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觀察 ▏中年營銷人,還有機會嗎?
作者:Hanni,首發:時光筆記簿
原標題:中年營銷人,還有機會嗎?
不少 B2B 企業的市場部一開年就瘋狂招人,其中最奇缺的是產品營銷(PMM)和商機管理(DG)這兩個職位。
同時又有不少人想換工作,特別是專注做新媒體(雙微運營)和市場活動的“傳統營銷人”。
但是當他們去應聘前面說的兩個熱門崗位的時候,又常常被拒。技能上差了那么一點,專業也不太對口,也不能立馬上手...
看起來,主要矛盾就集中在市場人舊技能與新崗位新需求并不匹配上。
上周我正好面試了一位產品營銷經理(PMM)候選人,這姑娘在 B2B 行業工作了10幾年,每年都是做預算、策劃、執行… 也許做品牌推廣交給她完全放心,但是沒有做過產品相關的工作,對業務理解也少,又也不是理工科背景...
面試本來 10 分鐘就能結束,明顯她并不適合。但是看到她焦慮的眼神和渴望改變的眼神,我有點猶豫。
突然想起了 10 幾年前的自己,一樣對每年重復的工作感到厭倦,迷茫又不甘心;一樣在各種面試中受挫又再出發...
沉默了一會兒,我問“你有沒有重新開始的勇氣?”她愣住了...
于是,后面的 20 分鐘成了談論“改變”。我說了說自己的經歷,把職場中幾位的導師的建議也分享給了她。說到最后,她哭了...
走的時候,她說:“這是最特別的一次面試,就算沒有被錄取,也是我人生的一個拐點。” 這次輪到我想哭了...
我想,要不我也把這些話說給那些依然在尋求職場轉型的中齡 B2B 營銷人,也許也能有些幫助。
1.
更多的時間花在思考上
我在 30 歲的時候從如日中天的 To C 大企業轉行到了 To B 行業,還是做營銷。這個轉變說起來好像很輕松,當時卻花了大力氣。
在消費品行業做了 6 年,每年的工作都是促銷、廣告投放…千篇一律。公司又是強勢的甲方,所以日子很好過。
隱約中常常感到有壓力,職位上升通道并不多,我個性內向又不擅長跟老板搞好關系,個人技能也沒有太大提升,整個人有點頹。
想著要轉型,就改了改簡歷,一頓亂投。也不知道自己未來想從事什么,只能奔著大廠,找自己沒做過又感覺有前途的工作。
大概經歷了 20 多家公司的面試。想去的沒看上我,給 offer 的又不想去。銳氣大挫,整個人異常焦慮。
最后,逼著自己拿出紙筆,寫下對新工作的期待。憋了幾天,發現最想要的是“和最聰明的一群人一起共事。” 于是決定再回歸科技公司(我大學畢業先做B2B,后來到了 B2C)。
不知道哪來的勇氣,也不知道是不是受得刺激太大,那段時間廣泛的和原來的同事表達這個愿望,各種求介紹,果然就碰到了崗位空缺,1 個月后拿到了心儀公司的 offer。忍著工資沒有提升,先跳了再說。
一到崗,新公司就給我安排了一位資深師傅( Mentor),我至今都記得第一次見面的那個會議室和那面對我影響至深的白板。
他說“做市場營銷,特別是做 MM(marketing managemnt),最重要的是要思考,拿出至少 50% 的時間來思考”。
這段話我記憶猶新,反復琢磨。原因有點悲哀,讀了這么多年的書,竟然發現不太懂如何思考。說起來尷尬,也不太好意思問同事。
最簡單的方法是先模仿,看師傅同事們平時在干什么。我發現同部門的同事真的花很多時間看資料,與各個團隊討論。也常常分析很多數據,還能形成自己的觀點...
真的好難,不過為了改變,也是硬著頭皮上了。
3-4 年后,勉強做到了工作 30% 的時間用來思考。比如常常會想市場營銷從哪個角度切入能幫助銷售?為什么客戶對于這個市場活動積極性不高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南區的客戶在采購需求上和其他區有哪些不同?產品組合上我們能不能做得更好?
我這時候才恍然大悟,思考不是坐在工位上發呆,而是在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要動腦,多想
“為什么”
“然后呢?”
“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想嗎?”
….
比如策劃一場活動的時候,先想想 Why 我們為什么要做?目標是什么?能達到什么效果?如果要列出三項目標,最重要的是哪一樣?
再想想 What,我們可以做什么?盡量頭腦風暴,想出多個可能方案,預想是否能夠實現目標,哪一個最有效?
