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賽后,小紅書在上海市中心老小區夾縫,造了個運動場
隨著東京奧運會的落幕,中國奧運軍團以傲人成績,為這場體育盛事畫上完滿句號。奧運期間,一顆顆冉冉升起的體育新星一次次燃動了全民的激情與熱血。而狂歡之后,這種無處安放的熱情,又該落向何處呢?
或許,生活,才是運動最好的歸處。“更快、更高、更強”,引領人類積極向上的奧運精神,不該只是社交網絡上頻繁刷屏的一時狂歡,更應走向現實,走進生活,讓運動注入生活常態。
這個奧運季,小紅書從“生活方式社區”的平臺立意出發,突破社區內容邊界,重新界定了運動的內涵——“運動不只是比賽,也是每個人的生活”。
賽季之后的8月8日,是奧運閉幕日、也是全民健身日,小紅書攜手站內建筑、設計、空間規劃專業博主,在上海市中心的老舊社區開展了一場小紅書社區運動場改造計劃,將“社區”力量帶入社區,以社區改造的公益之舉,讓運動與日常接軌。
洞察居民生活 讓運動融入社區日常
奧運會在虛擬社區掀起輿論熱潮,在現實生活,人們對運動的渴望也日益增長。但一座城市里,并非每個社區都有足夠的運動空間。
在建筑用地已近“天花板”的上海老城區,傳統社區的公共空間在數量和功能上,都難以滿足居民休閑運動的多樣化訴求——
并不寬裕的樓間空地,大多用于解決停車問題;
小朋友在小區墻面,畫上籃筐投籃;
居民在狹窄的巷道,對著墻面打乒乓球;
老人在馬路邊、扶著圍欄,鍛煉身體……
如何解決社區公共空間失衡的問題,已成為當下社區治理的要務之一。許多城市規劃部門及社區街道單位,都在想方設法以空間“微更新”,推動社區向更宜居、可持續的方向發展。而這,也與小紅書搭建“生活方式社區”的目標,不謀而合。
基于社區文化的底色,在8月8日,小紅書與官方聯動,共同發起改造社區運動空間的公益活動,將建構美好生活的愿景,延伸到現實的維度,搭建起一個具有人情味、活力感的公共運動空間。
將城市一角的荒蕪之地,變成社區共享的運動空間
1、以富有生氣的休閑運動場,重塑社區文化邊界
上海長寧區安化路211號,商業街區與老舊弄堂的交接處,一處荒蕪封閉的空地,為社區公共環境的修復提供了一個契機。
小紅書聯合4名從事建筑設計、空間規劃的社區博主,在這片空地建起一個既沒有職場身份限制、也沒有家庭角色束縛的運動休閑空間。
與此同時,打破圍墻隔斷、讓逼仄的“邊角料”空間變得開闊,社區內外環境的交織,讓空間的利用率實現最大化。
這個“見縫插針”規劃出的多元運動區,成為社區居民獲得參與感的中心性場所,也讓社區鄰里從繁忙生活中抽身而出,找到專屬活動點、獲得歸屬感。
2、讓設計走進生活,“one for all”構建人人皆可玩樂的公共空間
成人也能玩的兒童設備,獲得更親密的親子互動
大人和孩子體型的差異,讓很多器材只能滿足一方使用。設計師@Esther不二設計的親子蹺蹺板,有“一長一短”的結構,可供三人一起玩耍。打破常規的設計賦予親子互動更多可能性,也讓家長從看護的角色轉變成孩子童年游戲的參與者。
讓行動不便的老人,也能輕松“動起來”
@建筑小江老師為社區老齡人打造了一款無障礙健身推手。高度、方向都可自由調節,即便是坐輪椅的老人,也能用它鍛煉肩部、手臂的靈活性。雙側設計,可供多人一起鍛煉,無形中,就讓人與人更多聯系在一起。
年輕人情緒的發泄地,自在的運動場
這界奧運會最火的運動項目,“國球”乒乓肯定算一個。不過,“鄰里運動角”的乒乓球桌,卻有點不一樣。@設計師蕭分分合理利用空間,把乒乓球桌“折”起一半,設計成單人乒乓球桌,讓身體缺乏鍛煉的“社恐青年”,享受單人運動的自在樂趣。
設計師@水瓜打造的心聲拳擊袋魔方,則為生活中積攢了壓力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借運動宣泄壓力的平臺。
