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偏愛的才叫品牌
波蘭女詩人辛波斯卡有一首詩,名字叫《種種可能》,詩是以“我偏愛”為開頭的一長串的句子,我偏愛電影,我偏愛貓,我偏愛綠色,我偏愛有些保留……
而品牌之所以稱之為品牌,正是因為消費者的偏愛。偏愛可口可樂勝過百事可樂或者相反,偏愛耐克勝過阿迪達斯或者相反,偏愛這一個產品勝過另一個產品,就是品牌。
而現在我們看到的營銷是什么?大量的炒作,吸引眼球,為了曝光不擇手段,在線上我們看到大量為了追熱點不擇手段拉低下限的刷屏傳播,在傳統廣告界亦是如此,世界杯期間我們見證了為什么消費者不愛看廣告。這一類營銷能讓消費者偏愛嗎?我覺得不能。
大師說消費者天生討厭廣告,所以不要妄圖做消費者喜歡的廣告,而是做有沖突的消費者能記住的廣告。那好,我們首先界定一下廣告與廣告的區別。大師說的廣告是純粹的產品廣告,為了曝光而做的廣告,或許是曝光某個實用的產品,而這個產品暫時并不打算建立品牌,那么做一支充分體現產品利益點的廣告曝光,是可行的。
另一種廣告是品牌廣告,是為了建立品牌而制作的廣告(或者內容),這樣的廣告或者內容是為了與消費者進行情感溝通,是為了讓產品成為品牌,是為了產生溢價,是為了積累品牌無形資產。必須讓消費者喜歡,偏愛,持續偏愛,才能建立品牌。
所以我們要聊的是品牌,如何讓產品成為消費者偏愛的品牌,這很重要。以下,enjoy:
建立品牌立場
如果你是乙方,一定接到過這樣的brief,甲方這個也要,那個也要,這群人不得罪,那群人也想拉攏,總之什么都想要。我在做策略時每當遇到這樣的甲方我會對他們說,沒有選擇,就沒有品牌,什么都要的后果是什么都得不到。公司里那些好好先生,那些老好人,通常既沒什么魅力,也沒什么出息。
品牌亦是如此,什么人都想要討好的品牌不值得任何人偏愛。品牌必須有所取舍,有所選擇,建立品牌立場,才能成為有價值觀,有態度的品牌,自然能吸引有態度的消費者。
知名戰略咨詢機構埃森哲在發布2018年中國經濟趨勢預測中,“立場經濟”首次出現在報告中,埃森哲認為,在未來的品牌建設中,企業必須在某些社會話題中有自己的立場,并有所行動,需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而品牌的立場將會直接帶動消費者的消費,因為消費者在選擇一個帶立場的品牌時同時選擇了這個品牌的立場,態度商品化,這在帶動消費的同時,也更加有助于品牌建設。
品牌立場不是讓品牌去憤青,去討論時事,可以理解成品牌價值觀,品牌的堅持是什么?比如Nike,他的品牌價值觀是鼓勵人們勇敢去做,“JUST DO IT”,在這個價值觀下就可以產生很多品牌立場,諸如之前已經做過的,出來出來,跑了就懂,把球給我等等。一個明確的價值觀,可以誕生很多明確的品牌立場。當品牌要發言,當品牌要做一件事的事情,就對照一下,這個立場,這件事情,是否符合品牌的價值觀。
就在前幾天,Nike的“just do it”30周年,他們決定啟用爭議性運動員衛科林· 卡佩尼克,這一舉動是危險的,引發了抵制威脅和特朗普的批評,但這可能是Nike近年來最聰明的市場舉動。
衛科林· 卡佩尼克是美國橄欖球四分衛球員,有一半黑人血統。2016年他在比賽開始前奏國歌時下跪,對非裔美國人遭受的種族歧視,警察暴行和社會不公抗議,其他球員也開始效仿,在奏國歌時下跪。特朗普大衛火光,建議開除這些運動員。
但Nike,不但使用了衛科林· 卡佩尼克制作品牌廣告,在遭受到特朗普的批評之后,反而決定在本周四晚職業橄欖球聯名賽季首場比賽前,播放一段由衛科林· 卡佩尼克旁白的90秒TVC,衛科林· 卡佩尼克說道:“堅定信念,哪怕需要為此付出一切?!?br/>
這是Nike的品牌立場。
對于消費者來說,更多的開始選擇與自己立場相同的品牌。最近幾年一直在提消費升級,而我覺得現在更多的是消費分化,消費者不再一味的追求更好的,更貴的,而是開始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所以所謂的消費升級已經從高下之分升級到左右之分。也就是,沒有更好更貴,只有更符合個體的商品,那么在這種形勢下,除了產品競爭,品牌立場就顯得尤為重要。消費者是否偏愛一個品牌,很大程度上是這個品牌的三觀與自己合不合,符不符合自己發朋友圈的人設。
標志性大事件
建立品牌價值觀與立場是第一步,第二步需要用消費者進行溝通,如何講品牌立場傳達出去,讓他們切實感受到,品牌真的在乎他們。在這個信息爆炸的互聯網社會中,這并不容易。
