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榜(微信號:newrankcn)
作者:嘉莉
數英用戶原創(chuàng)內容,轉載請聯系原出處
如果你對《智族GQ》的印象還停留在“一本男性時尚雜志”的話,那么你應該打開他們的公眾號——“GQ實驗室”看看,里面的內容腦洞大開,視角獨特有趣又不乏深度。
就像“GQ實驗室”這個名字一樣,這支誕生于傳統(tǒng)媒體,由7人組成的團隊,不斷進行著各種新媒體“實驗”:他們策劃出了不少極具創(chuàng)意的10w+,并以獨一無二的風格俘獲了一大批年輕粉絲。
這周,新榜聯系到 “GQ實驗室”的負責人Rocco,跟他聊了聊如何“開腦洞”,還談到了日更號共同的焦慮。
傳統(tǒng)媒體孵化的 “實驗室”,俘獲了一大批90后
今年三月,《智族GQ》的公眾號正式更名為“GQ實驗室”,借著改名的契機,Rocco和他的團隊開始嘗試制作與以往不同的、更加貼近新媒體傳播規(guī)律的內容。
在此之前,公眾號還以搬運雜志上現成的內容為主,而現在,除了每個月有一篇來自雜志的特稿外,其余的內容基本由“GQ實驗室”團隊操刀完成。
這些推文往往腦洞大開,就算是“蹭熱點”,“GQ實驗室”也總能讓人大呼意外。
“GQ實驗室”的推文《誰是中國freestyle之王?》
除了有更多原創(chuàng)內容的產出,“GQ實驗室”在內容的呈現形式和介質上也進行了突破,加入了長圖、漫畫、音頻等新鮮的元素。
他們的嘗試是成功的,數據的提升反映了這一點。2017年上半年,“GQ實驗室”誕生了17篇10w+爆文,而去年一整年,“GQ實驗室”獨立操作的10w+的只有一篇。
“GQ實驗室”上半年10w+推文
談到閱讀量上的突破,“GQ實驗室”的負責人Rocco說,這離不開思維的轉變——更加符合日更媒體特性的制作方式。
新榜:“GQ實驗室”在GQ雜志的架構中處于什么位置?
Rocco:“GQ實驗室”是從GQ編輯團隊中分離出的、負責數字化內容的團隊。從去年開始,我們就在摸索如何既做得好玩有趣,又跟雜志的調性保持一致,借著今年改名的契機,就進行了一些新的嘗試,主編王鋒也對我們的各種嘗試給予了最大的支持和自由度。
新榜:今年在制作方式上都有哪些改變和嘗試?
Rocco:去年我們的工作方式很像雜志,一周開一次選題會,但是這樣不符合日更媒體的特性,從今年2月開始,我們每天都會開一次選題會。
之前我們跟很多傳統(tǒng)媒體一樣,有點看不上“追熱點”,現在我們每周都會有一到兩篇推文是跟熱點相關的。如果既能給讀者提供獨特的視角,又剛好趕上熱點話題,那何樂而不為呢?
新榜:方便透露下現在的粉絲數嗎?后臺的粉絲畫像是怎樣的?
Rocco:我們有40多萬粉絲,用戶畫像是男女比例差不多,男生稍多一點。90后用戶很多,大部分是來自北上廣的。
新榜:“GQ實驗室”的內容定位是什么?你覺得讀者對你們的預期是怎樣的?
Rocco:很多人會有一些刻板印象,有的人覺得GQ是做長報道的,還有人在后臺留言:你不是時裝雜志嗎,怎么變成段子手了?
“GQ實驗室”其實沒有垂直和局限在某個特定的領域,我們真正想要傳達的是一種整體性的視角,一種更有趣、輕松,與這個世界和解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
“GQ實驗室”的推送內容
新榜:平時跟粉絲互動多嗎?有沒有印象比較深刻的事情?
