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看創作給手工匠人帶來的思考,及這種思考反哺到作品中是怎樣的表現。所以豆瓣搜索出了這本《無名的道路》。 我在書里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但也許我在找的從來都不是答案,而是支持自己向前行走的一股力量:那種讓自己可以深潛的內心世界。我覺得手工匠人的內心,就是那樣的世界。 我是一個容易焦慮和功利的人。這本書可以提醒自己: 不要焦慮,做得多了,就能慢慢看到一個新世界。 每天實實在在地吃好三頓飯,在決定好的工作時間里理所當然地默默完成手中的工作,工作結束泡個澡,不逞能,不講歪理,為人們的生活奉獻出優秀之作。
1、你為什么開始創作
究竟為什么來到輪島,為什么選擇漆藝?
說實話,當初來到輪島,全憑一股直覺,我心里并沒有明確答案。
之后花了很長時間我才想清楚,那就是,為了全心全意地做自己,做好自己,就這么簡單。
說來也許前后矛盾,對我來說,做東西,就是想盡辦法讓“自己”消失,讓被執念束縛的小我消失殆盡。
消除小我后,進入無心狀態,或者說,進入毫無人為造作之心的境界后,美才會翩然而至。
有時我坐在微暗的房間里,從清晨開始默默工作,一遍遍重復著單調工序,黃昏將至時,猛然從工作中醒過神來,會被一種幸福感壓倒,幾近落淚。
我想,這種工作如果能一直做下去,該有多好。
2、創作與時間
昭和七年至八年間(1932-1933),做黃楊木梳的老工匠對背著繪畫工具箱的學生說了這么一番話:
“直到我干到現在這把年紀,才慢慢不再有顧客挑刺兒了。”
“我干這行已經50年啦。”
當時我覺得,自己從學校畢業,花個四五年時間就能以畫畫謀生,老工匠說的只是手藝人世界里的事,和我無關,所以沒有把他的話放在心上。
如今回望自己再那之后的經歷,真是一身冷汗不堪回首。50年早已過去,我依舊手藝不精,依舊在迷路,拿不出什么像樣的作品。
3、詩歌與氣
氣很難捕捉,人們試圖用語言去再現它,于是有了詩。
氣韻沒有形狀,意義也甚微妙,卻構成了人間世界的內核。
詩既然是氣韻附靈于語言之上形成的東西,向詩只索要語言的意義,或只索要情調,只索要音律都沒有道理。
詩中已包含了一切。理性,知性,感性,觀念,記錄,一切都沉浸在詩里。包容不下這些,詩就太小了。氣能吞并一切。
4、有趣的觀察:小孔,太陽,月亮
夕陽漸漸壓進地平線,顏色越來越暗。凝視的越久,越覺得太陽像平面天空上的一個小孔。
話說回來,對小時候的我來說,太陽和月亮都是天空大幕上的一個小孔。幕布背面有一個光明耀眼的世界。通過小孔我們能窺探到彼端。
5、一次有趣的攝影練習
山口先生在學設計時,上過一門特別的課。在攝影課上,要用照相機拍某樣東西時,必須故意不去拍對象的形狀,而是拍質感。
比如,拍一根電線桿,不拍外觀形狀,而是走得很近,通過表面質感來表現它。就是說,不拍具有實際功能和實際意義的一面,而是通過拍攝質感,讓眼前的世界解體,以此來重新構筑世界。
6、概念與世界的流動性
不知從何時起,人類學會了使用語言,從此只能通過一種叫作“概念”的濾鏡觀看眼前的世界。
無論是誰,就算內心希望以一種極其直率而自然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一個漆碗,在其眼中也不過是一個用來盛味增湯的吃飯道具。
但是對于一個腦中不存在“碗”的概念的人來說,看到漆碗正是遭遇一個未知,也許他會好奇的戴在頭頂,也許他會去聞氣味,于是他便與對象有了鮮活而靈動的嶄新體驗。
7、永恒與一瞬
自然在一刻不停地變化,但同時又什么都沒有變。
山依舊是山,水無盡流淌,森林看似巋然不變,但林中有四季,有新生和死亡,在換代,在延續,陽光穿過樹葉在地上留下斑駁的樹影,也隨著陽光的角度發生變化。此時的景色,此時的光線,都只存在于一瞬。
在我的想象中,將我擊倒的,就是這種永恒中的一瞬間。是以永恒為背景的一瞬間的波動。
是永恒與瞬間的渾然一體,讓那里變得與眾不同。
8、關于小我
我想,真正值得長久珍重的,是自己在做的事情,自己與他人的共通之處。不要否定,要肯定,要反反復復地肯定別人。也許在反復的最后,會走到小我的消失點。
