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告營銷到微博嗆聲,相愛相殺的ofo和摩拜將繼續懟下去
撰文\楠哥哥
ofo與摩拜作為共享單車領域第一梯隊重要成員,近一年時間里,我們看到了這對單車CP廝殺的場面愈發激烈。無論是在城市覆蓋率、市場占有率、還是日訂單量、日收入上,兩家競對公司都表現出了“默契”的狠勁。甚至從融資進度上來看,雙方都毫不示弱,目前都處于D+輪。
而在廣告表現方面,初露端倪的營銷動作也值得拿來說一說,這里,就簡單聊聊兩者在視頻廣告和戶外廣告以及最近的微博“挑釁”事件上是怎樣“互懟”的。
一、視頻廣告
ofo
2017年4月 首支品牌視頻廣告《感受城市微風》
視頻文案
當車輪開始轉動 就有了風
你穿過城市 騎過弄堂 拐過小徑 游刃有余
風經過你 經過臉龐
吹散發梢 不著痕跡
你像一只黃色的飛鳥 掠過街道
車輪將你帶像目的地
又或是漫無目的
在車上真正置身于城市中
就更深切的感受到微風 光影 邂逅風景
你不擁有它 你卻無時無刻不擁有它
不必等風來 向前自有微風迎面
騎ofo 感受城市微風
視頻想表達的是“騎行,感受城市的微風”這一主題。視頻畫面由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男男女女在不同場景下體驗騎行的片段組成。配合輕快的背景樂體現了騎行的快樂和“有風”的感受。“你像一只黃色的飛鳥,掠過街道”一句視頻文案,恰當好處得描繪出“小黃車”ofo騎行而過的場面。這是一句點睛之筆,有提綱要領之效。
摩拜
2017年4月 官方宣傳片一《騎行,讓城市更美好》
視頻內容就像是摩拜對騎行者的意義,用戶對摩拜花樣點贊的合集。但畫面中,設計圖、零部件以及制造過程的露出,能反映出摩拜單車對車體質量的追求,也能體現其“Simply、Smart、Green、Share”的產品訴求。宣傳片更多得是強調了“摩拜利用科技的手段讓生活變得簡單和美好“這一使命。如果ofo討論的是“人與車”的關系,那么摩拜更多得是在探討“人與城市”的關系。
2016年4月 官方宣傳片二《摩拜單車 觸手可騎》
視頻文案
該怎么定義我自己呢 嗯......
用一句話
有人說我太過自由
潛心去做一件事情
那本生就是一種自由
如果不能做到見解和舒適
那么美還有什么意義呢
愛速度勝過一切
在快節奏的日子里慢下來才能發現那個認真的你
我曾經失憶 現在有些事隨他去 有些歌我還是只唱給懂得人聽
在這個城市只要我想 你就在 隨傳隨到的才是真朋友
這就是我 這就是mobike
如果你可以記得這一瞬間 為你所做的一切都將充滿意義
把CEO、店主、主編、攝影師、模特、吉他手、創始人各自的一句話去定義“這就是我”,從而引出“這就是mobike”,兩者之間似乎關聯性并不大。視頻結尾出現了mobike 全球智能鎖研發團隊負責人,上次宣傳片里出現的是創始人和CEO,公司人員出鏡發聲看來已經是摩拜宣傳片的一貫套路了。
ofo 3支視頻廣告
《出門就騎ofo》之《怕擠》
《趕時間》
《堵車》
這三支TVC基于都市人遇到的“擠”、“趕、”堵”出行問題的洞察,以夸張的表現方式表達“出門就騎ofo”的廣告訴求。在上班早高峰、路況不佳時,是否選擇ofo作為出行工具的畫面,前后對比鮮明。視頻節奏輕快、15秒的時長體現一個場景,提供一種出行解決方案。廣告給人感覺簡潔、有趣、不啰嗦。
這一系列“黃的那個”視頻廣告在去年12月起出現在愛奇藝、優酷等視頻網站上貼片曝光。與此同時,線下平面廣告也出現在了北上廣地鐵站,“ofo打響了共享單車廣告戰的第一槍”,由此而來。
二、戶外廣告
4月中旬 ofo “感受城市微風”動圖海報
這組動圖是ofo品牌視頻廣告《感受城市微風》Campaign的一部分。用局部動態效果不錯得表達了“城市微風”拂過的概念。在公交站、地鐵站都已經出現了這波投放廣告。
ofo 公交站牌投放廣告
4月初 #每公里都算樹# 低碳出行活動海報
2016年12月 《出門就騎ofo》“黃的那個” 海報
“黃的那個”地鐵廣告
摩拜戶外廣告
公交站牌廣告
深圳地鐵廣告
摩拜在廣告表現上,除了兩支官方宣傳片,線下投放方面動作并不大,給大眾的印象是只在公交站牌出現過其常規的展示廣告,以及近期在深圳策劃的“地鐵找摩拜”的活動廣告。而ofo從去年的“黃的那個”系列廣告到今年“感受城市微風”主題,再到請一波明星為“每公里都算樹”的低碳騎行活動造勢宣傳,在營銷上都做出了不同的嘗試。雖然其在內容策略和創意表現方面都不是特別的深刻和驚艷,但至少已經有了利用廣告去“搞事情”的意識。
三、微博互懟
4月22日,兩家共享單車在微博上一來一往的嗆聲,顯示出亦敵亦友的微妙氣氛。在摩拜一周年生日之際,ofo送上的祝福可謂笑里藏刀,而之后摩拜的回應更是幾近嘲諷之勢。ofo暗示摩拜是追隨者,揭示自己才是共享單車的首創者,而摩拜則吐槽ofo機械鎖的漏洞,公然強調自己“智能”的特性。
ofo給摩拜特制的生日祝福海報
摩拜接受祝福,正面嗆聲ofo海報
摩拜看起來很文藝,其實用起來有點man,而ofo騎起來很小清新,但bug卻不少,兩家競品各有優劣勢。首先把產品體驗做好,廣告和公關,這些都是錦上添花。
無論是廣告營銷、公關宣傳還是產品本身,兩家巨頭的互懟之路肯定還會走得更遠,之后會不會像同屬出行領域的滴滴和優步一樣合二為一,就看資本如何操控這場局了。畢竟商業面前,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