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一個比一個懶,運營應該怎么辦?
作者:June 首發:鳥哥筆記
經常會聽到一些運營從業人員感嘆:前幾年,美團和滴滴把用戶慣懶了,動不動就發紅包,導致現在不是真金白銀用戶都懶得點開你的活動。也有部分同行會感嘆:現在的產品就是解決用戶懶的問題,你不想出門吃飯,別人就做了外賣產品;你不想等出租車,別人就有了打車服務。
你看,同樣的一個想象,在不同人眼里,卻是兩種結果:前者覺得是把用戶慣懶了,后者覺得是滿足了用戶變懶的需求。先不討論哪個角度看問題更客觀一些,從我個人對各類項目的運營分析來看:用戶懶與不懶是相對的,我們需要的是找到不斷促使用戶參與的點!
本文會圍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用戶是誰、運營的目的、用戶懶的原因、解決懶的辦法。
一、首先要想清楚,我們的用戶是誰?
這個問題一問,很多人都會談到用戶畫像。
對照自己目前負責產品,仔細思考一下,該產品的用戶畫像到底是什么樣?腦海中會不會出現:年齡、地域、性別、職業、愛好這些字段?如果是這樣,我認為這個畫像不能叫畫像,只能叫用戶基礎屬性分類。
什么叫用戶畫像呢?當你通過數據分析等其他方式得出類似這樣一句話:一群收入為1萬到2萬、年齡介于25到30之間,喜歡在晚上9點到12點玩角色扮演類手游的一線城市女白領。
對!得出這樣的結論才叫畫像,才叫知道我們的產品目標用戶是誰。
當然有兩點需要提醒一下大家:一是我們的產品目標用戶細分后,可能有幾個場景、幾類人群,因此不同的產品得出的結論幾乎不一樣;二是盡可能細化,區間越小越好,越利于我們后期相關動作。因為我們清楚的知道我們用戶是誰,就能更好地找到他們的痛點,更加有效地激發他們參與。
二、其次需要反復追問自己,我們運營的目的是什么?
通常情況下,運營的目的不外乎完成當前的核心指標。所以說我們需要對核心指標“認真審題”,尤其是剛開始做運營工作沒多久的同學,更需要認真審題。
核心指標一般是:用戶獲取成本、每日新增用戶、轉化率、渠道質量、用戶活躍度、留存率、利潤等等。確定屬于自己的核心指標以后(即明確了運營目的),開始分解。
這里以利潤為例:
利潤 = 銷售額*凈利潤率
=(購買人數*客單價)*凈利潤率
=(進店人數*購買轉化率)*客單價*凈利潤率
=(X展現*X轉化率)*購買轉化率*客單價*凈利潤率
說明:X如果是廣告,就是廣告展示*廣告轉化率;如果是推廣就是推廣展示*推廣轉化率;如果是搜索,就是搜索展現*搜索轉化率。
那是不是關于利潤,我們運營最核心的目標應該就是:思考如何提升轉化率。因為X展現、購買轉化率、客單價可通過渠道、初期運營情況或行業經驗有一定的預估,所以我們可以把精力重點放在提高轉化率上。
當面我們把精力放在轉化率上以后,我們自然會努力去提升用戶的參與度、會去“改變”或“迎合”用戶的懶。
為什么這樣說?我們一起來看看用戶從看到信息要轉化為客戶的整個過程:首先我們需要準備廣告圖片或者文案,確保描述準確無誤,避免吸引非目標用戶,浪費資源;其次我們將制作好的東西進行廣告投放或者選擇渠道曝光,確保是目標用戶所在的場景,能吸引到真正的目標;再次,吸引了用戶以后,用戶到店(線上或線上)購買,體驗良好;最后是用戶購買后有疑問或者需求的時候,我們能及時提供售后服務。
從過程中,你是否發現:我們整個流程下來,肯定需要用戶參與才能走到下一步,所以我說當我們分解得越細,我們越知道怎么發力。
單看利潤,一頭霧水,再看轉化率,其實就是我們需要一步一步引導用戶深度參與。所以反復思考運營的目的,能夠幫助我們把目標細化,變成極其細分的指標時,我們就能更好的引導用戶參與。
像上述的轉化率,為了提高用戶參與的深度,我們肯定會不斷優化我們的圖片和文案以及渠道,這個時候,我們就不會直接得出一個是用戶“懶”這樣的結論了。
三、用戶懶的原因是什么?
我一直喜歡研究用戶的心理狀況,可能跟我專業有關系。通常情況下,我們總是喜歡說人有七情六欲,《禮記》認為七情是:喜、怒、哀、懼、愛、惡、欲。
綜合社會心理學觀點,我們研究用戶,總喜歡從“欲”出發,它的表現可能是貪婪、懶惰、嫉妒、虛榮、好色、從眾、自卑……中的一種,那說明用戶不是變懶了,而是和其他心理狀態一樣,與生俱來!
仔細來看看,因為我們的貪婪,所以商家買一送一;因為我們的嫉妒,所以平臺告訴你,你朋友已經累計健身40小時;因為我們的虛榮,某些產品總是會給你頭銜和勛章;因我們的好色,總是有“美女”在向你打招呼;因為我們的從眾,我們總喜歡去人流量更大的店鋪;因為我們的自卑,自媒體不斷的販賣焦慮給我們……因為我們懶惰,總是在我們覺得懶得等、懶得選、懶得看、懶得學的時候,出現了相應的產品和服務。
所以,用戶懶惰的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人性,我們不需要改變用戶的懶惰,只需要在他覺得“懶得再向下一步”的時候,給他一個恰如其分的服務。
四、面對“懶”的情況,正確的解決辦法是什么?
