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么的春節地鐵廣告,在小紅書“火”了
就像前幾天說的,蘋果的新春大片,在B站的幕后揭秘視頻比官方正片發得還早。
今年很多戶外廣告,我也都是在小紅書先看到的。
原因無他,小紅書的圖片流形式,能很好地展示戶外廣告的“路人”視角。而且,戶外廣告潛在的打卡屬性,也和小紅書的平臺調性很適配。
更為顯性的因素是,無論是真路人的隨手拍,KOC的物料包,還是從業者或褒或貶的評價,想發在小紅書上,你總得配張圖不是?當這些實拍圖頻繁地被信息流沖刷到我們眼前,就很容易留下一種“刷屏”的印象。
我今天就被餓了么的這組春節地鐵廣告,刷了一波小紅書的屏。
說實話,剛看到的時候甚至沒有細品文案,只覺得餓了么的品牌色被不同博主的不同濾鏡調成了不同的藍,很有意思。“真路人”和KOC的區別也有點明顯——KOC構圖精致、文案完整、Tag拉滿。“真路人”通勤路上匆匆一拍,別說Tag了,能隨手敲個標題發一貼,已經是很給面子。
看了一會熱鬧之后,我發現愿意為餓了么這組春節地鐵廣告發一貼的真路人還真不少,也就值得咱們好好聊一聊。
毫不意外,在這組廣告的評論中,又看到了很多困惑的聲音——“餓了么為啥要搞這個?這和它的業務有什么關系?”
在《過去一年,餓了么為啥拍了這30+支廣告片?》這篇文章里,我試著根據餓了么過去一年的廣告作品分析了一下這個問題。
而在這篇文章里,更想和大家討論的話題則是——評價廣告的維度。
被稱為“現代廣告之父”的克勞德·霍普金斯在《一切從廣告開始里寫》:
有一個簡單又合適的方法可以解答許多廣告問題,那就是時常問自己:“這樣做能幫助推銷員推銷產品嗎?”“如果我直接面對一個顧客,這樣做能幫助我銷售產品嗎?”
李奧貝納則認為:
每一件商品,皆有“與生俱來的戲劇性”,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替商品發掘出以上的特點,然后令商品戲劇化地成為廣告里的英雄。
“祝你過年不用餓了么”這組廣告,有趣就有趣在:
按霍普金斯的觀點,它甚至差不多是直接在勸你“別買了”。
可是按李奧貝納的觀點,它又非常好地挖掘了產品本身的戲劇性——天天吃外賣的那群人,很可能剛好是“最不想”吃外賣的那群人。
站在大師們的肩膀上,我也試著思考了一下我自己評價廣告的維度,我發現讓我發自內心贊嘆的廣告,一般有以下幾個共性特征:
1、連貫性:那些“朝三暮四”,今天追這個熱點,明天趕那個潮流,胡亂涂畫自己的品牌,會讓我感到煩躁,也會讓我感覺它自己都沒想好自己要做什么,只是想把我當韭菜。反之,那些有自己獨特個性,并能盡量保持的品牌,無論它的個性是否是我個人所欣賞或推崇的,也總能收獲我的尊重。
所以我比較在意廣告的連貫性,顯性的判斷標準是,品牌之前是否有過類似的表達。這種連貫性可以體現在形式上、內容上,也可以是情感上。
2、邊界感:邊界感有兩個指向:
一是對外:別爹味、別說教。別看個廣告還要教我做人。
二是對內:品牌需要明確自己的邊界,別讓人感覺三觀跟著潮流跑,“有錢能使磨推鬼”。3、溫度感:人活在世上總得愛點什么,品牌也該如此。
愛國家、愛社會、愛人類、愛動物、或者哪怕只愛品牌想服務的那一撮人,都可以。
如若品牌心中有愛,表達之中就也會自然有包容和理解,有善意的溫度。
所以,按我自己的三個標準,我很喜歡餓了么的這組新春地鐵廣告。
首先,它和餓了么前不久的“建議冬至放一天假”有表達風格上的連貫性。
我們顯然都知道,餓了么的放假建議大概率不會被采納,餓了么也肯定不想讓你真的“不用餓了么”。
它是在洞察到有點沉重的社會情緒之后,和你輕快地開一個柔軟的玩笑,給你的生活種下一點期待。
其次,它沒有爹味、說教。甚至還有點可憐兮兮的示了個弱,好像聽到它在說:“雖然我也很想業績增長,業務起飛,但你們的生活更重要。你們的感受更重要。所以,祝你過年不用餓了么。”
而這種讓“霍普金斯派”感覺摸不著頭腦的廣告,也正是我理解中餓了么給自己的邊界。
最后,溫度感。這個想必大家都能感受到,我也就不再贅述。
可能因為想家了,我自己最喜歡的是這句文案:
你喜歡這個廣告嗎?
你平時評價廣告的維度是什么呢?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