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一年縮水1000億美元背后,是元宇宙“缺中”
首發: 濕營銷marketing
Meta剛剛公布完第三季度的財報,然后股價就狂跌。截止上周五:
Meta股價周四下跌超過25%,市值縮水超過650億美元;Meta市值今年已下跌0.5萬億美元。
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38歲的扎克伯格現在的凈資產為377億美元。
想當初,小扎在2021年10月28宣布改名Meta的那一天,身價還有1180億美元。上周五相比于13個月前的1420億美元,更是蒸發了超過1000億美元。也就是說,小扎用了13個月的時間,燒沒了自己73%的身家。
據媒體根據財報測算,在元宇宙上,Meta的元宇宙兩年燒了200億美元。
這是神馬概念呢?
小扎可以用這個錢買下23幅《蒙娜麗莎》、或者4個航空公司、或者50個白宮。
而Meta的投資人,早就坐不住了。在他們眼里,元宇宙就是Meta股價的「最大逆風」。
前幾天,Meta的一位投資人、Altimeter Capital董事長兼CEO BradGerstner就給Meta董事會寫了一封公開信——該公司持有Meta 200萬股的股份。
信中他建議,Meta應該趕緊將元宇宙的投資砍掉一半,因為那是個無底洞,錢扔進去都聽不見個響兒。同時,應該限制對元宇宙的投資,每年不超過50億美元。
關于元宇宙,大濕姐在《一文讀懂元宇宙/WEB3.0的機會與坑》中,就說過:未來比你想象得更龐大,路程比你想象的會更長。
在這個龐大新世界伊始,如果你是初入元宇宙的興趣者,那很容易被眼花繚亂的名詞、不斷涌出的新聞,和各自矛盾的觀點搞暈;
如果你已經是元宇宙的投資方和產業鏈的一員了,那現在也很容易建立并慢慢構成了自己的“信息繭房”,——只聽自己愿意聽到的東西,并越來越對“不專業”的觀點“嗤之以鼻”。
這些都是要命的!
在如此長的路途上,不設觀點、不設限,就當盲人摸象般多摸一摸“不同的部位”,才能盡量去靠近客觀與正確的認知。
上一篇,《元宇宙Marketing》這個號發了一個充滿數據、正式的、積極向上的產業文章;而這一篇,就讓我帶著你,看看另外一個視角的、目前元宇宙世界中的現實:
元宇宙根本沒有拿下未來最為基礎的、中間層民眾的認知、時間與心。
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更容易獲得大眾傳播的元宇宙現實故事。
“中老年明星俱樂部”
近日,周星馳的身影出現在社交平臺Instagram上,如下圖,招聘Web3.0人才。
周星馳對Web3的興趣有跡可循。在今年3月,周星馳曾現身Discord,和NFT項目FWENCLUB創始人對話,罕見地表達了自己對NFT、區塊鏈、元宇宙的看法。
根據虎嗅報道,周星馳為入局Web3準備了近一年,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已經為進入NFT行業做準備。
近一年來明星頻頻跳進Web3,而國內公開進入Web3的明星,幾乎清一色都是中年人——43歲的周杰倫,51歲的汪峰,54歲的伊能靜……
其中最早吸引人們注意力的要數林俊杰,2021年11月,元宇宙概念大火,林俊杰豪擲12.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8.3萬元)在分布式大陸(Decentraland)上購置了三塊虛擬地產,這也是林俊杰年滿40周歲的年份。
其后,林俊杰多次購買NFT產品,包括宣布持有無聊猿、蒂芙尼的NFTiff,近日《福布斯》報道稱林俊杰正在與人合作構建基于NFT的私人社區,展現出對Web3世界的濃厚興趣。
而周杰倫以“幻想熊”NFT開啟Web3之旅,這是元宇宙平臺Ezek聯合周杰倫名下潮牌PHANTACi限量發售的NFT項目。今年9月,周杰倫罕見拿出18年前未發布的神秘作品《紐約地鐵》,將這首歌和《晴天》《青花瓷》《擱淺》《愛在西元前》四首經典作品一道,送上區塊鏈。杰威爾音樂和薄盒App聯手推出“周杰倫限定珍藏DEMO空間”,標志著周杰倫已經將自己的“本職”音樂也帶入了Web3。
今年8月汪峰也發布了首張Web3音樂專輯,選擇的是Wom平臺。
另一個高調入場的伊能靜今年已經54歲,她支持的NFT項目Theirsverse主打跨性別文化,她的兒子庾恩利任藝術總監。伊能靜的參與度很高,不僅直接參加Theirsverse的活動宣布新動向,根據深燃的報道,在Web3咖啡館也能見到伊能靜現身交流。
Web3吸引中老年明星,除了他們手握更多“情懷資產”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們也更能承受其中的風險。
“元宇宙中的貧民窟”
在今年3月份,在一份報告中(如下圖),發布了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的元宇宙區塊鏈游戲統計報告,以菲律賓為首的東南亞國家,以及非洲的尼日利亞和南非,該類游戲玩家比例比歐洲發達國家還高,但他們不是來玩游戲的,是來打工的。
圖片來源:Finder
40%的Axie Infinity玩家都是菲律賓人,這個游戲有點像Pokemon Go,玩家需要買三個怪物Axies,做任務獲得的游戲幣可以兌換成加密貨幣,同時每個Axies都是一個NFT代幣,可以拿去出租或交易,巔峰時期,每天有270萬人在Axie Infinity打怪升級。
Orias原本是一個做章魚燒的廚師,一個月能賺4000比索(約80美元),去年他剛開始玩Axie Infinity的時候,每周能到手29美元,加起來比工資還高。
Orias這樣的菲律賓窮人大量涌入Axie Infinity,很多人連買三個入門級怪物的錢都拿不出(最便宜的一個37美元),于是又崛起了一批游戲公會,把怪物租給這些玩家,從玩家的收入里收30%-50%的回扣。
這類NFT游戲也叫區塊鏈游戲,游戲機制大多枯燥甚至幼稚,只能用獎勵機制吸引玩家,而吸引來的“玩家”,更像是花錢雇來的NPC。
在這個虛擬世界里,沒有游戲體驗可言,科技巨頭許諾的未來感、虛擬娛樂和他們毫不沾邊,貧窮讓大家相遇,忙忙碌碌,只為加密貨幣的小數點后幾位數。
而元宇宙里的藝術家,他們掙到錢了嗎?
