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營銷創意問答07」品牌需要方法論,本質是需要捷徑和確定性
「編輯寄語」
大家好!歡迎來到數英獎(DAwards)“與時代對話”——當代營銷創意問答會。
營銷創意行業,是一個與時代前沿緊密關聯的行業。作為行業從業者,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提問時代,回答時代。一個好問題引人自省,引導探索;一個好答案引發深思、引領前進。
我們邀請了百位行業人物向時代提問,并寫下了他們對問題的思考:
有的著眼于微觀實踐,捕捉從業者內心需求,解決專業困惑;
有的立足于宏觀生態,梳理經濟增長困境,探討行業生態鏈關系;
有的放遠于文化創意產業,思考新時代、新市場、新使命......這些問題與答案均被統一匯聚在2022數英獎內容專題——《當代營銷創意問答會》中,我們將以系列話題的形式毫無保留地分享給所有行業從業者。透過這些思考,希望行業的過去、今天、未來都會有更清晰的面貌。
「當代營銷創意問答07」
—— 關鍵詞:品牌 ——
依托于數字技術、線上線下融合等新商業模式,品牌的生長周期如今已經可以縮減到三個月。如此驚人的速度讓人不禁發出疑問:
“過速生長的品牌能得上「品牌」嗎?如何避免曇花一現?”
“從0到1可以壓縮到三個月,從1到N是否也能提速?”
“傳統品牌認知和打法是否依舊適用,新的標準和方法論又在哪里?”
以上,是新消費時代到來后被議論得最多的話題,也是中國品牌崛起之路上亟待解決的難題。面對這些有關「品牌」的困惑,我們不妨從此次對話中尋找答案。
品牌建設需要方法論,本質上是需要捷徑和確定性,
這種捷徑和確定性真的存在嗎?
分享人:將意咨詢創始人&贊意GGN合伙人 梁將軍
答∶不是品牌需要方法論,是咨詢公司需要方法論,也就是學習品牌的人需要方法論。
品牌只要達成經營結果,實現最終生意目的就好,本質上不需要方法論。但我們在學習品牌的過程中,因為體系很復雜,沒有抓手就學不會,所以才需要方法論輔助。佛家打坐修禪,就有方法論,比如觀呼吸、參念頭、打機鋒、藏密的觀想等等。但這些佛家講叫“方便法門”,意思是幫你行方便、幫你上手的,你不能把這些方法當成悟道本身。
我們在學習品牌的時候,需要借方法論上手,但最終要掙脫方法論。
那些學不明白的人,用方法論套用不同的客戶,才會把客戶做死。而學明白的人,最終不會看方法論,而是基于客戶事實,該怎么做就怎么做。這個邏輯有點像開車,你學車的時候,教練可能會教你“一踩二掛三轉向”一類的口訣或方法。但當你真正開車上路的時候,一定不會盯著這些口訣,它們會變成你身體的自然反應。
咨詢或廣告公司之所以需要方法論,是因為咨詢公司和廣告公司核心的資產是人才的idea能力或策略能力。這種能力浮動性很大,你很難保質保量一直這么做。因為人是有狀態起伏的,就像運動員一樣,他一定有自己的巔峰期和波谷期。而且,人是流動的,一家公司如果想永續經營,既要重視人才,但又不能完全依附人才。所以,你需要沉淀出自己的“硬資產”。
做消費品或者做實體的企業,資產可能是自己的工廠、品牌經營模式、管理制度、用戶體量等等。但咨詢公司或者廣告公司沒有實體資產,真正的資產就是你的思想和方法。我們的前輩麥肯錫是行業里第一個做方法論的,他們在咨詢領域,沉淀了很多方法論,比如怎么開會、怎么問問題、怎么診斷客戶問題、怎么做PPT等等。這些方法論加上麥肯錫的人才,成就了今天的麥肯錫。
在廣告業和品牌咨詢業,我們還是弟弟,應該向行業里的大哥去學習,打造自己的方法論,沉淀自己的公司資產。
傳播環境在進化,廣告人的認知跟著進化了嗎?
