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么案例賞析:惠英紅和秋天,好搭啊
上海一夜入冬,正適合安靜地欣賞一支喜歡了很久的片子。
餓了么《霜降,甜自風霜來》
之前一直沒太看明白餓了么在每個節氣都要露出一下的目的是什么,餓了么時令官這個IP存在的意義有多大?(實話講也是沒太上心琢磨)
年初《狂飆》爆火,餓了么找到“老默”一起玩“春分要吃魚”的梗時,算是半個劇迷的我一臉麻木;
秋分時和瓦依那的合作倒是真契合,瓦依那那么陶淵明式的樂隊,還能在商務合作里保留住樂隊特色,必須要夸一句餓了么:好甲方,大氣。
但是,這些印象的總和都不及惠英紅出口的一剎那:
霜降時節,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我起雞皮疙瘩了。
看完片子的我也慢慢理解,餓了么到底為什么要通過餓了么時令官這個IP,持續做節氣營銷。
1、越是熟悉,越不好做
節氣營銷好做,也不好做。
簡單不簡單的原因都在于,我們對24節氣太熟悉了。
熟悉到,可能說不全也會搞錯順序,但只要一提某個時節,立馬就能想起對應的畫面氛圍。
對于節氣的印象被固定住,做節氣營銷的思路很難有質的突破。
另外,品牌怎么和節氣建立關系也很關鍵。
第一能想到的是像東方樹葉這類茶品牌,茶葉本身和節氣有一定關聯。
如果再有點季節限定產品,那這個契合度自然不用多說。
但更多的是品牌通過節氣的涵義,去找一個溝通機會和主題。
典型如在芒種講收獲,在冬至講希望。當然很少被用到的驚蟄,能讓蕉下唱出《好運來》的氣勢,也是人家群玉山的本事。畢竟品牌要重新定位了嘛,算是另一種形式的開張,是大事,搞出點動靜是應該的。
但這兩種方式都很容易重復 ,第一種卷畫面、卷調性,東方樹葉那節氣短片都拍成幀幀壁紙的程度了。
第二種主題重復,像老調重彈。還有就是好做的節氣總被拿出來,換個品牌再說一遍。所以怎么也要夸一句《驚蟄令》,又準又新。
而餓了么和惠英紅這次的合作,除了在形式、主題滿足上述外,更重要的是做出了節氣營銷的精髓:
有著獨屬于中國式的、不摻雜日韓劇的東方氣質;
并且在詮釋節氣時摒棄了偶像劇化的套路,真的沉下心,用近兩分鐘的時間講一段成年人的風霜體悟。
古典又現代,陰柔又剛強,更經得起推敲。
2、秋季最佳代言惠英紅,歲月從不敗美人
如果我把一半的贊美都獻給主角惠英紅,應該不會引起太多的反對聲。
這位金像獎影后,完美詮釋了一句話:歲月從不敗美人。那份人工智能永遠模擬不出的氣韻,教科書式的表演和臺詞功力,從一開始就把片子質感拉到平均線以上。
另一方面,惠英紅在同一批港星里,算是經歷過大起大落。人到中年事業跌入谷底,從配角出發,再拿到最佳女配。對于她,解讀個霜降,綽綽有余。
這就保證了,一個高質量的節氣短片,在視覺和意義都能撐的起、立得住。
把兩個「糅」在一起的是廣告文案:
視頻文案
霜降時節,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天氣轉寒了,也起霜了
但霜打的柿子卻別樣紅
霜打的蔬菜也分外甜
甚至,它們有自己獨屬的名字:霜打菜
我想,“霜打菜”應該是一種夸贊吧
夸贊風霜之中,不聲不響轉過彎
夸贊風霜過后,活出新的滋味來
這樣看來,我也是一顆“霜打菜”
或許大家也一樣
只要沒被風霜凍住,就可以收獲生活的甘甜
人生難免“霜降”
但往往,甜自風霜來
這樣單把短片文案拎出來,它并不算很出彩。如果把它交給一個較真點的文案,可能都會覺得劉禹錫那行詩往后,沒有哪句是必須的,每句都有提升空間。
但是我想說的是,它的好恰恰在于“看起來的不完美”。
文案不喧賓奪主,沒有搶畫面,也沒有搶惠英紅的魅力。
半散文半口語,述說程度剛剛好。配上惠英紅的港普念白,非常有故事感。
