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咪蒙:我正在做一件什么事
來源:摩登中產(微信號:摩登中產)
作者:小昭
本文轉載經原作者授權,若需轉載請聯系原文作者。
她叫咪蒙,朋友圈的話題教主,左右著許多人的喜怒。
她擅長制造漩渦,也被漩渦裹挾,批羅爾,撕林丹,教育千萬實習生,
掌聲如雷,罵聲四起,她樂在其中。
她邊吃大閘蟹邊接受采訪,蟹汁淋漓,往事也這樣赤裸裸地撕開。
1
望京SOHO某一間辦公室,向陽飄窗邊,白色蒸鍋內蒸著玉米和紫薯。
當粗糧的香氣填滿辦公室時,咪蒙到了。
她剛給短發染了色,心情明快。
辦公室桌上,殘留著員工前一夜集體吃火鍋的痕跡。咪蒙毫不在意,在余痕邊熟練地拌起老家的四川涼皮,并囑咐蒸大閘蟹的同事,給她留上一只。
她貪吃,但也煩惱微胖的體型。
她最懷念小學時光,那時她不胖,長得可愛,高矮也看不出來,三年級就是大隊長,時常主持各種大會和升旗儀式。
班上三分之一的男生暗戀她,每天放學,許多男孩要跟蹤她回家,“我就是我們小學的林志玲”。
小學開始,她就沉迷電視劇。仗著成績好,別人溫習功課時,她就死守電視機,經常熬夜到很晚。
她很小就能看懂劇情。言情劇里外婆不懂的,咪蒙還能解釋給外婆聽。
習慣保持了很多年,直到高考前一夜,她還在追電視劇。
她的作文從來不是語文老師喜歡的類型,“老師喜歡美文,我從來就不會寫美文”。
初中時,她寫周記,回憶她4歲時走丟的歷程,其實就是一路走來走去,吃這吃那,跟賣糖葫蘆的搭訕,跟賣棉花糖的搭訕等等。
老師說描述不錯,但立意不高。這個評價跟了她許多年。她渾不在意,反而理想就是當作家或語文老師。
在她中二的年代,郭敬明還未出道。青春期稍微矯情了一會,她就喜歡上了魯迅和錢鐘書。
辛辣犀利的文風,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原來文章可以這么寫,就像遇到真愛的感覺”。
大學時候,她開始給報社投稿,寫兩性故事,重口味。
后來,《齊魯晚報》上登了一篇,編輯輾轉聯系到她,說文章不錯,希望持續投稿。那是她人生第一次覺得“寫字牛逼”。
然而專欄作家不是她所愛,她想做記者。
她喜歡南周1999年那篇著名的獻詞,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
“看完就覺得我一定要當記者。”‘
2
她自嘲自己是特愛管閑事的性格,“挺愛操心別人的事,不關我屁事的事也想管”。
所以做記者稱心如意,可以名正言順管閑事,順手改變世界。
她加入了南方都市報,開始在時政實習,后來做副刊生活,同時跑教育、時尚和美食三條線。
當時她租住在深圳,一個城中村。高樓大廈包圍著一片破敗老房。老房的門臉大多都是發廊,紅裙黑絲的小姐當街攬客,樓房過道內,偶爾有癮君子注射毒品。
咪蒙的房間沒有空調。她入職那個八月,深圳如蒸籠。她在房內,熱得放聲大哭。
即便如此,記者這個職業,還是讓她精神充實。有時,她會為取一個標題幾夜睡不好覺。
那是紙媒的黃金時代,整個報社都被理想主義氣息包裹,“那時想一輩子都待在報社,每天都感覺血流速度特別快”。
有一次,新東方去深圳辦學選老師,篩選老師的時候,咪蒙就坐在教室后排旁聽。
選拔很激烈,講得不好當場走人,北大清華的高材生也不例外,人在上面講著,評委直接中途打斷“你講的什么鬼?”,把人的自尊踩在腳底。
在她稿件中,這次選拔用游戲化的方式表現出來,寫成了當時流行節目《幸存者》的真實版本。
后來,俞敏洪來深圳新東方學校視察,說這是報道新東方辦學最有意思的新聞。
“你隨便給我一個什么東西,我都能把它寫有趣。”咪蒙說,這是在南都訓練出的本事,也是后來開公號的底氣。
3
在南都的后期,咪蒙白天上班,晚上就上網寫劇評,批評國產劇“怎么會犯這些邏輯錯誤”,言辭激烈且不留情面。
底下有人評論“你行你上啊”,咪蒙想“行啊,上就上啊”,“等老子一出馬,虐死你們”。
于是她就開了家做影視的公司“萬物生長”,想開就開,這很射手座。
