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才是品牌的真義 | 品牌動力1
什么是品牌?
人們常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什么是品牌這個問題,一千個人眼中至少有一千零一種看法。
1、品牌形象
1954年,李奧貝納為萬寶路全新創作的牛仔廣告轟動一時。這讓當時一位行業新人——大衛·奧格威大為震驚,他感覺到萬寶路牛仔已經改變了廣告營銷的玩法。
一次偶然的機會,奧格威聽到一個叫列維的教授宣講“品牌形象”。他豁然開朗,認為這個概念完美解釋了萬寶路成功的原因(他或許認為李奧貝納的觀點“內在的戲劇性”還不夠完美)。奧格威將這個概念寫進了兩本書中,《一個廣告人的自白》和《奧格威談廣告》,兩本書意外地超級暢銷,讓“品牌形象”廣為人知。
奧格威還說了一句豪氣沖天的話——“任何人都可以銷售產品,但有真正的天才能創造一個品牌”,來強調品牌形象的重要性。
奧格威認為,產品不僅僅需要打廣告,更要坐上“品牌形象”的頭等艙,使品牌成為國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每一則廣告都是為建立品牌形象所作的長期投資”。這讓當時只注短期效果的廣告威力上升了一個長期戰略的層級。奧格威本人被尊為“廣告教皇”,他的兩本書也差不多成了行業的“圣經”(最出名的是第一本,但我更喜歡第二本)。
1950年代,美日一些大型企業紛紛導入CIS系統(企業品牌識別系統)。到上世紀80年代末,太陽神是第一個導入CIS的中國企業,新的品牌形象一上市立刻引起轟動,一夜之間,太陽神成為了保健品翹楚。
于是,大眾都以為導入CIS就是建立品牌形象。
坦白來講,“品牌形象”的內涵遠超CIS,包含了后來的很多思想,比如“視覺錘”、“超級符號”其實都沒有超出奧格威最早劃定的這個圈。但是,人們往往將其與后來流行的VI、CIS劃上等號。
且不管大眾怎么看“品牌形象”的內涵,這個概念,已然成為品牌大廈的基石。
那么,在這品牌基石之上還有哪些構件呢?
2、品牌知名度
在我看來,對一個品牌來說,僅有Logo、CIS是遠遠不夠的。拿近的來說,如果沒有知名度,再好的Logo就只是個圖形,而不是品牌。
大衛·阿克把知名度分成了三個級別:能認出品牌、能回想起品牌、首先想到品牌。級別越高,品牌知名度也就越高。
打造品牌知名度是廣告人、營銷人、媒體人的祖傳核心技能,這一塊便不再贅述。一些人從知名度出發,發展出了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等一套組合。這套組合被史玉柱評價為:“這個度那個度,一大堆衡量指標,都是騙客戶多掏廣告費的。”
冥冥之中,史玉柱一語道破天機。
所謂的“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并沒有點明品牌的真義,只是廣告營銷人自認為的“發明”。
這樣說可能讓人不舒服,但請耐心往下看,看完了你可能也會同意史玉柱的評價。
3、品牌定位
在有了品牌形象,又有了一定知名度,是不是就可以自封為品牌了呢?
答案很明顯——NO!
因為,光有知名度仍然是不夠的。一個產品之所以能成為品牌的關鍵,就在于品牌聯想。品牌是一個人對產品或企業的內心聯想,每個人都會創造出自己版本的品牌聯想,只有當足夠多的消費者對你產生共同的品牌聯想,你才能稱之為品牌。
如何讓足夠多的消費者對你產生共同的品牌聯想呢?
