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新世相」的文章讀起來都很舒服?
來源:插坐學院(ID:chazuomba)
作者:張二狗
數英用戶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作者本人
在新媒體行業,「新世相」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不是因為那些刷屏級活動,而是那些細膩有力、慰藉心靈的文章。寫療傷的雞湯文容易,寫出能夠真正觸動、慰藉心靈的文章很難?!感率老唷故侨绾巫龅降??
創始人張偉在接受《每日人物》采訪時曾說,“(「新世相」在內容上的成功)就是在情懷和理性之間找到一個聰明的分寸感”。
張偉所說的“分寸感”,或許像他這樣有多年編輯經驗的人才能熟練把握。在下面的5個例子中,我將「新世相」和其他賬號做對比,說說我們眼中「新世相」是怎么把握好新媒體內容“分寸感”的。
注:「新世相」常常稱“活動”為“實驗”。
一、文章里的“分寸感”
1.「新世相」的文章關鍵詞
在「新世相」公眾號的“號內搜”中,我搜索了一些關鍵詞,包含這些關鍵詞的文章數量如下:
排名前三的關鍵詞是人生、工作和情感(包括“感情”)。下面通過對比其他公眾號,說說「新世相」如何拿捏這三個關鍵詞的分寸感。
2.「新世相」如何寫“人生”?
在春節期間,聊“人生”的公眾號,包括「新世相」,常常會寫“過年回家”。為了展示「新世相」的特點,我找了另外兩個公眾號寫的“過年回家”文章,通過對比,感受「新世相」的風格。
另外,由于篇幅所限,我不能摘錄整篇文章,所以,只節選了每篇文章的部分中間段和結尾段。
? 例:“咪蒙”
文章:《冒昧地問一下,你有錢回家過年嗎?》
內容特點:強調回家的實際問題,重點是錢。
摘錄:(中間段)只要你已經工作了,給父母怎么也得表示一下,爸媽一個人給 2000 ,總要吧?
(結尾段)至少不能讓父母在那些討厭的親戚們面前丟臉,不能總是被炫耀,希望他們在聊天的時候也有炫耀的資本。這就是我們努力的意義吧。
? 例:“Spenser”
文章:《家鄉是回去了不知如何是好,離開了又很想念的地方》
內容特點:聊過年的感受,之后稍微擴展一下,說說“家鄉”。
摘錄:(中間段)其實家人親戚的這種“終極關懷”,更像是一種年底 KPI 的變相考核。
(結尾段)家鄉已經軟埋在心里,我們不顧一切的奔向遠方。家鄉是回去了不知如何是好,離開了又很想念的地方。
? 例:“新世相”
文章:《你留在家鄉的往事就像一條狗》
內容特點:從過年回家,擴展到離家,再擴展到抽象的“生活意義”。
摘錄:(中間段)離開家未必一定想逃離過去,但又總有這樣的意味,假如一切滿意,有多少人還會奔向遠方呢?
(結尾段)新年開始,離家之日已近。……你會發現,所謂一帆風順的人生,只是“保留了記憶的人生。”熟悉的錯誤不再讓你如此恐慌,好事的來臨也帶著預知的期待與幸福感。
上面的三種風格,基本代表了“成長”類話題的三個類別:現實問題、直觀感受和抽象意義?!感率老唷沟膬热?,強調“成長”的抽象意義。
3.「新世相」如何寫“工作”?
「新世相」的用戶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工作是他們生活中的主要內容。在寫工作主題時,「新世相」的重點并不是教給讀者工作技巧。面對同一個主題“工作忙”,對比一下“ LinkedIn” 和「新世相」的文章:
? 例:“LinkedIn”
文章:《有人比你工作忙還比你會享受生活,你信嗎?》
內容特點:教讀者如何管理時間。
摘錄:身邊總有這樣一群“拉仇恨”的群體,他們明明工作非常忙碌,整天加班,但就是生活過得超級爽,精神飽滿氣色佳,去各種好玩的地方嗨。(之后,文章講述了管理時間、讓自己不忙的 4 種方法。)
? 例:“新世相”
文章:《永無下班時間的一代,為什么我們越來越忙?》
內容特點:解釋工作忙的合理性。
摘錄:對于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逃離只是短暫的,尤其是當你選擇了一份自己喜愛并期待有所成就的工作,為它付出額外的時間和責任感是必然的。
對比一下,“ LinkedIn” 想提供的是具體的工作技巧,而「新世相」提供是讀者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之后的陪伴或安慰。雖然“工作”這個關鍵詞出現的頻率排第二,但是,「新世相」的“工作”類內容大都是與人生、感情等綁在一起,比如《如何向父母解釋自己的工作?》《30歲了還來得及嗎》《如何度過20歲開頭又忙又迷茫的日子》。
4.「新世相」如何寫“感情”?
