:
1、沒有很高的理解門檻。
2、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能讓人愿意主動了解更多相關信息。
這不正是戶外廣告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嗎!
所以,幫大家整理了30+組藝術裝置,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靈感。
01
利用巨型裝置
把門店變成藝術展
說起藝術裝置,不可不提的就是韓國墨鏡品牌GENTLE MONSTER。只看品牌名可能會感覺有點陌生,但是下面的藝術裝置你應該會有印象:
GENTLE MONSTER 東京青山旗艦店
GENTLE MONSTER美國科斯塔梅薩店
GENTLE MONSTER 上海限時快閃
GENTLE MONSTER還創立了一個專注于香氣研發的香氛線子品牌 TANBURINS,店內也有奪人眼球的藝術裝置。
TANBURINS 東京青山旗艦店
除了擺放在店里,還有一種思路是和門頭結合,營造夸張的視覺效果,吸引過路人的目光。
長沙一個叫“愛歡洗”的品牌,經營的是“洗護+咖啡+烘焙+花藝+N”的復合業態,在新店開業時,用一個外觀像便利貼的裝置來裝飾門頭,用“便利人生”的主題把這幾種業態都囊括在內。
名創優品則是在2021年的時候,用一顆“砸向”門頭的籃球,官宣了自己和NBA的聯名。
LV更是曾經直接讓成都太古里的門店“長出”了一條老虎尾巴。
今年1月的時候,結合龍年的背景,飛利浦在位于上海張園·豐盛里的飛利浦健康生活Lab,用碩大的龍頭表現“龍顏大悅”,增添喜氣和吉祥。
除了新店開業、營銷節點、營銷大事件官宣,還有一類裝置使用場景就是品牌升級之際,想在吸引注意力的同時,塑造個性鮮明的新形象。丹麥鞋履及皮具品牌ECCO愛步就曾經有過這樣一次嘗試。
因為過去品牌以“柔軟”的皮質面料著稱,品牌升級后想傳達給消費者一些關于科技、創新的印象,也為了建立反差感,就聯合了美籍華裔藝術家JUJU WANG,以ECCO工廠為靈感,設計了這樣一組有棱角的裝置。
02
特定地點擺放
近幾年還有一個小趨勢,就是把藝術裝置擺在特定的地方,比如阿那亞就是熱門“展廳”。
去年,保時捷在75 周年全球慶典之際,與阿那亞戲劇節攜手,在阿那亞黃金海岸打造了四座以保時捷經典車型,以及創始人費利·保時捷的夢想格言為靈感的主題藝術裝置。
生活方式品牌Tagi.在阿那亞開快閃店,放了一個大蘋果。
也是在阿那亞戲劇節期間,藝術家Spencer Wang與馬克筆品牌STA合作,以16萬8千7百個廢棄的馬克筆筆帽為材料,在阿那亞搭建了一個巨大的、以海星形態為靈感的藝術裝置。
以及德國高端照明品牌柏曼Paulmann放置在阿那亞海灘上的“大燈泡”。
除了阿那亞,單向空間、天目里也經常被各個品牌當做“展廳”。
03
看不懂,但覺得有趣
藝術家Tadashi Kawamata用一大堆椅子把大樓的外立面包裹住了,在大樓內部行走時也需要在這些椅子里穿梭。本來以為他的靈感來源是高考(bushi),結果實際上他的靈感來源是鳥兒筑巢。他是在通過這個作品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而下面這組藝術家Henrique Oliveira and QAGOMA設計的藝術裝置靈感來自于魔法森林,想要表達的主題也比較直白——如果你不抬頭好好看路,你很可能會撞到樹上,這就是他們想寫給這個人人都容易迷失的時代的備忘錄。
藝術家Pinaffo & Puvinage則是設計了一組用沙子驅動的裝置,實現了非常夢幻的效果。
04
簡單,但有效
還有一類藝術裝置,是將日常生活之中隨處可見之物夸張化、藝術化了。
心臟還是那個心臟、香蕉還是那個香蕉,但當它被放大到超出我們認知的比例,就突然就變得很有吸引力。
比如時尚設計師Anya Hindmarch于2018年為倫敦時裝周設計的大型氣球戶外裝置“Chubby Hearts”,她最初的構想是,希望能夠在倫敦的29個地標漂浮一顆巨大的紅心,以這種方式“寄出一封給倫敦的情書”。這個裝置一經推出就吸引了大量關注,此后的數年在世界各地多次返場。
下面這個“大香蕉”則是結合了當時網絡上流行的一個“香蕉尺”的梗。簡單說就是把香蕉放在各種物品旁邊,給網友展示物品的大小大概是多少。
這個裝置的設計背景則是——餐飲娛樂公司Dave & Buster's在橄欖球賽事期間,在門店上線了12米長的電視墻。創意團隊覺得,大多數人其實對“12米”沒有概念,就結合這個橡膠尺的梗,在電視墻旁邊做了一個巨大的香蕉裝置。
丹麥藝術家Marianne Eriksen Scott-Hansen則是做出了超大的紙藝花朵,讓人非常想合照一張。
除了放大常見物品的比例,還可以設置一些意想不到的組合。比如西班牙藝術家 SpY讓大樓的立柱“長出了”橙色的尖刺,到了夜晚這些尖刺還會制造出溫暖的橙色光芒(?)。
這個同樣利用了大樓立柱的,則是希望在世界心臟日提醒大家記得要關注自己的心臟健康。
或者讓一些東西出現在它們原本“不該出現的地方”——藝術家 Thomas Jackson覺得人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很有趣,一方面大家都有了一定的環保意識,另一方面我們也都在享受著不那么“環保”的能源帶來的便利,他就把這種思考放進了他的作品里。同時他使用的都是可回收可拆除、盡量不傷害原本自然環境的材料,在展示期結束后,會將環境恢復原狀。
總結一下
戶外廣告中,常常會結合一些裝置藝術,商場美陳、門店設計里,也常有裝置藝術的身影。
看完這些案例,最直觀的感受是——有時候越簡單、反而越有效。
比如把大多數人都熟悉的日常物品給藝術化、陌生化,就會自然激發大家的分享欲。又由于是熟悉之物,沒有很高的理解門檻,也能快速掀起聲量。
讓藝術走進更多的生活,或許也是廣告的意義之一。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案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