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字長文解讀,新消費品牌的創新營銷邏輯
原標題:定位「已死or永生」?品類還能創新?——新消費品牌創建創新邏輯
有些人繼續宣揚「定位萬能」,定位是「靈魂」,任何品牌任何階段必然套用定位,任何人群任何市場都以定位破局,做不好“不是定位失效,而是實踐落地有誤解”。
更有甚者將定位抬高到戰略的高度,品牌生存的唯一方法,這可能是過去應對初級市場的一種思維簡化,有效而易懂,但定位絕不是“戰略”,更不是“唯一”。
圖片來自互聯網
也有人說「定位已死」,定位理論成立的基礎營銷環境已經崩塌,定位早已失效,數字時代,需要全面更換營銷思維。
有些人繼續將「品類創新」奉為圣經,以不斷分化創造出新品類搶占用戶心智;也有人說其已經無效,需要以品牌態度與用戶溝通,「和一群趣味相投的用戶一起定義品牌」。
當然還是有很多品牌,繼續以一個廣告語、一個超級符號,搶占品類第一,以洗腦的方式去占領的消費者心智,獲得一定成功,比如那個賣拖把的,賣二手車的。
其實都錯了,也都沒有錯。定位沒有死,只是自己為了「生存」,為了適應時代,演化了、進化了,異化了。
過去理解的「以差異化搶占心智資源」,換了不同的形態而已:有的成為「聚焦/爆品戰略」,有的進化為「超級符號」,有的要去搶占「生態位」,有的長成了「場景紀元」,有的成為「品牌IP」,有的變為「生活方式」,有的是「社群圈層營銷」,有的以「裂變破圈」......
圖片來自互聯網
中國實在太大了,市場太復雜多元,在多層次的各類市場、下沉市場,很多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仍然遵循定位中第一第二的原則, 用品類決定品牌選擇。所以說,定位未死,只不過你需要重新升級對「定位」的認知而已。
不過必須需要明確的是,在移動和碎片化成為新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一個時代的商業的底層,在新的數字營銷環境下,品牌猿認為——「定位對新消費品牌來說,僅僅是一種營銷方式或是破局方法」。假如繼續將「定位」視為公司戰略,品牌的生命線,不僅是思維老化,而是認知僵化問題。
那么,在定位理論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并且退化為營銷方法時,一個「新消費品牌」、「新銳品牌」、「年輕化品牌」、「DTC 品牌」的品牌創造者和管理者的「定位」認知應該如何升級?或者說,為了適應時代和人群,品牌創新營銷基本思維應該是什么?
以什么樣的品牌邏輯更容易撬動未來的市場?一個新消費品牌從「0-1」完成高質量的品牌創建,創新應該從哪里發生?
一、從「定位」到以「創造新價值」為綱
先來個栗子——
元氣森林生猛破局的關鍵,可以說是「無糖」的定位,「0糖0卡」核心賣點和超級符號「気」。深挖下去,會發現真正主導其成功的核心——持續為用戶「創造新價值」:
洞察到10倍速變化的創新的機會:需求(新消費者的對飲料的健康需求)X連接(種草 互動)。
為特定圈層:追求健康又少點自制力的標簽黨/成分黨,創造了新價值——既享受口腹之欲,又不影響健康(生理和心理)。
產品上,創造了口感新體驗:乳酸菌味氣泡水、萊姆淡姜氣泡水、白桃氣泡水、青瓜氣泡水、卡曼橘氣泡水、酸梅汁氣泡水6種口味。在他之前沒有氣泡水有如此多的口味。
連接上,創造了網紅新價值:以“気氣森林”、小紅書種草和互動營銷,貼上了“日系”的標簽,這種全新的用戶連接方式,從依靠硬廣告和全渠道上位的傳統飲料營銷方式蹚出一條新路。
以新零售創造了渠道新價值:比如在會員營銷上,可口可樂天貓粉絲數達70多萬、農夫山泉達100萬,元氣森林則達到500多萬粉絲數。同時更有花樣繁多的私域玩法跟進。
圖片來自互聯網
眾所周知,「無糖」飲品早就躺在巨頭的產品庫里,零度可樂、健怡可樂、零卡雪碧都曾一度出現,掀起一時潮涌,但都無法長久發展。