據說廣告公司把全年的各種節日,紀念日等等特殊日期就標注出來,做成一套熱點日歷,以便讓廣告人們隨時追熱點。其實我想說的是,99%的追熱點內容都是社交垃圾。真正應該做的,是品牌自己的標志性事件,創造自己的熱點,在自己的熱點里,與用戶深入的聊聊。
郭德綱說過一句比較糙的話:“劫就劫皇綱,嫖就嫖娘娘”。話糙理不糙,在這樣一個滿眼滿眼都是信息的時代,如何占領眼球?要做就做大事情。接下來我們復盤京東超市99周年慶,看如何做一次大營銷,如何精細化操盤運營一次大型戰役,這不太容易。
情話主題:請讓我照顧你
我見過和寫過各種各樣的slogan,主題,big idea,通常這一類文案需要氣勢豪邁,宣揚一種品牌態度或者成功的生活。我記得有一條寫slogan的秘訣是,在最后一個字的發音,口型一定是要張開的,這樣消費者更容易記住,總之有各種文案秘訣教你如何寫。
但之前我寫過《文案不值錢》,值錢的是文字背后的策略,所以文案們不必執念于文案。比如京東超市這句“請讓我照顧你”,讓4A的老派文案來一看,肯定是鄙視的,這也是他們過時的原因之一,不能理解最近的社會趨勢與情緒。我認為這句話還是不錯的,有策略性,有現場感。
先講策略性,一個大背景是,數十年來,中國本土的廣告策略全都是向消費者灌輸某種成功的人生與生活,重點是灌輸,在廣告文案中不難發現有很多“要”和“不要”,品牌一直灌輸你要這樣,不要那樣。但是,現在消費者的認知水平升級了,灌輸式的廣告,不太有效了。
而廣告的升級是,從之前的灌輸,升級到當下的影響,要影響和溝通消費者,而不是告訴與教導消費者。京東超市沒有說你要用點好的,吃點好的,我們這也有那也有,而是說“請讓我照顧你”。這里面貌似沒有植入任何產品信息,但又把該說的話都說盡了。這句話讓京東超市說出來,一下就撩到年輕人了。
然后是現場感,之前我講過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廣告要有現場感,這句情話的現場感是什么?首先這是京東超市說給年輕人的,然后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空巢青年,確實指望電商和外賣照顧,而京東超市又有所有的生活用品,而且能快速送達。用過京東超市的人,聽到這句話,是一定有畫面感的,讓用戶產品畫面感,產生場景,就是成功的。
創造營銷內容ICON
ICON這個詞好像反復出現在我的文章中,因為我覺得這很重要。
互聯網傳播環境最大的特點是“雜”,是信息爆炸。如果把互聯網比作是一潭渾水,那品牌傳播要努力做成這潭渾水里的大魚,讓自己更顯眼一些,所以一定要做有分量的內容ICON,才不至于被互聯網淹沒。
京東超市的周年慶的營銷中,深知廣告內容化與ICON化的力量,也理解線下比線上更儀式感的道理,所以選擇了一系列大手筆的創新投放創造營銷ICON。
首先在8月底開始承包地鐵線,在北京、廣州、深圳、成都、杭州5座城市,承包8條地鐵線與一面春熙路主題墻,定名為“京東超市回憶殺列車”,以此引爆周年慶的傳播。在此次創新投放上,不但將傳統廣告內容化,甚至有點產品化的意思,專門為列車取了名字。有名字就有了概念,有概念就更像一個ICON更容易傳播,之前我們也有聊過傳播關鍵詞的問題,而為一次傳播去一個名字是越過關鍵詞更為先進的行為。
另一個創新投放是點亮城市坐標,周年慶算是一個品牌的生日,生日是需要慶祝的。于是在9月1日全國9座城市的地標性大屏,點亮了京東超市的慶生的內容。北京的世貿天階、杭州的國大城市廣場、西安的曲江萬眾國際等等,同時發出了“京東超市生日快樂”的慶祝話語。
多年前我還在做social的時候,意識到傳播可以有2種邏輯。第一種是非??酥?,默默的積累足夠多的用戶與內容,然后在一夜爆發,繼而持續快速增長,這種如快手抖音拼多多,他們都像是一夜間冒出來的龐然大物。第二種傳播是,先聲奪人,再娓娓道來。互聯網是一個人聲鼎沸嘈雜的廣場,要讓這個廣場中的人聽你說話,最直接的方式是先用大喇叭喊一嗓子,然后再娓娓道來。
這次周年慶的2次創新投放,2個ICON性的內容,就像是用大喇叭喊的那一嗓子,大家靜一靜,接下來要說點什么了。
以產品帶品牌
一說起品牌,大家一定覺得要形而上,要空,要態度,把品牌與實效對立起來,這是不對的。現在也開始講品效合一這個概念,我覺得未來一定是要融合的,把品牌與產品融合起來。對于消費者來說,只空聊品牌也是不被滿足的,消費者更想看到品牌的實際行動。以實際的產品支撐帶動品牌的傳播,是一條可行之道,以產品帶品牌。
