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迪卡儂,到處都是人。
一對中年夫妻,正認真對比挑選戶外沖鋒衣,為即將出發的徒步旅行做準備;
穿著時髦的姑娘,在空曠的商場試騎最近風靡小紅書的C100自行車;
幾個7、8歲的小朋友,在球類區的簡易籃筐下,比試著投籃游戲;
試用走步機的小情侶,女生正吐槽大腹初顯的對象,“你真該練練了”
……
為什么我們開始愛逛迪卡儂?
或者說,迪卡儂“好逛”在哪里?
在我看來,任何一家能被廣泛喜愛的品牌,在品牌大眾化上都有其特別之處。而用零售的方式販賣功之運動產品的迪卡儂,其成功之處可能就在于:
做好了一家大眾品牌。
一、迪卡儂,來自法國,生在“羅馬”
一個冷知識——大眾印象里有點土的迪卡儂,其實出身豪門。
迪卡儂背后的穆里耶家族,對品牌持股45.5%,是據說“家族生意占全法老百姓日常支出10%”的法國三大家族集團之一。
“當你在歐尚購物,在迪卡儂買運動鞋,在朱爾斯買牛仔褲,在Cultura買DVD,或者在Norauto檢修汽車時,你進入了的都是同一家族的公司:Les Mulliez。”
紡織業出身,穆里耶家族百年經營,至今已至6代,產業遍布服裝、零售、電子、建材等多個行業。
穆里耶家族第一家紡織品商店
圖源網絡
1976年,米歇爾·雷勒克開的第一家迪卡儂運動商店,就選址在他的同輩兄弟杰拉德·穆里耶創辦的歐尚超市旁邊??恐@家當時正處于上升期的零售品牌,收獲第一批流量。
有“家學淵源”在后,可想而知,迪卡儂還很多其他品牌所沒有的先天優勢:供應鏈、零售渠道、產業支撐……也難怪有評論直言迪卡儂的成功學,其他品牌學不來。
但一個家族旁支,卻能在成員近千人的家族集團中殺出來。甚至,營收上,迪卡儂一年賣出154億歐元,是2022年對家族集團,有斷層盈利貢獻的存在。品牌上,在2022年第一財經“金字招牌”評選中,以絕對優勢越過Lululemon 成為最受歡迎的運動品牌。
注:2022年迪卡儂營業利潤為9.32億歐元,穆里耶茲家族創始人創辦的歐尚集團營業利潤為3.66億歐元。
這樣的迪卡儂,成功靠的絕不只是“裙帶關系”。
二、迪卡儂的優勢,可能就在它是一家“運動專業超市”
包括便宜在內,迪卡儂品牌的不可替代性,就概括在它的招牌上——
迪卡儂,是一家“運動專業超市”。
圖源網絡
早在半世紀前第一家迪卡儂開業之際,米歇爾·雷勒克就定下了它作為超市的大眾化目標:“為從初學者到專業人員在內的所有運動人群,提供實惠、耐用和質量合格的運動產品”。
● 首先,這是一家平價的運動超市
被冠以“Lululemon平替”之名,迪卡儂便宜,眾所周知。至于為什么便宜,相關分析很多,總結下來就是:摳門的迪卡儂,方方面面都很會省。
設計方面,一家迪卡儂商店里,96%以上的商品是自有品牌。產品大部分設計在法國的品牌基地完成,全球統一設計標準,只根據地域不同在花色和細節上略作調整。
生產方面,有家族紡織業背景的迪卡儂,一邊把控原料采購,一邊組織生產全球化,在世界各地自建生產中心,精選OEM制造商,從而在供應鏈上實現成本壓縮。
