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反復實踐+高度總結,1個批量出創意的全新方法論
專欄作者 | 傅鵬 公眾號:因信營銷
專欄策劃人 | 鬼鬼 首發于:廣告常識
開門見山地說,做營銷創意十余年,我最討厭的一個詞就是“創意洞察”。
從進入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營銷行業的第一天起,到此時此刻的38000多天里,幾乎每天我都要和“創意洞察”這個詞打交道,我卻依然不清楚什么是“創意洞察”。
更不清楚如何去洞察一個創意。
直到今天,我相信每一個入行的年輕人,不管理解不理解,都會最先被教育、被告知如何得到一個“創意”——首先你要有一個“創意洞察(insight)”,然后得到一個“創意概念(concept)”,最后完成“創意表達(copy/art)”。
看似無比清晰簡潔的創意流程,其實對一個成長中的年輕人來說,更像是一個連著一個的創意黑洞。
其中最大、最容易將人“吞噬”的黑洞,就是“創意洞察”。
為什么呢?
“創意”這個對營銷行業無比重要的詞,偏偏像“自由、美、愛、藝術……”等另一些極為重要的詞一樣,含義非常模糊,幾乎無法被準確定義,只能被感知、被體驗。
而“洞察”這個詞同樣含義模糊,非常不精確。
洞察:意思是看穿,觀察得很透徹;發現內在的內容或意義。
洞察是發現內在的內容或意義,而創意的內在卻等待你去發現。這樣一來,“創意洞察”,就是讓你去發現一個等待你發現的內容或意義。
明白這個邏輯了嗎?
“創意洞察”這個詞,從定義上就是原地打轉,原地踏步,等于什么都沒說。
當你想通過理解什么是“創意洞察”,來學會洞察一個創意,注定是要用手抓著自己的頭發將自己提起來,注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誠然,我們也可以說,天才不需要理論,概念不重要。
在我們這個行業,確實有很多極具天賦的創意人,根本不會像我一樣固執地糾纏概念與理論,而是可以憑借天賦靈犀青云直上,直抵目標,照樣可以迸發出廣受贊譽的創意。
而且,這些了不起的創意人有了豐富的經驗,也會回過頭來,很有善意與誠意地想要解釋這個注定無法解釋的詞——什么是創意洞察?以此試圖為深陷其中的年輕后輩指點迷津。
誠懇如東東槍老師,在他不辭辛苦、循循善教般為營銷行業厘清基礎脈絡的《文案的基本修養》一書中,他說“廣告中的‘洞察’通常是一個未被發現,或已被遺忘的真相”。
頂流如林桂枝老師,在她傾囊相授20年創作技巧與心法的《秒贊》一書中,她說假如我們“洞察”一下“洞察”與品牌和消費者的關系,會發現洞察具備四大關鍵元素:(1)反映人性;(2)普世觀念;(3)針對目標消費群;(4)與品牌匹配。
一代文案女王總結,洞察=反映人性+普世觀念+針對目標消費群+與品牌匹配。
東東槍老師、林桂枝老師代表的業界權威,有膾炙人口的創意作品,也有對這個行業的深沉熱愛,TA們各自從不同角度解釋,對這個行業至關重要的命題——什么是創意洞察,至少說明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以及困難程度。
在感謝創意前輩指點迷津之余,我個人認為,TA們的總結固然是毋庸置的正確,但這仍屬于一種新視角下的描述,依然沒有廓清結構,闡述本質。
也就是說,我們看完這些總結,或許有所啟發,但僅僅是有所啟發,還是無法從根本上回答,創意到底是什么,以及從何而來。
正因為在行業底層認知上的模糊不清,所以在這個行業,怎么做創意,更像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更像是不論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入行的年輕人,在很快記下“創意來自洞察”這個教條之后,基本就靠悟性與自覺來努力摸索了,回到師傅領進門,成才靠個人的傳統手工業小作坊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人才的成長只能靠概率與運氣。無數入行四五年的朋友,耗盡了寶貴的黃金學習動力,磨滅最初的信念,陷入種種迷茫之后,選擇離開了這個行業。
今日炙手可熱之創意熱店,不過是一場返祖現象,是我們這個行業的生產方式不標準、不可復制,陷入過度依賴個人經驗與手感困境的證明。
本來,行業底層認知上的模糊不清,會同樣導致行業方法論上的模糊不清。
可正是因為行業底層認知欠缺帶來的持續焦慮,會促使大家不斷地試圖在方法論層面總結,試圖彌補不足。幾乎每個有些創意經驗的朋友,都會總結自己的創意方法論——這就陷入了一個怪圈,底層認知無人討論,作業方法層出不窮,包括我自己這篇,也試圖提出一個新的方法論。
可是,底層認知才是根本,方法論是次要的,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我們正在陷入本末倒置的荒誕。
放眼營銷創意之外,別的學科體系,無不有非常統一的底層認知,而且是建立在哲學基礎上的認知。
經濟學是建立在“人擁有完全理性”這一底層認知上,科學建立在“可以證偽”這一底層認知上。
那我們就觸及根本問題了,關于“創意”的底層認知是什么?
