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Ashley、Ruonan、Weavy
一月的最后一天,資深創意人Cici在微博發表了一則有關女性營銷的感言。
近1500字、無標題,事關一個創意選題的來龍去脈、也直指一個值得探索的營銷議題。字里行間,某種關乎“風險評估”和“價值取向”的安全考慮,引起業界的共感與警覺。
毋庸置疑,安全和謹慎,似乎成為品牌面向公眾溝通時,所呈現的姿態共性。尤其在女性營銷相關的議題上,品牌往往面臨矛盾狀態。
一方面,在這個充滿易變性、不定性、模糊性與復雜性的世界,除了在商言商,更多品牌開始意識到,要從社會責任的角度回應大眾期待,也唯有以這樣的心志與氣魄去進化,才能行之長遠。
另一方面,在中國相對保守的社會輿論環境下,與性別相關的討論,顯得隱晦。對于自帶社會價值的議題,創意的界限在哪里?分寸如何拿捏?一些可能觸及輿論風險、立場爭議的潛在因素,讓品牌的發聲與表達,仿佛航行于深海。尤其近些年,網絡生態的“火焰戰爭”,容易快速淹沒真問題;缺乏事實依據的主觀臆斷,也時常分裂出對立態度,形成一種高度極化的情感對峙。
在敏感與安全、實效與口碑、理想表達與現實世界的天平上,品牌的兩難抉擇難免被放大。然而,出于創意人的篤定與決心,在經歷了「提案被拒-創意撤銷-自募資金-網友搭橋」的幾度波折之后,Cici帶領團隊將《多問一個問題 在問題發生前》的創意,以公益面貌帶至大眾眼前。
多問一個問題 在問題發生前
聚焦職場性騷擾的議題,短片打開發問的序章,開啟一場坦誠對話。隨之而來的好奇是:
女性營銷議題究竟要如何談得深、推得廣,才能兼顧創意的尺度空間與當下生活的切近性?
品牌如何站在共同體的角度,去展開一場行之有效的女性發聲?
回溯短片的落地,數英采訪到Cici,試圖透過主創的第一視角,看到一個項目的即興決策,也看見創意背后的縝密布局。
一、從「個人Say No」到「環境防治」,
讓創意成為一種解決途徑
“舉凡立意高遠的作品、影響深遠的操盤,必有沖突。”《多問一個問題》源于“不打安全牌,只做好內容”的brief,一個看起來開放、但又很具挑戰性的命題。由于不具備明確界限,主創們需要在某種小心的寬松中,找準坐標和方向。
在前期調研過程中,Cici發現,職場性騷擾存在突發性、隱蔽性、申訴渠道不明等特性,其本質,是利用隱形、不平等的權力關系,對被害人施加壓力的一種行徑。
《2021年中國職場性騷擾現狀報告》顯示,70%的受訪者曾遭遇過職場性騷擾,90%的企業沒有完善的監管機制。在公共語境之下,大至Campaign、新聞,小至日常話題討論,職場性騷擾都處在一個非常“潛水”的狀態。事情的嚴峻性與急切性,成為Cici要將議題做到實處的心理動因。
若再放眼整個創意界,職場性騷擾的表達大致分三類,其一是短兵相接,鼓勵個體勇敢站出Say No的現代意識,其二是夸大事實,刻畫現實嚴重性予以勸誡的苦口婆心,其三則是“什么是職場性騷擾行為”的硬核科普。
然而,不管是創意化展現巨大事實、強顯現的手段,還是正話反說、以轉折作為沖擊與警示的方法,這些表達途徑,都沒有跳脫“針對個人”的討論范疇。
深思熟慮之中,Cici帶領團隊從現象到洞察踏實推敲邏輯,從不同維度挖掘議題本質、進行提問,期望從中篩選一個銳度更高的洞察,作為創意的核心。最終,從“個人Say No”的微敘事轉向“環境防治”的大視野,主創團隊從事前防治的角度找到突破口,提出“多問一個問題”的創意概念、并以此具象化承接敘事。
如Cici所言,
就職場而言,員工和企業之間的關系相對比較直接,在人與人連接的網絡中,可以進行一次有效的對話。針對職場性騷擾的預防,我們希望企業建立一種制度去威懾它。所以,這次的創意,我們還是選擇從下往上,讓它更多是一種解決方式,是一種解決思路,是一個解決途徑。
二、一場冷靜發問的設計,
用意識覺醒,創造公共話語空間
邊界被打破,新意自然顯現。具體落實到創意表達的層面,不同于環境保護、贍養老人等普世性議題的創作,從業者往往可以站在大眾價值觀的基礎上,做出錦上添花的創意加持。《多問一個問題》所面臨的最大難點,是“防治職場性騷擾制度”這一觀念,并沒有被大眾認知。
既然建立良性對話的第一步,是要建立對話的基礎共識,那么在心智空白的前提下,短片的創意必須同時承載兩點:其一,傳播一個新的價值觀,企業應該建立防治職場性騷擾制度;其二,鼓勵一個行為,去認真發問。