渠道方面,作為一家運動超市,終端零售也被迪卡儂牢牢抓在手中。而且將門店開在離市中心一定距離、但交通便利的商圈,也為迪卡儂節省了門店租金。
倉儲物流方面,迪卡儂也一手抓。自建物流系統,線下門店直接訂貨,采用“零庫存+倉儲式門店”的模式,產品全部上架、不另設倉儲,最大程度消解存貨成本和儲存壓力。
……
自有品牌,自主設計,對整條產業鏈有著很大話語權——“生產商、中間商、零售商”為一體,于迪卡儂而言,少去了很多“賺差價”的情況,就有了更高的盈利能力;于消費者來說,則有了“花50分的錢,買70分的商品”的機會。
不僅如此,為了解決倉儲問題,迪卡儂還會將不同品類、不同產品線系列中的暢銷產品特價促銷,將僅有包裝損壞、外觀瑕疵但無損功能的商品折扣銷售。
微瑕商品會標明緣由特價處理
圖源:小紅書@小魚Ryan哥
當我們能以39.9的價格,買到一條小紅書上熱門的迪卡儂同款瑜伽褲,價格敏感度被打破的時候,也是一個普通消費者入門一項運動的好時機。
截圖自小紅書
全民運動的風潮下,開始注重健康、嘗試走向戶外、走進健身房的人越來越多。迪卡儂用“便宜”這個先決條件,壓下了人們跨入運動的門檻,也就此向大眾敞開了自己的大門。
● 其次,這是一家全能的運動超市
就像它的法語原意(Décathlon,即十項全能),很全能,甚至不止“十項”。
品牌上萬個sku中,大眾如跑步、健身、游泳,小眾如馬術、攀巖、曲棍球,以及這兩年熱門的徒步、路亞、滑雪等等,迪卡儂涉獵的運動多達80+。
不僅如此,雖然一直以“低階入門級運動賣場”被熟知,但真正逛過迪卡儂你會發現,多品牌策略下,迪卡儂除了劃分不同品類專區,同一品類專區還會有初階、進階、高階等細致分類。
比如羽毛球拍,就有39.9元的基礎款,到1299.9元的“高階力量型”等不同價位選擇。
而自行車方面,做了30多年自行車的迪卡儂,更有包括公路車、山地車、旅行車、城市通勤車在內的、適配騎行全場景的產品線。
圖源:公眾號@迪卡儂
任何一家打開大門做生意的超市,都不會在人群上給自己設限。
顯然,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專業運動員等不同人群,不管室內,還是戶外等不同使用場景,迪卡儂都在盡力通過品類、產品線的延展,讓自己更大范圍滿足不同運動人群的差異化需求。
● 然后,這還是一家專業的運動超市
做到了價格便宜、品類齊全,就完成了一家超市能夠吸引廣泛客流的兩大前提。
除此之外,品類聚焦的模式經營下,迪卡儂一面以趨勢為引導,擴大自己的多品牌陣營;一面以技術為手段,擴張品牌的人群——也呈現出其作為運動品牌的獨特性。
一方面,全能的背后,迪卡儂的品類擴張,一直是跟著趨勢向前的。
從1997年出于對當時歐美市場戶外趨勢的洞察,推出第一個專注戶外和露營設備的內部品牌Quachu開始,迪卡儂前前后后開發出20多個子品牌:
Tribord(水上運動)、Domyos(健身)、Kipsta(團體運動)、Geologic(狩獵和釣魚)、Inesis(高爾夫)、Artengo(網球)……沿著垂類進化,每一次品類品牌出行,都與一波新的運動需求相關。
圖源:https://www.decathlon.com.cn/