好的氛圍片完全不用我們盯著字幕再對著畫面。它自帶吸引力,足夠讓我們沉浸。
插個例子:OLAY和張曼玉的合作。
單看文案也很隨意、可能還有些松散,但是整個片子看下來很有呼吸感。
張曼玉由內而外都在散發著健康美,那也是廣告想要傳達的,Self Care。
后來才知道那文案是張曼玉自己寫的,掌鏡的是香港百萬級攝影師夏永康。
如果文案過度精雕細琢,反而會蓋過主角。再多說一點,即使不提奧迪小滿那次「文案抄襲」的點,對比之下還是覺得惠英紅這支片子更巧更輕一些。
小滿的文案太好太滿了,讓整個片子多少有些匠氣。劉德華那么有魅力的演員,得留出空間讓他發揮自己的氣質。當然,這點仁者見仁。
在暗示餓了么的業務時,文案用到了一個詞,霜打菜。
要認真計較的話,對于我們這些身在都市難辨五谷,三餐更多靠外賣的天選打工人來說,即使知道柿子更紅菜更甜,也不會真的特意買霜打菜,更不會強求在一份外賣里吃到霜打菜。
重點是餓了么在說:飲食有時序,有條件不妨嘗嘗時令特色。而霜降只是24節氣中的一個,和惠英紅的合作也只是餓了么目前的節氣營銷中,更具代表性的那個。
有了惠英紅、文案、霜打菜概念這些對的底子,加上導演的美術素養,那最不可控的氛圍部分,自然也就成了。
整體影調;室內戶外的光線控制;妝造置景,以及看似無目的的鏡頭語言,配合文案營造出濃濃的秋意和新古典東方美。對比餓了么同類型短片,這也是使用空鏡最多、品牌植入最少的一支。
正是那些愿意停留在水波樹紋多幾秒的耐心,對美感本身的確信和篤定,成就了短片的質感。
3、節氣營銷,圖什么
當然不是我們亂開玩笑的“花預算咯”。
餓了么的節氣營銷也好,餓了么時令官這個IP也罷,不能單拿出來看。還記得嗎,前兩年它也在做城市營銷、地域美食。節氣時令只是它的又一個主題。在這幾年有明確目標、且以年為單位的探索中,餓了么已經建立起和隔壁美團外賣有差異的品牌形象。更有人文感。
東方樹葉,國內最早一批做無糖茶的品牌,扛過冷淡期迎來真香市場,真正的長期主義者,一直都在打東方文化、中國茶,節氣只是其中的一章。和國內同類無糖茶相比,東方樹葉無論從市場率還是品牌知名度來論,幾乎沒有對手。能和它長期掰掰腕子的可能只有三得利烏龍茶了。
但是文章想計較一點,既然東方樹葉要說東方茶文化,能不能就傲嬌到底,不要過多嘗試韓劇歐巴、日劇小森林的套路。
不知道有沒有人記得這一幕——
這是2021年立冬時,東方樹葉發布的一個氛圍短片。男主拿著一瓶五六七塊的青柑普洱,可能是季節限定吧,生生弄出了圍爐煮茶的范兒。確實挺浪漫的,氛圍也是足足的了。
但是,產品和場景的搭配,真的算不上合理。有人說我太較真,廣告而已何必當真,那你再看一個:
今年大暑,東方樹葉又發布了一條:爺孫倆在大樹下,搖著蒲扇喝著茶。多童趣自在的畫面,我都要想到我的童年時,小小的突兀又出現了。不是孩子不能喝茶這一點,是產品的出場方式不自然。
縱是產品包裝再簡約有調性,它也是一個工業塑料瓶,和情懷搪瓷杯以及整個場景是違和的。
那同樣的氛圍,換做是三得利會怎么做:只露出茶湯,在片末帶出品牌和完整產品,這樣才不會破壞畫面。(三得利烏龍茶、伊右衛門綠茶的成名離不開一位攝影師,他是橫跨商業和藝術的上田義彥,詳見文章《國潮怎么做,得和日本三得利學習》。)
記得一個朋友說過,有時候美術和藝術的區別,并沒有那么大,它很微妙。但是差那么一點多那么一點,都會大打折扣。
既然要做節氣營銷、做文化,不如做透:
如果產品和節氣天生一對,像東方樹葉那樣長期做,做到極致,國內同類產品不好再碰這個主題。最后只能像我雞蛋里挑骨頭一樣,讓它和自己比。
如果品牌和節氣的關系有些繞,做節氣營銷更像是圖個“名”,那或許成全故事、創意本身,反而會為品牌贏來更多好感。
不然,就難免夾在中間,意義有多大呢,誰都不好說。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