由此,不是口號式的急切呼吁,也沒有奔向情緒性的抒發和感慨,在一種不偏不倚的立場、有理有據的表達間,“多問一個問題 在問題發生前”完成了一場具有公共屬性的提問。而“企業應當建立防治職場性騷擾制度”的倡議,成為一則短小精干的宣言——它關乎一個自然人的人格尊嚴,也關乎當代社會公共話語的思考,于理性中帶有堅韌的思辨之力。
巧妙的是,一場冷靜發問的儀式感設計,成為一次直接的觀念喚醒,也是一場可供參與的行動指令。短片中三位人物環環相扣的出場,角色與角色之間恰到好處的互動,拉開了一幅意識覺醒者的群像。
“發問的核心是,我設定這一群人為意識的覺醒者。……我希望片中三位主角都能給大家展現這樣一種信號——對于職場性騷擾制度的發問,是一個很正常的問題,它關乎我的權益。當我去問,理論上應該是一個非常坦蕩的狀態,并非不可啟齒。”
片中畢業生面試、新人入職培訓、高管升職的三大場景,完整隱喻了一個職場人線性發展的路徑。
“面試是一個雙向選擇的機會,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問時機,在職場路徑的開端就要建立自我保護的意識。在入職培訓的情境下,我希望每個人都能發現問題、勇于發問。部門總監是偏高管的位置,升職場景的切入,就意味著人物可能會有更多的話語權,能夠直接跟更上級對話,討論企業制度的漏洞并提出建議。”
如Cici在創意構思中所想,每一段人物的發問,都提出恰切的問題,也揭示了現實暗藏的困頓之處。第一位出鏡的女生,是職場小白的身份,口吻稍有膽怯,但充滿堅定。“如果未來發生狀況,我該撥打哪個電話,發送郵件到哪個郵箱,我能拿起怎樣的武器”……一系列直指要害的發問,符合人物年齡與閱歷的現實認知,也讓“企業建立防治職場性騷擾制度”的社會話題,擁有討論的現實基礎。
第二位男生,作為入職新人,外表略帶愣的形象、內里卻飽含赤忱與正義。在發問的字句鏗鏘間,“防治制度如何有章可依”的鞭辟入里,“外部輿論成為受害者最后自救”的現實披露,顯出幾分振聾發聵的意味。同時這一發問也暗含了這一事實,雖然職場性騷擾目前的受害者大多為女性,但現實中也有男性會面臨此困局。
第三位出場的女士,是立場更高、心性更為成熟的高管。關于行之有效的制度拷問、關于扎實可控的手段建立、關于職場未來的期待所在,在更具建設性的言辭間,提問視野也更為廣闊。
人物身份與文案設定的匹配,折射出Cici團隊對于職場性騷擾這一議題的深度探照,同時也在不同職級、身份的群像之間,形成一種相互接力的態勢。
言語和思想,往往相攜而行。片中每一句文案,蘊含著細致入微的洞見和語言思辨的魅力,既保持了提問的激進力量,也不乏沉淀與思考,更具有“人”的力量。就像Cici所期望的,
“如果短片默認主角是覺醒者,在創作中我們就需要把尺度把握在——能夠讓人有觸動,但是沒有過分的逼迫。即便聽后有些不適,但內心深處明白所言之物句句屬實。整體的文案風格,我希望能讓人產生一種很尖銳、很新、能被吸引,又有所沖擊的感覺。”
文字的畫面感衍生及字斟句酌,尤見主創的背后功夫。譬如“茶水間的八卦”“閉口不談的隱私”等現象提煉,無不指向現實存在的輿論壓力與個體困頓;
譬如“迫不得已最后的自救”,在呼喊、吶喊、掙扎等備選項之外,主創斟酌再三,依舊保留了“自救”的詞眼。“即便這個詞沒有那么口語化,但我們認為現實生活中受害者不惜犧牲自我隱私,借外部輿論曝光,這行為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求救、自我救贖的行為,他們更多是希望,讓自己從中獲得尊重和正義。”
三、有深思熟慮、有細節打磨,
也有幕后環節的協同交互,讓內容流動
在策略立意與創意構想之外,對于Cici團隊而言,細致打磨每個環節,是應盡的職業素養,也是應有的作品誠意。從前期構思到落地執行,Cici帶領團隊,堅持為作品出街,作出盡心竭力的優化。
早在idea討論的環節,面對男性同事無法完全換位理解、共情女性困境的難題,Cici在團隊內部就一遍遍啟動討論、建立共感,讓一群人在更具體感的覺知中,擰成一股合力。
演員挑選的環節,為了盡可能讓人物的氣質容貌與發問內容相匹配,團隊兼顧長相、語氣、說話方式等多個側面,使選角更加貼近身邊人。
造型把握+演員試戲
在場景營造上,有實際可感的職場環境設定、符合現實生活情境;也有形式感的場景創新,例如以空椅子指代入職培訓現場的視覺化表達,就補足了信息直給的平穩寡淡。