分享人:無形廣告 創始人 董標
起因:美國一所動物園的標語“Extinction is forever. Endangered means we still have time.”(滅絕才是永恒,充滿危機則意味著我們還有時間)
媒介的變化以“天”為單位,從微博、微信、朋友圈、短視頻、直播,不過短短幾年之間,但我們的認知模式和處理方式,往往停留在十年之前。
與過去的博弈:
傳統創意洞察 VS 互動的創意吸引
一條TVC的力量 VS 短視頻的力量
單向的傳播 VS 多元的傳播
精良的制作 VS 原生的更真實的內容
曾經(傳統):單向的傳播,“槍彈論”擊中消費者,消費者就買單。
品牌傳播相對單純的。品牌非常正式地發起比稿邀請,然后找來各種國際大4A廣告公司提方案,方案里都是清一色的big idea以及延展出來的各種創意物料玩法。品牌可以和廣告公司花上幾個月的時間來打磨方案、精心制作傳播物料,然后投放出街,最后review 一下整個Campaign達到了多少個億的曝光。(摘錄自:我們做Campaign的思路該變一變了!
今天:媒介環境越來越復雜,媒介在分化(傳統媒介、社會化媒介、短視頻平臺)。
- 創意載體越來越多樣:之前的big idea變成今天需要考慮的多個維度的玩法的idea、跨界的idea、銷售的idea
- 創意的形式越來越多樣:不僅包括傳統的內容,還有今天的互動內容,KOL的原生內容
- 用戶劃分越來越無序:XYZ世代,按年齡劃分,按消費能力劃分--按興趣劃分,按圈層劃分
問題:經濟下行,品牌投入的預算越來越低。單個campaign的預算越來越低,又要做創意,又要做物料,又要買媒體預算越來越低,KPI卻越來越高。
矛盾的思考:
- 傳播環境的進化,廣告人跟著進化了嗎?
- 用戶對廣告接觸習慣的進化,甲方的思維進化了嗎?
啟示:故事-認知的革命,《人類簡史》帶來的啟示
突發的變革,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要求物種有非常快的適應能力--當然,這之中一定會有錯誤,有誤差——"日光之下并無新事"。認知革命,讓人類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但缺乏準備,就會產生一切問題。
“大約在100萬年前,雖然人類已經有了容量較大的大腦和鋒利的石器,卻還是得一直相心害怕肉食動物的威脅。這一點對于了解人類歷史和心理學至關緊要,長久以來,智人一直只是穩定位于食物鏈的中間位置,直到最近才有改變。在先前長達數百萬年的時間里,人類會獵殺小動物,采集種種能得到的食物,但同時也會遭到較大型肉食動物獵殺。一直要到40萬年前,有人種才開始固定追捕大型獵物,而要到10萬年前智人崛起,人類才一躍而居干食物鏈頂端。
這場從中段到頂端的大跳躍,造成的影響翻天愛地。其他在金字塔頂端的動物(例如獅子,鯊魚)得要花上好川百萬年的時間,才終于通過演化站上頂峰。因此生態系統有時間發展出種種制衡,避免獅子和鯊魚造成太大的破壞。隨著獅子越來越強壯,演化也讓瞪羚越跑越快,面狗越來越懂合作,巫牛脾氣越來越差,相較之下,人類轉眼就登上頂端,不僅讓生態系統猝不及防,就連人類自己也不知所措。在過去,居于食物鏈頂端的肉食動物總是威風涼涼,需氣十足,數百萬年的統治,讓它們充滿自信。但相比之下,智人就像是個香蕉共和國的獨裁者。我們在不久之前,還是大草原上的小可憐,整天充滿恐懼和焦慮,但這也讓人類更加殘酷和危險。人類歷史上眾多的災難,不論是生靈涂炭的戰話是生態遭逢的浩劫,其實都是源自這場過于倉促的地位跳躍。”(摘自《人類簡史》)
認知的進化:要求快速,更要求平衡。媒介環境的變化,讓所有行業相關的人士,無論是廣告人還是甲方的市場營銷人員,我們就像在一條認知的高速賽道上面奔跑的人。
方法論重點參考:我們做Campaign的思路該變一變了!
