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創(chuàng)意廣告都離不開的“實體創(chuàng)意法” | 創(chuàng)意必學25招系列
專欄作者 | 傅鵬 公眾號:因信營銷
專欄策劃人 | 鬼鬼 首發(fā)于:廣告常識
一、“實體創(chuàng)意法”的來龍去脈
看完《創(chuàng)意就是打比方》專欄前面2篇,你大概清楚了什么是“方位創(chuàng)意法”,什么是“容器創(chuàng)意法”了吧?
那如果我問,“德芙,縱享絲滑”是什么類型的創(chuàng)意法?或許你還一下不太容易歸類。
這就是專欄第3篇要聊的,基于“個體身體層面經驗”的另一個重要類型——實體經驗,衍生而來的“實體創(chuàng)意法”。
所謂“實體經驗”,就是從更基礎的視角,把我們自己的身體當做一個“實體”。從這個角度,我們既不把我們身體當做點、線、面,去劃分空間產生方位,也不把身體當做容器與導管去傳遞、承載什么,就是當做一個可以實實在在觸摸,可以感覺到真實存在的“實體”。
進一步,我們還發(fā)現,除了自己的身體,這個世界上所有能看見、能觸摸的萬事萬物,都可以當做一個實實在在的“實體”。
理解到這一點,你就能理解萬事萬物,都可以比方萬事萬物。無論是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是我們的廣告創(chuàng)意,幾乎99%的情況下都會自覺、不自覺的用周圍的萬事萬物來打比方,解釋未知的事物。
用“實體經驗”去打比方,不夸張地說,是人類認知能力的一次突破性的飛躍。其中的突破性在于,那些本來非常模糊的、抽象的、不易感知的事物,因為可以用“實體”去打比方,一下變得清晰直觀起來。
實體比方,就是讓只可以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變得非常可以“言傳”。
“德芙,縱享絲滑”就是非常典型的,基于實體比方的“實體創(chuàng)意法”。
本來,美妙的味覺感受,是非常抽象不好形容的。不信你現在想想,當你點了鐘愛的美食,一口下去非常滿足,你會怎么表達?
臥槽真好吃!好吃哭了!這是什么神仙味道……你看看,這都是情緒表達,到底有多好吃,具體的味覺體驗卻什么都沒說。
用“實體經驗”去打比方,在這個時候就會迸發(fā)巨大的創(chuàng)意效果。
巧克力融化在嘴里的美妙感受是抽象的,不可直接言說的,于是我們用“絲綢”這樣的“實體”來打比方,未知的美味就一下清晰直觀了。即便你從未吃過巧克力,只要你摸過絲綢或者聽說過絲綢,就能秒懂。
未知的巧克力味道,由此變成已知。
所以,實體比方,就是用實體感覺去比方抽象感覺,從而讓未知的抽象變成已知的具象。
人是高度的感官動物,每天我們都會產生無數的抽象感覺,如果你不懂得用“實體經驗”去打比方,那么那些抽象的感覺就只能積攢在自己心底,別人無從知曉。
學會實體比方,不僅是創(chuàng)意需要,更是我們表達自己的需要。
聽我講完實體比方的基本邏輯,再回想一下,就能發(fā)現這樣的比方其實無處不在,早就不自覺的隨處運用。
比如我們常說阿里巴巴、騰訊、今日頭條是頭部互聯(lián)網企業(yè)。本來互聯(lián)網企業(yè)分類,是抽象的概念劃分,當用“身體”這樣的實體來比方,就很形象具體,我們甚至可以馬上說出哪些互聯(lián)網企業(yè)是“腰部企業(yè)”。
比如我們常說這個方案“頭重腳輕”——方案是電子格式的,本來不存在輕重,也不存在頭腳。我們將抽象的方案格式,通過“身體”這樣的實體比方,將其結構化,像人身體一樣的結構,就方便討論修改了。
所以,我將“實體經驗”總結為個體身體層面的第3個重要已知經驗類型,并延伸運用在廣告創(chuàng)意的邏輯中,由此得到創(chuàng)意必學的第3招——實體創(chuàng)意法!
