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和ofo“不約而同”發布品牌宣傳片,我仔細看了三遍
來源:駿小寶(junxiaobao2016)
數英用戶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我之前說過,“摩拜只會做公關,ofo只會做廣告”這種說法并不準確,相反,在市場推廣層面上看,摩拜和ofo幾乎一直是同步在進行各種動作。
上個周末,ofo和摩拜剛剛互掐了一次。而幾乎又在同時,摩拜和ofo“不約而同”地發布了自己的首支品牌宣傳片。
摩拜單車宣傳片《隨手可騎》
點擊查看案例 :http://www.sh-jinniu.com/projects/21503.html
ofo品牌視頻《感受城市微風》
點擊查看案例 :http://www.sh-jinniu.com/projects/21462.html
這兩支視頻,我全都連著看了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觸,也許這也是摩拜和ofo兩者品牌定位的不同。
看完第一遍的感受:
我的第一感覺是,摩拜和ofo的主題都是城市,都是以上海作為了整條視頻的背景。
不同的是,摩拜選擇了9位不同身份、不同職業的主角,由他們講述了自己對于生活和騎行的態度。整個片子幾乎都是以第一人稱進行敘述,而每位出場的主角都標準了身份和姓名,他們都是各自圈子內的KOL,為摩拜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背書。
葡萄酒社交App Dr.Wine創始人辛華
Freakink紋身工作室店主董翔宇
氧氣App執行主編劉麗娟
攝影師、平面設計師思奇
模特章詩意、李琦
The Kingdom樂隊吉他手湯木
簡七理財創始人簡七
摩拜全球智能鎖研發團隊負責人Jerry Yang
而ofo呢,與摩拜不同,ofo全片用第二人稱進行敘述,每一位出鏡的人物都沒有特意標注身份或職業,可以理解為都是ofo的普通用戶,他們有逛街的少女、有上班族、有買菜的大媽、有環衛工人……如果說摩拜用的是名人做背書,那么ofo則是用普通用戶的親身體驗來做證言。
看完第二遍的感受:
接著我把這兩個視頻看了第二遍,又發現了一些不同。
摩拜講的是態度,不僅僅是關于騎行,還有關于生活的態度。舉幾個例子:
“有人說我太過自由,潛心去做一件事件,那本身就是一種自由?!?/span>
“如果不能做到簡潔和舒適,那么美還有什么意義呢?”
“在快節奏的日子里慢下來,才能發現那個最真的你。”
“我曾經失意,現在,有些事隨他去,有些歌,我還是只唱給懂得人聽?!?/span>
這就是這些KOL的態度,也是摩拜的態度,它宣揚的,不只是一種騎行,而是一種生活態度。
再來看ofo,它的思路就不一樣了,ofo從場景故事入手,塑造了一個個不同的騎行場景。騎行逛街、去買花、去上班、去認識感受這個城市。
“你騎過城市,騎過弄堂,拐入小徑,游刃有余?!?br/>
“車輪將你帶向目的地,又或是漫無目的。”
看完第三遍的感受:
最后我又看了第三遍,從視頻的標題來看就很明顯,摩拜和ofo完全在走兩種不同的風格路線。
摩拜的《隨手可騎》,從視頻中展現的各種角度和使用場景,完全把自己包裝成一家科技型公司,掃二維碼開鎖、自動上鎖等功能展示,摩拜是在宣講一家科技公司的夢想:用共享的模式讓單車回歸城市。
與摩拜的科技范完全不同的是,ofo的《感受城市微風》很明顯是走小清新風格的。其中的文案尤其突出。如果說摩拜把騎行打造成一件很酷的事,那么ofo把騎行當成了一件很文藝的事。
當車輪開始轉動,就有了風
風經過你,經過臉龐,吹散發梢不著痕跡
你像一只黃色的飛鳥,越過街道
不必等風來,向前,自有微風迎面。
結論
這就是我把摩拜和ofo的品牌宣傳視頻看完三遍后的不同感受。
摩拜找KOL,ofo找用戶;摩拜講態度,ofo擺場景;摩拜很酷,ofo很文藝。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