「新世相」的用戶中,女性約占了 70% ,感情類內容是繞不開的話題。在各種感情類內容中,“出軌”一直是很刺激讀者的話題,并且常采用 UGC 方式。下面對比不同的公眾號,在寫這類 UGC 話題時,風格有什么不同?
? 例:“我走路帶風”
文章: 《你們是怎樣發現自己被出軌的?》
內容特點:讀者簡要描述發現自己被出軌的過程。
摘錄:女的評論他的微博,聊得挺曖昧。點進去女的微博,各種秀恩愛。當場懵?!?nbsp;YauVeiCHing
? 例:“冷愛”
文章:《“找個老實人嫁了”的結局》
內容特點:文中一位讀者描述自己出軌的情況,之后問作者該怎么辦,作者提供建議。
摘錄:(我和丈夫)沒有什么感情,只是覺得他比較老實本分?!液土硪粋€人走到了一起……非常想聽聽冷愛的意見。
(作者回答)你就承認你變了,他可始終如一都是那個老實人,他可沒像你這樣,是你自己想要找個情人,可別賴你老公。
? 例:“新世相”
文章:《有70%左右的愛不可以重來… | 采訪一群被出軌后選擇原諒的人》
內容特點:文章主要展示案例。每個案例里,當事人都仔細描述了內容和自己的感受?!感率老唷箾]做太多評價。
摘錄:本以為輪到我自己(被出軌)的時候,也會經受巨大的痛苦。但意外的是,我竟然沒什么感覺選擇原諒女朋友,后來兩個人因為異地的關系自然分手。在這段關系當中,我們的幾次大吵甚至都與此無關。
總結一下,做“出軌”主題的 UGC 時,“我走路帶風”強調娛樂性和閱讀快感;“冷愛”的作者回復有激烈的情緒,加上“專家式”分析,給出明確的建議;「新世相」重點展示很多人的情感故事,背后是展示多種價值觀,讓讀者看眾生相。
當然,「新世相」也寫過很多原創的、有明確態度的情感類文章,比如《看<美人魚>想到的事:為什么喜歡,想一想當初》《<西游伏妖>:猴子還是那個猴子,但心不是那顆心了》。
匯總一下:
寫“成長”時,「新世相」強調“成長”的抽象意義;
寫“工作”時,「新世相」陪伴或安慰那些疲憊的白領讀者;
寫“感情”時,除了表達明確的態度,「新世相」也著重展示了很多人的情感故事,背后是展示多種價值觀,讓讀者看眾生相。
這些或許能體現創始人張偉所說的“分寸感”。
二、活動里的分寸感
「新世相」的大型活動常常能刷爆朋友圈,分析這些大型活動的文章也太多,所以,我就不逐一列舉了。相反,我和大家一起看看「新世相」的兩個小活動,是否能從中發現一些東西。
活動1:24小時不用表情符號
對于表情符號,粉絲過千萬的“十點讀書”的態度很積極,曾經用一篇《你的微信表情,讓人感覺你很有趣》來稱贊表情符號:
越來越多的微信表情,有趣又可愛,讓原本陌生冷漠的兩個人,開始找到了樂趣。是啊,我們活著也無非是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有趣的人,遇見一些美好有趣的人和事。
但是,「新世相」偏偏組織了一場“ 24 小時不用表情符號”的活動。在文章中,作者講述了發起原因:
首先要承認。表情符號殺死了一些儀式感。表情符號有其價值……但它也帶來了大量的含混不清?;ヂ摼W世界也許有一半的誤解和惴惴不安來自一個誤用的表情符號?!褂帽砬榉?,表現了整個社會對直接情感的回避。
希望獲得的結果是:
如果你做了,24 小時后,把結論告訴我。你會發現,這一天里你失去了什么東西,并得到了什么東西。那時候,我們可以更清楚表情符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又奪走了什么。
「新世相」試圖帶領讀者嘗試一些小改變,讓讀者從中體會到屬于自己的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又會成為 UGC 的內容。
