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快閃成為商業的主角
作者:Zoff 來源:感性城市Scity
你還把快閃當作活動嗎?
有一點不得不承認,在如今,“招商、快閃、策展、活動”之間的邊界已經越來越模糊,時間和形式早已不是衡量的標準,有的快閃可以說是“慢閃”,一做做幾個月,甚至比某些正常招商的商戶時間更長。
而有的快閃早就已經“卷起來”,在策展和裝置陳列上的投入之大,也遠比某些號稱專業策展的展覽要更細致,更完整;同樣,快閃也少不了各種活動,演出、分享、體驗、的確如此,商業快閃幾乎是商業內容形式最大公約數,有著最復合的呈現狀態。
具體到模式,快閃可以做銷售運營,坪效表現往往都會比長期店要理想,畢竟在場景和產品上都會有所不同。同樣快閃也是即時的傳播內容,分享,打卡,博主帶貨,快閃店本身就是一個目的性到達的理由;對商業項目來說,快閃是流動變化的內容,也更能帶來比固定租金更高的的活動場租或扣點收入。
更重要的是,快閃在除去本身的品牌塑造價值以外,往往也是品牌對一個場的“試水”。在入駐之前做個輕量化呈現,感受這個場,甚至是這個城市的消費狀態到底如何,這里的客人會怎么看待品牌。
快閃是個甲乙方兩邊都討好的玩法,也因為這些特性,商業快閃的地位在逐步提升,以至于成為主角。在如今不少項目的前期定位設計中,如何讓快閃場景,能夠更加持久和有效的落地呈現,為快閃店去定制專門的商業空間,為快閃去提供專門的團隊和流程,等等這些,都已經成為了每個新商業項目都要具體思考的問題。
但這些都是基礎層面。
隨著快閃不只是活動,而是成為更加常態,成為核心的商業內容,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和趨勢也浮出水面。
站在品牌方角度,快閃早已從單純的銷售邏輯,一舉成為“什么都要”的商業行為。
至少有三點。
首先聊聊最直接的,來自于品牌自身的市場需求。要銷售要指標,要最具體的商圈、區位、客流、要轉化率替代率,這是最無可厚非的事情,這也是快閃店呈現的最基礎動力。當然這個邏輯也最好去執行,只需根據品牌級次和投入范圍,直接去在核心商圈核心商業項目里,找點位和檔期即可,投入產出也都非常清晰。
但當下,純marketing的快閃邏輯也面臨著自己的困局:場地費用水漲船高,有快閃需求的國產品牌只增不減,成本只會越卷越高,并且對于愈加細分的新銳品牌而言,核心商圈高度混雜的大客流真的轉化效率高嗎?這來自于很傳統的線下商業邏輯,但卻并不是一個高效的選擇,至少不是一個“四兩撥千斤式”的選擇。
快閃進化的起點,來自于品牌的branding,即“品牌塑造”。在沉重的線下開店之外,如何在線下,在真實的空間里為品牌講述故事,創造內容,只有快閃。
而這時候快閃所思考的思路,并不在僅僅是大客流強展示,而是思考所在的場域,街道,氣氛,以及和這座城市和本地的關系。定位情緒價值的品牌,創造安全感和親近感,總是會和老街道老房子強相關;定位年輕的,閑散自由的,也離不開每個城市年輕人最愛玩愛去的地方;定位冷靜的、藝術化或居家的,最后是會選擇和美術館、家具店靠在一起。
場景、品牌、展覽內容、產品組合,做branding快閃內容的思路早已突破了品牌能夠控制的內部空間,而是無限向外延展,一直延伸到街道、城市和公共空間,以至于城市居民的共同記憶;并且,不僅僅是“借場所的力”,還能為場所本身賦予新的故事和內容,以及新的流量,最后反饋出來,這就是基于品牌自身內容的城市更新。
為什么在這個問題上,會無數次的提到Aesop和LE LABO,安福路RAC面對的院子,甚至也包括東山口的BADMARKET,張園的RE而意、以及即將開在阿那亞北區的數個新店,DOE、大地之子等等,盡管其中有些是快閃,有些是長期店,但他們都執行了一種邏輯:
解讀場所價值-以品牌理念進行更新-創造新內容。
從這個邏輯往下推,你會發現理論上快閃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并且會因為所在場所的價值,去爆發出意想不到的影響力,而且如果是非商業場所,不是以傳統商業空間定價,物業成本低,這個價值會體現出巨大效率。
高奢品牌已經玩了很多遍。PRADA如何爆改菜市場、GUCCI改在成都中紗帽街的公交車站,幾乎所有的公共場所,如果有做快閃的可能,尊重公共場所已有的場所狀態與功能屬性,不做破壞式的改造,它都會成為獨特的線下內容。
當然,最終都會回歸到客群,品牌始終會和客群綁在一起。
線上品牌內容的趨勢已然非常明顯。在一個“后物質主義”消費世代,在年輕一代強烈對情感、對自我狀態平衡,對社會價值的需求之下,品牌的公共性,品牌所想要表達的價值理念,是可以從快閃開始的。同樣還是Aesop的女性主義圖書館、FREITAG的包袋維修工廠,看似和銷售業務沒設么關系也不是直接的利潤增長點,他們都不只是一種功能與體驗特色,而是完成了對自己核心客人需求的“自洽”,畢竟線下的快閃是真實的,是說到做到的。
而回歸到線下邏輯本身。除卻容易理解的核心商業核心項目之外,高認知高價值的客群回到了“街巷之中與日常之物”,是那些Brunch、Bistro、Bar、是無數個藏在小巷里的年輕工作室、街頭咖啡館書店展廳等等此類,在街頭上形成看得見的社群分類;而關鍵的事情就在于:需要去讀懂街頭社群和對應的客群與消費類型來去選擇,并且做些快閃的應對,思考是什么樣的展覽與產品應該匹配他們,這是更值得研究的功課。
省掉了傳統商場快閃的高租金高扣點,成本其實是用在對這些非標的商業,對“街頭巷里”的分析,雖然需要些時間去調研,但這就是品牌當代的“子午谷奇謀”:在預料之外的空間力,重創意小代價,也有一定風險,但一旦成功的回報更大。這也是個很契合當下經濟環境的快閃選址邏輯,減少重成本,聚焦在精準客群,并增加內容破圈的可能性。
同樣的命題也甩給了項目方,甲方,如何去面對新的快閃邏輯?