也就是說,到底什么是創意?創意到底從何而來?
雖然前面我們說了,“創意”的概念其實無法被定義,并不等于我們就束手無策,無計可施。
我們仍然可以從現象學入手來看待這個重大問題,也就是回到起點,“創意”作為一種現象,到底是要解決什么問題?
這里,我給一個描述:創意,就是創造一種針對品牌與產品的新的認知。
為什么這么描述?因為如果消費者對所有的品牌與產品,已經全部知道、全部了解,那么這個世界上,根本不需要營銷創意。
正如你不再需要問老朋友叫什么名字。
之所以要如此描述什么是創意,就是想讓 “創意”回到底層認知邏輯上——
創意,即建立新的認知。
這個邏輯歸納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回到本質,正視問題的根源。
如此一來,創意到底是什么,創意到底從何而來,就變成了清晰的底層認知問題——
創意到底是什么——創意是建立新的認知。
創意到底從何而來——新的認知如何建立?
新的認知如何建立?
好的問題本身就是答案。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好問題。
新的認知如何建立,我們直接向“認知學”要答案即可。
1980年,美國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哲學家馬克· 約翰遜共同出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這本劃時代的認知學著作,開創了認知語言學派。
在這本書中,萊考夫和約翰遜極具開創性地提出,“隱喻”不僅是語言現象,更是思維現象,是人類借助已知經驗,建立新的認知的一種根本認知機制。
也就是說,新的認知如何建立?萊考夫和約翰遜從認知語言學揭示了,我們是在已知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隱喻,建立新的認知。
總結,基于已知經驗——借助相似性隱喻——建立新的認知。
什么意思呢?
展開解釋,就是當我們面對一個未知事物,需要建立新的認知的時候,我們其實是通過在過去已經熟知的事物中,找到一個與之有相似性隱喻的事物,將這兩者近乎等同起來,來完成對未知事物的認知,由此建立新的認知。
舉個例子。
當電腦操作系統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我們是怎么對這個完全未知的事物,建立新的認知的呢?
當我們第一次看到屏幕上放著的一個個圖標,于是在過去已經熟知的事物中,找到了與之有相似性隱喻的事物——就像桌面上放著的一個個東西,于是我們將這個“電腦屏幕”與“桌面”近乎等同起來,產生了“電腦桌面”的概念,由此建立了一個新的認知。
再后來,我們第一次看到手機屏幕的時候,自然很快找到了與之有相似性隱喻的“電腦桌面”,再將兩者近乎等同起來,產生了“手機桌面”的概念。
以后,我們完全可以預見到,手機桌面——借助隱喻——VR桌面——借助隱喻——全息桌面…………
實際上,直到現在,我們還在借助“桌面”這個已知熟悉的概念,通過相似性隱喻,不斷建立新的的認知。
所以,當你面對一個未知事物,如何建立新的認知?
在過去所有已知熟悉的事物中,找到一個與之相似的即可。
所以,當你面對一個品牌或者產品,如何讓消費者對其建立新的認知?
在消費者所有已知熟悉的事物中,找到一個與之相似的即可。
當消費者沒有聽說過坐起來非常舒服的芝華士沙發,如何讓消費者對其建立新的認知?
在消費者已知熟悉的,坐起來非常舒服的東西中,找到與之相似的“飛機頭等艙座椅”即可——
“芝華士頭等艙沙發”
消費者是不是馬上就對芝華士沙發建立了新的認知?
當別克GL8商務車第一次進入中國,消費者沒有聽說過的時候,如何讓消費者對其建立新的認知?
別克同樣在消費者已知熟悉的,有非常舒服又高級乘坐體驗的東西中,找到了與之相似的“飛機頭等艙”——
“別克GL8,陸上公務艙”
消費者是不是馬上就對GL8建立了新的認知?
當萬科在蘇州正對金雞湖的邊上開發了一個樓盤,位置與風景絕佳,如何讓消費者在第一次聽說的時候建立新的認知?
萬科在消費者已知熟悉的,位置與風景絕佳的事物中,找到了與之相似的“主席臺”——
“萬科尚玲瓏,金雞湖主席臺”
消費者是不是馬上就對這個樓盤建立了新的認知?
現在即將進入小龍蝦消費旺季,叮咚買菜APP主推小龍蝦,那么如何讓消費者對叮咚的小龍蝦產品建立新的認知?
叮咚在消費者已知熟悉的,外觀很像龍蝦紅色大鉗子的事物中,找到了與之相似的“紅色拳擊手套”——
叮咚“拳擊蝦”
健壯有力的拳擊,消費者是不是馬上對叮咚小龍蝦建立了新的認知?
例如舒潔紙巾的產品獨特賣點,是有強大的吸收能力,如何讓消費者對舒潔紙巾的吸收能力建立新的認知?