職場場景設計
而本可以發揮更多想法的導演,主動后退并隱匿了自己的身份,將整個空間和畫面完全讓渡給觀眾。Cici在采訪中,同樣表達了謝意:“導演把所有的關注重點,挪給演員、挪給臺詞本身,在這里并沒有用個人的私欲去炫技,或者刻意展示自己的畫面才華。”
現場置景與拍攝
事實證明,基于場景影像、情緒色彩、發問力量的平衡協同,在各制作環節對于表達空間與真實感濃度的疊加之中……《多問一個問題》憑借強內容、自傳播的屬性,自帶一種生命力,在0 Media 費用的情況下,最終創造了一個2小時沖上熱搜的傳播奇跡。
四、站在共同體的角度,發起一場自下而上的傳播
回溯這支短片的傳播路徑,在項目上線之初,未雨綢繆起見,Cici就時刻關注社交輿論場的走向。而具有價值挖掘能力的大V與網友的自發分享,成為話題觸發器,將“多問一個問題”的短片,放到更細分多元的維度進行探討。
插畫師與說唱歌手聲援
網友自發留言
個體間高質量的互動,成為一種深度共創的媒介,讓短片與話題的傳播,進入更深的認知與情感層次。
小宇宙APP網友評論
在自然熱搜與大眾支持的背后,《多問一個問題 在問題發生之前》擺脫短片傳播的單一屬性,成為一種情感共鳴的紐帶。有網友覺得澎湃,有人表示動容,也有年輕的從業者感慨“自己沒有選錯行業”,更有企業公開露面聲援,形成價值觀層面的呼應。
振奮人心的是,有面試者在求職中向企業認真發問這一問題,也有企業HR開始著手推動防治職場性騷擾制度的實際建立。
或許,過往的社交對話與公共溝通,多由專業人士發布、精英人群引導、向下傳導至大眾人群,本質上是一種從話語權利中心、逐漸外延擴散的傳播路徑。但《多問一個問題》,從大V網友的牽線搭橋、年輕人的自覺參與、到企業不求商業回報的投入支持,這從根本上,顛覆了既定的傳播邏輯,實現一場自下而上的傳播。
“未來,我們在營銷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哪怕在有品牌的情況下,也能提前跟網友做一些溝通,提前聆聽群眾的心聲與訴求;讓這個項目不再是單點的、而是一個線性的傳播狀態?我覺得這個,是項目帶給我們的一些啟發。”
多問一個問題,在問題發生之前
誠然,多數的營銷成敗,難免會被歸因于操盤者的戰略眼光、執行能力,或是難以言說的時運。而《多問一個問題 在問題發生前》之所以能引起廣泛的磁場反應,離不開表達的純粹與初心:建立對話與共識,而非制造對立和矛盾。
可以說,短片始終站在一個共同體的立場去追問,把發問的價值,提到一個更高維和廣闊的地帶;它起用了一份嚴謹的觀察、細密的編織,不讓所謂的議題發問,變成評判高下好壞的限定詞,構成另一種話語霸權。它沒有采取某種刻意、高屋建瓴的姿態,讓倡議成為一種披著高尚道德幌子的狹隘。反之,短片堅守一份拳拳之心,回歸真誠與共情,把個體所想、企業所向放到公共語境與時代之勢,協力去放大一種聲音。
“如果要說從項目中取得什么收獲,我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真誠,不要欺騙你的觀眾。作為一個創意人,你的真與假,會完全流露在你的作品之中。”
當被問及實際工作中,品牌營銷的選題、執行,在敏感與安全間的界限,Cici依舊直率坦白——
我自己的感覺,對品牌來說,安全就是它的受眾、它的核心消費群體是高興的,沒有冒犯到他們; 敏感就是讓受眾在購買,或者去看這個品牌的時候,有一些不利于消費購買決策的想象。
想必日后,面對更具表達欲的互聯網場域、社交媒體,更多從業者、個體與品牌,會更加深入去思考表達與公眾之間的關系。
創意人或許會十分在意,如何保持強悍的判斷力和廣闊的視野格局,在高水準的表達上創造奇跡;品牌方或許會更加注重,怎樣借用公關化的思維作出創意化表達,兼顧消費者主權的趨勢與社交傳播的敏感度……但無論如何,品牌創意要想跨越文化鴻溝,就不能將大眾看作潛在的行動者,而要將他們看作身份認同計劃的參與者。相信每位個體擁有獨立的審美判斷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相信好的創意與作品,“總能有聲勝無聲”,可容納世態萬象,也終將沖破時間,自有流向。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