一種的解釋是,那個時代,健康需求未有效放大,時機未到。另一種理解則是,即使一個紅海(傳統的產品,傳統的市場),只要善于發現和創造新的價值,就可以創造新的市場(藍海),從而破局。
這個創造的「新價值」,既有傳統的產品服務價值,也有不斷進階的體驗新價值:新顏值、新功能、新場景,新時尚,新服務、新價格、新體驗、新信任,新效率、新愉悅、新價值觀、新生活方式, 新文化.....。
元氣森林的案例中,「無糖」的定位是一把刀,但成功的核心應歸于持續為用戶「創造新價值」。換句話說,新消費品牌們套用「創造新價值」的邏輯,成功幾率就倍增;但是以「無糖」定位搶占用戶心智,則很難出圈,即使強如零度可樂。
再換句話說,元氣森林新推出的「元氣可樂」號稱為「配方干凈的可樂」,他是依靠「定位」成功?還是以「創造新價值」成功:比如碰瓷可樂;比如不添加化學防腐劑苯甲酸鈉、山梨酸鉀;比如比可樂高出三倍的價格。所以,從0-1高質量的創建新消費品牌,首先是跳出「定位」開局的方式,而是以「創造新價值」為「綱」。
1、「創造新價值」有三點必須注意
(1)「新價值」的關鍵在于認知升級
廣告語傳遞的賣點/功能/利益點不是新價值,廣告語轉換為每一步切實行動,為用戶帶來的新的身份標簽和新體驗這才是新價值。比如雪花的「勇闖天涯」,keep的「自律使我自由」。
低價、降低成本,性價比不再是品牌提供給消費者的唯一價值,能否為用戶創造新的價值成為核心。比如Costoc(開市客)提供的「不用選擇,必然最低價」的新價值。
從線上走向線下,實體店不再是成本和售賣產品的空間,而是獲取知識和建議的空間,用戶和品牌創意聚會的場所,人們可以沉浸其中的目的地,比如蘋果體驗店、泡泡瑪特體驗店、蔚來空間。
與用戶互動,鼓勵分享,不再是引流促銷造熱點,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反饋數據推動產品和服務持續進步。比如喜茶。
在認知升維后,所謂新產品,講故事,數字營銷,流量/社交紅利,公域私域,線上線下打通的新零售,都是為用戶「創造新價值」。
(2)「新價值」不是“滿足”和“迎合”,而是“創造”和“創新”
還是那幾句話: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理性經濟人」(即根據自己理性分析購買產品);消費者往往「言行不一」,他們自己也描繪不出心里想要的產品;大部分消費者都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只有親眼看到具象的產品,才能覺察自身的潛在需求。
“消費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他們就發現,這是我要的東西”——喬布斯
POS系統提供的是「顧客昨天」的數據,并不能自動總結出「顧客明天」的數據。——鈴木敏文
所以,「滿足」和「迎合」用戶的需求,很難創造出來真正讓用戶驚喜和滿意的新價值。
(3)創造「新價值」是行動,不是搶占心智;是持續,而不是一次
大部分人對定位的理解就是「定」下來去搶占和「定」下來就不變。比如定下來「第一」,定下來「專業」,定下來「某個功能」,以告知和廣告去搶占,一年兩年甚至三年五年都沒有變化。而創造「新價值」則要求,「定」下來就要去行動,要持續努力,不斷改進,積極變化。
這就有了偉大傳奇的蘋果。
圖片來自互聯網
這還成就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便利店:「生活解決方案」7-Eleven,將 “便利”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深化。即使一個送貨形式,也進行嚴格的分類:針對弱勢群體(老年人等)的專屬送貨,移動零售的安心送貨,傳統快遞的輕松送貨。
這就有喜茶的「靈感之茶」。一個小小的奶茶店,平均每1.2周推出一款新品;千店千面,靈感無限;“萬物皆可喜茶”,5年聯動跨界74個不同品牌......