舒潔在消費者已知熟悉的事物中,找到了與之有相似性隱喻的事物——杯子,告訴消費者果汁灑在紙巾上會被馬上吸干,就像果汁倒在杯子里一樣,一點都不會溢出來。
消費者是不是馬上對舒潔紙巾建立了新的認知?
德芙巧克力有非常美妙的口感,如何在消費者吃到德芙之前,就建立對德芙巧克力美妙口感的新的認知?
德芙在消費者已知熟悉的事物中,找到了一個與之有相似性隱喻的事物:柔滑的絲綢,表達為——
“德芙,縱享絲滑”
消費者是不是馬上就對德芙的口感建立了新的認知?
雀巢鮮牛奶都是每天凌晨新鮮現擠,如何讓消費者對雀巢牛奶的新鮮建立新的認知?
雀巢在消費者已知熟悉的事物中,找到了與之有相似性隱喻的事物——凌晨新鮮現擠的牛奶——就像媽媽凌晨起床為你新鮮現做的早餐——
“向凌晨4點起床的奶牛致敬,像媽媽一樣地愛”
消費者是不是馬上就對雀巢牛奶的新鮮建立了新的認知?
如何讓消費者對漂亮迷人的奔馳跑車建立新的認知?奔馳在消費者已知熟悉的事物中,找到了一個與之具有相似性隱喻,同樣漂亮迷人的章子怡,將兩者幾乎等同起來。
泰森盒裝雞肉主打新鮮,如何讓消費者對泰森食品的“新鮮”建立新的認知?泰森在消費者已知熟悉的事物中,找到了一個與之有相似性隱喻的事物——小鮮肉明星——
泰森小鮮“雞”肉
消費者是不是馬上對泰森的“新鮮”建立了新的認知?
口感高級的夢龍雪糕,一口下去能讓人釋放內心的野性,如何讓消費者建立對夢龍雪糕獨特體驗的新的認知?夢龍在消費者已知熟悉的事物中,找到與之有相似性隱喻的事物——野獸,老鷹、老虎、黑豹……將兩者給人的感覺近乎等同起來。
………………
我一口氣舉的這么多例子,你有沒有發現,這些精彩的廣告創意,并不需要你依賴所謂的靈感與天賦,去做所謂的“創意洞察”?
需要洞察嗎?不需要。
如果我們理解了,所謂創意,就是讓消費者建立對品牌與產品的新的認知,那么“創意到底從何而來”這個問題就變得非常簡單——只需要你在消費者已知熟悉的事物中,找到一個與之有相似之處的事物,將兩者等同聯系起來即可。
這就是從認知學視角,在底層認知上徹底回答了,什么是創意,以及創意到底從何而來。
創意=建立新的認知=基于已知經驗——借助相似性隱喻——建立新的認知。
過去,我們對營銷創意在底層認知上的模糊不清,由此變得清晰可見。
這個底層認知中,迸發創意的關鍵一步——“借助相似性隱喻”,其實就是我們中國人無比熟悉,又無比擅長的“打比方”。
打比方這件事,你肯定會,你必然會。
因為這是你每天都會做的事情。
每天上班,你必然要和同事、領導、客戶溝通一些事情,也必然會遇到對方聽不懂的情況(對方正在面對未知事物),這是時候你怎么辦?你肯定會馬上找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例子(已知熟悉的事物)來打比方(與之有相似性隱喻),然后對方就聽明白了(建立了新的認知)。
所以,創意是什么,以及到底從何而來,完全可以一句話總結為——
創意就是打比方!
創意,就是用消費者已知熟悉的事物,去打比方,消費者還不知道的品牌與產品。
所以,做創意,不需要你假模假樣地去做所謂的“深挖創意洞察”,事情沒那么復雜,簡單點,去打個比方就搞定了!
相比于過分依賴靈感的所謂“洞察”,“找相似之處”的創意方法,簡單易懂好操作,更有可能讓營銷行業擺脫創意小作坊模式,走向批量產出創意的高效工業化模式!
這就是我過去10年創意工作反復實踐總結,面對“創意到底是什么,以及創意到底從何而來”的根本問題,在“洞察論”之外,從底層認知到方法論層面給出的全新答案——“創意就是打比方”!
為了讓更多人理解“創意就是打比方”的底層認知,以及學會用打比方迸發創意,我又將過去所有對此的思考與探索,集結成《創意就是打比方》專欄,并梳理創意比方的25個招式,在@廣告常識 首發,同步在數英網每周更新發布!
無論你是創意新人還是老手,無論你是否擅長創意洞察,只要你對創意充滿興趣,這都是你值得一看的新的方法論體系。
目前專欄已經更新4篇內容,可以點擊文末鏈接查看。
記得關注+轉發+收藏本專欄,讓我們一起為“創意從何而來”這個古老的難題,找一個全新的答案。
《創意就是打比方》系列
<2>做10年創意,翻爛100本書,吃透10000個案例,總結創意必學25招!
<3>1步就能找到創意方向的“方位創意法”|創意必學25招系列
<4>可能是史上最好學最好用的“容器創意法”|創意必學25招系列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