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花》,屬于22世紀的百雀羚廣告!
百雀羚《三生花》
很有爭議的一個廣告片:很多人看過之后說看不懂,也有人驚嘆這簡直是22世紀的廣告片;
很多公眾號說這是魔幻現實主義,而本片導演張鴟自己說,“我怎么不知道這是魔幻現實主義?”
為此,我專門找到了本片制作團隊瘋智傳媒和導演張鴟,探尋廣告藝術的秘密。
# “我的習慣不是精確打點,而把言外之意,畫外之音,留出來讓人產生浮想。
更像夢囈。”
張鴟導演隨性地說著這句話。
片子和他本人,確實都是一種氣質的。
而這次百雀羚找到自己做這個《三生花》的廣告,他認為正好契合自己的創作習慣——于是決定好好試驗一把。
“那可真夠奇幻色彩的,你的夢囈還是上海話的喔!”我對眼前的這個男人將信將疑。
(片子里的一句上海話)
“我工作在上海,本身是寧波人,家里很多親戚也都在上海。情感上,上海要比別的城市更親近。片子里這句‘哪能有這般開心事,永遠不會變老呢’很有銷魂蝕骨的感覺,后來證明,放在這里還挺好的。”
除了上海情結,這個影片其實還極具了張鴟的很多個人色彩。
比如在這個片段里,張鴟致敬了他最愛的電影《天堂電影院》:
這里的背景就取自《天堂電影院》里埃弗特剪掉的吻戲鏡頭:
另一個體現張鴟浪漫的故事在于,拍攝需要造一片大面積的花海,而拍攝當天正好是情人節,所以所有的花都是雙倍價格。
導演說:“這本身是個爆超預算的事故,但是挺好,很應景,我想祝大家情人節快樂。”
# “拍片可以把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斷的投射到影片中去,讓千頭萬緒有了釋放的渠道。”
談起很多人看不懂這支廣告,張鴟只說了八個字:觀影三遍,其義自見。
現在的「電影感廣告」,都是追求光質精細和舒適——
但在千篇一律的精細中,采用《三生花》這樣的方法反而是奪目的。
「電影感」本質上就是一種來自于打破規律的力量,而不是墨守成規的一套方法。
比如片中花海女主伸懶腰的光,就是用了特別簡單、但是特征強烈的方法做到的:
整部片子里來回變幻的蒙太奇,才是這條片子的張力所在。
“要說「電影感廣告」,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對于用戶來說,「電影」和「廣告」只是有功能性的區別;而創作者的本質思維沒有什么不同。”
頂呱呱!我豎起一根大拇指——你這個逼裝得漂亮!那客戶能滿意嗎?
“哎~客戶很欣賞,但是沒有直接就敢去投放,糾結猶豫了一陣,最終還是滿意的。”
# “創意如短行,短行如長夢。”
談到創意執行,張鴟說,一開始客戶給到的brief是這樣的:兩輛卡車載著兩波女生,分別去兩個目的地。
一車去秀場、影院、干花工作室等等,最后那些女生都凋謝干枯;
另一車開往三生花花釀提取實驗室,女生在那里經歷淬煉提取,最后形成花釀,最大程度保存了她的生命力。
(客戶brief示意圖)
“我覺得這個思路其實很清晰,本身是以人擬花,但是借花喻人的話,更能提升主題內涵,讓影片超出普通廣告范疇,而更具思想價值。”
好花堪折直需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使所謂「花」的生命力和女性的自我實現關聯起來,張弛為此構造了一個關于「花」的意象:
你有三生塵緣,
花開不敗第一,篤愛永存第二。
這兩世終歸幻滅。唯有不斷求索的今生,生生不息。
請問你想要去哪里呢?
《三生花》官方解析版
# “我把表達熱情都傾注到片子里了,再多嘴,屬于作弊。”
從這次訪談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張鴟對廣告電影的熱愛。
他不惜把自己代入到片中的「三生花」中去,仿佛自己就是那朵不斷求索的花。
古詩說“自古美人與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我們每個人都會像「花」一樣花開花落,我們會綻放,我們會枯萎,我們會生老病死。
但越美麗的花,枯萎起來就會越讓人覺得可惜,只有不斷求索、生生不息,才能突破命運感受芬芳。
正如張鴟的微信簽名一樣:功成名就就像那浮云,遺忘總是沒有邊際。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