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品牌賦能?還得看《沖突》 | 品牌動力3
上一期分享了品牌定位的基本概念。這一期從國內本土品牌營銷理論——“沖突”談起。
2014年,國內著名廣告人葉茂中出了一本名為《營銷的16個關鍵詞》的書。在這本書中,他將自己多年實踐的方法論總結為16個關鍵詞:洞察、沖突、訴求、舍得、重復、勸誘、產品、價格、樹敵、游戲、娛樂、俗、借勢、非對稱、碎營銷、試錯。
2017年,葉茂中將其中第二章的關鍵詞“沖突”單獨拎出來,以它來貫穿始終,重新寫了一本《沖突》。兩年后的2019年,葉茂中又更新了一次,出版了《沖突(第2版)》。
經過葉茂中多年不懈的推廣發酵,“沖突”這一概念,慢慢成為本土品牌營銷理論的代表。
一、葉茂中《沖突》的缺點與優點
不過,當我第一次看完《沖突》之后,多少有點失望。
首先,在讀《沖突》的過程中,我一直有一種強烈的感受:這不就是李奧貝納“天生的戲劇性”么?(不過,對不了解李奧貝納的人來說,這兩者的相似性還不太明顯。)
而接下來的發現,則讓我大吃一驚:書中所提“橫向營銷”十分明顯地抄襲了《水平營銷》。“橫向營銷”的三個步驟、五個方法,和《水平營銷》如出一轍,有下圖為證(甚至“橫向營銷”的名字都是借鑒的)。
好在《沖突》第2版刪去了這些明顯“借鑒”的內容,這算是改變了從他第一本書《廣告人手記》就開始隱藏信息來源,將大師之言據為己有的陋習吧。
令人喪氣的是,我的這一看法,不斷遭到一些同行的“敵視”。這讓我產生了懷疑:或許我對一個已故的知名廣告人太苛刻了。誰沒有一點毛病呢?于是我強行提示自己:我們看書,重要的不是挑毛病,而是學習對方的優點。
所以,書中的優點就來了——盡管《沖突》寫的又散又平,但不可否認的是:沖突,這個概念是真漂亮!
而且,這個漂亮的概念,也確實是創意的核心。
但是,當我們要想真正理解沖突,就不能只看《沖突》。(我的標題騙了大家,十分抱歉!)
那應該看什么呢?額外推薦三本,一看《摘星的人》,二看《大眾哲學》,三看《文化戰略》。
《摘星的人》,讓我理解了什么是創意上的沖突;《大眾哲學》,讓我知道從戰略層面如何把握沖突;《文化戰略》,讓我認識到最大的沖突,是文化沖突。
二、什么是沖突?請看李奧貝納的絕招
什么是沖突?
《沖突》第2版給出的定義是:沖突就是指對立的、互不相容的力量或性質的互相干擾。
這個定義可能很準確,但還不容易理解。如果要透徹理解營銷層面的“沖突”,我強力推薦回到六十多年前,看看李奧貝納是怎么說的。
李奧貝納“天生的戲劇性”是創意革命時期的重要方法論。我從教科書上接觸之后,卻始終是一頭霧水。當年我拿著教科書,反反復復地看萬寶路牛仔廣告,我承認版式精良,畫面有沖擊力。但就是不明白:為什么它就成了經典?為什么它就代表“天生的戲劇性”?總是不明白這到底是什么意思。
由于李奧貝納本人沒有留下著作傳世,在《麥迪遜大道》中記載了一些他的事跡。他認為“每個產品天生就有其刺激之處”,這就是產品內在的戲劇性。李奧貝納要發掘每個產品內在的戲劇性,讓品牌登臺成為一出動人心弦的大戲。到此時,我才對“天生的戲劇性”有點領悟。
后來的一天,我終于買到李奧貝納的傳記《摘星的人》,里面將“天生的戲劇性”翻譯為“內在的張力”。這個新翻譯讓我一下子醍醐灌頂。
在我看來,“天生的戲劇性”和“內在的張力”都指向同一個事物——“戲劇張力”。
“戲劇張力”和另外一個更為普遍的概念非常接近,那就是矛盾沖突。矛盾沖突本質是一種對立關系,張力是在矛盾沖突中產生,讓觀眾覺得“有好戲可看”。
舉例來說,有張力的創意是這樣做的。
喬治·路易斯在《蔚藍詭計》中提到他曾經接過一個牛排餐廳要在報紙上發布小廣告的業務。這家餐廳預算有限,只夠在報紙上占一個小小的“豆腐塊”,餐廳找過好幾家廣告公司都以“版面太小做不出好創意”被拒。喬治·路易斯的創意是這樣的:“我們只打小小的廣告,卻為你提供大大的牛排”。這個小廣告一出來反響很好,它成了被模仿最多的小廣告。這個案例,通過一組包含相互對立元素的概念——“小塊廣告”和“大塊牛排”,產生了強烈的戲劇張力。
不僅小廣告可以有張力,大品牌的創意也可以擁有張力。沃爾沃汽車“如果焊接不牢固,這輛車就掉到了本文作者的身上”這個案例,是沖突和張力的經典之作。
從上面這張作品上,無需多言,你就能體會到——什么是張力。如果直接說“這輛車焊接很牢固”,是絕不會有這樣的張力。
