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 | 傅鵬 公眾號:因信營銷
專欄策劃人 | 鬼鬼 首發于:廣告常識
在《創意就是打比方》專欄開篇,我說這一期專欄的核心,是講透“廣告創意”兩大核心原理之一的“相似性原理”,下一期專欄再講透“相近性原理”。
第一次點開,不了解的朋友,不妨先看看專欄開篇:創意到底從何而來?終于有了全新的答案:創意就是打比方
這是介紹一個全新創意方法論的專欄,在業內屬于首次提出,對營銷創意感興趣的朋友值得關注。
不過相信很多人看完開篇,聽我一會兒說“基于已知,解釋未知”,一會兒 “相似性原理”,一會兒又是 “創意就是打比方”——這么多概念說法,可能聽著有點暈。
所以這一篇內容,我在專欄開篇的基礎上,再梳理一遍《創意就是打比方》專欄的中心思想與核心結論,后面再展開這個全新方法論的具體招式是什么,以及怎么用到平時的工作中去。
之所以要提這么多概念,就是想一層一層地講清楚其中的本質與邏輯
第一層,最根本的,還是基于經驗主義哲學視角,認為“營銷創意”的本質,就是向消費者解釋其尚處未知的品牌或產品價值,即營銷創意需要“解釋未知”。而從古典經驗主義哲學到當代認知學的一致結論是——我們必須基于已知經驗,才能解釋未知事物。
第二層,那我們是如何“基于已知,解釋未知”的?是如何跨越“已知”抵達“未知”的?兩種跨越方式——相似性原理(本期專欄內容)、相近性原理(下期專欄內容)。
相似性原理,說人話就是“看上去很像”。當你碰到“未知”的東西,你本能地會去想這個東西感覺“很像”曾經見過的一個什么東西——你的大腦總會不自覺地搜尋“已知經驗”,用看上去很像的“相似性原理”,解釋未知的東西。于是,未知就變成了已知。
第三層,這個解釋未知的過程就是“打比方”。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中,當你跟別人說一件事,對方一臉懵逼沒聽懂(尚處未知),你馬上就會開始“打比方”對不對?這個打比方,就是找個雙方都熟悉的事情(已知經驗),告訴TA其實跟這個事情很像(相似性原理),然后對方終于懂了(未知變成已知)。
所以,創意就是打比方。
接下來就是怎么“打比方”的問題了。
回到我們熟悉的工作場景,當你拿到客戶的創意需求,知道接下來要將客戶品牌或者產品的某個核心價值傳遞給消費者。
按照前面的邏輯,我們可以理解為,消費者對客戶品牌或者產品的這個核心利益處于“未知”狀態,要給消費者解釋清楚這個未知,找到一個TA熟悉的“已知經驗”去打“打比方”就大功告成。
說起來容易,看花容易繡花難。
首先我們面對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最難、最驚險、最關鍵的問題——怎么找到最恰當的“已知經驗”?
“已知經驗”恰恰又是一個無比寬闊的概念,世界那么大,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成長經歷,每個人的“已知經驗”不僅可能千差萬別,還極有可能相互沖突。
一方面,從我們自身出發,你當然有不少“已知經驗”可以打比方,問題是你的創意總監也有不少“已知經驗”,你們倆的已知經驗會一樣嗎?創意總監又會和客戶一樣嗎?客戶的又會和消費者一樣嗎……
另一方面,光從我們自身出發也不夠,我們不僅是個體,還屬于社會這個集體。我們的“已知經驗”不僅來自我們的生活經歷,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歷史傳承、文化觀念與社會潮流。
比如這次“新冠疫情”,基本屬于“未知事物”。從個體層面來說,每個人對“疫情”的應對方式必然有所不同,因為個體的“已知經驗”各有不同。從集體層面來說,我們更明顯地看到國內與國外應對方式的截然不同,因為中國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經驗與國外完全不同。
既然“已知經驗”涉及面這么廣,又存在巨大差異,那怎么辦?
我的解決辦法就是兩點。
第一,橫向上“求同存異”。接受你和你面對的上司、客戶、消費者之間在“已知經驗”上的差異,努力尋求共同點。
第二,縱向上“求全求廣”。“已知經驗”的來源越多越廣,越有可能尋求到共同點。
所以,要從最全面最廣闊的“已知經驗”出發去“打比方”、迸發創意,成為關鍵要點。
那最全面最廣闊的“已知經驗”,到底長什么樣子?
其實就是我前面說的,全面的“已知經驗”,一定是涵蓋從個體到集體的全部經驗,從我們個體的切身經驗,到歷史、文化與社會經驗。
這依然很模糊對吧?
下面,我們進一步結構化梳理總結,很快就水落石出了。
已知經驗=個體經驗+集體經驗。
這里,我將“個體經驗”再劃分為三個層面:身體層面、意識層面、潛意識層面。
簡單解釋一下,“身體層面”就是來自我們身體的感受積累的經驗。比如中國人去哪里都要喝熱水,韓國人去哪里都要喝冰水,這就是各自的身體經驗。
我記得國外有個營銷創意,就是在機場做了個超大的熱水壺,給了剛下飛機的中國旅行團一個大大的驚喜。這位國外的創意總監,就是基于中國人的身體經驗,讓未知、陌生的旅游目的地,一下有了已知、熟悉的感覺。
當然“身體層面的已知經驗”遠不止于此,正是這個專欄要展開去講的內容之一。
意識層面,就是比較具象、邏輯性的經驗總結。潛意識層面,則是比較抽象、跳躍性的經驗總結,也在后面展開講。
“集體經驗”我劃分為兩個層面:集體意識層面、集體無意識層面。
集體意識層面,就是在歷史、文化、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經驗,比如春節中國人就是喜歡發紅包,所以才有了“微信紅包”這個了不起的創意。
集體無意識層面,就是未必約定俗成,但總是存在某種動力,集體無意識去做的事情。比如中國并沒有集體宗教信仰,但有集體吉祥物信仰,這個吉祥物并不是固定的,最近互聯網上流行的吉祥物是“錦鯉”,所以才有了支付寶“中國錦鯉”,這樣爆款的營銷創意。
總結——
已知經驗=個體經驗(身體層面、意識層面、潛意識層面)+集體經驗(集體意識層面+集體無意識層面)。
你可能會問,為什么是這樣劃分?