快速: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技革命一樣,今天的"媒介革命"一樣如火如荼
快速認知:快速了解新生事物的特征和習性。
原因:信息大爆炸,媒介進化速度只會以指數級的速度擴張。如果把地球歷史濃縮成24小時,人類文明只出現在最后三秒。如果把所有的科技成果歸類,80%以上出現在20世紀以后。而進化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
結論:媒介/廣告/傳播環境的變化,導致廣告性質的變化。除了原始的告知功能和傳統廣告精良的制作,更需要今天貼近主力消費用戶的真實的期待,才會產生實際的效果。進化速度的變快,導致我們習慣一種生態的時間越來越短(例如:數字時代對中老年人的不友好),如果不能快速認知,就會面臨淘汰。
- 從big idea,向帶有互動維度思考的多維idea進化
- 從品牌傳播,變為達人傳播/口碑傳播/用戶自傳播
- 從機械的劃分用戶,面向用戶,變為真的與用戶玩在一起。不是告訴他們怎么玩,而是跟他們一起玩。
反面教材:如果只是用傳統廣告“分發”的模式,就會出現很多傳統品牌在抖音上面投硬廣的尷尬形式。快速反應:根據快速認知,選擇吻合當下傳播環境的有效手段
原因:以往傳統廣告需要的周期長,因此準備時間,創作時間,調整時間相對充足。但今天,以互動傳播為例,如果結合熱點,一個熱點的持續時間可能不過幾天,一個話題上線互動的黃金時間不過1-3天。
結論:創意的快速反應:適當弱化對傳統廣告big idea的執念,而以更實際的campaignidea/communicationidea甚至玩法idea,為一個項目賦能,服務的快速反應:________
比如一個新品上市的Campaign,傳統的做法是基于新品獨特賣點,結合目標TA的洞察,從而導出一個傳播的big idea。但現實是這個新品并不能提煉出一個獨特賣點,它能講的點,別的意品都有了,你也很難判定打哪個賣點好:另一方面,目標TA也不止一群人,后臺數據預測會告訴你:“Z世代”“新銳白領”“精致媽媽”“輕奢熟女”人群的TGI指數都很高,都有可能是這個新品的目標用戶,每個人群的需求點,洞察都不一樣,你到底要找誰,作為支撐你推導出一個big idea的洞察呢?
這種情況,在中小品牌/新消費品牌群體中,比比皆是:預算不多(100-200萬左右)產品沒有差異化賣點,想要集中預算做一波Campaign推一下上市的新品,目標是ROI至少為1。
針對這種類型的Campaign訴求,比起要一個傳播主張做big idea,還不如基于“人群-賣點-場景”的策略矩陣,想一系列SmallIDEA,結合不同人群,匹配對應的產品賣點+消費場景,產出一系列有代入感的內容(知視頻、圖文、直播等),然后將這些內容都投放出去做測試,用實際效果看哪類內容最有效,然后加大投放力度。(摘錄自:我們做Campaign的思路該變一變了!)
反面教材:許多品牌,幾十年如一日的推出雞湯式的,模仿的,站在品牌向高屋建瓴的傳播大項目,其實在用戶心中,是很造作的,用戶漠不關心。
快速迭代:在新生態,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
原因:老方法解決不了新問題。電影《啟示》(梅爾吉普森)的結尾,原始部落的刀光劍影紛爭還未結束,就迎來了歐洲人的商船,面對更先進的武器,只好躲進樹林。還有《三體》的“降維打擊”。如果不能自我選代,那么就會終結在這一代。
結論:認知,反應過后,就會采取更迭的手段。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不用傳統廣告的方式,解決短視頻平臺的問題;不用自賣自夸的方式,解決小紅書的種草;不用形式上的整合營銷傳播,解決所謂的用戶閉環(而是從真正的用戶生態入手)。
反面教材:部分品牌用傳統方式在新媒介平臺傳播,只解決了傳播層面的問題,但真下的用戶的心智鏈路,實效的部分,效果其微。
平衡:甲方乙方,共同升級
甲方的認知升級
campaign的真正目的:越是“迷茫”,越要清晰
認知誤區:在傳播的時候,做好品牌傳播,也要做到流量大,轉化好。
認知進化:就像那個不可兼得的“帥,有才,有錢”的玩笑一樣。