2、還需要「定」,但不是定「自己的位置和心智中的位置」
新的認知,還是需要「定」,但定下的不是「心智中的位置」,而是「使命/愿景/價值觀/態度」和回答「你是誰」。
曾經優秀的定位,「更年輕的」百事可樂,「怕上火的」王老吉,「累了困了」的紅牛,早就跳出了傳統「定位」的桎梏。而更多的新消費品牌,早「定」在與年輕人能夠共鳴的「使命/愿景/價值觀/態度」上野生狂奔:
innocent(天真果汁)——「做純天然新鮮水果、不添加防腐劑的果昔,將10%的利潤捐獻給慈善組織,我們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更健康」
Allbilds(環保鞋)——「自然給予的使命,用更好的方式創造更好的產品」。
OATLY(燕麥奶)——「創造出健康的食品,同時為地球環境盡一己之力,降低對環境資源的破壞」。
多抓魚——「真正的好東西值得買兩次」,希望通過自然生態友好的消費模式來保護我們的地球。
好瓶HowBottle(用塑料瓶打造潮流單品)——「因為熱愛所以在乎,因為在乎所以行動」
公路商店——「為你不著邊際的企圖心!」
NEIWAI內外——「做一件讓人身心自由的內衣」
圖片來自互聯網
3、新消費品牌的「品牌新認知」:不同而有力量
各種正在入局和準備入局的新消費品牌,其實不僅需要的是外腦的「定位」或「創造新價值」,還需要對「品牌」的創新認知和理解:
lessgo:「你消費的不能定義你,只有你創造的才能定義你。盡管一切最終都會消失,那也還是要創造點什么」——CEO彭縈
幼嵐YouLan:「品牌是一種獨特主張的共識聚合」——創始人九月
奧蘭中國:「一家企業最重要的是它神態」——董事長兼創始人鄭俊杰
永璞咖啡:「做品牌是沒有模式的,它是一種個性化的體現」——創始人鐵皮
水獺噸噸:「擴大這種共鳴,找到產生這種共鳴的人群,這是品牌最根本的價值」——聯合創始人兼COO莫莫子
BOP波普專研:「品牌就像燈塔一樣,能夠匯聚人心,指引方向」——創始人劉濱
CoFANCY:「商品滿足需要,而品牌創造快樂。想和用戶一起用 fancy 的方式看清這個世界」——CEO多趣
RE而意:「品牌是價值觀,可視化地價值觀」——創始人菅根史郎
好望水:「品牌是精神價值觀的外化」——合伙人兼CMO夏明升
理然:「品牌是一種共識的認知載體,是一群人共同的情感歸屬——創始人黃偉
LAN 蘭:「做品牌就是用理念和故事觸達消費者的精神世界」——創始人MIKI
圖片來自互聯網
想想看,假如你依舊拿著「定位」這個武器,與這些新消費品牌同臺表演,用戶希望看到誰?而舍棄誰?品牌猿認為,換個思維,跳出定位,總有一個能夠為用戶創造或者帶來的新價值,被洞察、挖掘、創造出來。
提著「創造新價值」這個「綱」,沒有攻不下的人群,打不開的市場,這才是從0-1打造新消費品牌真正開始。
二、從「品類創新」到以「場景體驗」創新為領
再來個栗子——
一個舒服的枕頭、一個友好的燈光、一個健康管理的APP,配上一段舒緩的音樂,這就意味著睡眠場景的解決方案。任何一個單獨產品并沒有進行「品類創新」,融合和「化」在一起卻是一個新的「場景體驗」,一個3億人睡眠新市場。
1、「品類創新」有個大BUG
定位本質是找到差異化的價值點,在傳統品類里找不到的時候,就需要開創一個新品類,創造一個新價值,從而得到一個差異化的點。并以此搶占該領域的用戶心智,成為品類的創新者顛覆者,直至成為領導者。
以上認知下,定位理論有一個核心方法——「品類創新」。
「品類創新」又分為「開創」和「分化」。
所謂「開創」,就是從0-1。也就是說從無到有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品類。早餐牛奶、燕麥奶、氣泡水、碳酸飲料、茶飲料、植物蛋白飲料等等。
所謂「分化」,就是1-N。也就是說這個大品類已經有了,但是這個品類可以通過組合創新或聚焦分化出各種細分品類。比如在瓶裝茶飲里,組合/聚焦分化出真茶、原茶、果汁茶、奶茶、氣泡茶等等。
定位理論在中國近20年實踐,大部分是以價格分化、用戶分化、功能分化、體驗分化進行品類創新,借此搶占「第一」或是表達「專注」。但是,傳統品類創新有一個很大的bug,那就是底層邏輯——「從產品角度出發,以品牌自身角度去創新」。
自己有什么產品,什么功能,找到用戶一個心智空白,然后自說自畫給一個新的名詞,搶占一個第一,聚焦一個功能,專注一個產業。比如,送禮腦白金、杯裝奶茶香飄飄,有機牛奶金典、白酒價值典范劍南春、商務茶小罐茶、專業做拖把的大衛........
