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廣告公司的新商業模式
在廣告行業,年齡歧視這個現象越來越嚴重。
2020年9月8日,福布斯網站上刊登了一篇我等了三十年的文章(《年齡歧視不僅是一種疾病,它還是頂級廣告代理商的新業務模式》作者:Avi Dan)。讀完后,我回憶起八十年代第一次見到馬丁·索雷爾(Martin Sorrel)的感覺。這個精明干練的英國商人離開Saatchi&Saatchi財務總監的位置成為WPP首席執行官,WPP原是英國一家生產購物車的公司,全名為Wire and Plastic Products。從1985年開始,他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對廣告公司的收購,使WPP成為世界第一大傳播集團。為他服務幾年后,眼看著JWT竟然像一條舊船一樣地被拆件式地售賣,我決定不在廣告公司里找飯吃。當我知道大衛?奧格威也將奧美賣給他的時候,我就直接地感受到,以后的廣告一定不好玩了。
馬丁·索雷爾是會計師出身,他跟我在《癮:讓人上癮的產品、廣告與創意背后的秘密》一書中「向廣告英雄偷師」這一節所提到的李奧·貝納,大衛·奧格威和威廉·伯恩巴克相比,誰更有心于廣告?誰更想去發掘和培訓有規則、有道德、有長遠價值的品牌理念和人才?一間廣告公司如果對員工平均年齡不滿30歲而驕傲,那是很值得客戶懷疑的,你們最核心的競爭力不是「能力」而是「年齡」嗎?
一、使用年輕勞動力直接快速地降低成本
在 Avi Dan的文章里,開場白是2020年8月底WPP 現任首席執行官馬克·瑞德(Mark Read)在集團上半年業績發布會上所講的一段話。有投資者問他:WPP的電視和數字人才是否平衡?(作為擁有智威湯遜、奧美、揚·羅比凱等老牌頂尖廣告公司的全球最大集團,投資人懷疑WPP缺乏數字人才)馬克回答:“看看我們的員工,在WPP工作的人平均年齡都不超過30歲,幸運的是,他們都不想重回到80年代(那時候是電視廣告的黃金時代,廣告公司偏向于制作昂貴的30秒電視廣告)。”這一言論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認為他歧視年齡,并吹噓自己組織內的歧視文化。
在我心里所想的是,年長的員工也意味著“越昂貴”,為了節省成本,許多高級職位被削減,廣告代理機構由初級人員組成,由此帶來的一連串服務水準和質量的下滑被忽略。
大型的廣告企業,玩的是財技。大部分廣告財團都是從80年代開始擴張,他們的手法很一致,到處去收購獨立的廣告公司,過程中要向銀行貸款。受了他們控制的廣告公司從此將放于客戶生意的重心轉了方向,新焦點變成他們對年終業績的焦慮。營運成本是影響年終結算利潤的因素,雇用年輕的二十多歲的廉價生產力可以降低成本帶來更高的利潤,有可能這就是首席執行官樂于接受的年齡歧視。
在我工作的數十年中,悟出了一個道理。公司付錢請不同職位的員工,填滿了所有的座位,在會計的角度上是所有的Head count 都填滿了。我在香港智威湯遜當 ECD 的時候,開始的六個月,所有的桌子都坐上了一個人,滿足了head count, 第七個月開始從觀察中找出可留或者可送走的人,因為我要的是一支不是「算人頭」,而是「算心」的團隊,我稱之為 「Heart count」。廣告公司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團隊,當大家去施行「削減成本」的生意模式,一定會出現的是標準的降低,客戶的不滿意,廣告公司也就更快地在積弱了。
二、廣告公司自貶身份,失去品牌戰略管理權
我們回到二三十年前,廣告公司是屬于多功能的組合,客戶信賴代理商各方面的溝通,從調研、設計到媒體都在同一個公司里去操作。廣告公司用一個個腦袋去策劃品牌策略,策略是客戶最重要的財產,所以廣告公司的重要性客戶是認同和尊敬的。這個關系奠定了廣告公司的地位和關系。
廣告是一個半科學的行業,沒有策略就會亂做,客戶就會不安。十多年前,我在香港4A 的一個頒獎大會上致辭,說到我入行的時候,我們細心的計劃所有的策略和創意,拿到客戶面前被接納的百分比很高,因為他們認為我們是專家。他們當然也有主觀意見,我們要改變創意的次數可能是1.176次。過去十年,我看到的事實是,翻來覆去修改的次數達到了11.76次。用這個速度來計算,十年后,廣告公司要改117.6次,客戶才能有信心去最后批準一個二十萬的案例。
因為當大財團成為了廣告公司的老板后,關系發生了改變,客戶和廣告公司的合作變成一次交易,廣告公司沒有了品牌管家的身份。這個改變,使得廣告公司慢慢地再不會接觸到客戶的高層,即所謂C-suite(最高管理層) 的決策了。C 是 chief,他們就是CEO、COO(首席運營官)、CFO(首席財務官)、CMO(首席營銷官)等人。
現在,更加痛苦和現實的是,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中,廣告公司并不精通品牌 CMO現在所面臨的復雜了許多的營銷環境的組成部分,比如數據分析、電子商務、營銷物流或技術戰略。廣告公司在客戶面前只能自我貶值,淪為單一項目的參與 —— 內容發展。從之前的戰略伙伴關系下降至一個執行實務的供應啇。但是客戶的確也需要外界的意見,于是,埃森哲(Accenture)和麥肯錫(McKinsey)等管理咨詢公司欣然出現,填補了空缺。
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廣告公司的利潤正在快速地下降。因為他們可提供的服務項目越來越少,價值也更低。客戶間接迫使廣告公司縮減服務費用,減少高制作成本的電視廣告,而選擇其他更便宜高效的渠道。為了生存,廣告公司之間也出現了更多的價格競爭。
三、對年輕人的培訓被省去
年輕化并非經營者的錯,就像Avi Dan在文章中所說,“廣告公司必須繼續自我更新,加入年輕的血液”,但重要的是大家用什么心態去經營廣告這一行,心是在想賺錢還是在為客戶的品牌而操心。這一點我認為從人才培養的投入上就可以看出。
馬丁·索雷爾出現后,廣告公司里培訓的項目就明顯的消失了。時代進步了,年輕人就算沒有經歷過系統的培訓,也懂得很多技能。技術上,拍攝器材便宜了,手機都可以拍廣告了,人人都可以當導演,操練得多就有了他們自己的經驗和一套中年人已經不能明白的語言。但他們更多地只是復制自己在網上看到的東西。
有一天他們也會變老。值得我們去重視的是,一個年輕人在二十歲走進廣告這一行,十年過后,他學習到了什么?懂得了拍攝,懂得了數字媒體,好不容易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經驗的積累掌握了一些本領,在三十歲后想著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可等來的可能是年齡歧視甚至失業。
“如果只是通過擺脫最優秀的人來降低成本,最終會殺死廣告代理機構。”Avi Dan這樣寫道,而更多的人都還沒有真正成熟,就因年齡而離開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