尤其是對于新商業項目。
所有人都知道快閃對于商業的好處。常去常新的快閃帶來大家一次次重復來玩的新鮮感;快閃自帶流量和銷售,并且還無需純投入,這本身對商業來說就是最好的資源;快閃也常常是品牌入駐的試水,不只是填空鋪,還是拉高品牌級次的重要機會;的確,除卻消耗性、純轉化已有客流的傳統快閃店,有獨特內容的快閃對商業只有無限大的利益。
這也是為什么大家如此重視快閃這種形式,但問題在于,除卻高客流強展示邏輯,如何能吸引足夠好的快閃內容?
這其實和新的招商邏輯有點相似。在傳統資源型招商方法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大家開始尋找各種新招商方法,在商業產品上做突破,做各種年輕老板和主理人的社群,去給出足夠有寬容度的招商條件,甚至直接去下場孵化品牌,通過自營品牌來解決;相比之下,快閃因為更短暫,更需要出彩,更有一定的“內容創作”的性質,對于項目本身也提出新的需求。
首先就是對內容的包容度。就比如項目本身作為一個場所,究竟能有多少調整的空間。
為什么天目里可以吸引如此多的品牌快閃、品牌策展,不只是品牌眼里的“杭州唯一洋氣的地方”,當然也不只是超高的空間水準,很重要的一點是,天目里的空間像“一張白紙”,有二次創作表達的基礎面。
這雖然是高技派大師Piano的作品,但依然還是圍繞著“園區”邏輯而生成,充滿著克制,沒有特別直接的表演欲,也讓品牌有足夠豐富的快閃創作空間,可以延申到整個樓體,立面、以至于整個廣場,在大尺度的空間范圍里創造出獨特的品牌景觀。
其次,來自于項目方本身塑造的獨特氣氛。要有清晰的觀念性在其中存在,當然這觀念還不能只是停留在營銷語言上,而是能夠充分的在空間、在運營細節、在各個環境里透露出來...REGULAR源野的gergorous和COSMO的INNERCO,為什么會成為成都核心商圈之外最獨特、高頻的快閃秀場,這都來自于場所本身的能量,在質樸的混泥土材料之上,聚焦在精神體驗的、沉靜的;或是原始的,粗糲的,這些“反商業氛圍”的商業場所,不只是在召喚著客人,也在召喚著品牌的愿望,仿佛品牌在這里就會自帶一圈光環,這不是我個人的臆想,而是品牌真的會這么認為。
當然,空間的服務配套是否完整也很重要。為什么LV在國內的大秀,經過太多次考慮,最終忍痛拋棄了景德鎮轉而選擇阿那亞,除卻阿那亞自身營造的場景氣質,干凈且容易“作畫”的建筑和海灘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阿那亞的配套全面且完善:從酒店到小鎮再到秀場,各個場景相互之間也沒有脫節,最終不只是LV選擇了阿那亞,更讓更多的品牌、展演和好內容都選擇了阿那亞,配套完整、封閉,并且直接針對北京客人。
最后的最后,問題依然會回歸于團隊操盤上,如何對快閃內容進行篩選和抉擇。不管再好的空間,總歸是要在前期“打樣”才能讓好品牌看得到。然而究竟邀請誰來,去創造呈現出什么內容,是否有價值觀的堅持和打底,去如何控制場景的審美,如何去抗拒那些帶著高場地費卻完全不匹配的快閃內容...這些事情其實很難量化,但這些選擇,就直接的影響著未來的快閃運營,是否可持續,是否有水準。
商業總有邏輯,總有邊界要堅守,羨慕別人有好內容的同時,往往是無數次拒絕的結果。
讓人震撼的一次快閃,來自于始祖鳥和松贊酒店的聯名。
合作的頌贊香格里拉林卡酒店,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梅里雪山之上,戶外精神、雪山高原,群山峻嶺,著本身就是始祖鳥該去的地方。
一個加拿大血統的戶外品牌,在進入到一個極富傳奇故事的高原酒店時,這一刻完成了太多件事情:價值觀與精神的共通、品牌的在地化以及世界文化之間的碰撞、產品內核與實用場景的對應、客群的相互認知與印象加深、客層與客質的共鳴,新產品與新內容的輸出等等...盡管雙方來自于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追逐著同樣的自然渴望,不得不說,這種不同文化背景的相同追求,就創造了這種不意外的奇觀,一家海拔最高的始祖鳥商店。
所以雙方的快閃只是一個開始,更多的合作、聯名產品、聯名的秀場發布和展覽將持續正正五年時間。
這能說明什么呢?
一次好的快閃合作發生,不是千挑萬選,而是“不得不選”,因為最契合的地方,最終有且只有一個。這件事發生的前提是,品牌與場所之間能真正足夠的深入了解,不光是了解對方,相互Respect,還能理解共同擁有的這部分客人究竟想要什么。
然后把它呈現出來,等待著大家記住你,消費你,傳播你。
作者公眾號: 感性城市SCity (ID:zoffzuo)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