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Ruonan,Yi L.
撰文:Ruonan
1996年,印度孟買,一家廣告公司里。
有一個實習阿康,日常工作主要是——打雜。
那時他負責準備周五的例會,需要確保紙筆都備好、所有人到齊,等總監看完brief后把活分配給各組。
但總監脾氣不太好,常常在看brief時發火,批評里面的表述“無趣、講不通、未經思考”。
于是,這位想變得“更有用”的實習生開始做一件事。原本他只用校對brief,后來他會修改措辭,用自己的話讓brief更簡明有趣。其中一些得到了總監的認可,其他同事被吼的次數也少了些。
一天,一位女同事來找他,問他是不是那個“改brief的實習生”。
他心想,“糟了,我是不是要丟掉這份工作了?”他開始道歉,說自己只是想幫忙。
沒想到對方說:“你挺出色的,要不要來做全職?”
這天,他才知道原來有個工作叫策略,“可以專注于把用戶洞察寫清楚”。
這也是他職業生涯的開始。
此后二十余年,從AE到策略,這個年輕人一路進擊。他走向全球、將眾多獎項收入囊中,從孟買到上海,從多倫多、紐約再到倫敦,職業足跡橫跨3大洲。2011年加入麥肯后,他帶領團隊創下連續7年摘得艾菲獎“最具實效代理網絡”的記錄。
今年1月,他從麥肯廣告首席策略官,升任麥肯世界集團全球首席策略官。這意味著麥肯世界集團旗下廠牌的策略工作均由他統籌,包括麥肯廣告、MRM、Craft、FutureBrand等,范圍則涵蓋全球上百個國家。
他叫Harjot Singh。
8月末,數英采訪了Harjot。兩個小時的時間不足以理解一個人,但面對兩個隔著一層語言跟他聊天的陌生年輕人,他坦誠展現了一部分自己。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他回到了熟悉的地方。
上海是他職業生涯的起飛地。世紀初,他在這里工作了四年,上海“教會了他很多”。帶著兩個行李箱來,走的時候會說大概500個中文單詞。東湖路上的公寓,承載了數不清的記憶。
Harjot拍下的夜上海
在CSO的工作之外,Harjot還有不少身份,比如社會工作者、播客主持人、小說寫作者、專欄作家。
Harjot是麥肯世界集團播客
《自發坦誠》的主持人
在自己的文章中,他呼吁廣告業的人才構成需要更多元包容;對應到個人,他鼓勵廣告人接納自己的不同,因為不同的人,才能做出不同的作品,而“差異化”向來是這個行業的追求。
對“不同”的看重,和Harjot的個人經歷有關。從小,他“就和其他男孩不太一樣”;工作后,職場的行為規范、合群要求一度困擾著他;后來,去歐美工作,他需要面對膚色帶來的差異。
但他用極強的適應能力化解了這些。在一篇文章里,他提出“作為少數群體的一員也是一種優勢”,因為這會培養人的“自適應的智慧”(adaptive intelligence)。
Harjot 發表在《赫芬頓郵報》的一篇文章,
源于他被一位記者問到“是否遇到過歧視”
小時候由于父親的工作原因,每兩三年Harjot和家人就要搬一次家,對周遭的關注、對共性的挖掘漸漸成了“植入他潛意識的一個程序”——“食物會變,語言會變,環境會變,但讓人快樂的不會變,讓人和人關系更緊密的那些因素,也不會變”。
這不能用籠統的“情商”來概括,因為隨和的另一面是原則。對話中他頻繁提到“unapologetic(沒有歉意的)”,這是一個在亞洲文化里更好理解的詞——
他被廣告行業吸引,是因為“你不必為你的想象力道歉”;
他喜歡上海,因為這個城市的人,有著“活成自己的坐標系,而不必對任何人感到抱歉”的精神;
他也用這個詞來形容自己的性格——他不會為自己沒能符合別人的期待而道歉。
“適應環境”和“保持個性”,構成了這個人的一體兩面。
現在,讓我們從10句話來進一步了解,Harjot Singh。
(以下D=數英,H=Harjot)
01
剛開始,職業的晉升取決于你有多聰明;
到了現在,工作更重要的是為聰明的人創造空間和機會
It's no longer about being the smartest person in the room.
It's about creating a room where people feel they can be really smart.
D:Harjot,這個新職位你適應得怎么樣?能和我們介紹下你的日常嗎?
