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品牌溫柔地掌控消費者 | 品牌就是打比方3
首發:因信營銷
“我18歲進工廠,成為拖拉機廠一名電焊工人,上班幾年后覺得無聊,就在街邊擺起了四張桌子,開始賣麻辣燙。這種狀態持續了兩年,1994年3月,海底撈第一家火鍋城在四川簡陽正式開業,我、我太太、同學和同學太太四人,就是海底撈的創業團隊。
那時我連炒料都不會,只好買本書,左手拿書,右手炒料,就這樣邊炒邊學,可想而知,這樣做出來的火鍋味道很一般,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態度好點,客人要什么速度快點,有什么不滿意多陪笑臉。 因為我們服務態度好、上菜速度快,客人都愿意來吃,做的不好客人會教我做。我發現優質的服務能夠彌補味道上的不足,從此更加賣力,幫客人帶孩子、拎包、擦鞋……無論客人有什么需要,我都二話不說,一一滿足。這樣做了幾年之后,海底撈在簡陽已經是家喻戶曉。
我做火鍋是偶然,但也算歪打正著,因為火鍋相對于其他餐飲,品質的差別不大,因此服務就特別容易成為競爭中的差異性手段。”
這段大白話,是海底撈創始人張勇的創業自述——服務好,是海底撈品牌的核心優勢。
海底撈一直以堪稱夸張的高質量服務著稱,從入店到離店,消費者會被極為周到的“照顧”——排隊棋牌折紙、美甲服務、帶孩子、看寵物、擦鞋服務、用餐圍裙、口香糖、免費續飲、打包小零食、衛生間小夾子、漱口水、濕巾免費提供、慶祝生日、兒童小玩具、贈品小禮物……
如果你熟悉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的“十二原型人格”理論,就可以將海底撈創始人歸納為“照顧者”人格。
照顧者人格的座右銘是“愛人如己”,愿意照顧和關愛他人,有慈悲,慷慨的天性。照顧者常常化身為圣人,利他主義者,父母,熱心人,支持者等等形象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聽起來,“照顧者”像是容易吃虧的老好人性格,但事實并非如此。要知道,化身“照顧者”品牌形象的海底撈,不僅沒有吃虧,反而成為現象級火鍋品牌,成功上市并創造了財富神話。
除了海底撈,還有不少品牌也是選擇化身“照顧者”形象。后面我們會提到更多案例。
我將這一類品牌的發展路線,總結為“照顧者”品牌戰略——將品牌自身比方成“照顧者”,以此獲得消費者認同。 “照顧者”品牌,能實現別的品牌孜孜以求,卻不容易實現的夢想——“溫柔”的掌控消費者。
海底撈什么別的品牌學不會?就是因為海底撈已經實現對消費者“溫柔”的掌控——情愿排隊2小時也不愿去商場同樓層的別的火鍋店。
所以,“照顧者”并不是傻呵呵的老實吃虧人格,而是一個非常高明的策略——實現對他人的“溫柔”掌控,這也是“照顧者”品牌戰略的精髓所在。
俗話說,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就要先抓住男人的胃。
這句大白話的“俗語”,就完美的詮釋了什么叫“照顧者”的溫柔掌控。
“抓住男人的心”即實現對男人的“掌控”,實現的方式正是“照顧”男人——“先抓住男人的胃”。 “照顧型掌控”不僅在“男女關系”里非常典型,在“親子關系”也很典型。 相信無數的朋友都應該聽父母都說過“我們努力工作,給你吃好的用好的,為了你付出了那么多,所以你應該XXXXXXX……” “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要聽我的”,父母這些有意無意,常常掛在嘴邊的話,正是“照顧型掌控”的表現。
當一個品牌選擇“照顧者”品牌戰略,不斷積累對消費者好,為了消費者好提供各種產品和服務,慢慢的消費者便產生了依賴,落入品牌“溫柔”的掌控之中——不過這種掌控,常常表現出來的是消費者的口碑、忠誠度與美譽度。
在高消費頻次的服務行業,或者與消費者日常衣食住行相關的快消品,常常會選擇“照顧者”品牌戰略。
比如便利店。
“便利店”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來說,也是一個典型的“照顧者”存在——隨時買到需要的快消品,還有解饞的關東煮、快餐飯團、早餐糕點等等,照顧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基礎需求。
“全家就是你家”,全家便利店。全家化身父母般的“照顧者”,滿足消費者的人性本質需求。
比如燈具。
日常生活缺少不了的照明燈泡,每天兢兢業業認認真真的照亮每個人的生活,同樣可以比方為“照顧者”般的存在。
日本東芝燈泡,就是“照顧型掌控”品牌戰略。
東芝的“燈泡”溫暖照亮著一家人的生活,從上班到退休,從單身到有兒有女,這便是家中典型的“照顧者”形象。
比如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
招商銀行,因您而變——這也是化身“照顧者”的品牌形象。