9、什么是真正的工匠
每天實實在在地吃好三頓飯,在決定好的工作時間里理所當然地默默完成手中的工作,工作結束泡個澡,不逞能,不講歪理,為人們的生活奉獻出優秀之作,這才是真正的工匠。
10、時代,普遍性,耀眼之物
一種普遍性的出現,必然裹挾著時代里最輝煌最引人注目的東西。一個時代里最耀眼的事物中,必然存在著普遍性。
一旦時代的光芒褪色,即使是貨真價實的好物出現在人眼前,也會被忽視。
但就算被忽視,它也始終在那里,既不被時代席卷,也不會發生變化。只是如果不被矚目,沒有人使用,難免要被人忘記。
11、樹木野蠻霸道的一面
常常有人謳歌樹木是溫柔環保的,我想這些人不知道樹的真面目。植物確實有溫柔環保的特性,但這只是一個側面而已。
····
生命競爭中,敗者慢慢枯萎,樹干被蟲腐蝕,唯有冷清地頹倒,但勝者才不會去留意敗者。勝者的旁若無人之姿甚至讓人畏懼,這種肆無忌憚的貪欲和過剩才是生命的本質吧。
12、為什么要建造一座不好保存的房子
說起來,我原本也沒有希望這座房子世代相傳,只要我活著時它還在就足夠了。它是我的任性而為,孩子們沒有必要繼承它。
我還有一個夢想,自己手植的樹木長成森林,房子被森林吞沒,慢慢消失。房子沒有人住,樹木會立刻毫不客氣的入侵,一切會立刻腐朽為塵回到大地,這正是我期盼的。我能做的,是不在這里置放無法還原于土的東西,讓房子干干凈凈地消失。
13、思考透徹了才行動嗎?
有的事不用想得太透徹,沒有明確理由反而能做下去。
在用腦思考得出一個結論之前,人的身體深處,已經有什么在相連相接,比起大腦,身體早已感知到了什么是必要的,哪些該被珍視。
14、關于專心致志地重復
即使事做同一件事,也分優劣。相似的動作里能呈現出美,也能暴露出丑。專心致志重復下去,就是鍛煉。
鍛煉到極致處, 會有爆炸般的自由和忘我的快感。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并不需要有特殊能力,只要修行再修行,積累多了,誰都可以。
15、自然力量的兩種角度
每當遇到大型自然災害時,人們總是驚嘆于自然力量的強大。但是,這種力量始終充溢在這個世界里。隨時,隨地,讓稻米成長,讓美酒釀成的,都是這同一種力量。
16、一些零散的話
1、繪畫不是簡單的模仿,是詮釋。
2、通過器物的形狀展現出的,并不是一個陶工的個性,而是世界只有在那個瞬間才能產生的波動。我指尖上的皮膚,口唇上的黏膜,在碰觸到器物時真實感受到的,不是陶工有一張怎樣的臉,怎樣的個性,絕非這些表面性的東西,而是陶工創造出的通路,是與人的內心深處緊密相連的世界。
3、我必須深深降落到自己內部的最深處。
4、我們現在用一種自以為理所當然的方式看待這個世界,為此是不是失去了另一個世界呢。
5、這個世界的進深,不在我們能看到的地方,而在看不到的地方,在閉上眼睛,親手觸摸才能感受之處。
6、我并不是建議他們去做至今為止誰也沒見過的東西,或者走什么新路線。我想說的是:做你所感知的。尋找一種能表現你當下心境的質地,把它做成你自己的。
7、對我來說,宗教,藝術,工藝,做物,和活著是同一件事。
8、人只能邂逅到獨立不同的美感。
9、做得多了,就能慢慢看到一個新世界。
10、現在我最珍重在意的,是身邊的人們和伸手就能觸摸到的工具。觸不到的東西沒有意義。
11、在摩擦中,失去細節。
12、要對磨損之物心懷慈悲,要學會接受無法抗爭的自我命運。
13、所謂的侘寂,是看到了另一個世界的美。這些“另一個世界”,我想,是萬物喪失掉輪廓形狀,再分崩離析到消失不見的那個世界。是一個肉眼看不到,萬物喪失現實意義的世界。
14、崩潰和消亡中蘊藏著無窮之力。在一無所有之處,正有什么在誕生,在開始。
15、獵物總是存在于人的欲望和身體極限的交界點上。
16、所謂“模仿”,實際上是一種探求。
17、人一旦遠離自然,就會變得病態。
18、人在殺死生物,在以此為食。人必須把這種感悟放在心間,但是人們總是忘記去這么做。
-end-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
公眾號:碧池夫人(madame-bitch)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