圖片來自互聯網
這類「品類創新」邏輯,針對初級市場,單一的媒體,同質化的大眾消費者,效果明顯。當面對個尋求參與感和消費主權的新消費人群/z世代/數字原住民時,面對移動與碎片和媒體多元時,作用可說微乎其微。
數字原住民們,并不注重你的「第一」,你的「專業」,你的「功能」,而更在乎他能解決我什么場景下的什么問題?其他人是在什么場景下使用,評價如何?宣稱的第一和宣傳的功能來源和出處?你的價值觀能不能與他合拍?
數字時代的品類創新或者說「有效的分化」,正確打開姿勢,首先要研究用戶在不同的場景下使用產品/服務要解決的事情。因為,無論一個產品或者服務有多么高的技術含量,多完美的商業模式,最終都要面向用戶,或者說都要推動「用戶進步」。
以終為始,至此,「品類創新」的新邏輯就出來了——「以用戶為中心,創新場景體驗,專注用戶進步」。
2、什么是「場景體驗」
「場景體驗」是伴隨用戶的話語權,「液態社會」加速形成,萬物互聯新融合,社會心理基礎與商業底層重塑而涌現出。「時時是場景,處處是場景」,打破了過去用戶與企業,時間與空間,工業與美學,碎片與協同中的各種二元對立,形成了新消費用戶需求的核心——「場景」。
「體驗」作為場景的用戶內心外化可感知價值,從五感到內心,經由美學感受、意義賦能、互動共建等,持續創建超越期待的新價值。比如,“高鐵”與“舒適旅行”,“新能源汽車”與“智慧出行”;“購物中心”與“藝術策展”,“智能家居”與“美好生活”;“一人食味”到“孤獨溫暖”,“屏讀”與“知識分享”,“耳機降噪”與“社交距離”,“驚喜盲盒”與“個體愉悅”......