H:實際上,我是漸漸成長到這個職位上的。我在麥肯已經接近13年,在這個行業更久,1996年入的行。對我來說,這個角色是一步一步積累的結果。
剛開始,職業的進階其實取決于你有多聰明、能不能針對問題給出有效答案。但到了現在這個階段,它的關鍵已經不再是“我要成為這個房間里最聰明的人”,而是為聰明的人創造空間和機會,釋放他們的創造力。
創意行業的人常會自我審查、自我設限,所以發掘有潛力的人、幫助他們成長、為他們創造機會,是我現在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做這件事還挺有滿足感的,因為其他人也這么為我做過。
D:那你目前遇到的挑戰有哪些?鑒于你要面對的是全球市場、來自全球的項目。
H: 我們總是傾向于認為全球各地都是不同的,但其實有很多相似點。對我來說,一個挑戰是:
如何讓那些平淡的,變得有趣;如何找到那些全球相通的,讓它變得奇妙。
因為人們總是傾向于把事情變得復雜、指出不同,但我覺得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里,品牌越來越需要站在一個能夠和所有人溝通的品牌平臺上說話、做事。譬如說,如何找到一個普世觀點,把它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全球不同地方的人都覺得有意思,這是一件即充滿挑戰又讓人興奮的事兒。
02
以為自己的一套標準就能決定一樣東西是不是有趣,這很自私,很不成熟,很不創意。
我沒有這種ego。
It's selfish and immature and uncreative to think that one set of references can decide what's interesting and what's not.
I don't have that kind of ego.
D:你會怎么判斷一件作品是不是足夠好?
H:我會問他們自己,為什么覺得這個作品是好的?請他們從自己的視角來幫我看。因為一個人做一樣作品,一定是基于自己的經驗、想象和觀念。從不同的視角來看,你會收獲很多有趣的點。
這不是學校老師改作文。而且我覺得,以為用自己的一套標準,就能夠決定一樣東西是不是有趣,這很自私,很不成熟,很不創意。我沒有這種自負。我沒辦法代表千萬人來決定一樣東西是不是有趣。
D:但如果你想改或加一些東西,怎么辦?
H:當然你得有一個基礎的門檻,然后最重要的是,大家要就任務是什么達成共識。好的策略人,好的代理商,一定要在一開始把“要做什么”明確好——在這個階段,有這么多預算,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我常常會問兩個問題:
現在業務上的問題是什么?
廣告能做什么,來解決這個問題?
有時候實際問題,要比廣告營銷能解決的大得多。舉個例子,客戶跟你說“很多年輕人覺得我們的品牌很無聊”。可能是很多因素導致了這個問題,產品、渠道、價格……
所以廣告能做的只是解決一部分問題、鋪一些路,讓其他人解決這個問題時能簡單一點。
03
想把策略這份工作做好,一定要把生活過好
To be good in planning,you have to be good at life.
D:在你看來,成為一名優秀的策略,需要具備哪些素質條件?
H:答案很簡單。要想把策略這份工作做好,一定要把生活過好。你需要做生活的學生。對我來說,這是第一要素。
因為策略要求你理解那些深層的驅動力——是什么讓人們有這樣的信念,做出這些行為?
好的策略總是真正對人感興趣。對人有興趣的人,才會成為有意思的人。其他的——你的表達、對業務的理解、對品牌機會的洞察——都排在后面。它們是可以學來的。而對人感興趣、有開放的心態,是天生的,很難通過學來獲得。
04
它用一種新鮮的方式,解決了一個看起來很平常、很顯然的問題
It solves a seemingly banal and obvious problem in a fresh and interesting way.
D:你在麥肯工作了13年。有沒有讓你自豪的作品?
H: 答案可能有點傻,但每一件我都很自豪。
剛入職麥肯紐約的時候,我服務的是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這不是那種廣告人通常會特別拿來講的作品,但這個品牌對美國人的身份認同、價值觀都有很大影響,作為一個非本地人,我很自豪能參與到這種品牌文化的塑造中。
我也很喜歡麥肯給歐萊雅做的《不是問題(The Non-issue)》。它為50歲以上的女性發聲,提出“變老是在變得更勇敢(Growing older is about growing bolder)”, 它讓我自豪的是對既有的觀念提出了挑戰,改變了人們討論這件事的方式。
Vogue與歐萊雅、麥肯推出的特刊
封面人物為其時81歲的奧斯卡影后簡·方達
還有和微軟合作的ADLaM。它為當地人賦能,讓一種語言鮮活起來。
微軟×麥肯為瀕危的西非民族語言設計了字母表數字版,獲戛納藝術類別全場大獎
D:能感覺到你對廣告真的有很強的信念。
H:當然,如果一件事我不相信、覺得沒意思,我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的,一個小時都不會待。
D:最近有讓你印象深刻的中國廣告嗎?
