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看越上頭的“乙方惡霸”廣告,究竟有什么魔力?
不曾想,有一天我每天下班回家后頭等大事,居然是守著看某B站UP更新的廣告視頻。
原因無它,廣告視頻拍得實在太好笑了。
比如,拍床墊廣告,結果拆箱時被彈出來的床墊打臉,留下了經典永流傳的一幕:
又比如,接到汽車廣告后,前一秒還坐在車上動情地回顧一路走來的得與失:
“有一天,大家把目光集中在我身上,也會有一天把目光移走,這一切一定會發生。我對這樣的未來知情、焦慮、無能為力,只能坐車兜風。”
正當觀眾奇怪,怎么坐個車還給坐憂傷了,下一秒自己就毫不留情地拆臺:
“這樣突兀地一段話,只是因為客戶希望能在視頻里面說一段走心的話,我就塞進去了。”
(B站up“摸魚事務所”視頻截圖)
這位經常翻車、很會擺爛的up主,B站賬號全名為“摸魚事務所”,目前B站粉絲量已達110.8萬,而視頻中每期出境的男人則被粉絲們稱為“摸老師”。點進其主頁可以看到,他最近更新的作品里,有一半以上都是擺在明面上的廣告視頻。
但粉絲對其頻繁恰飯的行為非但不反感,反而還會催更。不僅如此,還有粉絲主動點名下期想看的廣告內容(客戶),甚至去私信品牌官博,為其拉廣告。屬實是粉絲看廣告看得快樂,up主恰飯恰得更快樂,雙贏。
(圖片來源:B站)
走搞笑路線逗笑觀眾的,有。但能像這樣把廣告做成讓人追得上頭的系列劇,一期一期看得停不下來,甚至還會重溫廣告視頻的,我想了一下,真的找不出幾個。
憑借盡可能敷衍甲方,能不改稿則不改稿的態度,摸老師又獲得了“乙方惡霸”的美譽。到現在“乙方惡霸”已經成了摸魚事務所自成一派的一種廣告流派,不少粉絲看廣告視頻,就為看甲方如何被乙方惡霸花式“折磨”。
看到這里,我們其實可以很自然地將“乙方惡霸”式廣告吸引人的點歸納為:新奇反套路的廣告形式和笑點密集的視頻內容。
但這樣的答案顯得太籠統,反套路、笑點密集的視頻并不少見,為什么“乙方惡霸”能沉淀為一種出圈的風格?
所以不妨再深入一點分析,看看“乙方惡霸”廣告具體好在哪里,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又在哪兒?
一、集齊翻車、擺爛、摸魚、佛系等要素
讓年輕人產生共鳴
我們可以從人設打造與內容策劃兩方面來看——
1.乙方身份+躺平人設,年輕人的生活寫照
無疑,“乙方惡霸”打破了大眾認知中“卑微乙方”的角色設定,成功用身份的反差給大眾帶來新鮮感,并吸引了大量關注。而且從“卑微”到“惡霸”,也自帶逆襲式的戲劇效果。
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基礎,即“甲方、乙方”本身便是一個受眾面很廣的話題。無論什么職業,我們都可能會是客戶、領導、老板面前的乙方,都可能遇見難以完成的任務、前后矛盾的需求。因此,每個人都對“乙方”這個社會角色深有感觸。
前年《脫口秀大會》楊蒙恩“要把甲方當孫子”的段子被各大媒體號瘋狂轉發;今年B站UP“脆椰椰大王”一個吐槽甲方的視頻,累計獲得了1409.5w播放量,都能證明大眾的共鳴度。
(圖片來源:B站)
如果說上述兩位還只是語言上的巨人,用高超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文字技巧,幫千千萬萬的乙方出了一口惡氣。那么摸魚事務所就是用“實際行動”,圓了乙方們站起來反抗甲方的夢。
雖然是反抗甲方,“惡霸”行徑也并非與甲方產生正面沖突,只是采取拖延、敷衍、擺爛的態度,想法設法地將廣告腳本蒙混過關。而這又恰好契合了當下年輕人崇尚的生活哲學:生活、工作壓力太大,事情難以完成時,不如心安理得地躺平,不掙扎、不焦慮、不為難自己。
所以“乙方惡霸”的人設能這么吃香,是因為其用幽默的方式還原了年輕人的生活狀態,讓大眾得以自我代入,產生強烈共鳴,同時又能做大眾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可以說,他代表了年輕人,又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年輕人,因此產生了源源不斷的吸引力。
2.尷尬植入VS用心摸魚,內容優質才是王道
摸魚事務所有一期牛肉干的廣告,把“乙方惡霸”的稱號詮釋得淋漓盡致。甲方brief里要求視頻調性活潑積極,摸老師直接一邊騎單車一邊進行產品試吃,然后面對鏡頭露出了一個假笑……這么“敷衍”都能過得了甲方那一關,誰看了不說一句人間理想?