Rocco:大部分的讀者留言我們都會回復,印象比較深的是,有一個讀者經常在后臺用很難聽的話,提一些好像挺有道理的建議。我加了他的微信之后發(fā)現,其實他對我們公號愛得深沉,后來還經常會給我們提建議報選題,但口吻就溫柔多了。
腦洞大開靠積累,靈感枯竭才是常態(tài)
對于一個需要保持日更的公號來說,一則推送的操作周期往往很短,有時要用不到一天的時間來完成選題、采寫、編輯和排版。但是“GQ實驗室”仍然試圖讓“日更”的內容變得更加有趣和有創(chuàng)意。
《谷歌翻譯什么都好,就是翻譯不好》就是一個成功的嘗試,今年,當谷歌翻譯在國內重新上線的時候,“GQ實驗室”把一些有話題性的熱詞翻譯成英文,加上自己的解讀和調侃,與正經的“谷歌翻譯”形成對比,在24小時內就獲得了超過20w的點擊量。
在“GQ實驗室”的推文中,這類“腦洞大開”的玩法還有很多,而且頗受讀者歡迎,有不少讀者留言說“開腦洞和玩梗,我只服GQ”。同時還有很多人好奇,“GQ實驗室”源源不斷的靈感是怎么產生的?編輯們晚上不用睡覺嗎?
新榜:“GQ實驗室”的團隊平時的工作狀態(tài)是什么樣的?
Rocco:我們的工作方式就是7個人面對面在一個會議室寫稿,可以隨時討論,這樣效率最高。我們經常會在會議室里面寫到凌晨12點,甚至更晚。
我們團隊成員之間的關系也很親密,每天都會在一起吃晚飯(因為經常要上班到很晚),有時在飯桌上就會有很多靈感冒出來。
新榜:很多人都很好奇你們是怎么保持腦洞大開,做出那么多有趣的內容的
Rocco:這要感謝我們團隊,除了我之外,我們團隊幾乎全是90后。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擅長的領域,有的人喜歡二次元,有的是文藝青年,有的是科技控,有的是迷妹。我就像家長一樣,把他們的想法綜合到一起,然后再把握一下整體調性。
“GQ實驗室”團隊合照
其實所謂的靈感是源于不斷的積累,我的建議是多看書,多看劇和電影。雖然時代在變化,但內在的東西是一樣的,我們翻到五年前的雜志,都會發(fā)現里面有很多選題是可以參考的。
我們的靈感也不是源源不斷的, 經常的狀況是討論了一半,發(fā)現“完了,今天又沒有選題”,然后可能絕處逢生才找到一個選題。我原來是那種一沾枕頭就能睡著的人,做公眾號以來我經常失眠。
新榜:今年上半年的爆文里面你們覺得最滿意的有哪些? 是怎么制作出來的?
Rocco:比如這篇《唉…………》,最近都在討論喪文化,我們就找了幾種人設,用一個同學會的漫畫形式呈現了出來,這篇發(fā)出來不到2小時就到了10w+。
還有一篇《急急如律令!老板速速現形!》,由于標題沒取好,一開始閱讀量只有2w。后來有幾個微博賬號轉了,在微博上形成了一個熱點,最后從微博那邊引流過來不少,還漲了三四千粉。
這篇我們是模仿東京電視臺的形式,用最精簡的方式呈現出一個企業(yè)家的兩個特點,讓大家迅速了解到這個人有點矛盾或者很好玩的一面。
我們花了兩天的時間,看關于各種企業(yè)家的深度報道才挖出這些料,然后再把它們拼在一起,讓這些料看起來有點魔幻色彩。
新榜:感覺你們在內容呈現上很注重細節(jié)和視覺效果
Rocco:這也是我們作為傳統(tǒng)媒體的一個優(yōu)勢,因為我們編輯很多都是從傳統(tǒng)媒體轉型過來的,可能在細節(jié)上的把控,包括審美會比大部分自媒體要好。
比如這周一推送的《沒有人情味的哪里是北京,飛機延誤時的機場才是》,這篇用了長圖的形式,我們有專門的視覺編輯幫我們約插畫師,很多自媒體可能沒有這樣的資源。
新榜:之前你們發(fā)過一篇《一桌沒有姑娘的飯局,還能叫吃飯嗎》,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后來為什么把文章刪掉了?
Rocco:這其實是雜志里的一篇專欄文章,沒想到在公眾號發(fā)出來之后,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我們希望用平和、包容的態(tài)度去看待每一篇文章,但是考慮到傷害了一些讀者的感情,就刪掉了。其實了解GQ的人應該會知道,我們是最不直男癌的媒體了。
新榜:現在的商業(yè)化的模式是怎樣的?未來有什么規(guī)劃?
Rocco:我們希望能夠用比較創(chuàng)意的方式幫品牌講好一個故事,實現品牌文化的傳達和品牌形象的塑造,未來可能會做一些小而美的線下活動。
本文由“新榜”(ID:newrankcn)授權轉載。新榜(www.newrank.cn)是內容創(chuàng)業(yè)者服務平臺,漲粉、變現、運營、觀察,新榜給你不一樣的思路。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