再舉一個例子,李奧貝納接到貝氏堡面粉的業務。貝氏堡是一個老品牌,但是始終打不過通用食品的金牌面粉。李奧貝納公司的威廉·楊說“面粉業的問題就是它毫無魅力,一點刺激也沒有。解決方法就是把面粉帶到能受到注目的地方并且展示用途。”
威廉·楊把目光投向紐約豪華的華爾道夫大酒店,他決定在華爾道夫大酒店的奢華跳舞大廳擺上100座爐子,舉辦貝氏堡全國烘焙大賽,獎金10萬美元。并一改傳統寄出新食譜給家庭主婦,反而讓家庭主婦把自己發明的食譜寄給貝氏堡,貝氏堡可以把食譜送給同樣喜歡的人。這是廣告史上壽命最長的年度促銷活動。將毫無魅力的面粉,變成了聚光燈下的焦點。
以上三個案例都說明,戲劇張力,是沖突的核心。幾十年前的李奧貝納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三、沖突,或許是矛盾論在營銷中的運用
雖然,“內在的張力”和“沖突”從創意角度看是一致的,但沖突的含義更加廣泛。如果讀過毛選的《矛盾論》,就會發現“沖突”或許是矛盾論在營銷中的運用。
所以,第二本需要讀《大眾哲學》。這里為什么不直接推薦讀毛選?因為沒有馬哲的基礎去讀毛選,只能讀個皮毛。而《大眾哲學》是馬哲最佳入門讀物,以下是《大眾哲學》精華重新梳理后的成果(請大家硬著皮頭、耐著性子一字一句的讀,我保證你能看懂)。
人們認識世界常常有兩種宇宙觀,一種是唯物論,另一種是唯心論。
要理解唯物論和唯心論,就要先搞懂“主觀”和“客觀”。我們把自己作為認識的主體,把周圍世界的一切事物看做認識的客體。主體的精神、意識一類的東西,叫做主觀的東西。外界客體的物質、存在一類的東西,叫做客觀的東西。
唯心論把客觀物質當做主觀的幻影,不承認客觀物質的存在。
唯物論與其相反,認為客觀的世界是不依賴人的主觀精神為轉移的,客觀的世界是在外界獨立存在著的、實實在在的物質的世界,不是主觀的幻影。
唯心論把主觀精神放在第一位,以為世界一切事物都受心意的決定。
唯物論并非否認主觀精神的作用,只是把主觀精神放在第二位,認為人的心意如果違背物質規律,就沒有絲毫作用。我們不能違背客觀物質本身的規律,任意改變事物,我們要想改變事物,只能順著這些規律去推動事物,才能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
唯物辯證法,主張事物因內部矛盾引起發展。矛盾論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矛盾論是和事物的發展規律一致的方法。
好了,上面沒看懂沒關系,這里將最重要的矛盾論要旨羅列如下:
1、我們在研究事物時,要看到它的各個對立方面。
2、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通過自己內部對立方面的沖突和斗爭。
3、沖突越強,矛盾越暴露;矛盾越暴露,就越可能被解決。
4、事物內部的新生勢力戰勝腐朽勢力,就叫做解決了矛盾。
5、要解決矛盾,必須認識到什么是一定情形下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決定了事物的性質。認識到主要矛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6、首先要解決主要矛盾。如果要解決某個次要矛盾,那這個次要矛盾必須是解決主要矛盾的前提或必經之路,否則就放到一邊。
7、要研究主要矛盾的具體性、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犯“教條主義”的錯誤。
8、解決了主要矛盾,就發生了質變,事物就發展到全新的階段。
9、雖然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情形下可能有某種統一、妥協,但只限于一定的方面。切記,對立雙方的斗爭始終是絕對的。
以上九條是矛盾論的心法,其中4、5、6十分關鍵。我研讀之后,十分佩服,感覺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普遍方法。這邏輯,這體系,真可謂是哲學和戰略上的屠龍刀!(兩相對比,可以看出《沖突》的體系化進程還有巨大提升空間。)
四、最大的沖突,其實是文化沖突
上面,我們從創意和方法論的角度對沖突進行了解構,現在我們回到品牌資產五星模型第五項“品牌賦能”問題。
前面說過品牌賦能的解決之道,是葉茂中的“沖突”,但在這里我要加一句——又不是葉茂中的“沖突”。
在解釋這句話之前,先說說什么是品牌賦能?