二、“實體創(chuàng)意法”的4大核心應用場景
“實體創(chuàng)意法”的邏輯內核,就是用“身體(萬物)像實體”去打比方,將抽象的品牌或者產品價值也當做一個“實體”,由此迸發(fā)創(chuàng)意,消費者也由此完成從未知到已知的跨越。
實體創(chuàng)意法=基于“身體(萬物)像實體”的已知經驗——打比方——抽象的品牌、產品價值。
第一個核心應用場景
直接訴求“五官感覺像實體”的創(chuàng)意需求;代表行業(yè):快消品。
1)味覺像實體
比如這段寫菠蘿干的創(chuàng)意文案:
來自南亞的菠蘿,多汁蜜甜
農人帶著微笑下地
陽光將土地照耀的松壤兮兮
口感潤滑
盡管在27度的陽光里曬成了干的形狀
但當它們進入口中又像重新回到了樹上
抽象難寫的“菠蘿干口感”如何表達?作者非常聰明的給你描述一個實體畫面“但當它們進入口中,又像重新回到了樹上。”
湯達人的湯有多好喝——用煲湯的砂鍋“實體”來比方。
Del Monte調味醬——消費者在嘗到調味料之前,對調味效果的感覺是抽象的——
用“大廚”的實體比方,調味效果就變得具象了。
2)聽覺像實體
蜻蜓FM,我的日常,用聽轉場
下班了,戴上耳機在音頻APP上聽書聽節(jié)目的感覺也是抽象的——
將其比方成日常生活中“轉場”的實體行為,很貼切很好理解。
還記得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嗎——
用具象實體,比方抽象聽覺意象,這篇是標桿級示范。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3)觸覺像實體
Siribuncha即時洗手液:到處觸摸的雙手有多臟,看不見的病毒細菌,對消費者來說是抽象的——
用“身體”的實體比方,同樣變得清晰具體。
2020年爆發(fā)的新冠疫情,盡管實際上新冠病毒是“實物”,在電子顯微下清晰可見,但對人來說仍然屬于“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為了讓普通民眾對抽象的病毒傳染有具象的認知,日本科學家做了個精彩的實體比方——“熒光實驗”。
第二個核心應用場景
直接訴求“心理感覺像實體”的創(chuàng)意需求;代表行業(yè):藥品/消費品行業(yè)。
什么叫“心理感覺像實體”?
就是將我們抽象的心理感覺,比方成具象的實體,由此讓只可意會的心理感覺,變得可以言傳。
比如成語“如沐春風”,將“同品德高尚且有學識的人相處并受到熏陶的心理感覺”比方成“受到春風的吹拂一般”,就是典型的“實體比方”。
“如鯁在喉、如芒在背”“腿像灌了鉛一樣沉重”、“胸口小鹿亂撞”……這些常見的說法,此刻你細細再看,都是“實體比方”。
在廣告創(chuàng)意中,需要表達品牌、產品帶給消費者的那種抽象心理感覺,“實體創(chuàng)意法”簡直不能更實用了。
例如在藥品廣告中,身體疾病給人帶來的感覺,幾乎是心理感覺,我們跟醫(yī)生說哪里不舒服的時候,也會不自覺的用“實體比方”——像針一樣刺痛,像火一樣……
藥品廣告創(chuàng)意也是同樣的道理。
日本Aisei藥局的健康雜志封面創(chuàng)意設計——
頭痛就像一個肌肉猛男在夾你的頭。
菲律賓頭痛藥廣告,用另一種實體行為比方頭痛感覺。
Kitadol經期調理藥——
將內分泌失調帶來的心情和脾氣變差,比方成一個暴躁的“實體”。
擴展應用場景,印度公益廣告——
有時,孤獨跟關節(jié)炎一樣痛
將孤獨的心理感覺,比方成實體的關節(jié)疼痛。
“實體創(chuàng)意法”也可以在更多消費品領域去高效表達某種心理感覺。
百草味,喜歡是我有兩包零食,你一包我一包,愛就是我有兩包零食,把兩包都給你。
喜歡、愛,這樣的抽象心理感覺,比方成了一包、兩包百草味零食這樣的“實體”。