最后再思考 How,如何去實現。有沒有更好的創意?與客戶溝通的新渠道(觸點)?形式上如何新穎?
先思考再去執行,比盲目執行效率和效果都好太多。
習慣了思考,變成一種習慣,時間也會充實起來。散步、健身、喝咖啡和人交談的時候都可以思考,思路也會越來越活絡。而思考的習慣從任何一個年齡、任何一個時間都可以開始。
2.
跨領域學習,擴大視野
再說回我自己。好不容易渡過了第一個難關,入了 B2B 的行,但很快又迎來第二個挑戰。我轉到產品市場部,成了 PMM。
剛剛進入新部門,老板就把一份 200 頁的產品介紹 PPT 發給我,“給你一個星期的時間準備下,下周部門例會,你給所有市場部的同事講一遍產品,要讓大家都聽懂。”
當時腦子都懵了,雖然我是理工科背景,但是不是這個專業啊。講一遍產品,先不說要背下那么多名詞,還要能應對問答,比如別人隨便問個問題“比如這個產品是不是支持身份驗證、加密和通信協議?” 起碼要我知道他說的是啥…
一個星期瘋狂看資料、請工程師吃飯、不停問產品經理,總算磕磕巴巴完成。老板竟然給了 70 分,我也算是一只腳邁進了 PMM 的門檻。
漸漸地我也成了懂產品的人。有了自信,在市場活動上敢和客戶溝通了,談痛點、聊需求以及后續的案例就順理成章。
跟老板表達感激感謝的時候,他又提醒,“如果你想在這個崗位上做到 90 分,還需要系統的學習”。我當時以為是要去讀個 MBA 啥的,后來他發給我一些資料,我才知道,是讓我去跨領域學習。
比如能不能看懂公司的財報?這就學習很多金融和財務的知識,商業的 sense。沒有這些積累,跟 CIO、CEO 沒辦法同頻交流。
項目管理的流程也要懂,知道研發的步驟、時間節點是怎么安排的。
看得懂行業動態、技術發展趨勢,這需要敏銳的洞察力以及深度思考形成觀點的能力。
讀書自然有幫助,最關鍵的還是擴寬視野,這是 B2B 營銷人的進階之路。
3.
學習-實踐-學習-實踐
有位朋友知道我在做顧問,就想問問該如何把過往的經驗總結出來,未來也從事這個行業。我笑笑說“只用經驗來工作也許是個大誤會”。
在烏卡時代(VUCA)技術在變化,客戶的需求在變化,獲取信息的渠道在變化,唯一應變方法就是學習與實踐。
底層邏輯、知識框架也許是資歷帶來的巨大財富,但是經驗很容易成為團隊或者企業發展的阻力。
比如企業微信公眾號的閱讀量低的可憐,從經驗上看就不需要更新了。但是最近幾年,客戶的習慣發生了改變,喜歡在手機上搜索信息,那么微信公眾號就變成了一個 mini 官網 ,內容架構與功能都發生了變化。
再舉個例子,過往 B2B 數字營銷常用的手段是電話、郵件營銷來獲客,現在明顯是行不通了。如果把溝通觸點換成微信號和群,沒有用戶運營的理念,還是發原來的那些內容,效果一定不好。
但是如果更開放的去學習集客營銷,從搜索到內容、到落地頁面、客戶持續的關懷,整個體驗旅程的閉環,那就是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真正站在客戶的角度上去理解與思考了。
同理,還需要不斷更新與實踐的還有:以企業角度出發的整合營銷轉變為以客戶體驗為中心的全鏈路營銷;數字營銷除了漏斗理論,還有 ABM;在線展會、直播與線下活動的融合...
因此,營銷人必須持續學習新的技術、嘗試新的營銷手段,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這個過程沒有捷徑,也不是上課看書就能學到,更沒辦法偷懶。
看到這,有些讀者可能會失望,這次沒有干貨,沒有書籍介紹。但是思考、擴寬視野、不斷實踐,是我對有些焦慮和迷茫的朋友們的真心話。
大家也要相信只要愿意重新開始新的嘗試,前面還有太多太多的機會。
我建議 HR 給上周面過的女生一個機會,雖然不知道她是否介意工資不漲反而有些降,但明顯這份工作挑戰很大,未來的發展機會更大。
期待親愛的你們也能在留言中分享自己收獲的那些中肯的建議,我們不一定要抱團取暖,但求互相鼓勵,成長路上一起同行。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時光筆記簿(ID: Think-Growth)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