比如2021年,新發布的瑜伽品牌Kimjaly,就是迪卡儂觀察到了普拉提、瑜伽等女性有氧運動的增長,針對進階型運動女性群體推出。
圖源:https://www.decathlon.com/
這些品牌,雖然在迪卡儂外很難尋到蹤跡,但以品類劃分,每個自有品牌由專門的團隊設計和開發,也更方便調整自己的產品布局,更細分地服務用戶。
最近的例子是,隨著騎行成為一種流行的都市輕運動生活方式,迪卡儂中國今年還在上海成立迪卡儂自行車用戶交流中心,聚焦這一新興人群,做更細分的專業溝通。
另一方面,平價的同時,迪卡儂也在借創新的運動科技,放大品牌感知。
事實上,迪卡儂一直都是專業的,截至 2021 年擁有 850 名產品工程師,300 位設計師,1 家專業研究身體機能與運動表現的研發中心。
只是相對于研究“高精尖”的運動科技,這些工程師、設計師,以及大量的品牌研發資金,更多的被長期定位大眾市場的迪卡儂,放在了解決“如何讓人們決定參與一項運動時,不被絆住手腳”這件事上:
2005年,迪卡儂獨創2秒可開帳篷,為戶外露營打開“超快”體驗;
圖源:https://www.decathlon.com/2014年,迪卡儂推出世界上首個全臉浮潛面罩,為人們探訪水下世界大行方便;
圖源:https://www.decathlon.com/
此外,迪卡儂還有可放在任意桌面開打的乒乓球網、可便攜攜帶的足球球門……
誠如迪卡儂首席執行官Michel Humières所言:
“我們的每一款產品都是廣泛創新的結果,以確保以最實惠的價格,提供最高質量的產品,從而使每個人都能接觸到體育運動?!?/p>
這樣的產品創新,能讓小眾運動門檻更低,讓大眾運動場景適配度更廣。如此,通過拉近運動與普通消費者的距離,迪卡儂走進大眾的腳步也更進一步。
三、只有1%廣告預算的迪卡儂,在悄悄做些大眾化營銷
江湖傳言,會“省”的迪卡儂,營銷投入只占品牌營收的1%。
雖然該數據出自2017年迪卡儂中國的官方披露,現在是否依然保持1%無從考據,不過單看品牌動作,迪卡儂好像確實沒花什么錢——它很少拍廣告大片,也不經常有頻繁的聯名動作。
跳出傳統意義上的營銷去看,某種程度上,迪卡儂是將營銷納入品牌經營里了。
通過觀察幾種非常規的營銷類型:門店體驗、社媒溝通、品牌合作、品牌可持續??梢钥吹剑峡▋z的營銷邏輯都是面向大眾,以撬動更多持續性消費為目標。
● “好逛”門店,是迪卡儂的金字招牌
有人說,迪卡儂是“運動領域的宜家”。這話確有幾分道理。
如前文提到的那樣,迪卡儂會和宜家一樣,將自己的商場開在偏離城市中心的商圈。在一些城市,也經常能看到兩家門店開在一起,共享客流,上演“哥倆好”。
迪卡儂上海門店,都完美避過市中心
而且,像曾經擴張期的宜家一樣,迪卡儂的門店也越開越大。
在中國,很多迪卡儂門店空間都超過了2000平。去年蘇州高新區試營業的首家迪卡儂體育公園旗艦店,全部建成后甚至有2.1萬平方米之廣。
圖源:迪卡儂蘇州公眾號
門店空間大,不僅能承載更多客流、更大倉儲、陳列,更意味著一個人能在迪卡儂逛得更久。
加上本身產品類目豐富,就能夠理解為什么在小紅書上看到這些略帶夸張的文案:“我能在迪卡儂逛一天!”