即使一個賣書的書店「場景」,也可以創造不同的「體驗」:蔦屋書店「創造讓客戶怦然心動的生活方式」;誠品書店「探索生活試驗」;西西弗「參與構成本地精神生活」 ;單向空間「提供智力、思想和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間」;樊登讀書「讀書點亮生活,遇見更好的自己」。
產品會伴隨「體驗」完全融入「場景」之中。
圖片來自互聯網
「場景」是融合時間空間的身份表征,「體驗」是為這一身份創造的新生活價值。——《場景紀元》
所以,迪士尼、星巴克、樂高、蔦屋書店和7-11,即使幾十年前,沒有數字,也能以「場景體驗」獨秀玉林,并以此在新時代中持續弄潮。
「場景體驗」認知下,新消費品牌首先需要思考,你是不是真正洞察到某個人群某個場景里的「痛點」「癢點」;能否以一個新的模式定義出新場景,并為用戶造「爽點」賦「美好」;或者是為自我點「燃點」;為世界創「驚喜」。(詳見品牌猿文章《用戶思維4.0(中):尋找市場機會6大方法——「痛點-癢點-爽點-美好-燃點-驚喜」》)
再說說 lululemon:將其成功歸因于定位和聚焦在瑜伽服上,還是因為其熱愛生活的理念,優秀的產品,前所未有的社群營銷,獨一無二的體驗店,持續進化的用戶體驗?思考一下,剝離哪一個不影響其成功,就知道其根源。
圖片來自互聯網
因此,品牌猿認為:
唯有「場景體驗」,才可與移動與碎片化完美融合,才能與數字原住民溝通,才能在生活方式被數字化一次次打破、刷新,重構,創造中存活,能在諸多的新消費品牌中獨秀破局。
未來的競爭不再是「取勝」,而是誰先,誰更好,誰更前瞻的,不斷創造創新「場景體驗」,持續打破空間與時間邊界,引領用戶的場景需求,幫助用戶進步。
這也是美團的持續進化的基本邏輯——發現、挖掘人與移動化和碎片化融合、形成、擴張:從團購場景,到外賣場景,到共享單車場景,到買菜買藥場景,到本地住宿場景,到本地生活服務場景。
3、「場景體驗」創新的三個步驟
(1)「洞察場景」
需要了解的是,「洞察」不是消費者調研數據,不是用戶畫像和消費特征,而是觀察消費行為,研究背景性內容,探究相關性,洞察相互性,發現因果,并敏銳地把握用戶在特殊背景下想要獲得的進步和美好。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與運氣競爭》提出,洞察需求就是對“每個個體「生活任務」的理解、尊重、放大和承接”。我們每天生活中都會出現必須要完成的任務,有的任務微不足道(比如“在排隊等待時消磨時間”),有的則非常重要(比如“找到一份更讓人有滿足感的工作”);而有的時候,某些任務的來臨是能夠被預知的。意識到有任務需要完成,我們就會從外界將某件物品帶入生活,幫助我們將任務完成。以“奶昔窘境”為例人們在何時在便利店購買奶昔的,他們穿什么衣服?是獨自一個人嗎?除了奶昔他們還會買其他食品嗎?他們是在餐廳把奶昔喝完,還是帶走呢?
喬布斯總是在「提出問題、解決它,然后重復」,是這些連續的步驟促成了蘋果手機的創新:1)、在當時,智能手機很先進,但是它也很難使用,因為它總是帶著一個鍵盤。2)、我們需要一個大屏幕和一個鼠標,但是我們不愿意把鼠標帶來帶去,那樣會很麻煩。3)、替代方案是用觸屏筆,可觸屏筆很容易弄丟。該怎么辦呢?4)、干脆用我們的手指,這就是觸屏手機的想法產生的過程。
增田宗昭認為蔦屋書店持續創新服務的精髓就是:我并沒有什么特殊才能,只是一心站在顧客的角度,努力理解顧客的心情,尋找顧客想要的東西,然后制作出來而已。以開店為例,就是不斷思考:顧客對新店的期待是什么?哪一部分能吸引顧客,再站到女性的角度,學生的角度,年長的角度.......,思考“想去那家店嗎?”“不想去 那家店嗎?”“走哪條路?”“欣賞怎么樣的風景”......
