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Ruonan&Weavy
撰文:Weavy
睡覺,是對下雨天的基本尊重。
這句話一出,就有慵懶沉睡的畫面了。它也成了一個項目洞察的開始。
在七月臺風天過后,一支近4分鐘的短片上線,以剛剛好的力度撫慰了所有人。
上線央視的同時,也在微博火了起來,話題總閱讀量超3億,品牌聲量提升240%,很多人評論這支片子“看著看著就能發呆”,“聽著聽著就很催眠”。導演付彬彬也說,“如果我不拍(這支片子)的話,怕自己會遺憾”。
立秋的細雨綿綿而來,聊睡眠什么的最合適了。前些天,數英邀請到慕思品牌副總裁李曉鋒、群玉山聯合創始人兼執行創意總監,也是本次的項目負責人周駿,和主創文案方文、本片導演付彬彬,閑談短片背后的故事。
生活中的李曉鋒
群玉山主創團隊合影
導演付彬彬
一、床墊發家,慕思骨子里是睡眠文化
周駿用一句話概括了接到的慕思brief——在央視《大國品牌》欄目重新講述一次慕思品牌的睡眠文化。
幾個關鍵詞劃定了這次創意的范圍:央視、大國品牌、睡眠文化。
在傳統央視媒體上做品牌投放,“要保守,不出錯”,是許多人想到的第一要義,但李曉鋒不這么想。
“我們不想停留在不出錯上,我們想好好跟大家說一下我們的品牌文化”。這也是慕思會找到群玉山的原因。
成立于2004年的慕思,以全球先進科技發力產品升級,同時,它也一直在探討健康睡眠的文化意義。
我們會把全球最優質的技術和材料進行整合,作為一個技術依托,這是第一個層面;
第二個層面,慕思不只做產品,更注重品牌和睡眠文化的塑造,這是我們一直以來在做的一件事。——李曉鋒
面對失眠,床墊只能解決部分問題,更多是“心理上的障礙”,李曉鋒說及起因,所以慕思開始了“六根睡眠文化”的探索。所謂六根,指六種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當它們被協調到舒服狀態時,人的睡眠質量最佳。
圖源:慕思官網
這種充滿東方哲學智慧的表達,要完整地被消費者接收,需要更近距離的交流和互動。每年春季,慕思都會啟動這一年的睡眠文化推廣計劃。
品牌的敘述方式多樣,包括321睡眠日的公益活動,健康睡眠文化節、慕思之夜IP打造,開啟全球睡眠文化之旅,借明星之力掀起科學睡眠的熱潮。之前與網易云音樂合作的睡前讀物,已經更新到1000多期,成為眾多都市人的睡前必聽。
與網易云音樂合作「晚安時光」有聲電臺
這次在《大國品牌》的發聲,不僅是品牌文化基因的延續,也是一次情緒價值的放大,意在廣泛深化睡眠文化共識。
也因此,既要to G,又要在互聯網社交平臺上掀起聲量,“溝通對象基本上是所有中國人”,注定要跳出常規的品牌敘事。
基于這個目標,品牌和群玉山雙方達成了共識,“去中國人的文化象限里找到一個相通的屬性。”更具體來說,就是“在睡眠文化里面,拉通所有中國人對睡眠的共同感知,和一種對睡眠幸福感的認同。”
換言之,它得是中國人一說就懂,且和“我”有關的概念。
對團隊而言,高屋建瓴的立意和通用性的洞察,都是必選項。
我們必須找到一個共通點,它放在央視平臺上有大國品牌的視野,放在互聯網上,也是所有年輕人都能感同身受的。
——周駿
二、雨天睡覺,中國人的休憩智慧
幾輪討論會開完,答案依舊不夠精準。
直到一個雨前憋悶的午后,群玉山一個小伙伴突然說,“好累啊,真的好想睡一覺。”
一句偶發感嘆,點醒了在場各位夢中人——“下雨天睡覺,不就是所有人共通的感受和認知嗎?”