事情被她想得很簡單,口號喊得很大,“北有華誼,南有萬物生長。”
從最開始的狂妄,到后來被虐,她開始反思其中的道理。
“當你在某個行業積累不夠,你就想靠這個行業賺錢,這個出發點本身就不端正,你輕視了在這個行業工作了很多年的人。”
“你都沒有積累,就想完爆別人,這個出發點太可怕了。”
萬物生長的失敗經歷,讓咪蒙知道要尊重專業。
她選擇回歸最擅長的寫作和評述。2015年9月15日,她啟動了微信公眾號“咪蒙”。
她大多深夜發文,講故事或道理,一如當年深夜給外婆講解言情劇。
流暢的文字附以犀利幽默的文風,咪蒙很快走紅。
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她的觀點,總能撩撥起公眾的情緒。
愛她者癡狂,恨她者入骨,討論咪蒙從習慣演變成時尚。
她多次被罵上熱搜,被花樣鞭笞。
最初她莫名其妙,后來她焦慮,為此還曾密集地讀了一個月書尋求寧靜。之后心態就平和許多,“隨便你怎么罵”。
當然,女生畢竟是女生,她還是補了句,“罵得最厲害的人,我會把你的名字記下來”。
她一直精準地踏著新媒體的步點。
最近她發現自己在趣味方面沒有新東西了,比如后臺留言里有人說“咪蒙你標題套路了”“咪蒙你寫過的東西又寫一遍”。
那好,沒有趣味了,就將薛之謙微博通讀一遍,找新的方式;標題套路了,那就更要學習,壓榨本來就不多的業余時間;寫過的東西,那就絕對避免,找新靈感。
咪蒙把公眾號當成一個趣味試煉場。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分鐘都會觸發寫作的靈感。
睡前,她躺在床上會把社交媒體都看一遍,豆瓣上的熱門話題,天涯最熱的帖子,自己微博和微信的評論,都是她的線索庫。
“理性地想,其實我也會被人取代,但是在這之前,盡自己最大可能做好。要是真的被取代了,我還可以去寫劇本啊。”
還有一個選擇是畫畫。她37歲,開始學插畫,同班的都是5、6歲的小孩。
同事問她,你從沒有想過現在學這個東西太老了嗎?
“我真的從來沒有,從來沒有覺得學一件東西會太老這件事,喜歡就去做啊。而且我心里面總是覺得,有一天我會很屌。”
4
咪蒙的廣告費一路走高,傳說中,最新的頭條文章刊例價已達百萬元一篇。
她從不諱言對金錢的追逐,“真的真的,開公司必須賺錢。我現在特別特別認可馬云說的,一個不賺錢的公司就是犯罪。”
其實工作12年,車房早已解決。但咪蒙說,開了公司,就意味著責任,不賺錢的公司對于員工來說,很可怕。
她其實很在意她的員工,雖然寫了篇實習生應該任勞任怨的文章,招來滿屏罵聲,但受訪的咪蒙手下和前手下,對老板的評價都很高。善良和真誠是出現最多的詞匯。
至于那些愛她的粉絲,已經把她拔高到人間指南的地位。
有人靠她脫單,有人靠她育兒,有人靠她緩解產后陣痛,有人靠她排解寂寞,有人靠她手撕了小三、婆婆和女上司,有人手抄了她全部文章,并稱抄完后體內注入了洪荒之力。
有一天,咪蒙不小心用自己的名字點外賣,外賣店老板是粉絲,老板打敗了外賣小哥,親自跑來送餐。
還有一次咪蒙招聘,有人投了簡歷,想做新媒體撰稿人。問答間,咪蒙以為是年輕女粉絲。
結果來了一看,是一位63年出生的大姐。
大姐在青島做過很多生意,賺過很多錢,雖然歷盡世情,但仍然覺得“是咪蒙啟發了我內心的夢想”。
在拜咪蒙教中,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對這些都市人而言,咪蒙已是一種新的信仰。
但咪蒙并不覺得,她甚至覺得,把她和信仰連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種很萌的想法。
她說,她只是用她的方式,記錄下這個時代。
我們喜歡什么,反對什么,都可以在她文章中看到。
這正是咪蒙最喜歡和正在做的事情。
公眾號:摩登中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2條)