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策略的理性:為什么說KARMA給小豬做的案子策略可能不對?
數英用戶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作者本人
有人說:
策略應該是完全理性的
而策略的結論則可以是某種情感
我只是想聊聊前一句話,策略的理性。
追個熱點:
karma與小豬短租的新聞滿城風雨,非常支持karma曝光這種甲方,要狠狠批。另外一方面,在看了令人wow的TVC后,也和許多人一樣產生了對創意概念“太飄”的看法。因此對案子的策略也隨便聊聊,純作研討:
1. 對標酒店是策略,但只是策略的一部分。理解中國市場情況后,做出“針對大眾宣傳,搶占心智”的決定并不是很難,但我不明白為什么沒有把這個campaign到底打算說什么 what to say看作是策略,這直接關系到信息的科學性、正確性。
2. 其實karma的文章后面提到,核心信息是“酒店壓抑人們的天性,小豬提供了個性化房源,來喚醒天性”,我質疑它的正確性。因為根據你們的網絡搜尋,曬衣服、帶寵物等被摘出來,但這些真的是天性么?天性是剛需,對于絕大多數住經濟酒店的消費者來說,說酒店壓抑他們的天性是不是太過夸張。
而小豬短租的優勢總結為“個性化房源”,那么個性化房源對于消費者來說,感知到的到底是什么?究竟是“個性”,還是“家”帶來的人性?不知道短租是什么的人,看得懂“個性化短租”么?
在這個不是十分好理解的信息面前,所謂“個性釋放天性”這樣的情感表述就更需要消費者繞個大彎才能理解。
3. 小豬現在的大眾傳播,訴求到底是謀求好感,還是需要讓人知道它是誰?能做到什么?如果是謀求好感,那么一個態度型的概念也是OK的,例如think different重新讓apple回歸大眾視野。而小豬并不是回歸,小豬希望讓更多人認識他....所以這個信息如果是表達個性化,那么也應該偏向于更直白的說出這個對比,類似“讓人們認識到旅游住宿也可以更個性”。這才能讓人知道他是誰,而不是被一句態度打動。
4.“個性解放天性”這個飄的概念的問題在于,并不只是結尾tag on那么簡單。既然是概念就真真切切影響了執行的創意,我猜測因此我們才會看見這幾個場景:
試問哪里的普通大眾消費者會去經濟型酒店舉辦生日聚會?
哪里的普通大眾,出差提案rehearsal還自己弄個投影儀...?
5.
“自律給我自由”
“人生不是天生”
“(用)個性釋放天性”
咱們真的不是摸索出了一個套路,或者創意主觀的認為這類具有強烈精神訴求的文案會獲得客戶or消費者的喜愛?如果說沒有,我其實有點不相信,嘿嘿。
6. 純文案角度,有人問為啥“用個性釋放天性”雖然也押韻,也是6、7個字,有節奏感,但沒之前有感覺?我提供一個解釋:沒有反差。
自律 vs自由
人生 ≠ 天生
個性 = 天性
個性和天性的含義模糊,站在已經知道自己在說什么、怎么推導出來的乙方身上,無論如何也覺得很順,但站在普通人角度瞬間能不能理解個性和天性的區別是個問題。
天性為什么是由個性釋放的?
最后
策略與創意的界限就在關于“說什么”上有多細、聽誰的。我倒不覺得一定要有策略參與,但一定要有“理性”參與。所有策略人都應該以理性為本、以能理性為驕傲。
如果在做決定時夠理性,創意人也是策略人。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