這并非一時臆斷,而是反復思考后破土而出的靈光。
在古代文化中,下雨天睡覺是種愜意文雅的意境,如韋莊的“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兒時背誦感懷至今;放在現代,各大平臺上一搜,大家對此向往更甚。
慕思發布的《2023年睡眠白皮書》顯示,人們普遍因為壓力大睡不好,進而陷入睡眠焦慮。具體到現實生活中,睡覺已經被附加了諸多含義。它不再只是一種純粹的休息方式,或成了一種目的性動作,或成為“功績”的反面。
“成功人士每天只睡X個小時”的流行句式下,睡眠恥感、睡眠焦慮廣泛存在著。
有的人會覺得我要好好睡覺,為了明天一個更好的狀態,對于‘TA’來說睡覺是為了得到些什么;
還有些人會因為覺得自己睡多了而產生睡眠恥感,比如周末的時候睡了一天,覺得自己是不是浪費了一天,什么事也沒做。
——方文
但下雨天為“想睡就睡”提供了一個合理化的出口。因為下雨天,睡覺變成了理所當然的事。當你閉上眼,一切復雜的思緒、現實的困擾,都會隨著雨聲消散。
更重要的是,“雨天睡覺”與當下強調“硬撐”、“打雞血”唱了反調——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反脆弱的、剛毅的,可是這些年經歷疫情、經濟調度種種變幻,其實更多人是期待有一個角色,可以站出來給大眾一個休息的理由。這也是為什么慕思這條“慢吞吞”的片子,一經發布就引起如此熱烈反饋。它回應了公眾情緒,讓社會共識有了具象化的表達和寄托。
放在普通人層面,這是一個中國人一說就懂、無需多言的睡眠習慣。用它去拉通大眾對于睡眠的美好記憶,用美好的記憶喚醒對一場好覺的渴望,順理成章。
放到品牌層面,“風雨”從天氣現象延伸到人生的起落波折,主創從睡眠的象限里找到“晴天趕路,雨天睡眠”的道理。
疲于內卷的當下,睡覺是積攢力量的過程。用方文的話說,“睡覺不止是生物本能,也是生活信仰”,天大的事,睡一覺就好了。
面對人生中會讓人睡不著的“風雨”,品牌沒有功利地說“好好睡覺,就可以幫你解決很多問題”,而是讓觀者自己體悟,感受睡眠本身帶來的能量。慕思的品牌角色也被再次加深,它成為一個睡眠療愈者,在傳遞對睡眠的松弛態度的同時,從情緒上釋放溫暖的安慰。
傳播角度上,這也是具備公共價值的話題,能夠作為連通央視表達和大眾媒體投放之間的公約數。
如此種種拆解下來,如周駿所說,“雨眠”就是那個可以連貫古今、打通上下的意象。雙方團隊迅速敲定主題和創意。
站在局外看,這個創意是驚喜的;對《大國品牌》欄目而言,作為一個展示中國國家品牌形象的窗口,這也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如果片子都是千篇一律,大家會膩了這種描述方式”,李曉鋒說道,他們想用一種同樣立意高遠、但平易近人的方式,去表達另一種大國品牌的精神和氣質。
三、用種種雨境與眾生相,講透睡眠哲學
這部片子在線上引發觸動。
很多人的推薦理由是,“如果你睡不著,就看這個視頻,真得很好睡。”
這離不開畫面布景和配音文字的搭配。
一個充滿中國意境的內容,周駿找到了導演付彬彬。
問到當時的溝通,付彬彬提到了最令他印象深刻的話,是周駿在發他腳本之后的第一個問題:“對這個內容本身,有沒有感受?”
看完后,導演回答:“如果我不拍的話,我會遺憾。”
在創作者看來,作品不會騙人,“是否真誠,都會反映其中”。同為創作者的默契,雙方把生活的感受力投注其中,連同對品牌的理解、人生的沉淀與啟示,轉譯給更多人。
在我們看來,這部片既是大眾的,也是私人的。
1.從平視的視角,還原下雨休憩的生活片段
《雨眠》給人最大的感受是舒適且自然,這種觀感來自于質樸的文案,和獨特的鏡頭視角。
要做到這些,方文覺得沒有任何技巧,只是用平視的視角,把所見所想直白地描述出來,“像是外婆在和你講話”。
所以,有了“聽著雨入睡,夢里卻沒有風雨,醒來雨也停了”——
方文分享了自己的體驗,“當人哭累了就會睡過去,睡醒后會有一種重生感”,看似什么都沒做,又似乎改變了一些東西。
也有了“事兒干不了,不急,等雨停了,再做”——
這是家里奶奶常說的話,隨遇而安,也是流傳至今的生活智慧。
而開頭的雨、螞蟻、飛鳥,既是大家對夏天的共有記憶,也是“一沙一世界”的哲學延伸,“睡眠是所有生物共享的幸福,人的節律是自然的一環”。
夏天的雨
不講道理,說來就來
轟轟隆隆,噼里啪啦
鳥兒飛回巢穴
螞蟻 也在往家趕
萬事萬物
在一場突如其來的雨面前
都得停一停
但還好
下雨天,也最好睡
這些文字放到鏡頭里,依舊有想象空間。如何呈現抽象的休憩智慧?很考驗導演功力。
付彬彬告訴我們,