CryptoArt.io只收錄了身價最高的一萬名NFT藝術家,第一名是Pak,他的團隊可以在2年的時間創作并賣掉18萬幅NFT作品,賺了3.9億美元。
而排在第10000名的chrisparks賣了8幅NFT,價值2084美元。
圖片來源:CryptoArt.io
NonFungible顯示最近7天內,NFT作品的平均售價是461美元,同時,售價最高的一幅NFT賣了49萬美元,這樣攤出來的平均價格,跟平均工資水平一樣沒什么參考意義。
藝術家Kimberly Parker曾經在NFT交易網站OpenSea上,收集了一個星期的NFT銷售記錄,數據表明有一半的NFT作品售價不超過200美元。
你在新聞里看到的動輒上千萬美元的NFT作品,只是統計圖里最細的一線生機,而這統計的還是那些能賣出去的NFT。
圖片來源:Kimberly Parker
至于那些沒有賣出作品的NFT藝術家,雖然還沒有掙到錢,但他們豐富了NFT交易市場,是一串串漂亮數據背后的無名英雄,以另一種NPC的形式,活躍于元宇宙中。
“餡餅最好吃的,是中間的餡兒”
以上,元宇宙的現實,與《元宇宙Marketing》這個號上一篇發的充滿希望的產業新聞數據,并不矛盾。
這正如:作為一個連走路都沒學會的嬰兒,他的笨拙與傻瓜,并不影響他有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但是!
正如上文所說,目前的現實是:元宇宙根本沒有拿下未來最為基礎的、中間層民眾的認知、時間與心。
上層,需要元宇宙,去找新的角度,變現資源、找新樂子;
下層,需要元宇宙,去打破困頓的現在、發財致富養家糊口;
在“享盡榮華富、找新的樂趣”的上層,和“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不怕失去、只為賺錢而去的下層之間,最理性、按部就班、主流意識的中層,也是最為龐大而現實的群體,
——而他們,目前,現在,對于元宇宙的認同,相當低。
這層的人是誰?
他們是餡餅中的餡兒,是最為美味多汁的一層。元宇宙的金主爸爸們(無論是B端還是C端),和主流媒體的中堅意識聲音,都集中在這一層。
元宇宙這么龐大的未來,絕對不是哪個大鱷能夠拉動的。它需要很多很多金主爸爸,聚沙成塔、用主流意識托起真正的元宇宙。
對于這部分人而言,能夠讓他們切入元宇宙的利刃到底在哪里?
大而全的元宇宙布局,只會更快得讓企業走向傾家蕩產,扎克伯格似乎就在路上。
需要一個小小的,但是普及性的應用,形成閉環。
是Pico為代表的VR嗎?
是虛擬數字人帶來的明星與社交嗎?
秦朔的朋友圈剛剛發了一篇《元宇宙開始走下坡路了?》的頭條文章,文中說:
“在Pico Neo3的銷售中,就推出過“堅持打卡180天返現一半”的活動,用戶按照相關要求堅持每天使用,就可以返回一部分購買時支付的錢,相當于Pico Neo3只要1000多元。這個策略當然是為了教育消費者,也起到了幫助Pico搶占市場份額的作用。
但同時,它的啟示是:沒有任何爆款級應用,需要如此推廣。更不會有時代級應用需要如此推廣。
那么,當成本很高,效用很低的時候,元宇宙很可能也無法形成越滾越大的持續性使用。
在我的朋友圈中,研究元宇宙的人非常多,但買頭盔的,我只發現一個,還是輕度的移動級的,PC級的元宇宙,我一個同好都沒發現。實際上,我的頭顯也沒怎么用,閑魚一搜,會發現大量的人在出售,他們都用了“吃灰”兩個字來形容?!?/p>
文章在最后,給了一個斬釘截鐵的結論:
“所謂元宇宙時代的說法,到了該退燒的時候了。展望未來,AR相對使用場景會更廣,而VR會停留在相對小眾的專業、重度用戶場景中。它不會是下一代互聯網的主體?!?/strong>
雖然,大濕姐并不認同文章中的一些邏輯,但是,不可否認,這篇文章,也代表了部分非專業主流意識形態人士的觀點。
這些現象背后,目前元宇宙的困節點是什么?
在相對更為成熟的數字虛擬人產業,虎嗅最新的頭條文章《數字人能活幾集?》,有這么一段話:
“除了成本和運營問題,百度數字人機器人業務負責人李士巖認為,當前國內數字人產業鏈各個節點相對割裂,不能高效協同,導致數字人在制作和調優上存在較高壁壘。正如本文中提到的幾家公司,大多都是聚焦于數字人制作或內容生產上的單一一環。如何解決成本及產業鏈協調問題,仍然是當前數字人公司需要克服的挑戰。”
戰略成本投入與可以展望的商業盈利周期。
同理。共勉。
獲取完整報告:元宇宙2022年度報告.pdf
作者公眾號:濕營銷marketing(ID:SOmarketing)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