幾天之后,「新世相」發布了一篇活動反饋?;蛟S我們能從中體會到「新世相」想給讀者帶來什么價值。這篇文章的開頭寫到:
人們用最熱切的表情符號交流,心里卻惴惴不安。所以,表情符號是一種示好,一種示弱。它的存在的確有必要,卻并沒解決真正的問題。
開頭還是強調表情符號的負面作用。在這之后,羅列了 47 個參與者的反饋,既有正面反饋,又有負面反饋。「新世相」作為活動發起人,即便更傾向正面反饋,但文章中還是列出了超過30%的負面反饋,給讀者展示多樣表現,這種難得的中立,或許就是“分寸感”。
注:活動內容摘自《請你參加一場實驗:你能 24 小時不用表情符號嗎?》和《5300人參加“24 小時不使用表情符號”后的血淚報告》。
活動2:銷售《紅樓夢》
“賣書”一直是各大文化類內容電商的主營業務,“賣書”的文案內容,也充分體現公眾號的特點。下面對比“羅輯思維”和「新世相」在賣《紅樓夢》時,各自文案的特點。先說“羅輯思維”:
“羅輯思維”銷售《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即《紅樓夢》)的推薦理由:
能傳家的《紅樓夢》版本、???、裝幀,從內容到形式,都要盡善盡美……羅輯思維花了兩年時間,打造一套傳家之寶。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是《紅樓夢》最早的樣子,被認為更接近曹雪芹的創作原意。
長大成人之后,關于世情人心,有了不同況味,恰好體驗這本浩瀚之書的精妙。
注:文案內容摘自《<紅樓夢>: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 孫溫全本畫冊》
“羅輯思維”強調了這套書的裝幀和內容,突出它的作用是“傳家之寶”,風格相對嚴肅。
再看「新世相」推廣“青春版《紅樓夢》”時,給讀者列舉的購買理由:
準確:一個團隊用3年時間重新編校;
現代:你會愿意帶著這本書拍照;
便攜:你能把它裝進手包;
專屬導讀:定期獲得有用又有趣的閱讀指南;
主題曲:最早聽到青春版《紅樓夢》的專屬歌曲;
「紅樓APP」:獲得「紅樓」APP 的高級功能。
注:文案內容摘自《我們花了 3 年時間,只是為了讓它再流行一次 | 青春版<紅樓夢>》
另外,「新世相」還在微博上邀請明星代言。
范冰冰為青春版《紅樓夢》“站臺”
「新世相」在賣《紅樓夢》時,一方面,強調書的內容本身,比如“花3年時間編?!?,另一方面,更注重介紹周邊功能,如拍照、欣賞主題曲、APP 等,讓《紅樓夢》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只是一本書,還能滲透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滿足讀者的“文藝”需求,看書只是方式之一。
個人認為,這次賣書活動中,《紅樓夢》周邊產品的光芒壓過了《紅樓夢》本身,有些喧賓奪主,“分寸感”把握得不太好。
三、寫在最后
我們用 5 個例子展示了「新世相」文章和活動的分寸感,這種分寸感背后,既要堅持文藝態度,留住核心讀者,又要照顧閱讀量,傳播品牌。這種核心理念與現實需求之間的平衡,不僅是「新世相」要把握的分寸感,也是很多公眾號常常面臨的問題。
每個公眾號的情況千差萬別,所以沒人能提供準確的答案。希望你在思考自己公眾號的理想與現實時,這篇文章能帶給你一些不同的角度。
- END -
來源:插坐學院
ID:chazuomba
聚焦1000萬新媒體人,提供專業課程、企業內訓與解決方案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