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如何利用“廢話文學”做營銷?
作者:兵法先生,來源:營銷兵法
最近「廢話文學」的梗持續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發酵,B站上標題為《廢話連篇》的視頻播放量已經超過了525萬,而在微博上關于廢話文學則產生了兩個話題熱搜,#廢話文學大賽#、#廢話文學讓人快樂是因為幽默嗎#,其話題閱讀量均超過了1億。
「廢話文學」火了之后,就不少人開始好奇,究竟什么是廢話文學?
有人給出了比較客觀的解釋:用來形容網上那些有點搞笑、看似說了話又沒有任何有用信息的言論與視頻。(都是廢話)
在兵法先生看來,廢話文學通過「轉換文字概念」的方式進行了重新的表述,讓前后文字所表達的意思一致。但是在這些文字中有一種糊弄的韻味,也帶著一絲嘲諷/自嘲的氣息。如:
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七天不見,如隔一周。
據我所知,我一無所知。
上次這么無語還是在上次。
沒有對象的人,應該還是單身吧。
追根溯源是營銷人生活與工作的日常,在看到「廢話文學」火了之后,兵法先生就想要探究“廢話文學”為什么火?以及品牌如何利用“廢話文學”做營銷?
01 “廢話文學”為什么火?
很多內容能夠在網絡上引起更廣泛的傳播,其實有著自己的邏輯。「廢話文學」看似“無用”,實則是有著易傳播、受眾偏年輕化以及容易二次創作等特點。
1、簡單的邏輯,擁有易傳播的特點
首先說,廢話文學因其簡單的邏輯被大部分人接受,那些看似毫無意義的內容,其實是以客觀世界為基礎的文學形式,并有著自己的邏輯在的。
如被網友“冠名”為「廢話文學的鼻祖」的魯迅,在《秋夜》一文中,在描寫寒夜里的棗樹時,因光線暗,則表示“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同時,這里的棗樹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一顆是指代自己,另一顆是指代與自己一樣有理想抱負的人。
可以說,這些看似簡單的文字中,實則有著更多可探尋與挖掘的內涵,而廢話文學得以迅速傳播,也是因其文字背后所表達的意義與彰顯的態度,讓幽默有內涵的廢話文學更容易傳播。
2、年輕人將「廢話文學」當做了自己情緒宣泄的出口
品牌洞察到年輕人的需求與喜好,才能輸出這部分群體感興趣的內容,實現事半功倍的營銷效果。
在這個信息狂轟濫炸的時代,年輕人面臨著太多同質化的內容,千篇一律的內容很容易影響年輕人的情緒,于是像「廢話文學」這樣的內容,就很容易變成這部分受眾群體傳遞情緒的載體,在用戶圈層傳播。
這種誕生于社交媒體的網絡梗,在被不少在被年輕人不斷關注與使用后,便產生了有特色的表達,也成為了年輕人熱衷的流行表達方式。
3、二次創作,助力「廢話文學」成功出圈
隨著「廢話文學」在網絡上的迅速傳播而得到年輕人的高度認可,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在微博上爆火的#廢話文學大賽#,讓不少年輕人樂此不疲的參與其中,表情包、段子等多種表現形式給大眾奉獻了頗多的看點,這也是廢話文學爆火的佐證。
可以說,具有「廢話文學」內涵的內容,對用戶來說是一門藝術,既承擔著用戶情緒表達的功能,又是用戶實現社交的載體。可以說,年輕人通過二次內容創作,讓「廢話文學」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化解社交尷尬的方式,成為了社交網絡上被關注的焦點。
02 品牌如何利用“廢話文學”做營銷?
有了對「廢話文學」爆火基因的洞察,其熱點梗對年輕用戶人群影響的了解,那該如何借勢“廢話文學”為品牌謀求流量與熱度呢?
1、借勢熱點,為品牌帶來流量
「廢話文學」從傳播上來說,依然遵循了梗文化的傳播邏輯,正如“明學”、“凡爾賽文學”等網絡梗一樣,具有傳播快、自帶流量、生命周期短等特點。
品牌利用網絡梗做營銷,其實是一種借勢玩流量的輕松玩法。但是,品牌想要在這個注意力稀缺的年代將網絡梗的流量變成品牌持續的流量來源,還需要在懂得梗本身內涵的基礎上迅速反應,才能抓住網絡上稍縱即逝的梗紅利。
如在#廢話文學大賽#火了之后,不少藍V 品牌推出了自己的借勢營銷,將魔性、有趣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出來,賦予了內容趣味性與看點,為品牌帶來了流量。
2、將廢話文學與品牌文化融合,與用戶玩在一起
因為梗文化的生命周期短,品牌想要將網絡流量梗拿來為自己所用,還需要將梗與品牌文化融合產生新的文化內涵,而實現品牌符號的廣泛傳播。
在梳理了眾多案例后,兵法先生發現老鄉雞就將廢話文學與品牌的特點融合,讓極其枯燥的內容成為了品牌傳播的特色,實現了品牌與用戶玩在一起。
老鄉雞就將廢話文學演變成了品牌營銷的日常,在老鄉雞的官方微博上,很多微博內容就由“咯噠”兩字組成,這既是品牌模仿雞叫的聲音,又將產品特色與消費者的記憶產生了關聯,同時還實現了品牌與用戶之間的交流。
廢話文學雖是網絡梗,卻被老鄉雞運用到了品牌的營銷中,形成了品牌傳播的特色。這種持續輸出內容的方式,形成了品牌的記憶點,并產生了有效的觸達與傳播。
雖然此次爆火的「廢話文學」是一種偶然,但是老鄉雞卻用自己的方式證明了有梗有料的內容更容易實現傳播。換而言之,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在長期的積累與沉淀中形成某種固有印象,有助于品牌的傳播與文化的形成。
03 寫在最后
「廢話文學」這樣的梗文化之所以能夠實現傳播,其實還是因為其與生俱來的社交屬性,滿足了年輕人的交友與社交需求,讓那些有梗有料的內容成為了年輕人打開社交圈層的方式,并演變成了年輕人自我表達和情緒的宣泄口,而有了爆火的受眾基礎與傳播渠道。
作者公眾號:營銷兵法(ID:lanhaiyingxiao)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