而造成這種“好逛”的另一層原因是:對比一般商超,迪卡儂門店更模塊化和場景化。
模塊化的好處是,不同運動產品分門別類,更方便用戶“一站式”購物。
圖源:迪卡儂公眾號
場景化的優勢則是,給用戶更沉浸的運動體驗。
服飾隨意試穿、自行車隨便騎,把迪卡儂當作免費健身房,在跑步機、橢圓儀上練個半個鐘頭也沒人管你……
“去什么健身房啊,來迪卡儂”
意圖將整個商場打造成一個游樂園的迪卡儂,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門店必須保留至少15%的區域作為用戶體驗區。
外有免費開放的籃球場、網球場,內有圍出來的輪滑場地、羽毛球體驗區;甚至看似平平無奇的地面,也按照高等級的抗壓力和耐磨力建設,方便顧客踢球、騎車、輪滑。
迪卡儂上海五角場店店外籃球場
空曠的門店空間,有特意隔出來的輪滑區
圖源:迪卡儂公眾號
足夠大的門店空間里,迪卡儂還會組織騎行比賽、親子羽毛球接發挑戰等,鼓勵用戶一起到迪卡儂來活動活動。
圖源:小紅書@谷雨是小蘑菇
當然,如果你對這些都不感興趣,那坐露營椅上假裝享受自然,在羽毛球、網球區圍觀球拍穿線的專業手法;在售后中心看店員保養、修理自行車,也是件很治愈的事情。
圖源:網絡
哪怕你只是去吹空調,迪卡儂也表示:歡迎歡迎。
網易數讀《當代年輕人逛超市行為報告》顯示,喜歡逛超市的理由中,占比71.8%的第一要素是:“體驗生活、放松壓力、感受人間煙火氣”。
迪卡儂特意營造出來的場景氛圍,讓品牌門店擁有了某種開放的公共性。在這里,你能感受到“逛超市”的休閑,甚至某種圍觀公園晨練的生活氣息。
所以即便是無目的地走進迪卡儂,你都能逛很久,且很難空著手出來——
逛著逛著,場景中觸摸、體驗與觀看的空間說服下,那些本來并不明確的運動需求,都無形觸發。
迪卡儂還有吸粉三大招:內容社交、簽約賽事、品牌可持續
除了塑造體驗,迪卡儂還通過三種差異化的營銷玩法,分別打開品牌用戶、體育愛好者、運動泛興趣人群的三道關。
其一、做內容社交,塑造一個運動品牌的專業形象
一個愛運動,也很懂運動的專業運動伙伴——這是迪卡儂在品牌官網,以及公眾號、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的樣子。
品牌官網blog上,迪卡儂會用專業的運動建議,輔助用戶打破對某項運動的認知門檻;也會聯動品牌運動大使,分享他們從事一項運動、讓運動納入自己人生的故事……
圖源:https://www.decathlon.com/
小紅書上,在徒步風起的春天,教大家山地徒步穿衣法;在水上運動熱門的夏天,認真教學潛泳時怎么做更安全……
截圖自迪卡儂小紅書
公眾號上,每條關聯小程序購買鏈接的文章底部,也都會認真地貼上運動建議……
社交平臺內容建構下的迪卡儂都是專業的、運動系的,有點直男,卻也挺貼心。它與人們在門店見到的迪卡儂,保持著“言行一致”,也是迪卡儂吸引回頭客的原因之一。
其二、簽約賽事、聯盟,深入體育圈層
眾所周知,迪卡儂沒有代言人。請明星代言的錢,被迪卡儂集中投向了體育領域。
除了簽約不同專業運動員作為品牌大使,迪卡儂擴張品牌認知的這一步,更多的是通過簽約超級運動賽事、專業體育聯盟實現。
這些動作,集中在2021年。1月簽約NBA;8月與法國職業足球聯盟LFP達成合作;同年又成為2024年巴黎奧運會、殘奧會的官方合作伙伴……
迪卡儂×NBA
迪卡儂×2024巴黎奧運會
稀缺的體育資源在手,再借此推出NBA聯名款、奧運會限定款,讓迪卡儂有了能夠將自己的品牌影響力,擴散至更多泛運動興趣人群的籌碼。
其三、可持續的迪卡儂,也在認真扮演一個大眾品牌的公共角色
近兩年熱門的可持續,也是迪卡儂鏈接大眾人群的重要一步。
其實,當一個品牌“摳門”久了,可持續這種又環保又“省”的事,與品牌的成本控制本就是同步進行的:沒有鞋盒、不提供一次性購物袋;不影響使用的瑕疵商品,低價二次出售……
當然,迪卡儂也明顯在主動營銷自己可持續的一面。在社交平臺上,迪卡儂會有意宣揚自己包括二手車回收計劃在內的循環服務;品牌小程序中,還特意把“生態設計”產品單列一個品類。