H:哈哈我很喜歡麥肯中國團隊給天真果汁做的那支“水果檢察員”Amy,看了很多遍。
天真果汁《超級討厭水果的Amy》
這也是我覺得廣告美妙的地方,它用很新鮮的方式,回應了一個看起來很平常、再顯然不過的事情。有人不喜歡吃水果對吧,那就看看他們面對天真果汁是什么反應。你甚至都不需要懂中文,它就能傳播。
05
早在明白廣告是什么之前,我就已經被它吸引了
I was drawn to advertising long before I knew what it was.
D: 來聊聊你自己吧。你的職業生涯開始于印度。最開始吸引你進入這行的原因是什么?
H:現在看起來可能不像,小時候我是一個偏內向的人。在印度,人們對你說什么、做什么會有固定的期待。但我很不一樣,跟我父親不一樣,跟周圍的男生不一樣。我父母當時應該挺為此困擾的。
我喜歡看書,常常自己一個人看書看入了迷。我媽媽有很多雜志,各種主題都有,我就會翻這些雜志,看里面的廣告,它們很有意思。
很多廣告的最底下會有幾個陌生的單詞,比如JW Thompson,McCann Erickson,Ogilvy,DDB。當時我不知道那代表著什么。別忘了那時候我們沒網,印度直到90年代才開始經濟自由化,才能接觸到國際媒體。
后來去讀大學,學校有個社團,叫“廣告分析”還是什么,我們會在一起討論廣告。那時候我才知道,那些單詞指的是產出這些廣告的地方;有一個廣告公司的女生來做講座,我才知道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工作(It’s a real job)。
所以早在我明白廣告是什么之前,我就已經被它吸引了。
D:那你是很早就決定,要以廣告為生嗎?
H:其實我想進戲劇或時尚行業,這是我最感興趣的領域。但我父親不太能接受,他們當然希望我成為醫生啊,外交官啊。
時尚、戲劇、廣告,都是關于創意表達的行業。它們擁有改變社會敘事的能力,是對想象力的頌揚。任何能讓你用想象力來創造、把想象力落地的工作,我都很感興趣。
所以回到那個時候,對我來說,要進入創意的世界,廣告是一個更能接受的入口。它和商業有關,與營銷有關。
06
當留下就等于公開背叛你自己,那就是時候離開了
It’s time to leave when staying is openly betraying yourself.
D:有沒有這樣的時候,你覺得“我做不下去了,我要辭職”?
H: 當然有,如果說沒有那就是在撒謊。有很多時候我覺得累、壓力大、做的事情不被看見,會遇到好的老板、糟糕的老板(我從他們各自身上都學到了很多),會覺得這個行業不再是我入行時的樣子了,會為“我為什么一定要跟其他人一樣”而沮喪。
但是策略人有一個特點,就是不輕易放棄。一個問題我們會一直想一直想,因為內心深處覺得“我能改變它,能解決它”。
我自己性格可能就是這樣。我總會想“明天我要再看看,這事會怎樣”,所以我常常會在一個困難的情況里待很久。這讓我們在工作里表現很好,但人們不是說,你的強項也會成為你的致命弱點么。
D:那該怎樣判斷,“真的不能再繼續下去了,我應該離開、應該放棄它了”?
H:好問題,很多人都不會想這件事。
當留下就等于公開背叛你自己的時候。
這話不是我說的,是一位睿智的女性告訴我的。
是不是背叛你自己,其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你肯定有一些紅線,一些不容商量的原則,當這條線被越過了,只有你自己知道。
在這么多年的職業生涯里,我只有兩次辭職是因為真的不開心。你也看到了,這個頻次不算高。人需要知道不開心是種什么感覺,這樣你才不會再讓自己處于這樣的境地。
一開始我只是感覺不太對,后來那個環境已經有毒了(toxic),再待下去我對自己的認知、對世界的感受都會受污染;再待下去就是對自己的背叛。只有兩次。
其他時候都是因為我已經準備好,要去做更多事情、實現更多。
07
再從頭讓自己不舒服一遍
I want to make myself uncomfortable all over again.
D:2002年你從孟買移居上海;2006年你從上海移居多倫多。這兩次移居,決定做得艱難嗎?