如果是真正的乙方惡霸,不對甲方負責、也不對粉絲負責,那么大可一直延續這個招數。雖然“惡霸”本質常在,但摸魚事務所每期視頻都有編排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劇情走向,不會讓人在新鮮感消退后產生審美疲勞。
而比起猝不及防、尷尬植入的硬廣,摸魚事務所反而以看似不作為的態度,用心策劃出了更有趣的內容。再加上摸老師慣性躺平、始終佛系的日常人設與廣告視頻中“乙方惡霸”不作為的行為高度契合,視頻才得以具備更多真實感。即使粉絲清楚知道視頻是演的,生活沒有童話,卻還是看得津津有味。最后讓廣告成了一個系列主題視頻,獲得了一批每期必看的粉絲。
二、KOL是乙方惡霸,那品牌是什么?
當然,廣告再怎么有趣、有質量,如果最終沒有滿足甲方宣傳產品及品牌的訴求,那快樂終究只是KOL和粉絲的,這場熱鬧與甲方沒太大關系。
那么在保障廣告內容質量的前提下,“乙方惡霸”廣告能為甲方帶來什么?
1.攜手品牌一起玩梗、造梗,玩轉年輕化
在“乙方惡霸”廣告中有兩個比較經典的案例,可以拿出來看看。
第一個是去年與功能飲料品牌尖叫的合作,被網友們稱為夢開始的地方。整個廣告視頻呈現了摸老師從接到廣告brief到完成視頻的過程:
先是摸魚、拖延,DDL前好不容易憋出一個腳本,卻實在想不出辦法將產品賣點融入其中。而最后想到的解決方式竟然是直接加一段“開會”時討論產品賣點的錄像。
這么生硬的植入方式,甲方同意了嗎?“你們能看到這段視頻,就說明甲方已經同意了。”
一個廣告,直接讓尖叫變成大眾好感度飆升的寬容、大度的甲方。
而尖叫品牌方面也沒有止步于此,四個月后又重投了一次廣告,與前面形成互文。憑借再來送錢、寬容不變的“善良甲方”形象,深化了大眾對品牌的記憶。
第二個案例是今年床墊品牌藍盒子與摸魚事務所合作時,由于不給出清晰的產品賣點,反倒把“乙方惡霸”都給難住了。最后成功塑造了“擺爛甲方”的獨特品牌形象,用比年輕人更會玩梗的方式獲得了大眾好感。
2.用偏招宣傳產品,搞笑、帶貨兩不誤
正所謂玩歸玩、鬧歸鬧,別拿廣告效果開玩笑。雖然乙方惡霸打廣告的方式總是很無厘頭、不走尋常路,但其實也能達成可觀的轉化。
拿免洗噴霧品牌LivingProof舉例,當其撞上時常不洗頭出鏡的摸老師,就能產生令人瘋狂心動的帶貨效果。甚至之后的廣告視頻中,若摸老師頭發格外干凈有型,還會有人cue品牌LivingProof的免洗噴霧,很明顯已成功將產品賣點打入消費者心智。
(圖片來源:B站)
而在大眾已看膩了花式安利的背景下,摸老師“翻車人設永不倒”的特質,反而起到了“反向背書”的效果。甲方提供的產品,但凡摸老師也能成功使用的,網友們就會產生一種:“看來這個產品是真的很好用”的心態,從而對產品產生信賴與認可。
(圖片來源:B站)
三、總結
如果上述都是對乙方惡霸廣告本身進行拆解,那么分析一圈之后,其實也可以總結出一些適用性更強的廣告營銷思路——
首先,是改變投放KOL廣告時的心態。永遠不要低估消費者的學習能力,套路看多了,消費者也就漸漸培養出了鑒廣能力。
看到猝不及防的廣告,或者嗅到暗廣氣息,觀眾就會下意識產生的逆反心理。這種情況下,不僅很難催生購買行動,甚至會讓廣告效果適得其反。
所以,如果沒辦法做到化廣告于無形,那么在適當的情境下,不如打廣告的套路簡單點,以合作、內容共創的形式投放廣告,至少不會造成消費者的逆反心理。
其次,在與消費者建立情感鏈接時,可以換位思考。我們常說品牌在做廣告時要有共情力,要去理解消費者,但其實反過來也可以思考如何讓用戶對品牌產生共情。整體來看,好的方法當然是通過概念輸出、IP打造讓品牌有人情溫度,甚至是擬人化。但其實通過一些“小”動作,也能實現讓用戶對品牌共情。
比如,去年的老鄉雞微博運營人員糊弄工作事件。其官微近幾年的微博內容,除了不同格式的“咯咯噠”,就是“下班啦”,如此輕松的工作,讓同樣身為打工人的網友們,一邊笑著轉發,一邊流下羨慕的淚水。而從營銷效果來看,則是讓老鄉雞瞬間完成了一次年輕化進程,并獲得了年輕人的好感。
最后,其實無論是別生硬植入廣告,還是通過“小”動作讓用戶共情,歸根結底可以總結為一句話,那就是在策劃廣告時先好好問問自己:
這樣的廣告你想看嗎?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