我們要回到1970年代去找答案。
當時,里斯開了一個小廣告公司,他和新招進來的特勞特,之前都曾在通用電氣工作過,或許是受到通用電氣傳奇CEO杰克·韋爾奇“數一數二”戰略的啟發,他們共同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
根據里斯晚年的回憶,那時的廣告業被三個人的思想主宰:羅瑟·瑞夫斯的“USP”、大衛·奧格威的“品牌形象”、伯恩巴克的“形式感”。
里斯作為一個新開的小廣告公司老板,一心想在這些巨頭中脫穎而出。他研究了大量的廣告案例,發現凡是能給顧客留下持久印象的廣告,它們都包含著一個重要的概念,這個概念便于顧客在心智中給品牌快速貼上標簽。
里斯最開始把這個概念稱為“巖石”,寓意這個概念在所有的廣告中要像巖石一樣堅定不移。后來里斯在通用電氣的同事特勞特加入了公司,特勞特提出將其名稱改為“定位”。
特勞特成功預言了他的老東家——通用電氣進軍電腦市場必然失敗,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然后,兩人陸續發表了許多相關文章和書籍,開啟了“定位”的時代。
兩人一共寫了20多本定位書,來闡述和擴展定位這個概念。
到底什么是定位?定位,就是確立品牌在顧客心智中的地位。
這樣說,相當于沒有說。下面我再盡量解釋清楚些。
定位理論,是將顧客的心智,看成一架架梯子。一個行業一架梯子。梯子的步數通常是2-7步,隨著行業越來越成熟,梯步數會越來越少。定位就是在這個梯子上尋找一個合適的空位,并推出一個品牌來占據這個空位。當然,這個空位越靠上,就越能成為頭部品牌。
搶占梯子上空位的方法,包括成為“領導者、特性第一、對立者、關聯者、反定位、新品類”六種方法,這里不展開說,留在以后詳說。
這個概念迅速成為大熱點,熱到大多數營銷詞匯后都要跟個定位。但里斯和特勞特最初的定義特指“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就是用來引導顧客對品牌產生差異化的聯想。
通過品牌定位,能讓足夠多的消費者對你產生共同的品牌聯想。
這一步至關重要,品牌定位是品牌建設的轉折點。如果說提高品牌知名度是“量變”,那品牌定位則是“質變”。
4、品質感知
有了差異化的品牌定位之后,如果你的品質不能被顧客感知到,那么他們可能會認為你是“為了獨特而獨特”,是為了表面獨特而放棄內在品質的不良商人。
所以,品質很重要,但品質是否能被客戶感知到,更重要。
舉個例子,老板牌大吸力油煙機,解決了油煙吸不盡的顧客痛點。它是如何讓顧客感知到大吸力的呢?
在銷售現場,銷售員每接待一位顧客,在與顧客交流后的恰當時機,銷售員會用一塊木板作為道具,拿起來放在吸油煙機下方,然后開啟吸油煙機,木板會被吸油煙機牢牢吸住。這一戲劇性的場景對顧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產品品質被顧客充分感知,大大提升了銷售轉化率。
客戶能感知到的品質有多少,就是品質感知度。品質感知與近年流行的“用戶體驗”如出一轍。
有一些項目打了廣告,沒效果,做了活動,沒人來,然后急急忙忙請新的策劃方案,其實在做營銷動作之前,想一想是否做到了“體驗第一”。
你有好東西,但卻無法讓別人感知到好在哪里,這是不行的。但一些初創品牌的人,就是不愿意在這方面進行投入,沒有充分認識到它的重要性。
產品的品質是否能被顧客直接感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營銷動作的成敗。
5、品牌賦能
大多數品牌能做到前面四步——品牌形象、品牌知名度、品牌定位、品質感知,就已經基本上滿足市場營銷的需求了,但一些偉大的品牌還需要最后一步——品牌賦能。
馬蒂·紐邁耶說,在以前,顧客被當成了被圈養的牛羊,企業通過客戶細分,鎖定目標客戶,占領市場份額。仿佛他們唯一的任務就是在草原上吃草,直到能夠被分類對待轉化為現金為止。現在,情況則有所不同。衡量市場的基本單位不是客戶細分,而是用戶所形成的社群。顧客不再是只購買某個品牌的產品,而是加入進來成為這個品牌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品牌需要幫助顧客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人,這就是品牌賦能。
“品牌賦能”點出了近年來大熱的社會化營銷、互動營銷、參與感、流量轉化等時髦術語的精髓,也點出來“以用戶為中心”的精髓。
“品牌賦能”是品牌建設的最高階段,品牌賦能越強,顧客與品牌的關系越近,受其他公司競爭行為的影響就越弱。
至此,品牌建設的五大階段已成型。
6、品牌模型是循環的
上面說了品牌建設的五大階段,它們合在一起就形成品牌資產五星模型。
如果對品牌理論比較熟悉的朋友,可能會發現,這個模型和大衛·阿克的品牌資產模型比較像。確實,在眾多的品牌理論構架中,我一直覺得大衛·阿克的模型是最簡潔的。于是我完全借鑒了大師的構架,根據時代的發展,更新了相應的要素,最大的不同是——這五大要素是循環運動的,而非靜止的。
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是從品牌形象、品牌知名度、品牌定位、品質感知、品牌賦能的順序來進行品牌建設投入。
后一項的建設,會反過來促進前一項的加強。比如,有了品牌定位,會進一步增強知名度;有了品質感知,會進一步加強品牌定位。
經過這五個階段的提升,特別是到了品牌賦能,又會極大提升品牌形象。這個時候,最初的LOGO和視覺將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圖形,而是成為了今天人人眼熱的“超級符號”。
品牌的真義正是如此!品牌建設投入的持續循環將形成專屬于你金光閃閃的品牌資產!
通過上面的分析,你會發現品牌其實很簡單。
你面對的最大問題是:
品牌打造不難,但它需要激發動力。
如何激發品牌動力,正是我一直不斷探索的課題......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