2016年央視春節(jié)公益廣告《行李》——
愛,是陪我們行走一生的行李
具象的“行李”,與抽象的“愛”之間的實體比方創(chuàng)意。
2019騰訊招聘廣告《科技向善》。“善良”是非常典型的抽象品質,幾乎是無法直接描述的,這支廣告片就用了很多個實體比方,來向受眾傳遞什么是“善良”——
善像一只小怪獸、善像一個叉、善像一顆扭蛋、善像一個鏡頭、善像一條直線、善像一雙鞋子……
雷克薩斯廣告——
奶奶就像扳手,用愛修理那個曾經壞掉的我
奶奶的愛,像“扳手”的實體比方。
擴展應用場景,未成年人保護協(xié)會公益廣告——
將對孩子的語言暴力傷害,比方成實體的身體暴力傷害。
第三個核心應用場景
直接訴求“產品功能感覺像實體”的創(chuàng)意需求;代表行業(yè):泛行業(yè)。
“實體創(chuàng)意法”除了可以用來表達那些原本抽象的五官感覺、心理感覺,更重要的是可以用來表達一些比較抽象,消費者不容易感知的“產品功能”。
例如,紅牛功能飲料早期廣告——
汽車要加油,我要喝紅牛
在消費者對功能飲料還非常陌生的年代,將紅牛的產品功能,直接比方成“汽油對汽車”的功能,非常形象具體。
XXX,男人的加油站。XXX,女人的美容院。現在依然流行的這些說法,都是實體創(chuàng)意法在表達產品功能創(chuàng)意上的妙用。
挪威成人情趣用品Kondomeriet 30周年廣告,用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實體”與比方隱晦不便直接描述的情趣玩具體驗。
小米體重秤——
100克,喝杯水都可感知的精準
具象的“一杯水”,與抽象的“精準”之間的實體比方。
蘋果首款頭戴式耳機,讓音樂與黑科技帶你感受太空之旅——
抽象的音樂體驗功能,比方成具象的太空旅行。
Colon洗衣液推出的一款超趣味廣告。Colon101能去除101種頑固污漬,TVC中,女人驕傲的介紹著Colon101的強大功能,而喝著咖啡的男士則不屑的說:101種污漬?哪有那么夸張!于是,廣告創(chuàng)意便用幽默的“實體場景”表達了這一功能。
三、總結“實體創(chuàng)意法”的3大核心應用場景
1、用“身體(萬物)像實體”去比方“五官感覺像實體”,代表行業(yè):快消品。
2、用“身體(萬物)像實體”去比方“心理感覺像實體”,代表行業(yè):藥品/消費品。
3、用“身體(萬物)像實體”去比方“產品功能像實體”,代表行業(yè):泛行業(yè)。
關于從個體身體層面經驗,我們聊了三個重要經驗類型,并總結了3個創(chuàng)意招式——身體像點線面劃分方位(方位創(chuàng)意法)、身體像容器和導管(容器創(chuàng)意法、導管創(chuàng)意法)、身體像實體(實體創(chuàng)意法)。
來自“個體身體層面經驗”并由此衍生的創(chuàng)意招式,我們就先聊到這里。從下一篇開始,我們開始進入“個體意識層面經驗”,聊聊這一領域的重要經驗類型,以及衍生的全新創(chuàng)意招式。
下一篇再見。
《創(chuàng)意就是打比方》系列
<1>創(chuàng)意到底從何而來?終于有了新的的答案:創(chuàng)意就是打比方
<2>做10年創(chuàng)意,翻爛100本書,吃透10000個案例,總結創(chuàng)意必學25招!
<3>1步就能找到創(chuàng)意方向的“方位創(chuàng)意法”|創(chuàng)意必學25招系列
<4>可能是史上最好學最好用的“容器創(chuàng)意法”|創(chuàng)意必學25招系列
<5>10年反復實踐+高度總結,1個批量出創(chuàng)意的全新方法論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