以產品帶品牌這條路,最先走通的就是電商品牌,京東超市周年慶,作為一次寵粉營銷,當然是要趁機打折優惠,給用戶更多實惠的。首先在站內,京東超市開啟了滿減優惠,最高滿299元減150元限時享,這個力度不亞于618或雙十一的力度了,對于京東超市來說,9月9日周年慶,就是它自己的“618”。
在外部傳播上,如何將站內的優惠傳播到外面,如何將外面的用戶引流到站內,這是市場部需要思考的問題。那這里就用到了以產品帶品牌這一策略,在導流的同時,提升品牌偏愛。
第一是京東超市聯合了百大品牌聯合慶生,個護,母嬰,食品行業的絕大部分品牌,都制作了自己的海報,在自有渠道進行發布,將自身粉絲導流至京東超市。對于電商平臺來說,這是最實用和有效的一招,各大品牌一起幫助平臺創立品牌,萬千品牌匯聚京東超市平臺,京東超市只為一句“請讓我照顧你”。
其二是明星站臺,與品牌更深度的合作,邀請品牌代言人為京東超市站臺,為品牌向京東超市引流。百雀羚代言人孫藝洲深度參與了此次周年慶,以“請讓我照顧你”的主題,向粉絲傳達自己的關愛,一波寵粉引流。
總結一下,京東超市如何偏愛用戶,如何照顧用戶并傳播出去的。首先在傳播主題上,放棄了傳播自身利益點和教導式口號,而是以一句“請讓我照顧你”的情話作為主題關鍵詞,作為傳播主題,這已經撩到用戶了,尤其是我這種北漂空巢單身直男。
其次是傳播策略上,先揚后抑,先以地鐵包車和點亮城市坐標大屏為內容ICON來引爆,再娓娓道來,以產品帶品牌,向站內引流。當然最重要的是,站內打折優惠力度大的驚人,最高滿299減150,我已經開始囤貨了。
傳播定制化與專屬化
前面講了品牌立場,講了要先對用戶偏愛,那接下來講講如何讓用戶對品牌產生偏愛。
先講洞察,當下的年輕人,或者是所有人,都形成了自己的小生態,小生態對比的是大體系。從80年代思想啟蒙到90年代改革開放,中國始終處于一個集體主義社會,全中國是一個巨大的生態體系,我們看CCTV,聽鄧麗君,穿喇叭褲等等,一直到08年之前大概都還是處于大眾生態中。
那現在的年輕人,脫離了全中國的大生態體系,或者說大生態體系分化成了無數個小生態,也就是營銷圈里講的圈層。當下的年輕人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有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立場,消費者變了。那么品牌在傳播溝通中,當然也要做出相應的改變,不要再妄圖一句話搞定所有人了。
再講策略,我作為消費者,我偏愛什么品牌以及為什么?我偏愛那些為我定制的品牌,哪怕是一個大眾品牌,它邀請了我特別喜歡的一個KOL合作,我就覺得這個品牌還不錯,還有點品位,或許我會多看幾眼,在一個信息過載的互聯網社會,對一個品牌或廣告多看幾眼是很高的贊譽。
那么翻譯過來,我們在做傳播是需要做的是,定制化與專屬化,如果是大眾品牌,那也需要把消費者劃分多個圈層,甚至把產品線更加細化,針對具體是實際的圈層,做針對性的內容與傳播,讓消費者感受到你是愛他的,反過來消費者才會偏愛這一個品牌。
總結一下
如何讓你的品牌被偏愛,首先需要建立品牌立場,以前的品牌更講究產品利益點,也就是實用價值,但在今天實用價值是基礎,大家都有,品牌是無形資產,是品牌價值觀,是品牌立場,要以品牌立場吸引用戶的關注。其二是做標志性大事件,并且是精細化運營大事件,大事件是為了在信息爆炸的環境中被看見,精細化運營是為了被確切感知,不能空有概念,也要有實際的利益點支撐。最后是傳播的定制化與專屬化,社會環境變了,從集體主義大環境,轉變到了個體主義小生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品牌在傳播過程中,需要把消費者分成多個圈層,然后定制化針對性的傳播,為消費者制造專屬感。最終把產品升華為被偏愛的品牌。
最后還是要說,當下的營銷,是體系化顛覆大創意的時代,一個亮點創意救不了品牌,需要一套體系化的解決方案,或者說體系化的解決方案,成為新的大創意。
祝你,搞大事。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底部規范
作者公眾號:楊不壞(ID:yangbuhuai01)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