H:來上海是一個很容易的決定。我不是一個會一直守著熟悉事物的人,所以當有機會做一件沒做過的事,我還挺興奮的。
離開上海真的很難很難,我現在還留著當時告別party上我哭的照片(笑)。我在很多城市生活過,沒有哪個城市像上海這樣影響過我。但當時我知道,必須離開了。
我一直想盡可能多地看這個世界,體驗它的多樣。我也一直想做一個國際化的領導者,不是只是因為滿世界飛、護照上蓋滿章而國際化,而是真的在不同地方生活過。我想要做一個世界人(worldly)。
當時在上海,我已經待得很舒適,所以當機會來的時候,我想讓自己再從頭不舒服一遍,我也準備好了去做更多事情、實現更多。盡管當時這意味著要離開我在上海的朋友,在東湖路的公寓,在這里的年資也不再算數。
但我想讓水沸騰起來。
Harjot鏡頭下的近20年前的上海
就像一株植物,在花盆里生長得很好。你把它移植到一個更大的盆里,它會長得更大;再到更大的盆里,它又會更大。這也是我的信條——我始終要把自己放到更大的環境里,去體驗生活的全部能量。
08
中國創意與創造力興盛的時候到了
This is a time for the creativity and ideas from china for china to thrive.
D:剛剛說到,沒有哪個城市像上海這樣影響過你,那具體是一種怎樣的影響?
H:上海教了我很多。中國教了我很多。
它教會我速度,要相信你的直覺,快速行動;它教會我勇敢和謙卑。
那時候(2002年-2006年)很多事在中國也是第一次發生,沒有現成的例子可以參考,也沒有人告訴你要怎么做,所以就得從犯的錯中快速學習、快速改進。它也教會了我要觀察,而不能只依靠100頁的研究報告。
D:這次回來覺得它有什么變化嗎?
H:我還沒來得及在上海各個地方走一走,但能感覺到,它的能量沒變。上海的精神在我看來是創新、有趣、特別的,這里的人不會把自己和別人比較,他們更想活出自己的坐標系。
我也覺得上海乃至整個中國,都充滿著可能性,比全球很多其他市場都要多。科技發展的速度、科技將人與人鏈接起來的程度,看看微信這個“生態系統”就知道了,其中能做的事情,是有著無限可能性的。
大流行之后,我覺得中國的創意和創造力興盛的時候到了。現在我們站在了一個重要變化的路口,我沒有實際的依據,但就是有這種感覺。
09
只留下你受用的,剩下的就忘記。因為你得為新想法騰出空間
Only take what serves you. Because you have to make room for more.
D:一天工作結束之后,你會做什么來恢復你自己?
H:哈哈采訪時問這個問題,你可能會得到一些讓你驚訝的回答。
我的話,會和我的狗玩,然后做飯、看書、散步,對我來說,可能就是為那些日常但不尋常的小事感到開心吧。
Harjot的兩只可愛狗狗
我也不是一直都在想廣告、想工作,看書是我很享受的一件事。我不怎么讀商業書,起碼沒有小說故事類讀得多。
Harjot最近在讀的
《算法霸權:數學殺傷性武器的威脅》
社科小說都有,真·涉獵廣泛
最后一件事,你知道近藤麻理惠嗎?(“收納女王”,《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作者)她說整理家居空間的有效辦法是“只留下令你心動的東西,丟掉不心動的東西”。
我會用這種方式來整理我的思緒。
每天在工作里我會收到很多意見反饋,別人告訴我要去做什么、哪件事該怎么做、什么沒做好……睡覺前我會清理自己的思緒,想想有什么是我想帶到明天的,剩下的就可以忘記。
這件事我做了很多年。不清理的話,很難有空間容納新思考、新想法。
盲猜Harjot的辦公室也經歷了這樣的斷舍離
10
充分表達自己這件事的作用,被低估了
The power of truly expressing yourself is really underrated.
D:“unapologetic(沒有歉意的)”這個詞你提了很多次,為什么它這么重要?
H:對我來說,這個詞是指要更加自信,不用為自己和別人不同感到抱歉,不用強迫你自己融入別人設定的敘事里。
我們總想要讓別人喜歡我們,尤其在印度的文化里,總是被教育“別太過了(Don’t be too much)”。會有很多人告訴你要怎么做、要穿什么,要謙卑;也總有人想把你放進盒子里,貼上標簽。
我人生的一個“頓悟時刻”是,別人說這些,是因為我已經超越了他們的認知。他們習慣于見到那樣的說話做事方式。這時候你得看看,到底是誰在說這些話。
當然這不等于冒犯別人,如果我因為做自己而冒犯了任何人,對不起,這不是我本意。
這也是為什么我覺得要充分表達自己,它的重要性被低估了。只有為自己表達過,你才敢為其他人表達,為品牌表達。至于代價,就是你要管理好自己的預期,不是所有人都會喜歡你。
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期待的,也沒有必要。這一點很重要,你得接受它。
-The End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