品牌賦能有很多種定義,我看過最好的定義是馬蒂·紐邁耶說的“我們僅僅知道目標客戶是誰遠遠不夠,品牌需要幫助他們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人。”
幫助目標客戶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人,這就是品牌賦能。
如何為那些推動你成功的客戶賦能,已經變成品牌構建最核心的難題。“沖突”已經有了解決品牌賦能的火種,但還不夠。
道格拉斯·霍爾特從另一個宏大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他認為,所有品牌營銷的最高形態,是一種文化戰略。
道格拉斯·霍爾特在《文化戰略》中認為要做好營銷,正確的動作是把握住社會斷裂所引發的文化沖突。品牌抓住了這個機遇,從亞文化、媒體神話和品牌資產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密碼,創建自己的神話,這便是文化創新。將這種尚處于生發期的文化意識形態注入產品,讓產品具有了意識形態所反映的調性,通過這種調性去刺激消費者,讓消費者為這種意思形態產生共鳴,并激動到愿意通過花錢購買這種產品和服務,去表達自己內在的情緒和意識形態。
這個說起來有點空洞,我舉兩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蘋果《1984》的廣告僅僅只播放了一次,卻成為影響百年的行業經典。憑什么?我一開始根本就想不明白。
這則廣告呈現了喬治·奧威爾同名科幻小說中的場景,描述了1984年的慘淡未來:數不清的人們聚在一起,穿著單調一致的衣服,正目光呆滯地聽著老大哥在巨大屏幕上發表令人昏昏欲睡的演說。此時,一名身穿白背心紅短褲的女動動員,手持一把大鐵錘,沖到巨幕前,不顧巨幕中的呵斥和安保的阻攔,一下將巨大屏幕砸得粉碎,讓緊張的人群大吃一驚。隨后,出旁白“1月24日,蘋果將推出麥金塔個人電腦。屆時,你就會明白為什么真正的1984和小說中的1984不一樣了。”
我當時看了這廣告,仍然不知道好在哪里。隨著研究的資料越多,慢慢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因為這則廣告揭示了一種文化沖突。
在蘋果推出麥金塔之前,所有的電腦都是針對大型機構而設計的,比如IBM PC不僅操作困難復雜,且服務對象均是政府、銀行、企業等大型機構。這種文化沖突便是——計算能力被大型機構壟斷,而蘋果想要把被大型機構壟斷多年的計算能力送給普通的個人(麥金塔是第一款真正為非技術人士設計的個人電腦)。
那時喬治·奧威爾小說《1984》的地位相當于今天的《三體》,蘋果用人人都熟悉的1984,成功挑起人們對壟斷算力大型機構的沖突意識。只有了解到這個文化沖突的大背景,才能理解為什么1984能讓蘋果在客戶心中占據永不磨滅的位置了。
所以,最大的沖突,是文化沖突。最好的品牌賦能,也是文化沖突。
另一個例子是萬寶路,但我覺得萬寶路的這個案例是定位、沖突、超級符號三者完美結合的典范,還是放在下一章比較好。
何況本文已經夠長了。
那么,下期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