招商銀行1987年成立于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深圳蛇口,作為一家地方區域性銀行,在成立之初并不具備品牌影響力優勢。
早期的招行只能依靠“信譽、服務、靈活、創新”理念,以優質化、人性化的服務引領銀行業改變經營作風,在客戶中間贏得口碑,樹起招行服務創新的旗幟。 優質的客戶服務體驗,以及老客戶口耳相傳的推廣,使得口碑傳播成為招行早期最有力的品牌推廣方式,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照顧者”的品牌戰略形象。
直到現在,在所有的銀行當中,招商銀行也被認為是最具有服務精神,最能深入照顧消費者需求的銀行品牌。
招商銀行標志性的“葵花”符號,將自身比方為永遠圍繞“消費者(太陽)”轉的葵花,同樣是“照顧者”的形象比方。
比如醫療服務相關品牌。
醫療產品先天就帶有“照顧者”特質,因為人在生病的時候,無論是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是十分渴望被照顧的。
修正藥業旗下胃藥品牌“斯達舒”經典廣告“胃,你好嗎”諧音表達對消費者的關懷照顧。
999感冒靈“暖暖的,很貼心”。感冒了需要照顧,999感冒靈就是“照顧者”的品牌形象。
國內最大的血糖儀品牌三諾,“每測一次都是愛”,也是化身“照顧者”。
糖尿病患者偏向中老年人群,一般都是兒女為其挑選血糖儀,并在日常生活中提醒父母注意監測。
如此一來,三諾血糖儀就成為兒女照顧父母的化身,三諾品牌自然就可以比方成“照顧者”——每次一次都是愛。
三諾血糖儀的央視廣告片很精確的呈現了這一點。
列舉了海底撈火鍋、全家便利店、東芝燈泡、招商銀行、斯達舒胃藥、三諾血糖儀案例,總結“照顧型掌控”品牌戰略背后的共性邏輯——凡是那些能照顧到消費者日常生活需要的品牌,從邏輯上,可以將品牌比方成一個“照顧者”。
但是,一個品牌或者產品的主要核心價值未必是“照顧”消費者的感覺,但仍然有可能在階段性的戰術傳播中,將品牌或者產品比方成“照顧者”,作為階段性創意傳播的核心邏輯。
比如備受年輕人喜歡的“小米”,在品牌戰略層面并沒有選擇“照顧型掌控”戰略路線,但因為小米旗下的“米家”產品眾多,除了手機,還有掃地機器人、洗衣機、空調、微波爐、攝像頭、凈水器……可以照顧到消費者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將“小米”比方成“照顧者”,也非常合情合理,且有產品力的支撐。
小米在臺灣的傳播活動,的確就選擇了“照顧型掌控”的創意策略——將小米比方成“照顧者”。
再比如科技品牌“博世”——科技成就生活之美,在品牌戰略上同樣不是“照顧型掌控”路線。
但博世旗下的眾多科技產品,如同小米旗下的米家一樣,確實是能照顧到消費者日常的方方面面。
博世中國2015 年推出品牌宣傳片《忘了我》,這個階段性的傳播活動中,也是將“博世”品牌和旗下的系列產品比方成“照顧者”。
人壽保險品牌,也是屬于自帶“照顧者”屬性——默默的守護在投保人身邊。所以將人壽保險品牌在創意表達中,比方成“照顧者”也是不錯的創意策略。 臺灣元大人壽“一輩子的照顧”創意短片,即是如此。
再比如剃須刀。
世界上現有的4000多款剃須刀都是為使用者自身而設計,卻沒有一款是以為別人剃須為動機。吉列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專門幫助別人剃須的剃須刀——于是,這款剃須刀產品于是就自帶了“照顧”屬性,在創意策略上可以比方成“照顧者”。 吉列也為這款產品推出了創意短片《Handle With Care》。
故事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一位已步入老年的兒子悉心照顧自己中風老父親的生活起居。短片獲得2017戛納創意健康類金獎。
最后總結:將“品牌”比方為“照顧者”,就是“照顧型掌控”品牌戰略。將“產品”比方為“照顧者”,就是“照顧型掌控”創意策略。
為品牌營銷深度思考者、愛好者準備的系列閱讀:
這篇文章是《品牌就是打比方》專欄的第3篇,繼續基于“人性本質坐標系”來探討品牌戰略與創意。
第一次看到專欄,第一次看到這個“人性本質坐標系”,不清楚這個重要的坐標系怎么來的朋友,不妨先看看專欄開篇的介紹《品牌就是打比方| 基于“人性本質”的品牌戰略與創意方法論》。
這一篇探討的是“照顧型掌控”及其延伸的品牌戰略與創意策略。
正如我們前面所分析的,“照顧者”人格反映了“人性本質坐標系”中的人性“掌控”需求。通過照顧他人,來實現對他人的“溫柔”掌控。
想想看,你的品牌和產品有沒有給消費者帶來被照顧的感覺?有沒有可能比方成“照顧者”?
《品牌就是打比方》系列
<1>品牌就是打比方 | 基于“人性本質”的品牌戰略與創意方法論
<2>成為第一品牌的2大戰略路線與10個創意考 | 品牌就是打比方1
<3>喬布斯、羅永浩與“創造者”品牌戰略深度總結 | 品牌就是打比方2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