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點看法:到底什么是品牌年輕化?要怎樣年輕化?
原標題:品牌年輕化是個坑,想清楚你再跳
一天,一個做培訓的客戶發來一個海報需求,他說我們要迎合年輕消費者,所以這張海報,要設計的年輕點,我拿來方案一看:
文案:年輕就是喜歡多姿多彩,XXX讓你的職場炫麗繽紛。
畫面要求:一年輕男孩穿著街舞服裝滑著滑板噴涂鴉墻
我的第一反應是,OMG,搖滾、涂鴉、踩滑板——年輕三件套又來了
現在很多品牌運營都在強調年輕化,好像年輕化就是一切問題的解藥,我承認讓品牌更貼近用戶的思路沒錯,但在我們公司給客戶做插畫海報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客戶對“年輕化”有著很大的誤解,到底什么是年輕化,年輕化的內核究竟是什么?要怎樣“年輕化”?我談一下我的看法。
許多人在研究年輕人在看什么劇,說的什么網絡語言,玩什么游戲,他們的生活習慣,消費觀等等,關于年輕人的喜好,有很多大數據分析,甚至連羅振宇為了追蹤年輕人的趣味,也去特別鉆研郭敬明的電影《小時代》,好像年輕人的一切都是對的,連屎都是香的,這種對年輕人的迷信我一直是不贊同的。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時代烙印,尤其是現代中國,發展太快了,差不多每三歲就有一個代溝。
他們追劇,你還可以追,他們跳海草舞,你不喜歡,也強迫自己扭一扭,他們喝奶茶,你嫌齁甜,但為了融入他們,也捏著鼻子灌進去了,可是有一天你又看見他們飆車玩蹦極,你這把老骨頭還撐得住嗎?
你刻意融入他們的樣子,我看著都累,況且你也根本不可能真正融入他們的生活。看蔡明的春晚舞臺上,用著蹩腳的網絡語言演小品,真的很尷尬。
我認為,我們研究年輕人,是研究他們的價值觀,比如,真誠自然,追求自由,釋放個性,崇尚平等,獨立自主,不喜歡權威,不喜歡說教,追求美好,想掌握自己的命運,積極進取,享受生活,更重視自己的感受等等。
他們追的劇,喜歡的漫畫,聽的什么歌,穿的衣服,他們的一切行為,有些是上面價值觀的表現,但有些只是他們這代人的特有的喜好而已,跟上述價值觀沒太大關系,沒必要追。
而上面列舉的那些所謂年輕人的價值觀,其實是全世界所有人類人性上的閃光點點。只要是正常的,健康的人類,不用特別說教,都會不自覺崇尚那些價值觀,他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只不過我們國家比較特殊,老一輩人的成長經歷,經濟條件,政治因素,使他們的人性被嚴重扭曲和閹割,沒法擁有健康的人格,導致他們不認可,不理解那些價值觀,和年輕人對比明顯,甚至截然相反,這種現象讓我們誤以為這些價值觀只是年輕人的專利而已。
所以我認為,追求品牌年輕化,本質是追求美好的人性。
有人說,既然你也承認年輕人和那些美好的人性有很強的相關性,那不就等于我們要追求年輕化嗎,這種說法有什么錯。
我覺得問題在于,如果你強調追求年輕化,你很容易把自己追求的東西表面化,膚淺化,而且陷入“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的困境。
那你怎么融入年輕人呢。
看奇葩說,給了我很大啟發:
你看臺上幾個老家伙,馬東,高曉松,蔡康永,哪一個年輕,又有誰去刻意迎合年輕人的審美,又有誰嫌他們老呢。為什么,因為他們“不端著”,尊重別人,以平等的姿態和年輕人對話,這是難能可貴的精神,是很美好的人性,所以正常的、健康的人都會喜歡,自然多數年輕人也喜歡。
第五季的薛兆豐,開始幾期我也擔心他不能適應奇葩說這個感性的,甚至不講邏輯無厘頭的舞臺,畢竟他連周冬雨都不知道,還動不動就一本正經的把感情用經濟學原理分析。多無聊是吧,可是現在你看他圈粉多少人,都是年輕人啊。
為什么,我覺得除了專業能力外,其中有一個最大的原因是,大家覺得他觀點獨立,對自己的專業有信仰,很認真,并沒有刻意融合整個節目的綜藝娛樂屬性,不為了讓自己受歡迎而刻意合群,這種人設簡直是節目中的一股清流,真的很美好,而且后期他還表現出其他的可愛之處,比如有了錯誤主動承認,不怕丟人等等。
相比之下,羅振宇還是有點迎合年輕人的意思,但是薛兆豐一點沒有,更能顯出他的難能可貴了。
還有詹青云,開始大家對她這個理性無趣的女學霸人設并不感興趣,還有好多人罵她古板無聊,但她也沒有為了節目效果刻意迎合觀眾,后來怎樣,“看詹青云覺得要多讀書”的話題,還上了微博熱搜,圈粉無數,她做了什么,有迎合年輕人嗎,但“認真嚴謹”“知識豐富”“冷靜專業”“知性魅力”正是這些人性的閃光點打動了年輕人的心。
你看,你不用嘻嘻哈哈,插科打諢,刻意迎合,只要你足夠美好,照樣能圈粉年輕人。
近幾年,一些傳統文化領域也受到年輕人的追捧,說明年輕人的審美取向是非常多元化的,只要是美好的事物,他們都喜歡,你根本追不過來,但只要你自己足夠美好,就一定能引起所有人類,包括年輕人的共鳴。
要說品牌,我覺得keep“自律給我自由”這句slogan特別好,你咋一聽好像覺得好無聊,都是很平常的詞匯,“自律”這個詞甚至有點土,讓我想起小學時候的思想品德課上老師的說教,一點都不酷,好像和年輕也搭不上邊。
可仔細一品,但這句slogan其實表達了這樣一種價值觀,就是只要我努力,堅持,不斷完善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就一定會得到夢想中的自由和美好的生活,其實這就是很多在大城市努力打拼的年輕人心目中理想的奮斗——成功模式,所以他們對這個品牌就有了共鳴。
另外,并不是所有品牌都需要追求年輕化,我有些客戶是做2B的,也被“運營就要年輕化”邪教組織給忽悠了,非要追求品牌年輕化,讓我出套系列漫畫什么的,我跟他說沒必要,看你的客戶是誰,他最需要什么,他需要的是你的專業性,靠譜程度,你的產品能否解決他的問題,而年輕化不是必要條件,這坑想清楚你在跳,雖然我想賺你的設計費,但也不能讓你白花錢。
總結一下:
1. 我認為品牌運營不能迷信年輕人,不能刻意迎合年輕人。
2. 追求年輕化的本質就是追求美好的人性。我們與其研究年輕人,不如研究人性。
3. 在價值觀上可以年輕化,但是沒必要在行為上模仿年輕人。
4. 你自己本身三觀要正,然后發掘自己品牌,與美好人性的結合點,自然會圈粉。
5. 不是所有品牌都需要年輕化。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