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同道大叔、新世相等大號是怎么互動撩粉的?
來源:新榜(微信號:newrankcn)
作者:張恒
原標題:咪蒙、關八、有書、我走路帶風、同道大叔、新世相……大號都是怎么互動撩粉的?
我們嘴上常說,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最大區別在于互動。傳統媒體不知道自己的讀者是誰,很少關注讀者反饋。但身為新媒體人捫心自問,除了閱讀和點贊之外,在擁抱用戶方面我們又做了多少?
新媒體在平臺、介質和基礎功能等方面都在變得越來越豐富。內容平臺成群結隊自不必說,在圖文之外,音頻、短視頻、直播都已成熟,即使是封閉的微信公眾平臺,也在不斷通過新增功能來改進用戶體驗。
其實,新媒體人已經有足夠的工具用以完成多種形式的用戶互動,而且已經有了足夠豐富的實踐案例,最大的阻礙也許反而是來自于觀念。
目前公眾號漲粉慢、打開率低、活躍度低已成通病,那么為什么不從大號身上尋找解藥呢?
如果你不曾親自回復每一條留言,就別談互動
最基本的互動來自文章下方的評論和公號后臺的留言,人人皆知,但能持續用心去做的寥寥無幾。阿里地推鐵軍有一句口號: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認真做。同一件事情反復做上千上萬次之后,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
即使是評論和留言,大號們也能用實際行動讓你意識到人和人的差距。不止一個大號創始人說,回復后臺的每一條留言是做公眾號的基本功。杜蕾斯微博操盤手老金曾說,沒有過每天回復800條微博的人,不足以談社會化營銷。要知道,“微信之父”張小龍也曾經在深夜一個個查看用戶對Foxmail的反饋郵件。
和菜頭的“槽邊往事”、馮大輝的“小道消息”,文章下方的評論比文章本身更精彩。這些KOL以犀利的觀點著稱,在觸動一群人神經的時候,對用戶反饋的回應本身也是對內容的豐富,而且因為用戶的奇葩時常出人意料,這種交鋒變得更具觀賞性。
在和用戶的反復互動中,運營者完成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錘煉。更貼近用戶心理,更懂得用戶需求的人,才能掌握新媒體之所以為新媒體的精髓。
回復每一條留言,只是互動基本功。但除此之外呢,還有哪些互動的套路?
咪蒙:再說幾句
11月2日,咪蒙那篇《你看老板是傻逼,老板看你亦如是》又雙叒叕刷屏了。不過你可能沒注意到,在文章的結尾,咪蒙加了一段PS(英文postscript縮寫,意為補充說明),而這段補充說明的直接后果就是,這篇文章以10w+的閱讀數和6萬多的點贊量,拿下了第二天新榜發布的微信公眾號原創內容榜榜首。
截至12月8日12點,這篇文章的點贊已經近10萬。從留言中可以看出,的確有不少讀者原來不清楚點贊功能的存在。幾句撩撥,讓“咪蒙”又一次獲得了漂亮的數據,順便還完成了用戶教育。
“再說幾句”已經成為一種套路。“咪蒙”經常會在文末再來一段PS,可能是切合文章主題的余音,也可能是和文章無關的個人呈現。“再說幾句”比正文少了幾分正式感,而更像是私密的悄悄話。結合評論功能,和讀者輕輕松松完成一次情感互動。
互動指數:★ ★ ★
難度指數:★ ★ ★
撩粉指數:★ ★ ★
關愛八卦成長協會:讓幾百萬小老婆做UGC
當我們盤點2016年社交媒體熱點的時候,王寶強離婚案奪冠應該毫無疑問。消息曝出的第二天,8月15日知名娛樂大號“關愛八卦成長協會”誕生一篇閱讀量200w+的爆文,《王寶強前經紀人100多條開房記錄被前妻曝光!王寶強2天前才知道馬蓉出軌!》直接幫“關八”一天漲粉32萬。
沒有卓偉這樣的狗仔記者團隊,但“關八”卻時常有獨家爆料,而消息源正是幾百萬小老婆。創始人馬睿曾透露,微信后臺每天收到十萬計的消息,各路小老婆成為“關八”的志愿狗仔。這種UGC策略不僅使得“關八”在內容上經常有獨家,而且讓用戶獲得成就感,更加認可“關八”。
建立起強大的UGC內容生產體系絕非一日之功,但“杜紹斐”的策略可以作為很好的過渡,不妨先建立一個定期欄目。像杜少一樣,每周日向用戶征詢照片,周一精編奉送,同樣可以實現與用戶的有效互動。
在我們談論PGC趨勢的時候也需要認識到,UGC的意義不僅止于內容上的補充,對于自媒體而言,它更是和用戶交流的一種方式,是培養死忠粉的有效途徑。
互動指數:★ ★ ★ ★
難度指數:★ ★ ★ ★ ★
漲粉指數:★ ★ ★ ★
有書:用社群滾雪球
2015年底,“有書”粉絲只有十幾萬,當時恐怕沒人想到,到2016年底它正在向千萬大號發起沖鋒。在快速增長過程中,社群互動是重要一環。
在公眾號菜單欄中就有進群入口,關注之后也會有進群提示。引導用戶進群之后,“有書”進行了強運營。在早期為了增強用戶分享的動力,“有書”還會為用戶提供一些電子書讀書包,分享相關信息之后可以領取,從而帶動粉絲滾雪球似的增長。
社群概念已經被很多人拋棄,但其實不是社群行不通,而是在微信環境內,以微信群為基礎架構建立起來的社群只有在強運營下,才能避免變得死氣沉沉。“有書”創始人雷文濤強調群要有群規,無規矩不成方圓。“吳曉波頻道”創始人吳曉波則提出,社群要有價值觀,沒有價值觀就是烏合之眾。
