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里,超會取標題
很少看到一個公眾號,標題寫這么短。
關鍵,越短越想點進去——
春天就是標題
秋:“我回來了咯”
茶否?
種草了
字面意思
關注天目里,最早是因為一場詩歌展。現在已是它家公眾號資深粉絲一名。
大概看到如上標題,都忍不住點進去,刷刷刷刷……
然后感嘆:
你個商業園區,怎么這么會取標題!
天目里標題法則
很短,但很有想象力
還沒介紹天目里。
天目里,杭州天目山路,“沿山河”邊的一處綜合性商業藝術園區。
內有蔦屋書店,Seesaw、% Arabica咖啡,各種書展、藝術展,以及創意市集,是很多城市閑逛青年的熱門打卡地。
介紹完背景資料,再回頭看天目里公眾號的標題,它們雖然短,卻能直擊這些年輕人群的心。
我們稍作分析,其中不少寫短標題,乃至短文案的技巧。
其一、短,卻有情緒
比如,加點疊詞,讓標題多些溫度感——
暖呼呼入冬
或者,添點有人情味的語氣——
看招
請注意周圍
你好,讀!
520了!好的,收到~
或疑問、感嘆,或下指令、作提示,當標題有了情緒,就像面向用戶發起了一場對話。在內容還未打開之前,眼前先浮現了一張人格化的面容,沒有板板正正的“發言”,卻正好方便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其二、短,卻有場景想象的空間
短標題短的要訣,在于短而精。
除了融入情緒勾起興趣,天目里也示范了,短標題“一筆畫出一片天”的方法。
比如,這兩條與季節相關,閱讀量1萬+的標題,
一頭扎進杭州的夏夜
春天就是標題
前者,用一個有力的動詞,將人直接拉進夏日杭城的夜生活;后者,用“標題”作標題,極簡短卻巧妙挑起對整個春日盛況的想象。點進文章,前者是一篇杭州夜生活游記,而后者記錄的是天目里春日百景圖。正如標題。
老練的字句,加上對文章內容集大成的凝練概括,這些標題短,卻有足夠調動用戶聯想與興趣的張力。僅憑幾個字,就能在人的腦海里炸開想象,而后情不自禁的點進去。
其三、一些有點意思的文字技巧
1)發帖式告知
我,美術館,本周六見
五月,一起去野吧
2)俗語短句的借用與重組
一年之計在于春假
愛,來不來
一扇窗看風景,另一扇窗也看風景
3)用好數字與符號
5432…!
852種不確切的美好生活
4)非要長標題,就讓它更長長長長長
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效
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愿
沒有單求“極簡至上”,而是不時調換氣口與語調,且每一句都與封面的相得益彰。他們構成每篇頭條文章良好的第一印象(好印象就是點擊率),也形成整個公眾號視覺和內容風格的統一——話不多,卻有深度。正也像天目里給人的感覺。
標題之外
內容本身和園區活動,也值得一看
出彩的標題和封面是路標,它們把人帶進來。接下來,要想留住人,還要靠內容。
事實上,從上文的示例也能看到,天目里主題豐富,且腦洞出奇的內容策劃,也是標題看起來勾人眼緣的主要原因。
一個商業藝術園區的公眾號,能有多不務正業?
天目里公眾號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① 園區內各種特色展覽、市集等公共活動的招募、預告、總結;
② 園區及園區入駐商家的介紹;
③ 各種奇奇怪怪的小專題。
作為商業&藝術綜合體,形形色色的藝術展覽、創意市集、公共活動是天目里的一大特色。
翻翻公眾號,可以看到,天目里的藝術展涉及詩、書、畫、器物、雕塑、裝置藝術、多媒體藝術等多種類型;
有時,它還會結合園區環境,聯合藝術家做些特別的主題展覽。
比如,找50個藝術家,圍繞天目里的50樹創想。
而市集這邊,則多以天目里 [沿山河集] 為主導,遍布一年四季。
從左到右:
春假市集、夏至夜幕里、冬藏市集
不同季節,還會跟隨市集主題附帶一些特色企劃,比如春天看看花、夏天吃吃瓜、秋天撿撿樹葉,冬天互相取暖,等等。
前不久夏日市集上的吃瓜大賽
此外,還有勞動節、情人節、520等節日市集,以及看書、找茶、寫詩、手工造物、城市夜游,等等花樣百出的主題市集。
書店、咖啡店、買手店、設計師品牌……園區入駐的商家,構成天目里留駐人群的常態部分。
而不管是老朋友,還是新店入駐,天目里在公眾號對他們的介紹,也不止于公告體。
有時是以“串門”的形式,到各處鄰居家,坐坐、聊聊;
#串串香#專欄,聚焦鄰里串門
有時是專訪。但采訪的對象,可能不是人。
采訪買手店里的植物
輕松的“探店”方式,沒有攬客的不適感,反而讓這些商家更面目可親。而園區與商家間有溫度的聯結,也豐富整個園區的社區感,讓人們更愿意走進。
類似不走尋常路的內容,天目里公眾號上還有很多。圍繞整個園區,天目里的地上的一根草,樹上的一只鳥,全部被自家公眾號扒完了。
觀察鳥,
記錄花木,
撿撿落葉,
種草了也要說一聲……
凡此種種,看似“不務正業”,卻是以內容的引導,將天目里的更多細節呈現于人前,放大人們對于整個園區空間的感知范疇,也表露出天目里一片體貼草木的人文之心。
除此之外,公眾號的話題還會走出天目里,探討杭城文化,詩歌的意義、玩具的消逝等等多元議題。
可以看到,天目里公眾號的內容思路,正如園區的設計理念:把心思放到一眼看不到的地方。
它串聯在園區的各個角落,游走在城市地域,乃至更廣闊的文化語境里,但始終與天目里作為商業藝術綜合園區的屬性,以及它的人群面向內在相關。執行著一個公共園區公眾平臺的底層功能:以內容,聚人群。
總的來看,
內容永遠服務于品牌。
天目里公眾號一篇篇翻下來,每篇閱讀量10000+的文章,都有著同樣的優點:一語破的的標題、別有巧思的內容。同時,文風靈活,廢話不多,圖文結合偶爾夾帶玩味插圖……沖淡藝術、商業的距離感,也調動著受眾心下最直接的行動力:
“好的,我這就去天目里!”
而將所有的內容放到一起看,小到一株草,大到社會議題,都服務于整個園區形象的構建,讓人們對干練、豁達,且獨具人文哲思的天目里了解更多、喜愛更多。而從標題,到內容,及內容背后各類文化、商業五花八門的活動,每一次內容更新,都給用戶一些新的發現,也讓天目里離自己建園時的小目標更進一步:
不是讓100萬人來1次,而是讓1萬人來100次。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