鈴木敏文「站在顧客角度思考」:讓大腦恢復一張白紙的狀態,拋卻一切思維定勢,在心中保持“顧客明天追求什么”的問題意識和“能開拓什么新項目”的挑戰意愿。
這個時候,產品自身是不是「品類創新」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站在用戶的角度,把我們的產品放入到生活中,并且解決某個問題,幫助用戶完成某個任務,并且推動他的生活變地更好。
(2)圍繞場景,細化場景,創造「新體驗價值」
「新體驗價值」是基于每個用戶生活場景的洞見和洞察,為他們提供生活持續改善和進步的解決方案,并不斷創造由理性到感性,由感官到內心,超越期待的新體驗。其實,定位早已經悄然向「場景體驗」變化。
曾經的蒙牛早餐奶和“怕上火喝王老吉”對火鍋場景的搶占。
香飄飄二次崛起,就在從“杯裝奶茶開創者”定位,進化到“小餓小困喝香飄飄 ”的場景定位。
紅牛從“困了累了喝紅牛”到“你的能能量超乎你想象”,更是在各種場景中創造新價值的巔峰之做。
圖片來自互聯網
當下,各種成功的新消費品牌圍繞場景,確定場景呈現細節,創造「新體驗價值」更是得心應手。
鮮花品牌花點時間,主張鮮花不是取悅別人的,而是獎勵自己的禮物,并且推出了一包月、包年的套餐,改變用戶購買鮮花的意圖和使用,將低頻的鮮花禮品,轉化為高、中頻使用場景和情境。
植物基飲料谷物星球:「我們會思考一個年輕人一天的生活場景,從早到晚,重新細分了正餐、早餐、下午茶&飲料、零食、夜店。在夜店喝最潮的植物基飲品才是我們想追求的」。
野獸生活,從功能性食品升級為體重管理。商業模式也從過去的單純的“內容+產品”模型,升級為提供“產品+工具+服務”的完整解決方案。
戶外沙發品牌Outer,創始人劉佳科認為,再野化(rewilding)是居家生活的一種新趨勢,這體現為對環境友好、親近自然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Outer倡導“1% better everyday”,希望用戶通過更多好用的戶外家居產品有更多走向戶外的可能。
outrer 戶外沙發圖片來自互聯網
創造“新體驗價值”的具體方法有:新美學、新效率、新信用、新社交、新連接、新愉悅、新 意義賦能七種武器。
(3)「專注用戶進步」
“進步”代表了朝向某個目標或夢想的動作。——《與運氣競爭》
因為「用戶進步」具有與生俱來的多元性,多變性,復雜性,所以「場景體驗」的需求是隨時間空間變化的,隨個體個性變化,隨每個人情緒情境變化,這就要求場景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也要跟隨用戶不斷進步。
匯源,曾經這樣一個中國果汁領軍品牌,卻在2021年申請破產,這其實是必然。喝果汁的人群、需求和場景,渠道和媒體早已翻天覆地,匯源只是堅守高品質產品,產品體驗從不創新,賣點始終如一,包裝千篇一律。這也完全可以套用諾基亞、柯達、甲殼蟲、大潤發表達的意思「我們并沒有做錯什么,卻敗給了時代」。
一旦「專注用戶進步」,根本不用擔心品牌的未來。你的產品會自己長出新的產品,你的品類會自己生出新的品類,你的商業模式會自己造出新的商業模式。喜茶從一個奶茶店,長出了下沉市場的“喜小茶”,長出了手造店,長出了瓶裝“真果茶”氣泡水,長出了小程序、電商渠道和便利店......。
圖片來自互聯網
當你以為喜茶的競爭對手還是奈雪的茶之時,他對標的品牌已經變成可口可樂、星巴克、元氣森林、故宮文創、蔦屋書店,或者其他什么。因為,喜茶在「專注用戶進步」上 ,仍在狂奔。這種品牌創建邏輯下,未來流暢的不可限量。
現在,我們再回頭看看,微信、支付寶、美團、B站、頭條、抖音,你會認為他們是以「品類創新」致勝和高速成長的嗎?在本質上探索,他們和新消費品牌從「0-1」都有同樣的邏輯——發現10倍速變化,以用戶為中心,價值創新為綱,場景體驗為領,專注用戶進步。
現在開始,如果你真正意識到用戶消費邏輯的變化,理解用戶做出選擇背后的原因,那么你就會看透「定位」,看透「品類創新」,改變思維和認知升級自然而然。
現在開始,以「價值創新」為綱,從「0-1」到高質量打造品牌的成功和盈利能力都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現在開始,以「場景體驗」為領,創造出你預知,用戶并無意識但是渴望的產品和服務,你被用戶接受的速度就會倍增。
最后,新消費品牌,請「專注用戶進步,而非產品」,「定位」和「品類創新」僅僅是個「術」。
參考:《與運氣競爭》、《場景紀元》、《品牌星球——為什么做品牌》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