樹立明確的社群規則,不斷強化社群的價值觀,持續投入“餌料”、策劃活動,才能真正有效地讓用戶在社群內互動。
互動指數:★ ★ ★ ★
難度指數:★ ★ ★ ★ ★
漲粉指數:★ ★ ★ ★ ★
我走路帶風:個人號+互動欄目+直播
“我走路帶風”絕對是2016年自媒體中的黑馬,這個由97年大二學生創立的公眾號,憑借一己之力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已經圈粉近百萬。貼合95后新生代的內容是根基,而從內容到運營上的全方位互動則是加速器。
在“我走路帶風”的頭條文章中,都公布了個人微信號。忠實粉絲通過添加個人號和運營者有了更親密的關系,兩者不再是運營者和讀者的關系,而變成了朋友,在情感上更進一步。個人號的朋友圈也成為一個渠道,無論是推廣文章還是招募簽售會讀者都非常有效。
每天的二條看上去像是段子合集,但從讀者回復中整合而成的文章,已經成為和用戶進行互動的一個固定欄目。明確的定位,貼近用戶日常的話題,讓參與者有話可說,又讓讀者覺得說得就是自己。
直播在2016年的爆發讓自媒體人和用戶互動的方式又多了一種。相比于圖文,直播更加直觀,反饋更加及時,主播和用戶關系更加親近,互動效果完爆其它方式。當然,在顏值即是正義的時代,長得好看的人更適合通過直播互動。
互動指數:★ ★ ★ ★ ★
難度指數:★ ★ ★ ★ ★
漲粉指數:★ ★ ★ ★
同道大叔:從二次元到三維世界
不久之后,在北京的車輦店胡同,一間名為“阿司匹林博物館”的咖啡店就將開門營業。其背后的主人,則是公眾號“阿司匹林博物館”的運營者“越哥”,92年的姑娘趙越。
將自己在線上的影響力搬到線下實體化,這個想法不止趙越付諸實踐了。今年9月份,“同道大叔”在魔都上海的繁華地段正大廣場開設了屬于自己的“同道咖啡”,店內裝修處處都是星座主題,“同道大叔”在線上塑造的那些形象變得可以摸、可以吃、可以合影留念,還可以帶一個回家。
從線上走向線下,將精神化為實體,塑造衍生品牌,實現和用戶在三維時空的接觸,是一種頗為有趣的高階互動,也是拓展自媒體商業模式的有益嘗試。但對于蠢蠢欲動的你來說,要知道開咖啡店和做自媒體是兩回事,很可能一榮俱榮,也會一損俱損。
互動指數:★ ★ ★ ★
難度指數:★ ★ ★ ★ ★
漲粉指數:★ ★ ★ ★
新世相:讓用戶成為共同行動人
“新世相”在今年頻繁的刷屏甚至讓人覺得有些騷擾,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品牌影響力和傳播聲量上,“新世相”的確做到了現象級。若以活動策劃的影響力而言,甚至完爆專業的營銷公司。
“4小時后逃離北上”“凌晨四點鐘的北京”“丟書大作戰”等不斷被提及。用戶閱讀你的一篇文章是一種交往,而讓用戶參與你策劃的一場活動也是一種交往,但顯然坐而讀之的參與強度明顯弱于起而行之。張偉稱自己的用戶為“一致行動人”,意在突出參與行動的價值。而從實際效果看,“4小時后逃離北上廣”微信文章閱讀過百萬,新增微信粉絲十幾萬,微博話題閱讀過千萬。
策劃活動已經成為一種新的趨勢。9月29日接近凌晨時,姜思達的微信公眾號“思達帕特”發出一條文字推送稱,將在兩個小時后組織一場夜走,一直走到天亮引發幾百人前往參與。最近,“胡辛束”則借助《擺渡人》營銷宣傳的契機,以一輛擺渡車為據點,在社交媒體發布定位,來一場你有故事我有酒式的互動。
打通線上線下的活動,策劃得當會引發用戶的積極參與,口碑效應回蕩到社交媒體之后,又能帶來更廣范圍的傳播。讓用戶眼前一亮的同時,又能名利雙收。不過,要想成功組織一起活動,洞察人性的創意,思慮周全的執行,后續傳播包裝,每個環節都是一個坎。
互動指數:★ ★ ★ ★ ★
難度指數:★ ★ ★ ★ ★
漲粉指數:★ ★ ★ ★ ★
不互動會死嗎?也許真的會
有聲電影問世后,默片時代的很多明星不久就銷聲匿跡。每一次媒介的改變都對表達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為傳播的邏輯改變了,用戶的習慣改變了。
不是發布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內容就能叫做新媒體,相比以往,新媒體的“新”,就在于創作者和內容消費者之間有了更強的互動。拜移動互聯網所賜,人與人之間通過內容進行連接變得更加便捷,這對于創作者的要求是,真正的為用戶而創作。
互動,語言上的交流只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在理解用戶的基礎上,實現精神上的共鳴,以及更進一步的行動上的跟隨。在這個過程中,創作者給用戶的不是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視頻,而是一段完整的體驗。
在這段由創作者和用戶共同完成的體驗旅程中,用戶需要感覺到認同,被重視,需要有參與感。唯有如此,你才有粉絲,否則,都是你的路人。而這不是閉門造車可以實現的。
新媒體時代,不互動會死嗎?也許真的會。
本文由“新榜”(ID:newrankcn)授權轉載。新榜(www.newrank.cn)是內容創業者服務平臺,漲粉、變現、運營、觀察,新榜給你不一樣的思路。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