傳播活動,也并非永遠完美。在傳播中,品牌創意優先,還是曝光為主,還是轉化為主。有限的預算,應當服務于更加單純和更加集中的目標。創意棒/流量高/轉化好是完美的狀態,而不是現實狀態。三者之間,需要有所偏重,甚至有所取舍。不是說只顧其中一樣,而是把最重點的東西,放在其中的一樣。讓另外的維度水到渠成的形成。小預算,大效果是小概率事件,更多的則是與campaign重要程度相吻合的預算投入。
認知誤區:預算不夠,那就像一個爆的話題,即可。
認知進化:爆款話題,往往不帶有品牌的痕跡,或者說一些非常成熟的大品牌,才會擁有這種專屬的權利。但其實我們看到的火爆話題,往往都有著強大的媒介推手和充足的炒熱的媒介費用。
如果說之前傳統廣告很少出現四兩撥千斤的案例,那么在今天,用戶追求絕對真實的內容創作平臺上,四兩撥千斤的事情就更鮮有發生。話題熱度,是錦上添花的數字,而在這之前,首先要有滿足基本傳播的要求。(否則媒介平臺也不會推薦)品效合一,不是把品牌轉播和轉化混為一談。
認知誤區:品牌傳播,只要內容有趣,用戶就會參與。
認知進化:讓用戶能夠積極參與的互動內容,往往需要品牌信息的巨大讓步,用戶非常聰明,除非你已經是耐克,可口可樂等等能夠讓用戶有歸屬感和身份認同的品牌。否則用戶不會自發性的傳播帶有大量品牌信息的內容。所謂的品效合一,就是在傳播規劃時,適量讓渡品牌信息,給用戶以創作的空間。
既不是完全犧牲品牌信息的嘩眾取寵,也不是帶有明顯品牌信息的硬廣強拉用戶參與。這需要甲方營銷人員非常了解自己的品牌特征和用戶屬性。讓品牌的出現比重,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同時不違反用戶的預期。
乙方的認知升級
拆解campaign,雙重維度理解campaign
認知誤區:容易執念于big idea,執念于以品牌為核心的單向傳播,將內容與形式割裂,內容大于形式,表象大于實在。
認知進化:要求創意者/策劃者不止保持idea的輸出,更要在idea 的基礎上融合進去用戶維度,不僅考慮用戶能理解,更要思考用戶能保持觀賞,產生興趣,產生互動。這要求創作者本身從思考上規避單向傳播的表達,而更多地考慮玩法創意的影響因素。所謂的營銷閉環,不僅僅是各種觸點機械的聯系在一起,而是按照用戶的生態,有機的整合。技能進化,修煉成多變孔的插座"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認知誤區:brief下好,文案寫好,設計做好(傳統作業模式)
認知進化:“從主觀原因來看,這種傳統做Campaign的模式只解決傳播層面的問題,但隨著媒體生態的改變,其解決傳播層面的問題都會成問題,再加上客觀上,品牌投入的預算越來越低,但背負的KPI卻增加的訴求。”
事實上,并非每一個brief都需要一套完整的所謂360度傳播,這或許是刻板印象。媒介即信息,方式,有時候也是創意本身。或許只是一波話題的推廣,一次直播,一個挑戰賽,一個線下的事件。應該基于預算,斟酌真下可行的,科學的傳播方式,而非一味的按同一個標準進行廣告行為。專業的快速反應(見上面部分)
(對媒介環境)快速認知:快速了解新生事物的特征和習性
(對行業的變化)快速反應:根據快速認知,選擇吻合當下傳播環境的有效手段
(對組織的修正)快速選代:在新生態,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附:與甲方的溝通,各退一步,也各進一步。
所謂各退一步,是都能認清現實,尊重客觀,無論是預算鋪排還是效果預期。
所謂各進一步,是都能根據傳播環境的變化而進化,不是想當然,而是真正的理解當下的傳播語境。代理更熟知甲方的品牌狀況,包括品牌核心用戶的狀況。雙方更熟知,更了解各種媒介的狀如:創作者,更熟悉媒介或電商;媒介,更熟悉況,制定最適合品牌的方案、品牌形象與轉化鏈等等。
(雙方進化)專業的市場認知,專業的媒介使用,專業的策略執行--才能有更專業的傳播作品
(雙方權衡)合理的預算,合理的溝通,合理的期待--才能產生更加合理的傳播影響力。
關于“品牌”
你有哪些問題和觀點呢?
歡迎掃描二維碼
進入《當代營銷創意百問百答》
留下你的思考吧~
下期預告:「當代營銷創意問答08」預算銳減的時代,甲乙方如何突破困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