眾所周知,環保與運動所鏈接的人群,有很大的重合。通過打響可持續品牌的名號,積極承擔公共角色的迪卡儂,也面向運動、環保人群進一步強化了品牌大眾化形象的塑造。
截圖自:迪卡儂2021可持續發展報告
總的來講,迪卡儂的營銷即在自己的領域內足夠聚焦,也展現出對大眾人群的包容。在這個過程中,品牌展現出的專業身份、大眾形象、公共角色,都讓它在大眾情感中擁有更多的好感與信任。
麥卡錫說,“信任是營銷的入場門票”。1%的營銷經費,迪卡儂看似不營銷,但這種從體驗中來的口碑傳播,基于專業的品牌態度的信任可持續,也正是它能獲得越來越多用戶擁抱的原因。
四、大眾品牌迪卡儂,從不甘做“平替”
文章的最后,回頭再看我們一開始的那個問題。為什么我們開始愛逛迪卡儂?答案其實還是那句話,
迪卡儂成功地在自己的領域內,做成了一個運動品牌的大眾化。
在我看來,這個答案,也適用于其他品牌,可以解釋:我們為什么愛逛宜家、為什么愛逛優衣庫。
沿著一個大眾品牌的思維,我們也能理解,為什么過去我們很少聽迪卡儂講什么個性張揚的年輕精神、燃燒激情的青春熱血。因為它是大眾,所以它的主旋律是普適的,正如品牌愿景里的平實書寫:“我們存在的使命,是讓盡可能多的人持續享受運動的歡愉”。
這也解釋了當下,為什么是迪卡儂能在中國本土市場,乘風而起。
當全民運動由倡議成為現實、當戶外成為一種標志性的中產生活方式、當“平替”、“平價”成為理性回歸的消費追求,但過去以平價見長的國產品牌卻乘著國潮的風精心鉆研高端化去了……迪卡儂就此打入這片運動行業空出的大眾化賽道。
當然,迪卡儂不只是平替,或者說它不只是Lululemon的平替,還是始祖鳥、是耐克,是所有高溢價運動品牌的平替。且這種以價格為主要優勢的可替代性,又因迪卡儂在大眾運動領域涉獵之廣、專注之深,形成了其在運動品類集合商店中的不可替代性。
更何況,豪門出身,迪卡儂又怎么甘心只是做誰的平替。
2021年,迪卡儂中國將slogan變更為“快樂任你選擇”。緊跟著,一面更新品牌視覺、門店設計;一面將策略人群升級為年輕家庭用戶、運動愛好者和新時代活力女性三大人群……迪卡儂想乘著風向實現飛升的心思,儼然可見。想來這種主動出擊,也一定程度上為在小紅書這一年輕化平臺的出圈,提供了推力。
以前的迪卡儂
現在的迪卡儂
不僅如此,一直以來門店動輒2000平大空間的迪卡儂,最近也透出消息:接下來,品牌或將布局一些面積更小,但更靠近城市中心的概念店。顯然,迪卡儂也在思考著通過將門店做小做精,把品牌觸角向城市深處核心運動人群滲透。
但歸根結底,營銷的本質是信任,而信任的擊穿點是品質。隨著大眾對迪卡儂的關注越來越多,品牌摳門摳出來的同質化和質量問題,也開始暴露。當過去“用50分的價格,賣70分的產品”的人們,開始需要更多90分,甚至100分的商品。如何平衡質量與價格,或許才是品牌上行期迪卡儂,更應著重解決的問題。
參考來源:
1. https://www.decathlon.com
2. 去迪卡儂買鞋為什么沒鞋盒?迪卡儂;
3. 平價迪卡儂,竟然是隱藏的富人樂園?三聯生活實驗室;
4. 迪卡儂你學不會,也不配學,半佛仙人;
5. “不做營銷”迪卡儂背后,是悄悄富了六代的法國家族,浪潮研究所;
6. 迪卡儂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成本控制研究,張占貞、鄧垚垚,《財務與管理》;
7. 迪卡儂運動專業超市營銷模式研究,司久玉;
8. Décathlon, le colosse qui écrase tous ses rivaux,Gilles Tanguy;
9. Decathlon flips branding in sustainable fashion initiative,Josephine Walbank;
10. Gérard Mulliez se confie enfin,Marie Bordet.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