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出日本神級廣告,網(wǎng)友卻說他是“笨蛋”導演
一個鐵路廣告,把人給看哭了,也是沒想到!
再看一遍《父與女的風景》
不止我一個,國內外,有孩子和沒孩子的,都在淚奔。
視頻情節(jié)很簡單,父親送女兒出門,一送就12年。整支片子干凈利落,情感飽滿充沛。
那不得薅點什么出來?順著營銷人的思維,我也有幾點感觸和想法,分享給大家。PS,導演作品合集在文末。
地鐵廣告,
為什么不拍風景而拍人?
地鐵廣告不多,常見的拍攝思路有兩種,一是開腦洞,二是展示沿途風景。這支廣告則拍出了第三種:以人為主角,把視角落到情感關系上。
我們結合項目背景來看。
如圖所示,短片主題——相鐵·東急直通線運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人們不用換乘就可以直達東京市中心。
聽起來沒什么,過程卻十分漫長。該計劃從 2006 年提出申請,至今整整花費了 17 年。所以,無論是對相鐵還是對當?shù)厝耍蓖ǖ囊饬x都非常重大。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條線的情感比重,遠大于風景上的價值。
再者,相模鐵路與其他熱門線路不同,它途經(jīng)的多是住宅建筑和平凡的街道,沒有特色風景,乘客也都是前往橫濱或者東京上學上班的人。
換句話講,相模鐵路最大的特質是“人”,選擇父女,其實是對話人群的最大公約數(shù)。如片名所示,《父女的風景》既指12年交通的變遷,也指親子關系中的微妙變化,場景與情感都貼切到位。
2分鐘里12年倏忽而過,
父女一場就是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
全片只有一個場景、兩個人物,卻絲毫不令人覺得平淡。我覺得,很大原因是情感密度夠大。
符號化的動作串聯(lián)起12年父女關系的成長軌跡。從整理衣帽到遞送圍巾,側身、背身、眼神和微表情等,在動態(tài)加速下,這些動作蘊含的情感,遠遠超出了畫面的體量,撲面而來的沖擊感,讓人瞬間共情。
文案也是如此。全篇僅有的兩句臺詞,“東京好遠啊”,“不遠,一會兒就到了。”但說這兩句話的角色一對調,內里的情感卻如平地驚雷。
“最重要的永遠是沒說出來的那句話。”有時,畫面與文字,無聲勝有聲。
50位演員同演一對父女,
笨功夫成就的真情意
短片在YouTube上播放量達90萬,微博上超過了百萬,如果說一部分人因為情感而打動,另一部分人,應該是對執(zhí)行過程表示敬意。
要拍攝不同年齡同時期出現(xiàn)的畫面,按照大多數(shù)人的猜想,是用特效處理。導演隨即放出拍攝花絮,驚掉網(wǎng)友下巴。
實實在在的“反科技”——0CG、實體布景,50位演員,200多人參與。光看這些數(shù)字,就能感受到工作量有多大。更別說,車廂移動、光影變化也是人工模擬,無論是前期規(guī)劃、還是執(zhí)行調度,都費時費力。
不過,正是這些繁雜的程序,烘托出了正片的真誠,也打造出一個標準的“匠人精神”場景,讓觀眾感受到導演對工藝的執(zhí)著與用心。在科技時代,對工藝的執(zhí)著遠超越對效率的追逐,更是難得。
“笨蛋式”制作的導演,柳沢翔
有網(wǎng)友評論:這是一種“笨蛋式”的制作方式。不過看導演是柳沢翔,也不奇怪了。
笨拙的拍攝方法、正片和花絮一起放,是他的標志。但也因為他的廣告中,不少都是用實體道具而非CG,讓花絮十分有“料”,甚至有時比正片還好看。
2015年的《女高中生的秘密》,導演找來30多個高中生訪談,從中挖掘出日本年輕人流行“變裝”的喜好,同時把拍了12個小時的變裝過程也放入正片,讓故事變得接地氣又日常。這部片子幫資生堂完成了年輕化的關鍵一步,也在全球三大廣告節(jié)中獲得了金獎。
而后出街的《The Party Bus》,奇幻又迷人的畫面,實際上是定格動畫和實景拍攝共同組成。設計師用口紅顏色在主角臉上畫彩色小人,地鐵車廂內部的涂鴉也是導演憑喜好畫上。
寶礦力水特廣告《But I saw you》中,紫藤花與櫻花飛舞、彎曲的大門和走廊,都是實景搭建而成。他用風和滾動的地面裝置將女孩的情緒實體化,配合運鏡,打造出宛如夢境的扭曲效果。
廣告片《云端相見》時長是75秒,但項目從籌備到正式拍攝就耗時180天,幕后工作人員多達300名。片中45公尺的透明隧道、巨大的積雨云都是人工制作,正好印證主題“不用翅膀也能相見”。
2022年為松下拍攝的品牌廣告《Make New Concept》的幕后同樣震撼。片中的每一棵樹、每塊草坪都是親手“種”出來的。
2019年,柳沢翔拍攝了腦洞大開的萌系廣告《重力貓》。為了達到失去重力的真實效果,他專門制作了一個可以旋轉的攝影棚,用電動絞繩拉動改變重力方向。
正片
花絮
柳沢翔也解釋過——曾經(jīng)制作過以 CG 為主的項目,但最后的畫面無法觸動到自己。所以,如果畫面里不能因為人的勞動力和工作量呈現(xiàn)出最佳效果,那可能就行不通了。
《云端相見》的幕后花絮及創(chuàng)作人員名單
這超長的創(chuàng)作名單,能看出一條精良的廣告片背后,日本完整的影視工業(yè)制作鏈路。
這正好和柳沢翔在接受CICLOPE Asia采訪時,選擇進入廣告視頻行業(yè)的一個原因相符合——有創(chuàng)作實驗空間。
在日本廣告業(yè),廣告公司、廣告媒體、廣告客戶三者之間的分工很明確,而且有明文制度管理,各方需要嚴格自律。(日本人會把規(guī)章制度刻在骨子里)
柳沢翔透露,在東京的廣告制作體系中,導演責任很大,從前期拍攝、剪輯、后期的配樂、收尾等,全程的高參與度,也決定了對作品能夠全權把控。話語權越高,展現(xiàn)個人風格的空間也越大,尤其符合他癡迷于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想法。
還有一個原因,是錢多。
“沒錢的話,藝術和創(chuàng)意領域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如果有錢的話,藝術可以變成實驗。”這是柳沢翔的原話,在當時的日本廣告行業(yè),錢還是很多的。所以,你們學會了嗎?
最后,找到了柳沢翔導演的作品合集網(wǎng)站,一并分享給大家: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jīng)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