當然不是毫無根據,我認為目前對個體與集體最精準深刻的剖析,是來自西方心理學界的弗洛伊德與榮格。弗洛伊德提出的個體意識與潛意識理論、榮格提出的集體無意識理論,讓我們有個全新的視角深入理解人類個體與集體。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選擇弗洛伊德與榮格的學術理論來詮釋“已知經驗”內在結構,我認為已經足夠做到“求全求廣”了。
專欄開篇的時候,我其實也這么解釋過,有朋友評論說,何必洋洋灑灑解釋這么多,其實看標題就能懂了。
確實,“創意就是打比方”很好懂,打比方誰不會呢,我們天天都在打比方。
但為什么我要洋洋灑灑解釋這么多?就是因為打比方的本質,是從“概念A”打比方“概念B”,這個不難,難的是“概念A”從何而來?
雞生蛋容易,不容易的是“雞”怎么來。
營銷創意需求千變萬化,我們要拿什么來打比方?
我洋洋灑灑地說這么多,就是要告訴大家,打比方的起點,“概念A”從何而來。
概念A=已知經驗=個體經驗(身體層面、意識層面、潛意識層面)+集體經驗(集體意識層面+集體無意識層面)。
盡管我后面會總結“創意就是打比方”的25個核心招式,但這才是萬變不離其中的根本所在,只有理解這一點,才能在實戰中忘記招式,見招拆招,出奇制勝。
好了,方法論背后的本質與邏輯說完,下面就是最后一步,梳理可以應用實戰的創意招式。
如何將從個體到集體的廣闊 “已知經驗”總結為數的過來的典型、關鍵類別,并轉變成可以套用的創意招式?
過去10年時間,我一直在有意無意的做這件事,當然看了不止100本書,不止10000個營銷創意案例,最后我終于總結了25個囊括從個體到集體層面的典型“已知經驗”類型,并告訴大家如何去打比方、迸發創意,最終提煉出創意必學“25招” !
那這些創意招式怎么用?
我總結了一個公式:
創意=消費者已知經驗(25個類型)——打比方(相似性原理)——消費者未知事物(品牌、產品核心價值)。
就像解一道數學題,消費者已知經驗這個“Y”是已知的,那消費者未知的品牌、產品核心價值這個“X”是什么呢?
X=品牌資產(名稱、標志、吉祥物、行業地位、競爭優勢、品牌認知、品牌美譽、品牌聯想等)+產品利益(技術原理、生產原料、生產工藝、包裝形式、使用方法、主要功效、技術壁壘、所屬品類等)。
當Y有了,X也有了,就剩下“打比方”了。
為了更直觀,我畫了下面這張表格,Y軸就是消費者已知經驗(25個類型),X軸就是消費者未知品牌或產品價值。
所謂“創意就是打比方”,就是從X軸(品牌與產品)的任意一點出發,尋找與Y軸(25個典型已知經驗極其變化形式)之間“打比方”的可能性,即找到X與Y之間或明顯、或隱蔽的“相似性”。
這個過程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千難萬難。
簡單就是“相似性”無處不在,隨意給你兩個東西,你總能找到相似之處。難就難在,那些輕而易舉想到的“相似性”常常無聊且乏味,根本沒有蘊藏創意能量。
你要找的不是一塊平常石頭,而是光彩奪目的寶石。
好的創意,需要你找到已知與未知之間,那些驚鴻一瞥,讓人茅塞頓開的“相似之處”。
就像牛頓在蘋果掉落的電石火花瞬間,想到了蘋果與地球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與不同天體之間的作用力,存在驚人的相似性。于是,他打了個了不起的“比方”,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我們再看那些令人驚嘆的營銷創意,或許正是當時的創意人找到了兩者之間非比尋常的相似性。
比如團長為萬科蘭喬圣菲別墅寫下的那句著名文案“踏慣了紅地毯,會夢見石板路”。
團長在別墅產品賣點“石板路”與買得起別墅的消費者踩過的“紅地毯”之間,找到了讓人回味悠長的“相似性”,足見創意功力之深厚。
很多頂級創意人,常常把創意誕生的過程歸結于某種天賜靈感,也不無道理。但這也是我努力想打破的,如果創意只是源自天賦與靈感,沒有路徑可尋,那么這個行業無疑是令人絕望的。
我提出“創意就是打比方”,就是想極力找到可以抵達創意的明確路徑,讓天下沒有難想的創意。
到這里,“創意就是打比方”這個全新營銷方法論最根本的邏輯內核就交待完了。
接下來,我會分25篇內容,每篇講清楚1個我們都熟悉的典型“已知經驗”類型,并結合廣為人知的創意案例,告訴大家如何去“打比方”,總結成1個學以致用的“創意招式”!
記得關注、轉發、收藏本專欄~
下一篇,我們正式開始比劃創意第1招——方位創意法!
下一篇再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