我總結了解決辦法的核心:及時反饋給用戶,提高用戶參與度。
這里我想到幾個例子,先幫助大家理解:
第一個場景:
我平時很少玩游戲,但是我會觀察喜歡玩游戲的人,很多玩游戲的人一開始就很難停下來,為什么?因為反饋實在是太及時了,用戶從頭到尾都參與在里面,又獲得了一個裝備、又升了一級、又打死了一個怪獸、又有伙伴上線了……用戶在游戲里面懶嗎,我不覺得,只要是一款游戲的目標用戶,他就沒懶過!
第二個場景:
微信朋友圈,一刷是不是半小時就沒了。所以很多人會關掉朋友圈更新提醒。那為什么用戶會管不住自己,時時刻刻關注朋友圈呢?一樣是反饋和參與的作用:及時告訴你情敵干嘛呢、你暗戀對象干嘛呢、你的塑料姐妹花又干嘛呢。當然你也可以參與其中,分享你的狀態,將你的情況反饋給其他人,你評論別人后,還能及時告知你還有哪些人參與了這條動態的評論,都說了什么。有個很久都沒聊天的朋友,但是他的朋友圈,你肯定看過,對不對?
其實還有很多,直播打賞一樣也是參與反饋的結果:你觀看、打賞、主播念到你名字給你積極反饋,所以用戶的熱情也非常高漲,相信通過兩個場景,我們已經明白了解決用戶懶的核心辦法。那接下來我會按照用戶的生命期來分析,分析各個階段應該如何“及時反饋給用戶”、如何“提高用戶參與度”:
1、新增(引入期)
盡可能減少用戶的操作步驟,支持游客模式,通過參與深度獲取高質量種子用戶;找到以后分析他們的特征,不斷穿越這類用戶的流程,找到該時期的“傻瓜式”操作方式。這個階段需要我們及時告知用戶你來了能干嘛、你已經干了什么、其他人干了什么,及時與用戶溝通和交流,通過我們的反饋,讓他快速了解我們。
2、留存(成長期)
短期的留存對產品是一個考驗,如果短期用戶參與度差,一定要思考是不是產品本身出了問題;中長期留存與運營策略有密切關系,這個階段如何提升用戶參與感呢?這個最重要的點,是分析留存以及未留存用戶的特征,不斷的放大留存的原因,持續反饋給用戶,還有什么是他能做的,還有什么是我們計劃做的?
3、活躍(成熟期)
需要模擬用戶成長路徑,讓用戶提高用戶活躍度,同時對能夠提高用戶活躍度的用戶花核心精力維護。這個階段,我們需要與活躍用戶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告知他是我們的“高級VIP”,平臺愿意與他一起成長。
4、沉默(休眠期)
沉默用戶有很多種,有一種屬于無效用戶,肯定沒有參與,這個和懶沒關系,我們需要辨別后拋去他們。其他的有效沉默用戶,是可以激活他們進行參與的,只需要注意方式就行。喚醒后把他們當新增用戶一樣運營,提高他們的參與度。這個階段需要告知用戶,我們專門為他們推出了什么活動,向新增一樣更加小心翼翼的反饋。
5、死亡(流失期)
對這類用戶我們要有清晰的定義,不同產品是不一樣的,比如社交和電商定義的周期就不同。這類用戶的可能真的是因為沒得得到及時反饋和溝通流失了,或者是因為沒有看到產品的成長流失了,所以我們的反饋方式應該是召回,通過短信、push、郵箱、彈窗等等手段反饋產品本身的改善和活動。
如果我們策劃一個活動,用戶沒有參與,你還認為是用戶懶嗎?我想我們應該思考下,是不是活動本身的問題了!因為“有反饋的參與”才是我們以及我們的用戶需要的,就跟找朋友聊天,對方不給你回應或者對方不關注你的回應,你們還能做朋友嗎?
附:延伸——關于運營的進階之路。
前幾次文章發出后,有好幾個讀者都問了同一個問題:關于運營如何進階?
后期我在寫新的文章時,我都會挑選一個大家問的最多的問題進行答疑。期待我們共同進步!今天我們聊聊運營的進階:
1)運營助理—這個階段主要是積累認知,知道運營是干嘛的,對內容、數據、推廣等都有一定了解。
2)運營專員—這個階段可能具備對上述某個工作面獨立負責的能力,或者說能夠單獨執行某一個事項,知道這個事項的關鍵節點并且有把控的意識。
3)運營經理—專注于某個塊面,比如用戶、比如內容、比如活動,能夠量化并協調項目相關資源以達成目標。
4)COO—對互聯網及行業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對目標有把控,對資源能合理分配。
對以上幾個階段的解釋,我查看了一些招聘崗位進行總結,目前的你處在哪個階段呢?如果希望邁向下一個階段,我覺得除了刻意訓練以外(找到自己心儀的崗位對標),沒得其他捷徑,當然牛人除外!關于本文的觀點,也歡迎大家一起交流!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八年專注干貨分享,App運營推廣加油站!
公眾號:鳥哥筆記(ID:niaoge8)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