小紅書在“社區感”這一基調上,將社區改造與周邊民居風貌、社會生活無縫銜接,為鄰里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
在這一過程中,小紅書不僅讓居民享受運動樂趣、激發集體記憶和社區生活想象力,從而喚醒了社區文化氛圍的品牌聯想,而且以設計共創、人性化設計、科學規劃等特性,與城市居民之間形成了緊密的關系聯結與情感紐帶。
不同于之前的社區熟人節活動,小紅書首次以造節的方式,創造了33 個線下創意體驗空間、與平臺33個內容社區一一對應。在實地體驗和雙向互動中,品牌以社區氛圍感的創造,與年輕人“慢慢變熟”,建立起“生活方式社區”的基礎認知。
而這一次的社區改造計劃,小紅書以陪伴者的品牌身份,讓“運動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觀念成為現實,并將觸角延伸至大眾群體之中,以“社區”的力量、改變社區生活。通過社區文化的生活化滲透,小紅書以一種務實和落地的方式,將多元、開放、有趣的社區文化與品牌心智,做了一次有力傳達。
結語
不難看出,在以內容社區鏈接生活社區的背后,小紅書在社區文化與生態搭建上,蘊含著更深層的價值指向。
1、回歸人本關注,強化品牌價值溝通
當下的城市營銷,或借地標做事件、或融合城市特色做內容,大多停留在淺層接觸,而非深層滲透;品牌溝通的對象是營銷層面的“消費者”,而非社會性的“人”。
這一次小紅書打造的社區運動空間,以一種回歸人本、內容落地的形式,走進煙火氣充沛的社區。通過現實運動痛點的解決,塑造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也打造了品牌與人的深層鏈接點。
2、用社區的力量改變社區,重塑品牌心智感知
用“社區”的力量改造社區,對用戶而言,小紅書所倡導的生活方式,不再只是手機屏幕里的照片、視頻的內容集成,而變成了切膚可感、可交互參與的鮮活空間。
在社區運動空間的真實體感和移情效應之下,小紅書對公眾利益的尊重與支持,也將成為大眾現實經歷的一部分。借助深度的參與、身臨其境的體驗,用戶得以煥新品牌認知,小紅書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更真實、溫暖、多元的品牌心智建構。
3、打破標簽,走向一個更多元豐富的生活方式決策平臺
以一個長線視角去看,從“社區熟人節”的構想落地、社區運動場改造的社會擔當,或是美食、知識、運動等全品類社區內容的構建……小紅書用肉眼可見的變化,打破“女性種草社區”的標簽,向著“更豐富、更有態度的生活社區”的印象轉變。
可以說,線上內容社區是“人與人之間,真實生活方式的分享”,小紅書在運動等垂類內容的深耕,不斷更新了品牌的認知和預期。而線下城市社區是“人與真實生活的集合體”,通過社區文化的落地、真實煙火氣和人情味的補充,小紅書也一步步塑造、拓展了差異化的“社區”氣質。
進一步來看,在“線上與線下社區共通”的背后,是小紅書以人為目的、與更多用戶群體進行對話、連接、分享的初衷。長此以往,當小紅書建立起一個更完善的“社區-人-平臺”之間的互動體系,一個值得用戶信賴、能夠輔助用戶進行生活方式決策的平臺,也會得到良性的生長。
回到一開始,這個線下社區改造的運動場,將在8月底落成,屆時一個更具想象力、人文感和獨特文化的社區躍然眼前。后續,小紅書還將以怎樣的空間形態激活有趣的生活方式、創造美好的社區氛圍?拭目以待。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