對導演來說,拿到好的本子肯定是非常興奮的,但另一方面,在這么好的技術結構上面,導演能做的肯定不是拍完它,而是從我的影像化角度把內容做得更生動——我要做好觀眾、創意端、客戶端中間那根橋梁。
細心的人會發現,畫面中雖有不同行業的人物,但都是就地休息狀態。你很容易看明白休憩者的社會角色,各行各業,各界各地,男女老少,所有的人類,所從事的工作在淅瀝瀝的雨面前,都可以懶懶地停一停,睡一睡。
因為一場雨,停了手頭事兒的人
這是付彬彬思考出的敘事視角,“一開始是拍下雨睡覺,細想又不對,應該是在做某件事的過程中,因為下雨被迫中斷,那不如停下來休息會兒,這才是藏在里面的休憩智慧。”
而在拍攝時,他也力求真實。主落腳拍攝地在廈門,但也輾轉麗水、松陽等地,邊走邊拍,記錄途中的瞬間:
路過一片茶田,山雨欲來,茶農突然停下摘茶,站定望天,表情淡然。那一瞬間的感覺擊中了導演,遂被定格在畫面里。
在廈門輪渡上,看見一個女生上班途中靠窗而睡,導演把她放了進去。
舞獅隊小孩眼睛迷迷瞪瞪,偷偷睜眼看他們在干嘛,霎時的調皮也剪進了鏡頭;
這些“意外”闖入的畫面,反哺了影片的真實感,外化了休憩智慧的內核。像生活幻燈片一樣,它充盈著偶然的美好,讓人放下緊繃的心,跟著大夢一場。
從內容表達來看,也是洞察的精準,讓這些畫面更動人。
我們并不是提煉了一個新的觀點出來,更多是還原了這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記憶。事實上,睡眠哲學是一直貫穿在生活當中的,只是我們因為非常習慣,反而有點忘了。
——方文
2.一切景語皆情語,重在情緒的通感
如果說,“雨眠”鋪墊了整個項目的傳統文化語境,那三句詩詞的加入,與口語化表達產生互文效果,成了鏡頭質感的另一來源。
“這三句是后加的,我寫之前,沒意識到在翻譯古詩”,方文回憶當時的創作過程。
加進去,一方面源于真實的創意推導過程。
雨眠,通常出現在文人雅士的詩詞歌賦里,但這同時也是尋常百姓會做的事情。雨眠本身,雅俗共賞。
——方文
另一方面,與前面的鳥、天地對應,形成了極強的時空交織感和縱深感,整個藝術氣韻更為飽滿。
整條影片下來,內容不刻意堆砌故事性,也不是強調邏輯表達,更多是講究“形斷意不斷”,表達出眾生情緒的相通感。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對應的,畫面上,付彬彬需要把中式意境可視化,傳遞出詩詞情感里的“畫外音”。
其實我拿到的是一個有內容、有畫面、有創意方向的完整方案,但難點在于它沒有很強的故事表演,我需要思考的是,中國詩詞里那些余音繚繞的感受,用怎樣的畫面結構才能更好地完成。
——付彬彬
雨打芭蕉
浮光躍金
落霞孤鶩
具體到執行上,付彬彬導演表示,“從文本加工成畫面,實際上每個小伙伴都在發揮他的創作能力”。“創作”不是改變結構或創意內容,而是不隨著思維慣性,追求畫面的更多可能。
三個人還是兩個人合適?橫著躺還是豎著躺?靠著還是趴著?每個版本都需要開會討論,三方多次review,校正,甚至推翻。
雨聲哪里要大一點,哪里小一點,是斜風細雨還是淅淅瀝瀝;雷聲、鳥叫聲、蟬叫什么時候出現才是剛剛好……這些也經過了反反復復的“調配”。
最終的呈現效果,如視頻號下的熱評,“滿篇沒提床墊的形,卻滿篇是睡眠的境。”高級感拉滿,品牌的反饋是,“它高度濃縮了慕思20年來的品牌精神,完美解決了當初提出的問題”。
尾聲
很多人說,這個廣告看著“不像廣告”。
周駿對此解釋,
越是成熟的品牌,應該更要講可以讓所有人感同身受的東西,立意可以高,但它表達出來的方式、語調,一定是平易近人的。
回看《雨眠》,其內核呈現的是真實生活的體察。從下雨天睡覺、到中式睡眠智慧,是中國人實際可感知的生活習慣,更是長期浸染下的文化信念。
所以,傳統文化的意與通俗、直給的語態,相得益彰。句句不提產品,句句都是品牌精神的傳遞。
彰顯品牌精神的方式有無數種,但廣告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在于幫品牌找到合適的角色、恰當的溝通方式。在與李曉鋒、周駿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國民品牌的煥新,更重要的是突破原有的傳播思維,和具體的人緊密關聯,以平等溝通的姿態說出年輕人的心里話。
讓人感到溫暖熨帖的內容,更容易潤物細無聲地存在用戶生活里。在這個項目里,我們看到了品牌提升形象和獲得忠誠度的另一種破題方向。
內容舉重若輕,高高拿起,輕輕放入,像突如其來的睡意,不知所起,卻包裹住了每個人。
如周駿所說,在如今的時代情緒下,不用刻意鼓勵,給人帶去寬慰。那就足夠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